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战红
摘 要:党的十九大就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的重大判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势,对新时代下新的世情、国情的回应。这一重大判断是我国最大实际与根本任务“未变”背景下阶段性特征与发展重心的“已变”,是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进一步提升了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水平,也为制定正确的政策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关键词:历史沿革;社会主要矛盾;“已变”;“未变”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8)02-0032-04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明确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并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的重大战略论断。这一战略论断是对十一届六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继承与发展。
(一)中共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认识
新中国成立前夕,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建国后的两大任务: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任务和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因此,建国后,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国内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作出了新的判断。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之后,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迅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这个论断从人民的需要出发,是对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准确把握。1949至1956年,尽管我国生产力飞速发展,但我国生产力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因此,中共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准确判断。但因为党对社会主义的迅速到来缺乏足够的准备,因此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也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没有着重强调和全面阐述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确立起来了的事实,没有分析当时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问题,同时未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纳入八大的政治报告。随后,1957年,毛泽东同志撰写了著名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并指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但这篇重要著作中并未详细阐述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加之由于后来党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的出现,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最终没能很好地坚持下去。
(二)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
為加强党的建设,1957年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对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进行攻击的现象,与此同时国际上发生了著名的“波匈事件”,最终随着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八届三中全会对八大就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进行了新的讨论,也正基于此,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是整个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3]。这一重要论断否定了中共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从此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20年时间里,我国实行了“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遇了重大的挫折。
(三)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
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国开始全面拨乱反正。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1980年我国GDP为4587.6亿元,人均GDP为468元,远远低于世界平均发展水平。面对这样的境况,1979年,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作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提出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4]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重申了中共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并对此作出了规范性的表述,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判断与中共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具有一定程度的承继性,都是从人民的需要出发,突出和强调了我国社会生产比较落后的事实。十一届六中全会也对我国的阶级矛盾进行了科学的分析,避免重蹈历史覆辙。以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为基础,党的十四大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范畴。在之后长达近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从而实现了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飞跃。
(四)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深刻转化。这一判断既是以中共八大和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为基础,又是对新时期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需要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实际做出的回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自2010年超越日本,居世界第二位;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中高速增长, 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折合11.2万亿美元,人均GDP达到了8260美元,我国已进入中等偏高收入国家行列。与此同时,我国的国际影响也大幅提升,2013—2016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左右[1]。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面对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实际情况,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就我国主要矛盾的判断出现了与新情况不相适应的现实,即“人民对物质文化需要”同“人民日益广泛的需要”之间存在明显差距,“落后的社会生产”与“生产力发展水平”脱节,新的实践推动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另一方面,我国生产力总体发展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日益突出。比如,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国家统计局公布数字显示,2016年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民生领域“短板”较多,在就业、教育、医疗、脱贫、养老等问题上存在不少困难。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民需要日益呈现多样性、层次性、多方面的特点,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还期盼国家的发展能够为人民提供高水平的教育、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更能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等等。不同区域的人民要求我国的发展是区域间的统筹兼顾,要求我国的发展更快实现人民对发展成果的“共享”,这都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因此,新时代的现实决定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同时,人民的需要已经从对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国生产力发展现状已经从落后的生产转化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这些巨大变化都推动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综上,从中共八大到十一届六中全会再到十九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基本上遵循了从人民的需要出发进行认识的路径,都强调了发展问题的重要性。
回应我国人民需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实际,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的重要论断,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已变”是在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根本任务“未变”背景下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正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已变”与“未变”。一方面以“已变”促“变”,以新的认识、新的方法去解决新问题,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牢固树立并贯彻执行“五大发展理念”,破解我国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另一方面要把握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和发展战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已变”是在我国基本国情“未变”大背景下的变化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新时代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人民需要不断提升推动下的转化。当然,尽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但我国最大的实际、基本国情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变。十一届六中全会的“落后的社会生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美好生活的需要”,都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背景下,呈现出的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因为在发展阶段问题上,国际共运史给我们留下了沉重的教训,如苏联在自身的发展阶段问题上经历了“二次升调三次降调”,即斯大林1936年宣布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建成,1946年提出了“一个国家内的共产主义”;1961年赫鲁晓夫宣布苏联20年建成共产主义;勃列日涅夫提出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等则提出苏联处于“发达社会主义社会入口处”;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这种对发展阶段认识的不清,使苏联在内政外交上提出了很多不切合实际的目标,最终成为苏联解体的重大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曾对我国的发展阶段问题提出过一些正确的见解,但之后随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逐渐脱离了实际,“共产风”席卷中国大地,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党逐步做出了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之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重申了我们的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有了稳定、正确、科学的认识和把握,我们才能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国际背景下,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当下,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推动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在此背景下,我们更需认清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实际,牢记国际共运史和我们在探索初期留下的教训,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5]。
(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已变”没有改变我国的根本任务
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的发展,主要矛盾决定主要任务。从中共八大到十一届六中全会到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都反映出党对发展的重视。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明确指出我国的根本任务已经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但因为种种原因,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变为“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使我国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时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论断。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结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習近平多次指出: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根据我国发展所存在的短板和特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在“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指引下,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我们党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也推动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我们必须看到,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同中共八大和十一届六中全会的认识,本质是一致的,仍然是“人民的需要”同“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十一届六中全会“落后的社会生产”到十九大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已变”只是推动我国发展过程中“发展重心”的转变,发展目标从注重“数量”的增加到注重“质量”的提升,发展过程紧扣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所在,并不意味着“发展是硬道理”战略思想的变化。因此,在新时代,面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我们必须牢记“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没有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仍然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一)党的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基础
其一,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创新认识是党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其把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但因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未经历具体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所以他们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列宁在1920年5月读布哈林《过渡时期的经济》时,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布哈林在该书中将资本主义描述为“资本主义是对抗的、矛盾的制度”,列宁认为这一描述“极不确切”。列宁说,社会主义时期“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首次系统地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做出了论述,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分为两类性质的矛盾,并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区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提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正确认识和把握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了重大判断,这一重大论断的提出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其主要矛盾必然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的理论观点,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理论视野,把对社会主义矛盾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其二,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创新认识是正确认识、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发展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党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只有立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的事实,才能深刻理解我国的总任务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才能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进而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重大意义,从而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实践中自觉贯彻和执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创新认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制定大政方针和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
其一,社会主要矛盾是制定正确政策的重要依据,这一重大判断的提出为新时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创新认识明确了: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方向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我国政治的发展方向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坚持依法治国,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培养文化自信,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国社会建设的发展方向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升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水平;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方向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其二,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创新认识为新时代“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一判断的提出,进一步肯定了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卓著成绩,同时也指出了我国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了“两步走”发展战略:将“建党100年”到“建国100年”间的30年分为两个15年,并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两步走”发展战略既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回应,也有助于克服前进中的急躁和消极情绪,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重要的规划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G].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93.
[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G].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593.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182.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1.
【责任编辑:闫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