狄晓莉
摘 要:概念隐喻是指概念系统通过隐喻的方式生成并以隐喻的方式被人理解。一个概念隐喻包括两个概念域:始源域和目标域。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是跨域映射的过程。本文主要研究《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基于相似性的概念隐喻认知机制。本文收集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存在隐喻现象的话语,通过基于形状和结构相似性之上的映射、基于行为和特点相似性之上的映射、基于功能和价值相似性的基础之上建立的映射对其进行分类分析。研究发现,菲茨杰拉德借助隐喻表达小说的主题,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是隐喻产生的基础,本体通过语义的跨域投射方式获得了隐喻意义。小说中的隐喻语言不仅有助于主题的表达,也强化了它的历史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概念隐喻 相似性 跨域映射 《了不起的盖茨比》
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人类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本质上是具有隐喻性的。他们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种事物去理解另外一种事物。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莱考夫认为对于多数人来讲,隐喻是一种诗意想象和修辞说法,它是一种有别于普通语言的特殊语言形式。然而,我们发现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而且它不仅出现在语言中,也会在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中体现。我们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之上的。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美国杰出的小说家,是美国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是20世纪最著名的英语小说之一。小说凭借其华丽的语言、强烈的情感冲突以及鲜明的风格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自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中文译本于1983年第一次出现在中国,针对小说的研究从未间断,本文在概念隐喻理论的视角下对小说中的相似性隐喻展开探讨,以期从这一角度理解小说的内涵。
一、概念隐喻理论
(一)概念隐喻的实质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讲,隐喻不仅与语言相关,而且与人类思维紧密相连,它是与情感、社会、个性和语言相关的思维。首先,隐喻是人类认知的产物。传统隐喻观点认为隐喻本质上是一种修辞手法。与此相比,认知隐喻学家指出隐喻是人类认知的中心,可以生成、传递和加工信息。隐喻是概念化的,人通过隐喻认识自己,进而认识周围的世界,这就是隐喻的本质,也是隐喻区别于其他思考模式的特别之处。
(二)概念隐喻中的跨域映射
正如文中之前提到的,概念隐喻是一种基本认知机制,隐喻的使用是普遍并且无意识的。我们在理解隐喻时,首先要分析源域和目标域等甚至更多的概念域。认知语言学家把隐喻过程看作是两域之间不同元素的映射。例如,我们不能非常清楚地描述认人的视野范围。我们讨论视野范围的方式來源于我们对容器的体验,因此描述视野范围的词语是具有隐喻性的。通过这种方式,看不到的东西就可以说成“在视野范围之外”,可以看到的东西就可以说是在“视野范围之内”。
概念映射模型(Ahrens,2002)是指通过分析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语言对应关系来决定两域之间对应关系的潜在原因。这种潜在原因是由映射原则中的限制条件决定的。映射原则限定条件是指目标域仅仅选择满足某种映射条件的源域,映射模型可以解释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关系。
(三)隐喻相似性
早在2000年前,亚里士多德把不同事物间所拥有的某些相同的特性定义为隐喻中的相似性。束定芳(2002)认为所谓的隐喻相似性是指事物之间相似的特性。从二人的表述中可知,相似性是事物之间在形状、大小、颜色、动作、关系、状态和功能上所共享的特点,也就是说,某些确定的特点或者隐喻中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共同特点是凸显于人类认知之中的。相似性对于隐喻来说就像是树根和树的关系。因此,相似性的研究是学习隐喻的基础。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在形状、大小、颜色、状态等物理特性之间预先存在的相似性,是人们形成并使用的隐喻的源头。事物间本身所具有的物理相似性是隐喻产生的基础。换句话说,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已有的相似性是创造新隐喻的必要条件。
二、基于相似性的概念隐喻映射研究
(一)基于形状和结构相似性之上的映射
“米凯利斯正站在他身后,吃惊地看见他正看着T.J.埃科尔堡大夫的眼睛,那双眼睛刚刚从渐渐消散的夜色中显现出来,暗淡无光,硕大无比。”“上帝看到了一切。”威尔逊重复说道。“那只是幅广告。”米凯利斯安慰他。(Fitzgerald,2009:144)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T.J.埃科尔堡大夫是印在广告板上的肖像,他戴着黄色的眼镜俯视着尘埃之谷。上面的片段中,威尔逊的妻子去世之后,米凯利斯再次看到了T.J.埃科尔堡大夫的眼睛。菲茨杰拉德通过一个具体的人物T.J.埃科尔堡大夫代替上帝。T.J.埃科尔堡大夫与上帝之间的相似性在图1中列出:
从图1可见,T.J.埃科尔堡大夫与上帝之间不存在密切联系,但是隐喻实施者忽视了二者之间的不同,突出了相似点。T.J.埃科尔堡大夫是高高悬挂的人物画像,上帝是存在于人类之上的宗教人物。T.J.埃科尔堡大夫的那双眼睛密切关注着发生在尘埃之谷的事情,并给违反道德观的人们施加巨大的压力。与此相似的是,上帝的职责亦是如此。因此,在罪犯面前,T.J.埃科尔堡大夫就代表着上帝。在这一相似性的基础之上,隐喻实施者把两者之间的共性凸显出来,从而形成了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即上帝与T.J.埃科尔堡大夫之间的隐喻。
“有时候化妆间的百叶窗前会有一个人影闪过,接着又闪过另一个身影,那是不断有人在对着镜子涂脂抹粉。”(Fitzgerald,2009:97)
以上片段源于第六章中,这是盖茨比和汤姆第一次见面场景的描写。其中的隐喻是影子是丑闻。源域(影子)和目标域(丑闻)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2所示)是理解这一隐喻的关键。
在隐喻丑闻是影子中,二者的相似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影子和丑闻都是无形的。其次,影子四处漂移带来黑暗。小说中,汤姆与玛特之间的丑闻就是黛西生活中的影子,伤害了整个家庭。但是,就像影子在阳光下就消失不见一样,汤姆的丑闻在他们的豪宅生活中完全消失,一切恢复正常。隐喻实施者正是意识到了这些相似性,并通过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凸显出相似性,而被凸显的相似性促使映射的产生,从而形成丑闻是影子的这一隐喻。
(二)基于行为和特点相似性之上的映射
“要不是薄雾笼罩,我们就能望见海湾对面你的家,”盖茨比说道,“你家码头的尽头总有一盏绿灯通宵亮着。”(Fitzgerald,2009:83)
绿光分别在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三个关键点出现。第一次出现是尼克和盖茨比初次见面的场景。尼克看到盖茨比颤抖的双手伸向远方的绿光。第二个场景是黛西和蓋茨比再次相遇的片段。盖茨比在两人重聚之后指引黛西眺望她家的方向,黛西家里闪出的道道绿光被迷雾遮挡。最后一次绿光出现是在盖茨比死亡之后,他终身追求并为之付出生命的梦想破灭了,而象征着这梦想的绿光再次出现了。绿光象征着盖茨比对黛西的爱,他想要忘记他的出身和过去,重新认识并开始与黛西的关系。绿光代表着他对黛西的感情,一直吸引着盖茨比,并给他前进的动力。这一隐喻中,绿光和爱情之间的相似点如图3所示。
在日常生活中,绿色通常代表希望,因此小说中的绿光与生活中的希望相关。本体是盖茨比对黛西的爱,喻体是绿光。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得以突显,从而促进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
“她那时才十八岁,比我大两岁,是在路易斯威尔所有年轻女孩中最受欢迎的一个。”(Fitzgerald,2009:67)
“有时候,他也茫然地盯着四周的一切,好像除了黛西真实地、出人意料地降临在他跟前,其他一切都变得虚幻了,甚至有一次他还差点摔下楼梯。”(Fitzgerald, 2009:82)
“在我们发现盖茨比的尸体半个小时后,出于本能,我毫不犹豫地打电话给了黛西,但是她和汤姆早在那天下午就出门了,还随身带了行李。”(Fitzgerald,2009:162)
以上三段都是对小说中黛西这一角色的描写。第一段是盖茨比记忆中的黛西,尊贵的身份、傲人的财富和美貌深深地吸引着盖茨比,并成为他一生的追求。第二段是盖茨比和黛西在盖茨比家中重逢的情景,也预示着一段丑闻的开始。最后一段描写的是当得知盖茨比死亡时黛西的反应,充分体现了她的自私和冷酷无情。在这一隐喻中,具体域概念黛西映射到抽象域概念美国梦之上。黛西的行为特点详细地呈现了美国梦的实质。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如下图所示:
如上所示,黛西和美国梦之间的相似性被隐喻实施者发现,并利用这一相似性认知凸显完成了跨域映射,从而形成了黛西是美国梦的隐喻。美国梦的抽象概念通过具体人物黛西体现,更有助于读者对小说的理解。
(三)基于功能和价值相似性的基础之上建立的映射
“偶然间,我们走进了一扇看上去很气派的门,进入一座高耸的哥特式图书馆,墙壁上嵌着英国橡树浮雕,也许是从海外的某处遗址被整块儿运过来的打量了一番。”(Fitzgerald,2009:40)
在第三章中,尼克第一次拜访了盖茨比的家,发现了家里富丽堂皇的图书储藏室。讽刺的是,当尼克和另一个客人看到房间里的书时,十分怀疑是否有人读这些书,竟然有人翻开书页确认这些是否是真的图书。甚至有人拿起书本确认其真假。在这里,书本就是精神财富的象征。他们之间的相似性如下图所示:
在这一映射中,相似性存在于书本和精神财富对人的启示功能。读书使人智慧,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同时这也是精神财富对人的作用。因此,抽象概念精神财富就可以通过具体实物书本来表现其意义。两者之间的跨域映射通过相似性的凸显得以实现。
“我的房子刚好位于半岛的顶端,据南部仅50码,并且被两幢以每季度12000-15000美元天价租下的豪宅挤压着。”(Fitzgerald,2009:5)
“在我右边的这幢以任何标准衡量都称得上是个大家伙——它俨然是仿照诺曼底市政厅而建,在其一 端矗立着一座新建的塔楼……这就是盖茨比的豪宅。”(Fitzgerald,2009:5)
“他们的房子精雕细琢得超出了我的预想,那是一座红白相间、令人赏心悦目的宅邸,拥有乔治亚殖民统治时期的建筑艺术风格,俯瞰着整个海湾。”(Fitzgerald,2009:6)
以上三个片段选自对于尼克、盖茨比和黛西的房子的描写。在第一段中,尼克的房子是“夹在两个巨大的空间之间”,这不仅表明了尼克的社会地位,也说明尼克初到西部所面临的窘境。第二段是盖茨的房子,它是模仿诺曼底时期的著名建筑而建的,这座房子恰恰说明了暴富的盖茨比极力模仿夫人进而挤进上流社会的强烈愿望。明亮的红白相间、典型的乔治王朝殖民地时期的建筑风格是对汤姆和黛西房子的描写,这是他们世袭贵族这一社会地位的体现。因此,房子在小说中是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房子和财富之间的相似性如下图所示:
用金钱买来的房子和装饰都价值不菲,这体现了主人的财富和地位。在这一隐喻中,本体是房子,喻体是财富。价值可观这一相似性得以凸显,从而使得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得以实现。
结语
隐喻多用于文学作品中,而较少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本文从相似性的角度出发对《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隐喻现象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小说中创造相似性隐喻的形成机制,进而从认知视角理解小说主题。文章围绕研究菲茨杰拉德如何通过隐喻表达小说主题、如何发现意象的隐喻意义以及概念隐喻的运用如何实现其美学和史学价值这三个问题,详细解读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力证概念隐喻理论对《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隐喻的解释力,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丰富了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 Lakoff, George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Lakoff, George & M, Turner.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3] Fauconnier, Gilles.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97.
[4] Fitzgerald, F. S. The Great Gatsby.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2009.
[5]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6] 刘正光.隐喻映射的本质特征[J].外语学刊,2003(114).
[7] 王文斌.再论隐喻中的相似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