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医疗即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为载体,与传统医疗业务交叉渗透、融合创新而形成的新的医疗模式[1]。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提出积极推动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再次重申“互联网医疗”的重要性。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互联网医疗发展势如破竹。本文分析了互联网医疗领域的研究文献,揭示这一领域的研究主题及研究趋势变化,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为检索对象,检索题名或关键词字段中包含“互联网”与“医疗”或者包含“互联网医疗”的期刊文献,时间限定为2008年至今,检索时间为2018年4月29日。将文献题录导入NoteExpress,经过数据清洗最终得到相关数据1 240条。
采用共词分析的方法,对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选取类团的代表性文献,分析各类团的研究主题;采用战略坐标分析方法,分析目前互联网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预测研究发展趋势。
使用书目共现分析软件BICOMB[2]对1 240条数据的关键词进行清洗、统计分析,共获得了2 780个有效关键词,选取词频大于等于5的关键词(共73个,占40.36%)作为研究主题的高频关键词(表1)。
表1 2008-2018年互联网医疗期刊论文高频关键词
73个高频关键词涉及1140篇文献,采用向量空间表示的方法生成1140 * 73的文献-关键词矩阵。矩阵中用数字“1,0”表示高频关键词在每篇文献中的出现情况(1表示出现,0表示不出现)。
将文献-关键词矩阵导入统计软件SPSS19.0,使用组间链接方法,对关键词进行系统聚类。聚类结果中关键词“互联网思维”独自成类,通过查阅原始文献数据,认为其对揭示该领域文献的研究主题没有贡献,故将其删除。聚类结果分为13个主题,见表1中第1、第2列。
选取对类团形成贡献较大的代表文献表现类团内容[3],分析得出类团的主题内容。根据TF-IDF原理计算文献对类团的代表度[4],选取各类团中代表度较高的前2至4篇文献作为该类团主题内容的代表性文献(见表2中第3列),代表度相同的文献优先选用来源期刊的影响因子较高及发表时间较近的。
结合各类团中的关键词词频深度解读各类团代表性文献,提炼出13个类团的主题内容(表2)。
2.5.1 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充分利用智能可穿戴设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为患者建立电子档案,实现患者与医生的高效联系互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医疗效率,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2.5.2 分级诊疗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可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表2 关键词聚类分析及类团的代表文献
2.5.3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老年人对医疗卫生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需求日益强劲。对“互联网+医养结合”新模式的应用进行探索,将为养老新模式的开展提供思路。
2.5.4 医疗质量
互联网医疗开展时间较短,其质量管理存在较大的挑战。只有出台相关正式的行政管理制度,严格限定服务范围,积极了解患者体验,才能有效提高互联网诊疗质量。
2.5.5 服务模式创新
移动医疗服务新技术将现有的以医院服务模式为主体的医疗服务方式变为以医生服务模式为主体,医院对医生的培养培训、职称晋升和医疗风险责任构成了束缚医生开展移动医疗服务的核心障碍[5]。
2.5.6 医院信息系统建设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存储重要的医疗数据资源,医疗信息系统的安全关系到个人隐私甚至国家安全。只有建立和完善医院信息系统,才能加速智慧医疗目标的早日实现。
2.5.7 医疗保险
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医疗的社会保险服务,进一步扩展社会保障卡功能,将为群众提供更多便利,有利于化解医保异地结算的难题。
2.5.8 医疗广告监管
部分不法医疗机构利用网络平台违规发布虚假医疗广告,欺骗患者。只有对网络虚假医疗广告进行有效监管,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才能让医疗广告监管有法可依,更好地保护患者的权益。
2.5.9 医疗改革
利用互联网思维构建医疗服务流程体系,围绕改革要求,通过提升门急诊服务效率的具体实践,可加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6]。
2.5.10 医患关系
互联网医疗可以打破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壁垒,对改善医患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建立有正规医疗机构的维护与监督的医疗服务网络平台,提高医疗信息的可靠性,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医疗卫生知识水平。
2.5.11 法律监管
互联网医疗的迅猛发展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只有加强对互联网医疗领域的监管、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才能降低随之而来的安全风险,促进互联网医疗的可持续发展。
2.5.12 信息安全
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集中了重要的个人医疗信息。只有加大相关部门监管力度,建立相应管理制度,提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才能保障互联网医疗的个人信息安全。
2.5.13 医疗APP健康传播
互联网健康信息对网络用户自我诊断的影响较大,用户使用医疗健康类APP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健康资讯,缓解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矛盾。
战略坐标可以描述某一研究领域内部联系及领域间的相互影响,能判断热点主题的核心度和成熟度[7]。在战略坐标中,横坐标为向心度,是衡量各主题类团间的相互影响程度的指标,计算方法为某类团内包含的关键词与该类团外所有关键词的共现频次的平均值;纵坐标为密度,是衡量某一研究主题内部关联强度的指标,计算方法为类团内的关键词两两共现频次的平均值。计算之前,为了消除因高频关键词本身词频值差异较大对类团密度值的影响,将关键词共现矩阵中对角线元素改为0[4]。根据计算出的每个研究主题的向心度和密度绘制出战略坐标图(图1)。
图1我国互联网医疗领域研究主题的战略坐标
3.2.1 核心研究主题
图1中第一象限中有3个类团,表明“智慧医疗”“医患关系”“服务模式创新”这3个主题与其他主题类团关联紧密,在研究领域中较活跃,且这3类主题内部的联系都十分密切,研究较为成熟,是互联网医疗研究领域的核心主题。尤其类团1的向心度和密度都远高于其他主题,说明“智慧医疗”这一主题受关注度高、研究力度大,是研究热点和和核心主题,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3.2.2 独立研究主题
第二象限中的主题密度较高而向心度较低,说明类团内部关键词联系紧密,但与类团外其他主题的联系较弱。第二象限尚无主题,说明“互联网医疗”是近年来开始兴起,因相关的研究还正处于逐步发展阶段而尚未出现既成熟又相对独立的研究主题。
3.2.3 边缘研究主题
第三象限中的主题密度和向心度都较低,说明这些类团主题内部联系不密切,发展不成熟,与其他主题联系不广泛,不属于主流的研究领域。在其包含的8个类团主题中,“医疗质量”的密度和向心度远低于其他主题,是互联网医疗研究领域的新兴边缘主题。另外,还有“法律监管”“医疗APP健康传播”“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等主题目前处于研究领域的边缘,对它们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3.2.4 潜力研究主题
第四象限中的主题密度低而向心度较高,说明其内部结构松散,发展不够成熟,但是与其他主题类团联系紧密,在研究领域中表现活跃,是其他主题较为重视的主题类团。“医疗广告监管”和“分级诊疗”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只要关注度有所提高,研究力度有所加强,就有可能成为研究的核心主题。
互联网医疗领域的研究主题可分为13类。从各研究主题的结构及变化趋势看,互联网医疗领域的研究总体不够成熟,只有3个研究主题(“智慧医疗”“医患关系”“服务模式创新”)处于表征研究成熟度的第一象限,大部分主题位于学科研究的边缘区域、成熟度较低的第三象限。因此,互联网医疗领域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必将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