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运行机制创新研究

2018-03-22 10:40罗金凤石静王亮亮
职业教育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运行机制高职院校

罗金凤 石静 王亮亮

摘要:当前,诊改已成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关于诊改工作的五大质量保证体系,形成了“8”字形螺旋诊改工作保证和常态化诊改工作管控机制,建立了专业诊改的质量管理与保证PDCA循环运行机制,形成了一整套适合学校发展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运行机制,对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 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8)03-0040-04

我国高职院校经过近些年的高速发展,已经从规模扩大的外延式发展到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当前,诊改作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已经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山东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诊改工作试点院校,从2016年8月正式启动该项工作,经过一年半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构建五大质量保证体系,完成学校层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的顶层设计

(一)构建校、院、系三级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完成诊改工作的组织架构建设

我校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体制建设,建立了校、院、系三级质量管理组织体系,质量管理与督导双管齐下,共同推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作。

学校成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研究和确定学校质量管理工作的重大问题。二级学院成立由院长、书记牵头的二级学院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协同相关职能部室开展本院部诊改工作的自我诊断与改进,建立本部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各系成立由系主任牵头的学系质量管理小组,负责本系各专业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相关建设任务,形成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自我约束、自我评价、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诊改工作机制。

搭建多层级、专兼职结合的质量监督组织架构,设立学校总督学、各学院督学,负责统筹、协调、实施学校与二级学院两个层面的教育教学诊改工作。通过加强专职质量监督队伍建设,将质量管理与督导职能相融合,进一步强化学校质量监督工作。如下页图1所示。

(二)完善学校规划体系建设,形成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按照学校《关于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决定》、学校章程、学校十三五规划等有关文件,诊改工作构建了包括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师资建设规划、学生发展规划、信息化建设规划、科研社会服务规划、国际合作规划、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等9个子规划,搭建了上下衔接、左右呼应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目标链。将“十三五”规划目标落实到具体部門,细化为具体的工作项目,制定与规划体系配套的建设项目系列实施方案,明确路线图与时间表,确定关键监控指标,形成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链,确保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任务扎实落地。

(三)推进制度体系建设,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依托学校已有ISO9000制度体系基础,紧密对接学校转型升级需求,对接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要求,梳理已有的制度和文件,按照分析需求—夯实基础—细化工作—规范流程—对接补充的实施步骤,按照“废、改、立”的总原则要求,通过修订、增补、取消等方式,对现行ISO9000制度体系进行系统性改造,进一步完善学校、专业、课程、师资、学生等层面的相关制度,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制度链,构建现代质量管理为核心的制度体系。

(四)完成标准体系制定,形成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立足学校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发展战略,围绕“全面培养德才兼备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拔尖人才”的目标,结合优质校的建设目标,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按照遵循职教规律,突出专业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拔尖人才;紧密联系行业,服务区域经济;加强国际合作,创新示范效应的建设思路,梳理并完善制定学校、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层面的标准,建设包括绩效考核标准、工作标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师及学生发展标准等在内的各项标准,形成学校内部质量保证的标准链。

(五)打造质量文化,形成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打造持续深入、全面渗透的现代质量文化。将SMART原则、SWOT分析等先进质量管理思想与方法融入学校体制机制转型升级、人才培养转型升级、创新创业转型升级等各项工作,融入学校政策文件、管理制度、行为文化、校园文化等各个层面,营造“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好氛围,形成诊改工作的文化链。

二、管控关键环节,逐步形成“8”字形螺旋诊改工作保证机制

学校所有部门结合学校整体发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和标准,按照“顶层设计、过程监控、诊改提升”的管理流程,抓好咨询与调研、目标制定、标准建立、计划制定、组织实施、检查与诊断、持续改进、目标达成等8个关键工作环节,建立自我诊断和改进机制,定期进行工作质量诊断,防微杜渐,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完善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不断改进工作质量和教学质量,逐步形成质量保证体系诊改“PDCA”循环运行机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如图2所示。

(一)咨询与调研

各部门结合本部门工作职责和现状,通过座谈、访谈等形式,理清工作现状,认真梳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找准影响工作进度与质量的关键点,进行自我诊断。

(二)目标确定

各部门结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重点针对影响工作进度与质量的关键问题,根据工作实际和学校发展实际等情况,提出改进的目标与具体措施,提出自我目标定位。

(三)标准建立

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梳理工作中需要建立完善的相关制度与标准。立足实际工作需要,取消不适应当前实际工作的相关制度标准,建立工作质量监控关键环节中缺失的工作制度与标准,修订与实际工作不完全吻合的工作制度与标准,逐步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制度体系与标准,规范各项工作行为,满足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的需求。

(四)计划制定

在学校规划体系建立的基础上,各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年度工作计划,落实规划目标,细化具体的工作项目,在必要情况下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实施链,确保规划目标落实到位。

(五)组织实施

根据工作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项目的建设工作,充分挖掘整合各方资源,多措并举,多方聚力,共同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落实。

(六)检查与诊断

学校根据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整体工作安排,依托校园智能化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对各项工作进展实施情况进行实施监控、过程控制,并组织阶段性质量诊断,梳理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防微杜渐,发现问题,及时纠偏,确保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七)持续改进

针对所发现问题,及时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完善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逐步建立工作质量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机制。

(八)目标达成

对阶段性目标达成情况进行整理总结,总结工作中的经验与不足,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中继续解决。

三、依托平台,形成常态化诊改工作的管控机制

(一)建立诊改例会和联席会议制度,持续推进诊改工作

校、院、系三级质量管理组织定期召开例会,统一调度、协调诊改整体工作。学校每周召开一次工作调度、协调、改进工作例会和联席会议,各部门、二级学院主要负责人和学校领导全部参加,学校主要领导主持会议,就一周需要协调的重点工作进行统一调度;对上周重大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办;对落实不力者限期整改。学校重点工作一周事一周结,不拖延,不推诿,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各部门、各二级学院和学系根据自己本部门实际情况,一周或两周一次定期召开诊改例会,现场办公,及时改进;二级学院督导组织对二级学院工作进行进一步督导,限期整改。诊改例会和联席会议制度使诊改工作与日常工作相结合,诊改工作的常规化得以落地实施。

(二)打造校园智能化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与运行提供平台支持

在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和学校数据共享平台基礎上,学校统一规划,建立符合智慧校园发展需要的“数据中心”,形成校园智能化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制定高质量和可持续的数据存取与管理机制,依据多层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学校、学院、专业、课程、师资、学生等层面的实时监控系统,实现教师员工工作绩效一页纸可视化展现,实现二级学院综合建设质量多角度可视化呈现,实现专业建设质量、课程建设质量与师资队伍建设质量多角度可视化呈现,实现人才学生成长质量的多角度可视化呈现。

(三)加强质量保证关键环节、薄弱环节的系统化、动态化监控,形成常态化内部质量管控机制

根据内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目标、标准,研究关键监控指标,形成多元化、系统化的监控指标体系,并依托信息化大数据平台,对质量保证关键环节、薄弱环节实施实时化、动态化、过程化、系统化监控,从而实现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的有效管控,规范各项工作行为,满足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的需求[1]。建立信息定期发布制度。依托校园智能化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建立过程信息监测分析机制与质量事故预警制度,进行建设质量实时监控、反馈与改进,推进建设成效与工作质量的持续提高,逐步形成职责清晰、责权利相统一的常态化内控机制。

四、建立质量管理与保证PDCA循环运行机制

按照事前设计建标、事中实时监控、事后诊断改进的工作流程,以落实改进为重点,稳步推进专业诊改,在全校范围内选择九个试点专业先试先行,选点实施后全面推进。积极探索开发自主诊改项目,对接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将以会计专业为主干的财经类专业群、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主干的经营类专业群、以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为主干的智能信息技术类专业群、以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为主干的智能冷链物流类专业群、以食品检测管理专业为主干的食品类专业群等五个专业群建设纳入学校重点自主诊改项目,实施专业群诊改。在总结借鉴专业诊改经验的基础上,开展课程、教师、学生层面的诊改工作,进而实施学校层面的全面诊改。

通过持续开展诊断活动,查找、修正与创建创业型大学定位、与学校转型升级不完全适应的目标、规划、标准、流程和制度,逐步建立质量管理与保证PDCA循环运行机制,推动教育教学管理持续创新,不断增强制度管控能力。如图3所示。

学校围绕诊改工作,构建了五大质量保证体系,形成了“8”字形螺旋诊改工作保证和常态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的管控机制,建立了专业诊改的质量管理与保证PDCA循环运行机制,推行诊改工作的周例会和联席会议制度,学校诊改工作得以顺利推行,内部质量保证真正得以落实到位,学校质量提升和管理水平都有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罗金凤.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2017(3):16-19.

(责任编辑:张维佳)

猜你喜欢
运行机制高职院校
在线家庭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运行与保障
油田企业清洁生产初探
政治生态视域下我国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对策探讨
新余广电新媒体的探索与实践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土建类专业产教创深度融合机制探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