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静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2015年8月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学院结合自身特色,按照“依托行业、面向企业、服务天津、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出台了《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加快了现代学徒制的深入探索和推进。
1.搭建“双平台”,实施校企共同管理。一是学院牵头成立了包括重点企业、三所学校、电子信息行业协会、电子信息科研单位在内的天津中环电子信息职教集团,该集团负责制定学院发展目标及长远规划,协调解决组织机构内部资源调配等问题;二是学院成立了由专业带头人和行业企业技术领军人物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专业建设与合作管理;三是学院与合作企业北京东软慧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立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在制度建设、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师资培训、资源配置等方面统筹安排,定期协商解决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通过职教集团和校企合作委员会两个平台,实现现代学徒制从宏观管理到具体实施全方位全覆盖,为试点工作的开展提供全面保障。
2.建立“四个机制”,促进校企深度融合。一是在管理上,依托“双平台”,结合试点工作需要,融合教育教学规律与企业的规范管理,建立起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的管理规则;二是在教育教学环境上,从“理论、实践、素养”一体化来考虑制定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考核,实现教学环境与职业环境的融合;三是在团队建设上,选配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师与具备良好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组成专业教学团队;四是加强特色项目的设计与建设,促进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能力训练的有机结合。通过上述“四个机制”,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3.统一标准,开展一体化教育教学。纳入现代学徒制培养计划的学生与公司签订 《企业学徒协议书》,与学院签订《学院培养协议书》,校企共同调研与梳理专业所要求的知识、技能与职业素质,融合企业资格标准以及公司员工培训与等级认定有关内容,形成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工学交替、能力进阶”课程体系,形成“五双、五定”的操作范式。“五双”即“双主体、双身份、双导师、双基地、双评价”;“五定”即“定协议、定标准、定师傅、定岗位、定项目”。坚持“任务教学+项目思想”的思路,以项目教学为特色,在教学中将某一产品或主题分解为系列教学任务,突出训练相应的能力和素养。成立学习小组(团队),模拟职业角色分工,组织项目模拟运营及实施模拟质量及成本考核、激励,推动全过程能力培养的系统化,促进学生整体化学习水平的提升。
校企双方共同建立一系列制度和标准。一是制定《现代学徒制项目建设实施办法》《双师型教师发展规划》《校企互派人员挂职交流办法》《校企合作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办法》等;二是出台《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意见》《学院教学标准》《企业教学标准》《双师型职业能力发展要求》《企业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实习操作管理细则》《教师教育教学考核细则》《学生专业学习训练考核评价规范》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标准规范。以制度和标准规范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行为,保障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1.研究建立能力提升模式。学院结合试点发展目标及要求,研究建立“工学渐进交替、职业技能螺旋式提升”的能力提升模式,将能力培养分为三个层级、六个阶段,即岗位基础能力层,包括岗位认知阶段、职业体验阶段;岗位专业能力层包括岗位技能学习阶段、专业实习阶段;岗位综合能力层包括岗位训练阶段和顶岗实习阶段。
2.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学院遵循“面向岗位、突出能力、系统递进”的思路,按照“开发建设、评估评价、调整优化”的流程,引入职业资格及能力标准,坚持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习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重视对市场敏感性产品及其设计技巧经验的总结与梳理,共同开发当前有利于培养软件开发、网页设计、软件开发与测试、信息管理等人才的专业课程。
3.通过大赛检验专业建设效果。学院自2008年以来已连续9年承办并参与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软件技术专业将技能大赛项目融入课程教学中,将产品设计、制作流程、工艺标准、技术要求、项目评价与总结嵌入专业课程核心内容,强化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的有效结合,从而使课程对接大赛,贴近实际,反映技术发展潮流,促进学生向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方向发展。
4.重视职业素质养成。学院重视学生全程化职业指导,一年级开展职业认识、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教育、心理素质培养等;二年级开展职业意识训练、职业素质培养、职业道德教育、职业品格培养等;三年级开展求职技能培养、创业教育、入职教育等。在做好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学院突出素质教育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坚持公共基础课服务专业需要的原则,将公共基础课、德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到课程体系当中,坚持将素质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5.共同实行考核评价。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班级,学生的专业课期末考评分为两部分,理论成绩占考核40%左右,实践考核由企业实施完成,约占60%。企业为主的考核包括:(1)学生按照企业岗位规范和工作标准每周一次自评,载入《学生学习评价记录表》,然后师傅对其表现及自评情况进行评价,给予等级评定。(2)师傅按照企业岗位要求和完成情况对学生开展评价,并记入《师傅指导和评价记录》,在此基础上,学校教师对师傅的指导情况确立一个评价等级,由学校和师傅评价两者结合共同认定学生成绩。(3)企业管理部门根据师傅评价结果点评学生表现,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有附加分,对于未达到合格等级的学生,要求其重修课程。
总体而言,学院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1.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了全面提升。学院与企业针对软件技术专业建设需求,按照“1名专业带头人+2名拔尖人才+4名骨干教师+教师与研发团队”模式合理配置岗位。一是从北京东软慧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聘请1名企业领军人物作为专业带头人,并担任软件技术应用中心主任;二是从企业和学院选拔2名拔尖人才负责专业理论建设与学徒培养实践工作;三是培养4名专业理论与实训软件开发的骨干教师;四是组建一支由6名企业工程研发人员、10名专业教师构成的教学研发项目团队。目前,团队中具有高级职称人数占24.3%;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数占89%;具有企业实践经历与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人数占97.2%。学院与企业互派人员挂职锻炼,2016年教师人均企业实践时间达到19.37天,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推行现代学徒制提供了人才保障。
图1 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技术路线
2.课程体系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一是学院以实施精品课工程为切入点,从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职业素养养成等内容入手,以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和适用性为基本要求,共同开发课程与编写教材。二是定期举办课程建设研讨会,重视理论知识的分析和实践经验方法的总结提升,并将之融入课程教学。目前,软件技术专业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了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构建“全程职业模拟”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等4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编写了12本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三是依托校企合作双平台,学院重点建设了软件技术等3个实训室、1个软件技术应用开发中心和3个校外实训基地。
3.通过一体化培养,校企育人质量大幅提高。企业从学生一入校就全面介入、全程参与学生培养。全新的课程使得学生竞争意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对职业规划有了正确的定位。学徒身份的体验,使得学生通过接受企业文化熏陶以及企业发展、管理、安全、责任、纪律等教育活动,其职业素养得到有效提高,增强了就业竞争力。2016年7月首批试点学生150人顺利毕业,其中进入合作企业23人,其余近百人进入天津市知名软件企业,均能胜任其岗位工作。
4.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大赛,引领和服务教育教学。学院历来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和训练,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着力点,通过学生专业社团活动、校内职业技能评比和省部级和国家级技能大赛,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在2016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 “移动互联技术应用”“信息安全技术应用”赛项中获得一等奖。学院秉承“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宗旨,在取得好成绩的同时更多地把比赛成果应用于教学,更好地为专业建设服务。大赛期间,软件技术系还举行了形式多样的教学研讨、校企合作交流、专业教学观摩、教材和实训设备展示等活动,强化了技能大赛引领和服务教育教学功能,加强了与用工企业的联系。
1.试点处于摸索阶段,教学实践的力度偏弱。由于投入大、见效慢等因素,企业在合作技术研发、员工培训等方面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意愿仍然不强。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由于缺乏稳定完善的政策支持,无法在实习实训、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科技研发、员工培训等方面与企业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在课程体系建设及实施上,或多或少存在院校授课和企业教学理念分离的现象,课程体系、课程实施方式亟待完善。此外,学校考虑学生安全、个人意愿和家长反应等因素,不会轻易加大教学实践的强度。
2.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相对缺乏。教师长期在课堂上教学,偏重于理论知识,一线操作经验不足,在结合案例讲解时难以深入。在调查学生对学校的期望时,78%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实践课程教学,这对学校老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是很大的挑战。
3.学徒对企业环境适应性较差。学徒进入企业实习,环境和身份转变都很大,学生本身也存在诸如因不了解工作内容而适应能力差、职业情感不强等问题。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在校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他们的用工需求。
课程体系建设应以专业人才培养为出发点,针对人才培养各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构建将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融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特别是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在教学方法上,大力提高如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比重,开展角色互换等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深刻理解现代学徒制的意义和精髓,明确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培养先进的职业理念和浓厚的职业情感。坚持主动引入企业先进文化,开展“我与企业零距离”等主题活动并使之常态化,让学生在开阔技术视野、提升职业技能过程中,感受到浓厚的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增强学徒身份认同感。
教师队伍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通过校企双方制度框架的系统设计,将制度约束和机制激励相结合,改革教师聘用和考评机制,加快引进急需的应用型高层次专业领军人才和教学骨干,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应用课题研究和技术研发,聘请生产和管理一线的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承担相关课程教学。注重对现有教师的继续 教育与岗位培训,使其开阔视野,跟上世界潮流。遴选教师深入企业,了解和学习企业文化,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根据教学和培训需要,加强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培训师傅的互动交流。通过组成“一师一徒”“一师多徒”或“一徒多师”等多种组织结构,促进“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建设。
合作共赢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现代学徒制的成功实践需要校企双方长期稳定的深度合作,必须从招生到毕业各环节有明确的制度约束和保障,才能做到目标明确、责任清晰、措施得当,工作得到有效衔接。
[1]何静.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高职教师教育的解困与突围[J].教育与职业,2017(3):69-73.
[2]郑永丽,侯滨滨,孙娜.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实践研究:以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5(6):254.
[3]李苏.广东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实践及其主要经验:以清远职院和番禺职院为例 [J].江苏教育研究,2017(2):86-90.
[4]刘志敏.校企合作模式下现代学徒制实践探索[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27-30.
[5]王钧.现代学徒制在高职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以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志和机电班”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2):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