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简称《意见》),对新形势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工作作出部署。
《意见》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服务人民群众出行为根本目标,科学编制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严格落实建设条件,有序推进项目建设,着力加强全过程监管,严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规模与实际需求相匹配、建设节奏与支撑能力相适应。
《意见》提出,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骨干,近年来发展总体有序,但部分城市也存在规划过度超前、建设规模过于集中、资金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为促进城市轨道交通规范有序发展,要坚持“量力而行、有序推进,因地制宜、经济适用,衔接协调、集约高效,严控风险、持续发展”的原则,从完善规划管理规定、有序推进项目实施、强化项目风险管控和完善规划和项目监管体系4个方面推进政策措施落实。
来源:新华社 2018-07-13
2018年7月27日,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办的2018未来城市论坛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本次论坛是2018(第十三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的重要分论坛之一,旨在分享和交流国内外未来城市发展研究的最新成果,为城市科学相关学科和领域科技社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搭建共同研究未来城市发展趋势的合作平台。
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在主旨演讲中强调要突破未来城市“乌托邦”的命运,应基于复杂适应理论,以各类“主体”的能动性来破解7类陷阱。未来城市应是可演进、可持续、可转型升级的,这是未来城市具有内在动力的基本特征,而新技术的应用要以“适用”为原则,及时自主更新换代、自动进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以“城市未来、智能规划”为题发表主旨演讲,系统介绍了全球城市大数据的发展图景,指出未来应以人工智能来推进城市规划,辅助推进城市建设、管理、运行全生命周期过程,并首次发布全球城市时空变化特征图谱,指出人工智能辅助城市规划会让生产更成功、让生活更便捷、让生态更宜人。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国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国平,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未来交通研究中心主任吴建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原司长何兴华等分别对未来城市发展进行解读。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助理、学术交流部副主任李海龙代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宣读了关于成立未来城市研究所的倡议,倡议由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与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全国学会、科研院所等机构联合共建“未来城市研究所”“。未来城市研究所”将针对前瞻未来城市关键技术、构建未来城市科学理论、探寻未来城市发展模式、提供未来城市解决方案4大核心领域精准发力,打造多学科融合、产学研一体的高效协同创新协作模式。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网站 2018-08-02
近日,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调研浦东、奉贤、金山、松江、青浦、闵行6区生态廊道建设工作。应勇强调,要坚持以生态功能为主不动摇,因地制宜,能快则快,以更大的力度统筹推进生态廊道建设,为进一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出更大贡献。
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地域小、人口多,建设强度高,缺山少林。应高度重视生态短板,加快规划建设一批以森林为主的生态廊道。应勇强调,推进生态廊道建设,要因地制宜,创新方式方法。生态廊道建设不是大拆大建、不是空间规划的大调整、不是用地性质的大变更,必须一地一模式、一地一方案。要着眼全局、着眼长远,立足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将生态廊道建设与建设用地减量化、低效用地转型、乡村振兴、村镇规划和推动农民相对集中居住、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统筹抓好推进。
据悉“,十三五”期间,上海计划造林30万亩,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8%,其中包括17条(片)市级重点生态廊道造林12万亩。2016—2017年,上海已建成市级重点生态廊道2.99万亩。今年,生态廊道首次列入市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截至6月底,全市已落实并将启动重点生态廊道项目18个,面积2.2万亩。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2018-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