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智慧城镇”同济-吉建大论坛(2018)举办

2018-03-22 19:09:28
上海城市规划 2018年4期
关键词:智慧生态

山地生态敏感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探索——以吉林长白县为例

彭震伟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博导

长白县位于长白山地区,是我国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县,与朝鲜一江之隔。在国家“十二五”提出的主体功能区战略中,将该地域定位为森林生态功能区,是属于限制开发的区域,即保障国家的生态安全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域。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探讨长白县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模式下作为山地生态敏感地区的发展路径。一方面,长白县拥有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但另一方面,它在城乡发展、经济、社会等方面又存在着非常大的发展滞后。在该地区被列为国家级边境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的背景下,我们将该地区定位为国家级边境地区山地生态文明示范区,在关注其生态安全的同时,也关注其沿边的发展。首先,研究建立了该地区整体发展的顶层设计,确定全域空间的城乡发展战略。其次,强调生态的刚性约束,把整个长白山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尺度、全要素的生态分析,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价,并落实到空间管控上。再次,进行要素配置,在城乡的地域中统筹各类体系的发展,并提出具体措施。最后,建立行动计划,并分步实施。

服务生态智慧城镇建设的生态实践学:源于实践、服务实践、高于实践

象伟宁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国家千人计划 客座教授,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 教授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从对实践者的观察中凝练出“实践智慧”(Phronesis)的概念用以概括人们有效从事实践的能力。以同样的思路,我在2016年提出了“生态实践智慧”(Ecophronesis)的概念用以概括人们有效从事生态实践的能力。

生态实践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必须从事的生态—社会活动的总和,包括生态规划、设计、营造、修复和管理5个方面的内容,旨在营造一个安全、和谐和可持续的社会—生态环境以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为此和以此为依据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经济—社会关系。生态实践智慧是个人、群体或团体精心维系人与自然之间互惠共生关系的契约精神,以及在这种精神引导下因地制宜、做出正确决断、采取有效措施从而审慎并成功地从事生态实践的能力。

完型意识的主客观基础及应用于规划设计的若干途径

沈清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博导

生态智慧城镇研究、规划与建设需以先进的意识作为指导,完型意识在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完型意识是指人们基于对所见所闻对象的一种本能兼自动化的鉴评活动同时(或之后)自然萌生的改正对象“错误”、完善优化对象的思维习惯与行动取向。

完型意识形成的客观基础是人居环境所存在的不完满与缺陷。完型意识的主观基础是人们所具有的发现欲与发现力、探究与解释力(见识),以及评鉴力与批判力。

完型意识应用于规划设计的主要途径包括:(1)“构整”——将原来零碎的、不具有价值的对象重新组合,构成有意义的整体,并带来积极效应;(2)“生发”——基于现有条件的新型创意巧妙构思;(3)“扭困”——在不利条件下依借完型思维解决困境;(4)“添锦”——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发挥现状优势条件;(5)“鉴善”——评价鉴别基础上的改善;(6)“极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追求最大限度的优化(;7“)艺化”——美化与艺术化城市空间环境,提升城市吸引力与生命力。

探索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城市发展战略——长春新区总体规划中的生态智慧城市实践王昊昱 长春新区规划局 副局长

当今的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已明确写入十九大报告。长春新区作为2016年2月设立的第17个国家级新区,既承担着“东北振兴“”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任务,也担负着全面探索创新发展模式的任务。为此,在长春新区发展总体规划制定阶段就将“生态智慧的新区”作为4个发展目标之一,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因地制宜地探索中国北方生态智慧城市的模式。《长春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30》包括1个总报告、16个专题研究和专项规划,形成新区特色的“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体系。

通过新区的规划实践,从实践的角度探索生态智慧城镇的属性,提出尊重生态本底、减少人工干预,用自然的办法解决自然的问题,建设“被动式城市”的基本思路,并认为:生态智慧城镇就是生态文明理念特色的落实,应该是在维系自然本底的生命状态下,突出具有可持续的生存发展能力、鲜明主见和生物韧性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镇单元。该理念不仅应用于专项规划和工程层面,而且必须是城市发展战略阶段制定的具有独特个性的目标选择,也将是城市在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中最核心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是真正实现绿色崛起的最佳动力。

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原始交织——云南临沧南美拉祜族传统建造技艺与聚落形态调查

耿 虹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系主任, 教授, 博导

云南临沧南美拉祜族在几乎原始的生存状态下,以其固有的“天—地—人—神”观念与信仰为基石,自迁入该地以来的400多年里一直以自然更替与自我循环的方式延续着早期人类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村落聚集与房屋建造方式,在高山深谷中构建了一种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交织的完美和谐形态。对于特定的民族文化村镇而言,跳出历史化与社会化的语境空谈生态建设是苍白的,而脱离了特定的民族文化语义及其生成逻辑去单纯强调生态系统建设也是缺乏人文责任的。

扎根于特定自然环境中的民族村镇,应该基于民族文化生存与时代发展、技术进步的内在平衡需求与可能,通过合理、适度的基础设施配套模式,以轻扰度、低冲击、多重融合、自体循环的生产生活机制建设,有情、有序、有度地自然引导环境生态结构与社会人文图景的有机整合。

韧性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智慧城镇

王昕皓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规划学院 教授, 博导

生态城市追求的是遵从生态系统规律的城市生活方式。智慧城市则提倡利用智能优化城市功能,进而提高生活质量。在生态城市和智慧城市的实践中常看到建设发展不可持续,对周围城镇的影响欠考虑。因此我们需要反思开发模式,考虑以增强宜居城市的韧性为发展目标。生态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将生态知识、地方经验、智能和其他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赢得公众支持具有韧性的宜居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里,韧性指城市的应变能力,首先注意降低干扰或灾害发生的几率,在面临干扰时保持或迅速恢复系统功能,并将不能适应的系统转型。由于提高韧性对资源有更多的需求,也对其他地区产生影响,宜居生态城市群值得提倡。因为城市群要求我们建设时考虑城市、城镇、和城乡之间的互动关系。譬如,长春新区的建设要考虑对长春市及周边地区人民生活的影响。生态智慧注重地方与外界、局部与整体的关联,求同存异。追求局部的韧性宜居有助于达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实践、内在的善与生态智慧

卢 风 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教授, 博导

任何一种实践必有其卓越标准,必有其规则,必有其要达到的善(Goods)抑或目标。

内在的善是只有真诚参与实践,真诚按照实践的卓越标准和行动规则去勤奋劳作才能获得或实现的善,是与特定实践内在相关的善。而因卓越所获得的金钱、荣誉、社会地位等只是这种实践的外在的善。以乔丹的篮球实践为例,他所获得的金钱、荣誉、社会地位等与他的篮球运动(实践)没有内在的关联,从事其他行业实践(如音乐、建筑等)的人也可因其卓越而获得金钱、荣誉、社会地位等。

生态实践的基本目标是谋求人工世界(人工物系统)与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协调或和谐共生。生态实践追求永久性的善,这种善不仅是人类的,也是生态系统的,即不仅人类可以分享这种实践的善,非人生物和生态系统也可分享这种善。生态实践的卓越标准和规则都必须参照生态学而得以确立。

智慧是向善而行的能力。生态智慧是追求永久性善的实践能力。为追求生态智慧,必须培养谦逊、节制、正义、诚实等美德(Virtues),也必须学习生态学和生态哲学。有了谦逊、节制、正义、诚实的美德,人们就会更重视各种生态实践的内在的善,而不至因过分贪求外在的善而弄虚作假。

蓄水影响下的三里河谷之变—— 一个持续不断的生态系统设计实验

袁兴中 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 教授, 博导

发源于大巴山南坡雪宝山的东里河自北向南流淌,到重庆市开州城区接纳南里河,转而向东流淌,在城区下游接纳普里河,三河汇流形成三里河谷。这是有着1800年历史的开州故城汉丰镇所在地。2010年三峡水库蓄水到海拔175 m,开州区是三峡库区腹心区域,2006年三峡水库蓄水达到156 m,三里河谷成为水位变幅为11 m的大型水库支流库尾;2010年完成175 m蓄水后,开州故城淹没水下,三里河谷形成城市内湖——汉丰湖,由于采取“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形成水位变幅达30 m的水库消落带。2017年,开州新城区下游水位调节坝下闸蓄水,汉丰湖夏季水位永久维持在170.28 m,消落带落差由30 m变为4.72 m。面对持续不断的水位变动及其由此带来的环境变化,我们开始了一个持续不断的生态系统设计实验,即汉丰湖环湖消落带及滨水空间的整体生态系统设计。以生态服务优化为目标,提出并实施了多功能适应性设计技术体系,包括景观基塘、林泽工程、多带多功能缓冲系统、鸟类生境重建、环湖小微湿地群技术。从而形成了一个以自然的自我设计为主、人工调控为辅的整体生态系统。自2011年以来,这一生态系统经历了7年冬季深水淹没、夏季出露的考验,植物生长良好,群落结构稳定,生物多样性提升效果显著,发挥了固岸护岸、环境净化、景观美化、生物生境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因地制宜——特色村镇建设的生态智慧之本

王云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系主任, 教授, 博导

村镇的发展是我国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但从现有的发展来看并不能令人满意, 其关键的问题在于不符合当地的发展道路。从长期生态规划设计的实践来看,导致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搞清楚这样的问题:生态规划设计的本质是什么?在生态实践中将生态智慧的道与术融合为一体的根本是什么?人们往往坐而论道,但单纯的道是空洞的,单纯的术也是没有依据的。在生态实践中,从来就没有将道与术分开的成功案例,每一个看似术的层面都蕴含了更深刻的智慧之道。因地制宜(蕴含了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和因事制宜)恰恰是融道术为一体的生态实践智慧的本质特征。

Schwartz B. & Sharpe K.认为智慧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时间和特定的人群一起做正确的事情的正确方式。它蕴含着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和因事制宜。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传统智慧,也是人类共同的传统智慧。因地制宜的能力被认为是实践智慧的能力。从江西吉安渼陂传统村落应对洪水灾害的“引+导“”蓄+排”的村庄水循环系统展现的因地制宜的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美国德州Woodlands新城依照土壤渗透力和开放空间体系建立的防洪防涝体系展现的因地制宜的现代西方生态智慧,以及从应用生态智慧引导现代城市生态修复的策略和实践可知,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体现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道法自然的至高行为准则;西方现代生态智慧中的Suitability,Context dependence, Moral improvisation等同样具有“因地制宜”的思想和技术途径。中西方的生态实践证明“因地制宜”是村镇建设的生态智慧的根本“。因地制宜”中蕴含的“地方性”思想就是塑造“内生性特色”的最主要路径,刻意追求的特色往往是外生的和缺乏可持续基础的。

长白山脉人居环境传统文化生态智慧研究

长白山脉延绵东北三省东部地域,其中长白山主峰为东北最高峰,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发源地。这里的城镇和村落布局充分结合山水资源形成了独特的寒地人文与自然相交融的人居环境,具备特有的寒地生态智慧特征。例如:吉林省境内围绕长白山形成的3个特色大城市——吉林市、延吉市和集安市,都利用江河、山峦作为屏障和资源,并形成城市景观特色。由于长白山脉木材资源充足,当地的大部分民居利用木材、稻草、泥土作为主要材料,形成个性建筑形态;同时设有火炕,利用炊事余热保持室内温度,以适应严寒气候。该地区还具备深层次隐性文化内涵。在长白山脉不同地区,同一朝鲜民族不同习俗人群聚落的民居,在空间组织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吉林建筑大学城乡规划学科较早设立“长白山脉人居环境研究院”、“中国朝鲜族人居文化研究会”“、寒地城市设计研究中心”“、寒地城市空间绩效可视化评价平台”,针对长白山的山水城市、民居智慧、聚落布局、生态技术开等方面开展全面研究。

生态智慧C及其新关键词“共生”

程相占 山东大学文学院 副院长, 教授, 博导

要将“基于生态智慧的城乡生态实践”这个课题不断推向深入,前提是不断加深对于“生态智慧”的理解和理论提炼。每个独立思考的学者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生态智慧学说。我自2013年以来倡导的“生态智慧C”(Ecosophy C)主要是哲学思辨的结果,它最初包括8个以C开头的英语关键词,用汉语来表达就是中国文化、儒学、存有的连续性、生生、程颢、通物、共同体和文弊,其思路与理论内涵是:以生态学关键词共同体(Community)为科学基础,从中国传统“天地人三才”学说中提炼出“人生天地间”这一哲学存在论命题,认为“天地”(自然)是孕育人及其文化创造的母体,人的使命应该是“辅天地之自然而不敢为”“赞天地之化育”,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伦理准则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人与万物之间可以发生“感而遂通”的关系,这就是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生态审美”的本源,也就是“适当的自然审美”的基础。

经过不断思考,我最近又新增了第9个关键词“共生(”Coexistence),它是从“共同体”合理延伸出来的,表明生态智慧C的最终目标是培育人与天地万物共生的文明,即生态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第9部分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共生”成为新时代的关键词。这是当代具有时代价值意义的一个重要生态智慧原则,以人与自然的“共生”代替传统工业革命时期人与自然的“对立”与人为自然立法,进一步突破了影响久远的人类中心论,意义十分深远。

生态智慧C的学术目标可以贯通古今中西的学术资源,弥合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裂缝,促进生态智慧与生态美学之间的良性互动。为了不断完善生态智慧C,应该加强对生态文明的哲学思考,促进传统生态知识与生态智慧的当代转化与国际化,增强生态审美体验与生态智慧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观念与实践之间的螺旋上升,即源于实践,高于实践,用于实践。

为都市生态系统服务做设计

坍塌后,围岩揭示为砂质黏性土,呈灰黄色,遇水极易被渗透,形成泥浆流体,坍塌部位为正拱顶处,爆破后发生,人工风镐处理封闭喷混凝土面和拱部浆体固结面时发生。图1为第一次坍塌后实拍图。

廖桂贤 台北大学都市计划研究所 副教授

为生态系统服务做设计有两方面原因:第一,从建造、使用到维护管理,地景建筑透过其生态系统某种程度上影响整个城市的生态健康;第二,包括都市绿地及其他开放空间等人为设计的地景,若是能够具备多样的生态系统服务,可以提升高密度城市里个人和群体的福祉。人为设计的地景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可以称为“地景服务”,它可以增加人类的福祉,达到城市永续发展、宜居和韧性。因为社区地景是城市中重要的绿地和开放空间,所以我们提出一套“社区地景规划设计框架”(Neighbourhood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Framework; Tan et al. 2018),具体提出如何为各种不同的都市生态系统服务来做设计的准则。我们的“社区地景规划设计框架”包含以下要件:5个规划设计原则、4个设计手段,以及针对社区地景可能提供的17种地景服务的设计准则。设计准则除了设计策略,我们也建议了设计标的以及设计绩效指标。

我们相信,这套以生态系统服务为本的规划设计框架,不仅只能应用在社区地景,也能够应用在其他类型的地景设计上,这套框架可以提醒我们,地景设计必须要提供更多层次、更多元的服务。

社会生态系统韧性慢变量——生态智慧城镇之生态安全底线的思考

汪 辉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教授同济大学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中心 客座教授

社会—生态系统韧性受多个变量影响,这些变量在一系列时间尺度上发生变化和相互作用。其中一些变量是“缓慢”的,这是相对于其他“快速”变量而言。慢变量通常决定了社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而系统的动态变化则来自快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这些快变量将会有效影响慢变量产生的条件。慢变量决定了社会—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系统变化的临界阈值。

基于这一原理,我们分析了1962年美国新泽西海岸暴风雨灾难、2015年深圳山体滑坡、2017年延安绥德县泥石流等事件,发现这些悲剧事件发生的内在原因并不是天灾,而是人祸。具体说来,是由于人们没有正确地认识到社会—生态系统韧性慢变量,也缺乏对其监控与管控,从而导致关键慢变量超过临界阈值,引起地区的韧性降低并难以抵抗灾害干扰。所以说,很多悲剧的事件往往看似是大自然给我们的灾难,而实际上是我们自身的城镇韧性建设出了问题。因此,研究生态智慧城镇首先要研究决定其城镇韧性的关键慢变量以及临界阈值。这是生态智慧城镇建设中必须要考虑的安全底线。

公园与城市开敞空间设计评估:景观绩效的角度

杨 波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 副教授, 博导

景观绩效是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下发展起来的对于景观设计所达到的效益的考量,以评估景观项目在环境、社会、经济效益这3个方面是否达到设计者的预期。美国风景园林协会于2010年开始推动学术界和业界的合作,进行景观绩效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已得到多方的广泛参与。譬如,美国风景园林教育评估委员会于2016年起开始要求景观绩效在教学中应有所体现。同时风景园林师注册考试也明确了关于景观绩效的要求。本人有幸参与了美国风景园林协会的一系列相关课题,并与多家知名公司和项目方合作,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大量的实测、模拟监测等技术手段,对10余个案例进行了研究,例如对比采用绿色基础设施的设计方法与传统设计方法之间的绩效差异。这些成果不仅用于科研报告,同时也运用到教学过程,并通过科技论文进行了成果展示和传播。

景观绩效涵盖对环境因素的定量化分析,例如对场地排水进行模拟,以及节水、节能、城市热岛效应等,也涉及对项目建成后的诸多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定量化绩效分析。例如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伍德兰德市的案例中,我们对比了伍德兰德市与休斯顿的情况,通过实际数据和模拟两种手段进行对比,发现在伍德兰德市运用的生态规划方法相对于在休斯顿大量采用的传统规划方法而言,确实提高了整个城市的韧性。同时通过分析我们也发现了生态规划和设计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设计调整的建议。

中国古代城乡水适应性景观表现特征及影响因素

王思思 北京建筑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副教授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干旱雨涝等水问题的频繁发生,如何在快速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对环境变化和旱涝灾害,已成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水适应性景观是人类社会在千百年来不断适应和改造生态系统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旱涝灾害防治策略等生态实践的产物。我们认为通过深入挖掘中国古人在营城治水方面的生态智慧,可为我国现代城市建设带来启迪。

我们梳理了水适应性景观的概念起源和发展过程,认为水适应性景观可分为以适应洪涝灾害为主、以适应干旱灾害为主和适应旱涝双重灾害这3种类型。进而分析了《管子》中先哲对于水的辩证认识,以及在城镇选址、用地布局、水利工程建设、维护方面蕴含的经验总结。对我国晋中地区祁县、太谷、平遥3座历史古城进行了调研,从城市选址、竖向设计、水系布局、建筑院落等方面,分析了它们在适应旱涝双重威胁下形成的水适应性景观特征,并通过案例概括了中国北方古城雨洪管理的典型模式。

城镇化背景下上海郊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基于生态智慧的几点思考

车 越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教授, 博导

长江三角洲地区尤其是上海市正处于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在此过程中,区域土地利用与景观生态格局的剧烈变化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其中河网水系要素的变化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近几十年来,上海市中心城区河网水系退化造成城市不透水面和径流系数增加、水面率降低,河道自然调蓄能力下降,城市排水方式转为依靠泵站进行硬排水;近郊河网水系也未能完全做到填补平衡,亟待对河湖水面率指标进行严格管控;远郊尽管河网水系数量较多,但曲度、连通性、成环率等河网形态指标普遍出现下降现象。与此同时,城市河流滨岸带也受人为活动干扰突出。

因此,建议上海市在城镇化过程中,规划层面加强河网水系保护力度,协调好河网水系的自然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处理好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替代设施的关系;操作层面在满足防汛要求的前提下营造河流滨水生境和亲水开放空间,综合发挥城市河流滨岸带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基于定量分析的吉林省乡村聚落空间聚集度与地理要素响应研究

吕 静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副院长, 教授

我们团队根据吉林省各市县地形、地貌以及地图文献等特征对 9 640个乡村聚落(行政村和自然村)进行空间落位,经过数据修正、识别,选取了具备定量分析研究价值的 8 134 个基础乡村样本。采用 GIS、RS 分析,经过整理、筛选和梳理,建立吉林省乡村聚落数据库。在采用相关地方志、历史数据和统计数据等资料进行研究的文献调查法基础上,根据全省的行政区划、地形分类、城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分布特征等因素,并考虑到土地资源、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态势等综合因素,采用 GIS 空间分析方法对吉林省乡村聚落进行科学定量研究。

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吉林省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状况、聚落密度、平均规模及分布形态很大程度上受自然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影响,地域性空间特征对吉林省的聚落分布形态起决定性的影响;(2)随着人口大量迁移、土地政策的影响,吉林省总体区域空间经济特征为空间经济极化显著,中部极化,单核效应逐渐显著;(3)城镇建设空间的扩张导致土地流失的加剧,生态环境的改变逐步呈现出乡村聚落变迁的主导因素。

吉林建筑大学生态智慧教育教学案例探索

赵宏宇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城乡规划系系主任, 副教授

吉林建筑大学一直紧随生态智慧思想发展的脚步,并进行吉林省在地性的寒地探索。首先,引进美国生态智慧专家杨波教授做长白山学者讲座教授。其次,借2016版城乡规划本科培养方案调整之机,在全国首开先河,率先开设生态智慧与实践本科专业课程。邀请的授课老师均来自美国、国内985、211高校的博导,甚至带队校外调研的都是教授级的管理者及专家。此外,授课教师均来自不同学科,分别站在不同学科视角对生态智慧做多维度的思辨。学生反响强烈,学校特此将课程升格为全校多专业大一新生的共选通识课程。《长白山行动纲领》的推出更是为未来生态智慧教育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希望教育出来的学生具备正义的美德、生态的良知,我们把这称为生态实践观,之后才是教育成优秀的专业人才,这才是真正的以道育术,通过生态智慧的道来育专业技能的术。让更多人知道生态智慧,相信它,使用它。形成生态智慧知识体系的传播,甚至传递到注册城乡规划师的执业再教育中、干部的培训中,希望通过我们的教育影响学界、设计界和管理界。

猜你喜欢
智慧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
领导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9:05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与创想(2013年7期)2013-11-18 08:06:04
智慧决定成败
网球俱乐部(2009年9期)2009-07-16 09:33:54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