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内需不足现象及其对策

2018-03-22 07:06张小瑛靳铭
理论导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国民经济

张小瑛 靳铭

摘 要:内需不足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个顽疾。国民经济下行、增长回落是内需不足在经济运行中的直接体现,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以及中产阶层消费需求不足是内需不足的两个重要表现。内需不足根本原因在于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因此,必须从“供给侧”发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完善基本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体系,提高农村居民、中产阶层以及普通劳动者的消费水平,适度合理消费,增加和提高广大消费者的“获得感”与“幸福指数”,满足其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国民经济平衡充分发展。

关键词:国民经济;内需不足;结构演进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8)02-0085-07

一、引言

过去20多年内需不足的困扰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也将是今后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的一个顽疾。自1998年以来,在推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理论指导下,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旨在扩大内需的举措,在短期内刺激了投资和消费的增加,但是却导致了投资结构的失衡、重复建设、生产过剩等问题的发生,反而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内需不足的恶性循环;而且消费作为国民经济发展重要支撑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起来,消费不足是内需不足的主要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采取了粗放式的赶超型发展模式,形成了“高积累低消费、重生产轻生活”的发展轨迹,在产业的发展上,重重工业、轻轻工业和农业;追求工业水平的快速提高,带动了城市的优先发展,形成了城乡差距以及工农业“剪刀差”,并利用这一差距,广泛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实行低成本发展战略。于是,在赶超型发展模式以及低消费低成本的发展战略下,国民经济长期高速增长,1978-2011年期间,有24年我国实际GDP增长率保持在9%以上;1997年第1季度至2017年第1季度,我国国民经济增速就有46个季度高于9%[1];国民经济发展总量位居世界第二,我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这种粗放式的赶超型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我国国民经济结构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导致生产与消费、投资与消费的失衡;城乡差距以及收入分配差距导致消费结构不合理发展,再加上受我国“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影响,我国消费品的生产与需求长期处于抑制状态,供需结构失衡,并且在我國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发展下,历经了生产不足、需求过旺,生产与需求表面平衡,生产相对过剩、需求相对不足等演变过程。内需不足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使国民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回落,经济下行压力大,2012-2016年期间一直处于6%-8%之间。内需不足体现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不足,主要是消费需求不足,而消费需求不足主要体现为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以及中产阶层的消费需求不足。

二、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内需不足现象分析

(一)国民经济下行、增长回落是内需不足在经济运行中的直接体现

在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理论框架下,内需不足表现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不足,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下降(如图1),从而直接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如图2)。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有4次在8%以下,分别是1979-1981年、1989-1990年、1998-1999年以及2012-2016年。经济增长速度的回落,尤其是2012-2016年的经济增长回落是将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因素的直接后果,一方面,一旦投资需求减少,经济增长速度立刻下降;另一方面,投资过度产生的生产能力过剩导致消费需求不足,总需求萎缩,国民经济下行,增长回落。首先,投资需求减少,主要表现在房地产业投资需求的减少,进而引发相关产业投资需求的减少。1998年,在我国实施的扩大内需政策中,将发展房地产业作为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一项措施,取消了住房实物分配制度,房地产业迅猛发展,并带动了与房地产业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之一(如表1)。房地产业及相关产业投资需求急剧增长,引发新一轮对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业、重化工业的投资热潮,从而推动经济高速增长,但同时,经济过热现象发生。针对这一现象,2010年以来国家实施了房地产政策调控。2014年以来房地产业投资增速减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如图3),进而压低了经济增长速度。其次,房地产业的迅速膨胀,抬高了房地产市场价格,房价居高不下,在现有收入分配结构下,房市成为高收入阶层的投资市场,其将商品房当作投资性商品进行投资,以实现增值功能。这样推动了房价的不合理上涨,导致中低收入阶层房屋消费需求不能得到满足,造成房屋空置率高、中低收入者却没房住的情况普遍存在。房价的上涨带动投资的增加,投资的增加,又推动房价的上涨,……最后形成房地产泡沫,带来经济的虚假繁荣。泡沫破灭,生产过剩问题凸显,消费需求不足,经济增长下滑。再次,房屋应该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如果把人们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当成投资品进行投资,不仅会违背房屋建设的原有居住目的,还会加剧收入分配差距,更进一步制约消费需求的增长。因此,通过投资房地产业,扩大房地产市场来扩大内需的观点具有不合理性。

所以,在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背后,实际上是投资与消费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生产结构性过剩造成的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不平衡发展。

(二)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不足是内需不足的主要表现

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不平衡发展,导致供需矛盾尖锐,需求不足。需求不足,主要是绝大多数的农村需求不足,表现為农民消费积极性不高,消费水平低。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分割结构的存在,城乡差距逐渐扩大,无论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农村远落后于城市,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差距不断拉大。农业发展远落后于工业发展,城乡收入水平差距较大,造成了城市消费水平远高于农村消费水平,农村消费需求不足,消费水平低下,城乡消费水平差距扩大。从表2可以发现,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总体在扩大,差距最大的比例高达3.7∶1,最小的比例也为2.2∶1。相对于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并且农村居民的消费比重也在持续下降(如图4),从改革开放之初的62.1%一路持续走低到2015年的22.2%。在改革开放之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得以增加,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消费水平,增加了消费需求。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消费支出增长率1980年达到66.4%(见图5),创下历史最高水平,大大缩小了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从1978年的2.9∶1缩小到了1990年2.2∶1。但是,为了赶超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提出了区域不均衡发展、先富带后富的发展战略,加大对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比重,从而使城乡的差距迅速拉开,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持续扩大,1995年以来一直保持在3∶1以上的水平,其中2000年高达3.7∶1。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消费支出增长率自2001年以来,除极个别的年份,一直低于10%。而农村居民实际消费支出增长率自1996年以来都在8%以下,在两次金融危机发生之后还出现了负增长,其中1998-2000年分别为-1.0%、-1.5%、-0.1%,2002年为-0.4%,2009年为-0.3%(见图6)。

因此,在两次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家都提出要扩大消费需求,并将目光投向了农村,提出要开拓农村市场,刺激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增加,并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农村市场、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举措。包括:加快“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建设力度,发展农村连锁经营模式,以扩大农村市场;实施“家电下乡”等刺激消费政策。2007年底,“家电下乡”政策在山东、四川、河南、青岛等三省一市开始进行试点工作,并于2009年2月起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行。2009年5月19日,国家还出台了《家电下乡操作细则》《汽车摩托车下乡实施方案》,冰箱(含冰柜)、彩电、洗衣机、手机、计算机、摩托车以及空调成为主体。同年12月9日,又进一步将“家电下乡”等政策进行了细化和完善。这种刺激消费需求政策的实施目的就是通过激发农村市场、扩大农村居民的现实消费需求,刺激其潜在消费需求,以达到缓解经济金融危机对家电企业造成的重创,消化过剩产能,缓解供求失衡,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从图7中可以看到,“家电下乡”等政策的实施,短期内起到一定效果,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具体来看,“家电下乡”政策对冰箱、空调、计算机、手机有极为短暂的刺激,对彩电、摩托车、洗衣机的刺激效果较弱。2009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冰箱拥有量的增长率为22.8%,比2008年的15.7%增长了7.1个百分点;彩电拥有量的增长率为9.8%,比2008年的5.1%增长了4.7个百分点;洗衣机拥有量的增长率为8.1%,比2008年的7.0%增长了1.1个百分点;空调拥有量的增长率为24.5%,比2008年的15.3%增长了9.2个百分点。但是,到2010年冰箱、彩电、洗衣机拥有量的增长率就开始下降。2010年,冰箱增长率为21.8%,比2009年下降1个百分点;彩电增长率为2.7%,比2009年下降7.1个百分点;洗衣机增长率为7.9%,比2009年下降0.2个百分点。只有空调拥有量在增长,2010年为31.1%,比2009年上升6.6个百分点。2011年冰箱、彩电、洗衣机、手机尤其是冰箱、手机、空调以及计算机的增长率有了短暂的较大幅度的回升,其中,冰箱增长率为36.1%,比2010年上升14.3个百分点;彩电增长率为3.3%,比2010年上升0.6个百分点;洗衣机增长率为9.2%,比2010年上升1.3个百分点;手机增长率为31.6%,比2010年的18.5%上升13.1个百分点;空调增长率为41.3%,比2010年上升10.2个百分点;计算机增长率为73.1%,比2010年上升34.4个百分点,上升幅度最大。但之后都迅速下滑,其中,手机、彩电和摩托车还出现了负增长。

以上的变化说明,“家电下乡”等政策在短期内有刺激消费需求增长的作用,但是作用极其有限,而且,在带来当年消费增长后,就会减少下一年的消费增长。这是因为,首先,冰箱、彩电、洗衣机、手机、摩托车等都是耐用消费品,购买一件够用好几年,所以需求量就会下降。另外,农村居民的收入普遍较低,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购买这些耐用品还是有困难的。一件家电至少上千元,购买一件所需要的资金要占他们每年开支的一大部分,就算有政府补贴,但是补贴的份额远远低于购买价格,因此,大部分农民没有多余的资金也没有意愿去以旧换新。其次,城乡生活环境、居住环境、交通运输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都是有差异的,“家电下乡”中的过剩家电,其功能不一定符合农民的需要,不一定适合农村的环境。另外,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很多功能对他们来说使用不了。虽然,生产企业也对家电进行了改良,但因为是“家电下乡”产品,要考虑价廉物美,结果导致了大量既不价廉也不物美的次品。高收入农户不需要“家电下乡”的产品,他们一般都到专卖店或大型商场购买高质量的家电。而对于一般的农户来说,这些次品不仅花费了他们大部分收入,还给他们带来了维修的困难,违背了他们消费的目的,进而减少了消费需求。“家电下乡”等政策的推行,对企业和家电市场产生现实需求的同时,还会推动潜在需求,使企业有一个良好的需求预期,根据这个预期,会推动更多的生产,但实际上这种刺激并不能带来预期的效果,相反加剧生产过剩,引起需求的进一步萎缩。

总之,农村需求、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根本在于不合理的国民经济结构,即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以及不合理收入分配结构。

(三)中产阶层消费需求不足是内需不足的重要表现

从两大部类的平衡关系来看[2],消费需求主要分布于第Ⅰ部类的Ⅰ(v+m)和第Ⅱ部类的Ⅱ(v+m),首先,两大部类的v部分,能够实现,在我国现有的收入分配结构中,生产性劳动者所得工资形成的购买力在满足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必需消费之后,所剩不多,还不足以满足其非基本生活消费需要,因此,通过扩大普通劳动者消费需求来扩大内需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要扩大v部分的消费需求,前提是先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改变工资利润在新创造价值中的占比关系,增加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其次,消费需求的关键在于m部分[3],由于现有不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使得m部分形成的购买力不能全部消耗掉,消费需求不足,即Ⅰ(v+m)和Ⅱ(v+m)不足使第Ⅱ部类商品不能全部得到实现,Ⅱ(c+v+m)> Ⅰ(v+m)+ Ⅱ(v+m),即第Ⅱ部类商品的供给大于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对其的需求,商品出现过剩,Ⅱ(c+v+m)不能得以实现。第Ⅱ部类商品不能得到实现,又导致第Ⅱ部类对第Ⅰ部类商品的需求减少,即Ⅰc+Ⅱc<Ⅰ(c+v+m),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对第Ⅰ部类的商品的需求小于第Ⅰ部类对其的供给,第Ⅰ部类商品过剩。Ⅰ(c+v+m)不能得以实现,两大部类比例失衡,产业结构失衡,国民经济结构失衡加重,市场表现为内需更加不足。而我国剩余产品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中产阶层掌握着,中产阶层的消费需求大小直接反映着剩余产品的实现程度。因此,内需不足在人们的观念中表现为中产阶层消费需求的不足。

本文中的中产阶层并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中等收入者”,而是处于社会某些特定职业中,具有社会平均水平以上的较高水平收入的“中等收入者群体”。这些特定的职业决定了中产阶层所具有的社会地位。这样的群体,拥有一定量的存款、宽敞稍显富裕的住房、具有一定质量的家庭耐用消费品以及汽车等,一般从事基础研究、技术研制开发、教育卫生、企业或社会管理等脑力工作,分布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金融保险业、电力、水利、航空、通信、交通运输业、传媒信息、专业服务业(如法律、医疗、教育)等领域。他们往往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对单位人、财的支配权[4]。这些中产阶层所从事的职业绝大多数是非生产性的活动,不创造价值,他们的收入来源于生产领域生产性劳动者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因此,扩大中产阶层消费通常是以抑制普通劳动者的消费为代价的。增加中产阶层收入会造成劳动者的收入降低,进而造成劳动者购买力下降,最终导致社会总需求下降。剩余产品的顺利实现需要用于支付中产阶层收入的那部分剩余价值所形成的购买力能够全部被消耗。但是,中产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他们对物质商品的需求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因此,他们所拥有的那部分购买力不能全部实现。

综上,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尤其是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中产阶层的消费需求不足。而要解决中产阶层的消费不足问题,必须首先改革收入分配结构,改变既定社会生产关系所形成的不合理的利益结构。单纯地靠扩大中产阶层的收入,在既定的收入分配格局下,只会带来需求的进一步萎缩。

三、扩大内需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造成我国内需不足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不平衡发展。因此,必须从“供给侧”发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改革收入分配结构,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平衡充分发展。

(一)调整产业结构,适度合理消费,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调整产业结构。首先,实现创新驱动,进行技术创新,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优化升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去库存、去产能。目前,钢铁、建材、有色金属、水泥、造船、电解铝、轻工等行业产能过剩已经很严重,要对这些行业进行技术改造,严格控制这些行业的供给,对落后的生产部门进行淘汰。严格控制房地产业的投资规模,压缩房地产企业,确保房地产业的适度健康发展。其次,发展现代化农业,振兴乡村,增加农民收入。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要抓手,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种养加一体化、农林牧渔相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强化科学技术进农村,加强农民职业培训力度,培养知识型、科技型农民,提高农民技术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为农民建设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大力打造康养、生态、科普、旅游、观光、休闲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综合体,建设美丽乡村、小城镇,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振兴乡村,让农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第三,发展新型产业,实现供给侧的增量改革,提供新供给,增加消费需求,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化等新技术的应用,催生了新型产业的发展。新能源、绿色技术、生物技术等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的生态化。因此,要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5]。

适度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就是要把有限的收入用在最需要的产品消费上。社会生产的产品按照人们的生活需要,划分为基本生活必需品和非基本生活必需品。消费就相应的划分为基本生活消费和非基本生活消费,而基本生活消费又区分为基本生活必需消费和基本生活非必需消费[6]。非基本生活消费又区分为非基本生活必需消费和非基本生活非必需消费。譬如,对于农村居民来说,自来水、馒头是他们的基本生活必需品,也是他们的基本生活必需消费品。而面包、纯净水、苏打水、矿物质水對于城市居民来说是基本生活品,但对农村居民来说,却是基本生活中非必需消费品。因此,扩大消费需求,就不能是重复消费,要扩大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例如用一部分收入去参加教育培训,增强他们的劳动技能。合理消费就是符合人们身心发展、素质得以提高的消费,与人的本质目的的实现相一致。譬如,旅游业消费,尤其是开拓农村旅游业市场。扩大旅游业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扩大消费需求,但是关键要看怎样去消费,如果把它当成刺激消费的手段,性质就变了。利用旅游业来掏旅游者的腰包,让他们多消费,而旅游者也把其当成炫耀的资本、挥霍的手段,如此造成环境、设施、文化遗产被破坏,自然资源被浪费,阻碍人类的进步,那这种消费就是不合理的。但如果是为了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休养生息,那么这种消费就是合理的。

(二)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产阶层消费需求,提高中低收入者消费水平,提高广大消费者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

在扩大中产阶层消费需求方面,第一,有学者提出通过创新,创造更多的创意产品,刺激其消费。可是,人们通常将创新理解为生产出新的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奇商品。只要能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就是创新,并且是合理的创新。可实际上创新有合理的创新和不合理的创新之分,合理的创新,是在新的技术基础上生产能够满足人们身心发展的,能够促进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能够开创更健康、文明美好生活方式的具有新的使用价值的产品。这种创新才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平衡充分发展。例如计算机的发明,将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促进国民经济迈入新的发展阶段。而靠生产文化创意产品,来刺激中产阶层消费进而拉动经济增长的创新,作用有限,它只是给人们提供了具有新使用价值的产品,而这个新使用价值的功能对人们身心的发展用处往往不大,也很少能带来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这种创新的目的只是为了刺激中产阶层的消费需求,让他们花钱。这种创新往往只是一次性的,不具有可持续性,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加之,在现有收入分配格局下,这种创新还会带来产业结构进一步失衡,导致国民经济结构更加不平衡不充分。第二,还有学者提出发展证券市场,通过股市的保值增值功能来增加中产阶层的收入,提高他们的收入预期,从而扩大消费需求。股票升值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过程,通过投资股票来扩大消费需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前提是要有一个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在现有的收入分配格局下,发展股市,可能会导致消费需求的进一步萎缩。中产阶层一般不会把投资股市获得的收益用来扩大消费需求,他们会将收益进一步资本化,进行投资以获取更多的资本收益。而且,现有收入分配格局下,由于既定社会生产关系所形成的利益结构,通过股市的收入再分配,只会使中产阶层与劳动者的收入差距更大,中产阶层基本满足的消费需求使得股市将劳动者的收入通过再分配都流向了自身,抑制了劳动者的消费需求。

因此,首先应改变现有社会生产关系中不合理的成分,调整那些已被固化的但不符合生产力本质发展要求的社会生产关系,引导资本关系向着符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具体地講,即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以及制度建设,改变现有收入分配格局,完善收入分配结构。在此基础上,第一,扩大初次分配比例,改变工资利润比,提高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尤其提高物质生产领域实体经济部门的生产性劳动者的工资水平,让这部分劳动者的工资与非生产领域虚拟经济部门那些非生产性劳动者的工资齐平,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提高劳动者的消费水平;扩大中产阶层的比例,形成合理的橄榄型阶层结构[7],增加其消费需求;缩小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扩大劳动者用于继续教育培训、发展实现自我等方面的消费需求。第二,通过收入再分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民生保障领域的投入,完善基本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体系,“补短板”,增加人们的“获得感”,改变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等领域资源的不合理分布以及改善私有化导致的不公平等问题,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为人们构建一个良好健康的消费环境,增加其公共消费和共同消费需求,提高人们的 “幸福指数”,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国民经济平衡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何代欣.大国转型与扩大内需:中国结构性改革的内在逻辑[J].经济学家,2017(8)∶19-26.

[2]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魏光谱,何干强.我国内需不足成因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2)∶87-94.

[4]张俊山.职业分层、中产阶级与收入分配[J].当代经济研究,2012(9)∶32-41.

[5]张如意,任保平.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政治经济学逻辑[J].人文杂志,2016(6)∶20-25.

[6]钱津.关于扩大内需的经济学思考[J].经济学动态,2011(1)∶32-35.

[7]姜玉欣,王忠武.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型:困境及破解[J].山东社会科学,2015(11)∶110-114.

【责任编辑:梁 钧】

猜你喜欢
国民经济
2023年上半年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22年1-5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20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2019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我国国民经济统计工作中的实例与核算数据分析研究
——评《国民经济统计学》
河北省国民经济统计
省辖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2013年)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