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她力量,给科学点颜色看看

2018-03-21 04:38坚果千年雪藻灵陈悦
莫愁·智慧女性 2018年3期
关键词:刘颖科学

坚果 千年雪 藻灵 陈悦

《莫愁·智慧女性》语汇新解——给科学点颜色看看

如果选一个关键词,来描述心目中科学家的模样,你会选哪个?枯燥、寂寞、无趣、不通世情、高大上……

事实上,科学,可以有科普机构“科学松鼠会”所提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的感性;也可以有美剧《生活大爆炸》在全球掀起的“聪明就是新性感”的时尚……而目光转向中国青年一代女科学家时,我们才发现,科学有更加斑斓的色彩。

科学领域中,蓬勃升腾的她力量,是一种纯粹的信念。女科学家们专注精进,突破重围,探索未知,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性别不平等,同样发生在科学领域。因此,清华大学教授颜宁发问:“我见过10位比我年轻出色的女科学工作者,但没有一个有独立实验室。我们的女性科学家在哪里?”

虽然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高学历毕业者中,女性占50.2%,开始超过男性。如今女性科学工作者约6300万,超过总科学人口的40%。然而,有高级职称的女科学家只占25.7%。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院长方新说,社会的性别平等没有完全达成,影响了女科学家的成长。女性在研究领域有弱点,女性持家能力更重要,这类社会刻板印象也干扰了女性对职业的选择。

好在,一切美好的人与事物都有不绝的生命力。从本文四个故事起步,让我们去发现,去期待——女性,能为科学增添怎样绚烂的色彩。

纯粹就是——抛开功利心,让热爱的事物融为自己的修养、思考方式,以及生活方式。

80后博导:科学是我的生活方式

29岁那年,刘颖成为北京大学最年轻的女博士生导师。不过,她后来成为网红,并非由于年轻有为,而是源于一段她给小学生教课的视频。

“我这里要糖。”“老师,给我淀粉。”这是《科学队长》视频课的一次线下预演。参照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设计大纲,刘颖带领孩子们体验“智识生活”。

十几个小学生一起,在北大分子医学研究所里,研究着淀粉、酵母、糖和水该如何搭配,才能产出更多二氧化碳。刘颖嘴里答应着,手里忙碌着,被指派得团团转。

大科学家给小娃娃上课,这种高配置,刘颖到底怎么想的?

事实上,最初,科学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主编饶毅教授设计这个课程,请刘颖做主讲人,她很为难。答应了,需要大量投入,可自己还有更多“正事儿”要办……

然而,刘颖回想起高中时期,要不是生物老师精彩的讲授,她不会叩开生命科学的大门——

“染色体、透明质……”对当年读高二的刘颖来说,密密麻麻的概念如广袤神秘的森林,召喚她踏进去。

2002年,刘颖的高考成绩远超北大、清华的录取分数线。但她志愿铁了心只填南京大学生物系,“不服从调剂”。

毕业后,刘颖又盯向大洋彼岸的德克萨斯大学,那儿有美国顶尖的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然而,两年里,她做了四五个课题都不顺。深夜,她沮丧地望着实验台,月光照进来,一堆试剂分外刺眼。换个专业?念头一闪而过,她不愿屈服,继续忙碌到凌晨。

两年后,拐点出现,一个被别人尝试多次无果而抛弃的课题,她做成了。《科学》杂志发表了她的论文。

凭着决绝之心,让人生路一次次峰回路转。刘颖觉得,自己一往无前,都因为坚信“科学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修养。它是思考方式,也是生活方式”。

反观当下,“考进名牌大学,找轻松赚钱的工作”成了不少父母的口头禅,孩子们的好奇心也被消磨。别说科学,其他与高考无关的教学,在不少人眼中也暗淡无色。

从2002年到2012年,文化大家钱理群也曾尝试给中学生上课。他坦言:中国的问题最根本的是教育问题。

他去了南师大附中、北大附中、北师大实验中学,都面临学生越来越少的窘境。有学生说实话:“不是不喜欢听您的课,而是课与高考无关,我们时间又有限。”

如今,不带功利色彩的教育没意义?刘颖不认同。她渴望分享成功经验——科学不是简单的工具,它是让人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方法。

她腾出时间编教材,让孩子们参加实践课题,组成学习小组。课程还配有“实验盒子”,可以在家里做出一个小型试验台。

“这一代孩子长大后,会拥有批判精神、独创性。”观摩完刘颖的课,清华大学教授鲁白感慨万千,这些特质,恰恰是刘颖这样的科学家去引导的。

纯粹就是——痴迷专注一件事时,对其间的惊心动魄、宁静安详都会一视同仁地接纳。

大洋一号科考“擎天柱”:只因倾情

第一次参加大洋科考时,韩喜球感觉就像千万里奔向一个倾慕已久的恋人。

韩喜球出生在浙江台州一个农村家庭。出于自小对海的亲近,1993年从地质系硕士毕业后,她来到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

在喜欢的领域,韩喜球默默耕耘,直到机会来临。2001年,德国基尔大学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休斯,来第二海洋研究所访问。韩喜球聊到锰结核研究,引起了休斯极大好奇。他邀韩喜球去德国做学术报告。

正是这次邀请,促成韩喜球出国访问学习。她开始研究天然气水合物、海底冷泉。不久,成果刊登在著名的《地球科学与行星科学通信》上,被认为是近几十年来,国际多金属结核研究的重大突破。

韩喜球说:“头十年确实艰难,但回想起来,默默无闻时做的积累是人生中最大的财富。”

2005年,中国启动调查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的计划。韩喜球多年所学找到了用武之地,她成为首次大洋环球科考航段的主力。

调查、开发海底矿产资源,是国家战略需求。“先来先得”,则是国际共识。所以,茫茫大海中,迅速找到矿产,是一场时间与智慧的双重较量。

在海底,有一种热液喷口,俗称黑烟囱。它不断喷涌流体,里面富含铁、锌、金……发现黑烟囱,就意味着有多金属硫化物矿床。可热液区直径才数百米,用万米缆拖着仪器去搜寻,是真正的大海捞针。何况,对黑烟囱的研究,中国起步也较晚。

韩喜球永远忘不了第一次发现黑烟囱的情景。一只海葵闯入镜头,又一只闯进来,接着是一片白花花的海葵……不一会儿,黑乎乎的烟囱突兀地出现,抓斗轻轻触了它一下,附着在烟囱上的虾受到惊扰,“轰”地飞舞起来,像捅了大大的马蜂窝。

韩喜球看呆了,想象过无数次的情景,竟不及眼前的十分之一震撼神奇。对她来说,不仅是发现了海底矿产,更触碰到生命的神圣起源。

2007年,“大洋一号”第十九航次,韩喜球作为女首席科学家,打破了大洋科考史上男性独霸天下的局面。“首席负责制”是荣誉更是担当。船上所有人,都指望着“探宝队”队长的判断力,没有肩膀可依靠,她就是团队的精神支柱。

刚从南非出发,就遭遇下马威。海上刮起八十年不遇的台风,巨浪打在船舷上,也重重打在韩喜球的心上。科考船每天燃油12吨,价值约10万元,加上仪器和人工费,每天成本20万元左右,一分钟都耽误不起。可计划五天的路程,已经走了六天,巨大的浪费让韩喜球很心疼。她还担心风高浪大,放置在海底的仪器若撞坏或丢失,损失将达几亿元,工作也会无法继续。

压力像巨石,压住了韩喜球。她几乎不眠不休,不时地查看机器,盯着天气预报,几天熬下来,瘦了五六斤。人类无法掌控天气,她只能默默祈祷。快到达预定海域的那天上午,情况依然糟糕,韩喜球几近绝望,却还要振作精神,鼓舞士气。

中午,天空突然一片晴朗,海面风平浪静,科考船上欢声雷动。望向瑰丽的大海,韩喜球心生敬畏,大海可以给人惊心动魄,也会给人宁静安详。在这期间,唯有一颗坚强的心,默默支持着自己。感动之情自心底弥漫,韩喜球知道,从此,再没什么可以把她和大海分开。

2017年2月,韩喜球执行第三十八航次任务,带领“蛟龙号”到某个热活动区调查。“我要负全责。要是圈的位置错了,找不到地方,可真糗大了。”为了避免浪费成本,韩喜球平复忐忑,通宵分析资料,提供了准确的定位。11次下潜,竟然次次直击中心。

面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没有东西借鉴,韩喜球始终处于巨大压力中。然而凭借对科学的热爱,她每次都做得很完美,且品尝到了喜悦。她说:“只要身体允许,我随时准备起航。”

纯粹就是——不问前路,只用理想的光照亮脚下。

智能顶端超级女生:永不辜负自己

1993年,16岁的李飞飞随父母移居美国,生活转为困顿。因为不懂英文,父母只能从事修理工、收银员等工作,李飞飞也必须打工维持学业。“那是一段残酷时光,但那就是普通新移民的生活,必须有所牺牲。”

在最短的时间内,李飞飞掌握了英文,并交出耀眼的成绩单。她收到普林斯顿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还拿到了全额奖学金。

与此同时,她四处借钱,买下了一家干洗店,交给父母经营。她开始双城奔波,周一到周五苦读,周末回家,帮父母打理生意。

四年后,李飞飞顺利毕业。那时华尔街形势大好,多家顶级金融企业向她抛出橄榄枝。她却选择去西藏,研究一年的藏药。她渴望了解藏医在哲学、方法论层面上能带给科学的启示。尽管这样的选择,意味着她一分钱都赚不到。

西藏归来,李飞飞进入加州理工学院,攻读人工智能方向的博士学位。本以为一切都在好转,她母亲却患上了癌症,紧接着又中风。李飞飞和家人倍感煎熬,却还是相扶相携,挺过了难熬时光。

面对困境,李飞飞从不认怂,“花很多时间、精力去悲伤,实在不划算”,一心奔着要去的方向,看清脚下的路就好。

2005年,李飞飞进入斯坦福大学任教,开始研究如何让人工智能对海量图像进行快速、准确识别。当时该方向的研究遭遇瓶颈,前景不被看好,但李飞飞说“不破楼兰终不还”。实验室缺少人手,又申请不到经费,没辙时,她一度想重开干洗店,筹集资金。直到灵光闪现,她通过亚马逊的众包平台,吸引来全世界网友的支持,才有了大名鼎鼎的图片数据库ImageNet。

2016年,感到现今“学术界落后于产业界的例子并不少见”,她接受谷歌公司的邀请,成为云机器学习部门负责人。

“AI(人工智能)改变世界,谁来改变AI”。这是李飞飞T恤上印的一句话。她以此提醒自己:“人生真正的挑战是,不辜负你的最大潜能,也不辜负你强烈的责任感。”

纯粹就是——一花自成一世界,宁静独立,悠然飘香。

水环境保护神:心素如笺,人淡如菊

河海大學环境学院院长、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研究所所长王沛芳,常被人称作一枝怒放在科研领域的鲜花。人们说,她有着玫瑰的热烈、蜡梅的执著。

1973年出生的王沛芳,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回到老家的供水公司就职。工作清闲,待遇又好,她却难以安心,苦苦寻求着人生突破点,希望做点有意义的事。

上世纪90年代末,江河湖的水环境受到人类社会巨大威胁。一些地区水质差,水生态受损重。王沛芳决定攻读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她考入河海大学,后来又考上该校博士,从此踏上护水之路。

为探究太湖水污染严重、蓝藻暴发频繁背后的缘故,数年间,王沛芳多次实地考察。一次采集样品时,突然狂风大作,惊浪拍打着船舷,她所乘的小船剧烈摇晃。然而,风浪作用下,湖底泥中的污染物也释放出来,浮到水面。面对良机,王沛芳毫不犹豫地把缆绳系在腰间,探出身去,冒着生命危险采集来第一手材料……

多年潜心研究,王沛芳和团队发现了入湖河流、沉积物对太湖水环境影响的科学规律,获得了30多项河流氮磷净化发明专利。

十多年来,王沛芳的足迹遍及全国60多座城市的每一条河道、每一片湖泊。她总是肩背资料,手持图纸和笔记本,在各种恶劣天气下,和同事一起踏勘。他们行走于地势起伏的山区,烈日下一走就是一整天。每天跑上十多公里,一跑就是二十多天。

如今,王沛芳创建的“五位一体”城市生态水利建设模式,应用于56座城市。她起草的《城市水系规划导则》颁布实施,在全国600多座城市推广应用。她领衔的“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的关键技术及应用”取得了重要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2018年1月,王沛芳站到了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颁奖台上。身材纤细,外表朴素的她,在聚光灯下更像一株水仙。水仙从不成群开,但一花自成一世界,宁静独立,悠然飘香。

“做人知不足,做事不知足。”对王沛芳来说,专注于事就是莫大的幸运。

猜你喜欢
刘颖科学
记忆早点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陈璐琦、刘颖作品
A Brief Analysis of Stereotyping in the Movie Crash
A Brief Analysis of Stereotyping in the Movie Crash
刘鑫、叶满波、刘颖空间设计作品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