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离不开计算,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基本能力之一。这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所以,每学期我校都会举行《口算速算比赛》,为的就是了解学生对于计算和口算能力的掌握情况。在比赛中我发现学生们的口算速度差别很大,学生的书写很不认真、加减法看错,造成丢分,然而成绩好的还是那些习惯好的学生以及书写认真、工整的学生。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对小学数学计算的要求是:正确、熟练、合理、灵活。尤其是2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是进一步学习百以内的加、减、乘、除四则计算的基础。那如何在教学中养成一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呢?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一年级;计算能力;养成
一、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我认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是学生学习中重要的部分。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这时候是养成习惯的最佳时期。他们刚从大班上来,对于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经常自己写的数字自己都认不出来,更别说计算的对还是错了。虽然0~10的数字在学前已经学过,学生也会数数,但是书写很不规范,经常是“6”写得像“0”,“8”写成“睡觉”,“3”写反了。因此,在教学中很有必要要求学生按格式认真书写在田字格里,字迹要工整。如,在教学书写0-10数字时,先让学生观察这些数字是写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再认真看老师是怎样书写的,最后再由学生自己先描后写。刚开始时,学生较难正确地书写在田字格,经过多次的书写,学生都能够端正书写在田字格里了。书写规范了,才能要求学生计算认真、准确。
二、 创设情境,理解算理
新大纲明确要求我们“要以正确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研究教学规律”,要减少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首先就要重视计算中的算理教学。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没有兴趣就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创设学生喜欢的教学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针对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的特点,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学具等多种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借助他们喜欢的情景,让他们感受到数无处不在。一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让学生通过事物的感知来理解算理。例如:运用数的组成来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我选择了在这首儿歌中边玩游戏边教学: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用“凑十法”来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利用加减法的互逆关系来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例如“9加几”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感知“凑十法”的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凑十法”的算理。在教学时,出示共有10个格的学具盒,其中已经装了9个正方体,盒子外面还有4个正方体,拿出一个放在空格子里,凑成一整盒即10个,盒子外面的正方体拿走了一个,还剩下3个,并和10相加得到13。由于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规定: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速度的要求是每分钟能正确计算8题左右。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在教学中,借助动手操作,利用手中的学具(圆片或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加深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在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口算时,重点把“破十法”教给学生,如:15-8=,先从10里面减去8剩下2,再与个位上的5相加得7。
三、 加强口算训练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直接影响到笔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新课程标准》指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着孩子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掌握,关系着他们的观察、记忆、注意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在对一年级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形式,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每天上课前我都会利用课前三分钟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根据课程内容的安排我会事先出好相对应的10道口算题交给班长,由班长用投影展示出来给全班同学练习,刚开始是10以内的加减法,这些知识学生在学前已经学会了,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正确的计算出来,但是到了20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就出现差距了,有好多学生计算速度慢了、甚至有的在数手指、有的数不出来在哭……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学生平时的口算掌握不扎实、练习不多。所以,口算形式要有针对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在练习中,采用小组比赛、开火车、男女生比赛、“找朋友”、“给小动物找家”等视算、听算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并对学生进行表扬、奖励红星等方式激励学生的求知欲,使计算能力的提高有了保证。课后,利用《口算、速算、天天算》、《口算题卡》等好的练习习题,学生每天做一面,10分钟能做对多少道题,每天都进行对比,家长监督。熟能生巧,如果口算的正确率高、所用的时间减少了,及时给予奖励,从而调动孩子的口算积極性和学习欲望。
学生计算能力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项复杂又细致的工作,需要我们在教给学生计算方法的同时,还应该提高学生计算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并持之以恒的练习,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作者简介:
陈淑芳,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三联永恒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