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意愿,对钳工实训目标分解,打牢基本操作技能基础,培养感觉技能,注重综合操作训练,对学生成绩及时作出评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词:基本技能;钳工技能;目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越来越趋于个性化、多元化和国际化,这就使得企业之间、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而人才是教育的产物,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但如今学生的实践能力极其薄弱,严重影响了他们以后对技术进步的推动。而金工实习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课堂,其中钳工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工种。长期以来钳工教学总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钳工是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种,如果总让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就会让他们望钳工实习而却步。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我们应该根据当代学生的心理状态,分析教学特点,找出新路子,让学生从消极对待变成积极参与。
一、 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意愿
我院是一所职业院校,比起普通中学来,学生基础差而且有一定的厌学情绪,钳工这门课是专业技能课,很多同学怕吃苦受累、学习不用心、干活不认真,这样下去,根本达不到实习要求。
为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掌握有效实用的专业技能,我们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意愿。我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熟练的技术工人紧缺。作为职业院校学生,练好技能,既是其区别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地方,同时也对其今后的工作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在钳工教学时,我们并不是上来就把学生带到车间讲解,而是先开动员会,让学生认识到钳工技能实习的重要性,使他们在内心里觉得有必要学好、练好技能。
二、 理論联系实际是钳工教学的基本条件
人们常说:“实践出真知。”钳工教学一直以来强调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但真正做到这一点的却很少。除了条件受限制外,大多是教师本身缺乏对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本已抽象的知识更显枯燥,这样不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提高。所以我们应不断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来充实学生的理论认识。
(一) 因材施教,制作一些钳工操作的简单过程
在教学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操作性内容,而许多学校又不完全具备操作模型和模拟场地。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主动地去创造。例如:在“研磨”一节中,在没有研磨平板、研磨剂的情况下,我们利用铁板作为研磨平板,黄沙掺水作研磨剂,石头作为工件,边进行现场研磨,边结合课本教学,让学生真正领会到研磨操作的全部内容。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来说既形象又直观,学生也喜欢,因而效果很好。
(二) 带学生参观院实习工场,观摩高年级实习操作课
学生的理论学习到了一定程度,迫切想知道现实的各种状态。这时教师利用学院具有的实习工场,带领学生参观,了解钳工一些常用工、量具,并在高年级学生操作时进行现场讲解,具备条件的可以让学生试操作,这样可以提高他们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 参观机械厂,了解机械加工过程,进一步加强感性认识
钳工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随着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不断提高,他们会不满足于平时所见。这时,教师应在恰当的时间,带领学生去设备齐全、工艺先进的机械厂参观。参观的同时,要求教师结合课本和实际操作过程讲解,特别是在课堂上不易讲明白的内容,要着重讲解;对学生参观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要耐心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很好的学习,否则,无疑是走马观花,失去参观意义。
三、 与其他学科的配合教学是钳工教学能否成功的必要保证
钳工教学并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的教学与其他学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仅从钳工角度来开展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我们灵活运用各学科知识,来辅助钳工教学。
钳工在实际生产中,有着“万能钳工”的美誉。这除了证明钳工的作用,也从另一角度说明钳工知识面广、内容复杂。实际教学时不难发现,许多的课程自始至终贯穿于钳工学习中,例如刀具角度及刃磨知识等,都与钳工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知识的补充,对能否学好钳工是十分重要的,而对于教师来说,加强这方面的学习是很必要的。
四、 不断充实自我,努力搜集现代科技知识
由于工业飞速发展,书本知识与现实已有了很大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任课老师,在教学中更新观念、不断创新,将课本以外的东西融入到教学中去。我们不应停留在原来的一些传统加工模式或工艺上,也应注重从网络、电视、杂志等方面收集更多的信息,充实到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走出去,请进来,努力拓展视野,更新教学观念,有开拓性地来进行钳工教学。
五、 拓展教学手段
教学改革对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照本宣科、单一讲授已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必须拓展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要配合教学内容利用电教片、幻灯片以及多媒体课件等手段,为教学提供方便。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探讨,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教学过程和方法没有定论,也没有固定的公式可照搬照套,只有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总结经验、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才会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
李岐峰,山东省滨州市,滨州市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