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蜂业产业优势明显,陕西蜜源资源得天独厚,山区蜂业扶贫效果十分显著。为加快蜂业发展,助力陕西山区脱贫攻坚,要提高认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技术服务体系,转变蜂业扶贫模式,强化基础服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立足蜂产业的独特优势和陕西秦巴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的贫困状况和资源条件,应大力推进蜂业扶贫,大力发展蜂业,把蜂业建成陕西山区精准脱贫、农民致富的特色产业,助力山区脱贫攻坚。
蜂业助力陕西山区脱贫攻坚的优势
(一)蜂业的产业优势
1、生态效益异常显著,溢出效应明显
蜜蜂是大自然的精靈,不仅采得百花酿成蜜,更重要的是,它是生命的传播者和生态平衡的稳定器。据统计,世界上约有16万种由昆虫授粉的显花植物,其中依靠蜜蜂授粉的占85%。在人类所利用的1330种作物中,就有1000多种需要蜜蜂授粉。蜜蜂与其他生命的繁育、生长息息相关。爱因斯坦曾说过:“没有蜜蜂,就没有授粉,就没有植物,就没有动物,就没有人类。如果蜜蜂从世界上消失了,人类也将仅仅剩下四年的光阴!”蜜蜂授粉能显著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调查显示,利用蜜蜂授粉可使水稻增产5%,棉花增产12%,油菜增产18%,一些果蔬作物产量可成倍增长。正因为如此,国内外一些农业种植企业主需花钱“雇佣”蜂群授粉。
2、产品绿色健康,市场前景巨大
蜂产品是药食兼用的传统天然绿色保健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蜂蜜、蜂胶等蜂产品中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糖、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是人类理想的天然食品和医疗保健用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保健意识的增强,蜂蜜的天然与保健作用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知与接受,蜂蜜消费量日益增加。据统计2001年蜂蜜国内消费量约14.5万吨,2012年国内消费量达33.8万吨,十年间蜂蜜国内消费量翻了一番。此外,还有大量出口,2015年蜂蜜出口约14.48万吨。可见,蜂产品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3、经济效益可观、扶贫优势突出
蜂业是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很高的产业。2012年全国蜂农约30万人,行业年产值达200亿元;2014年茶叶产值约1500亿元,茶产业综合产值为5000亿元,但茶农人数达8000万人。蜂业经济效益明显超过茶产业。可观的经济效益,使蜂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效果十分显著。根据测算,按照一个家庭蜂场饲养100群蜂,正常年份每群蜂纯收入300元计算,每户养蜂年收益可达3万元。
蜂产业不仅对普通蜂农增收效果明显,而且扶贫优势也很突出。立地条件差、自有资金缺乏是山区贫困人口致贫的重要原因。蜂产业是“空中农业”,既不与种植业争地、争水、争肥,也不与其它养殖业争饲料,还具有投资小、见效快、回报率高的优势。调查数据显示:养蜂业投入产出比为1∶5,而养猪、养羊、柑桔种植、粮油种植的投入产出比,分别只有1∶1.61、1∶2.1、1∶2.7、1∶2.3。不少蜂业扶贫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陕西蜂业发展的优越条件
1、蜜、粉资源得天独厚
陕西自北向南纵贯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三大气候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植物种类繁多,蜜、粉源植物逾千种,花期长达十个月,是中国天然蜜库之一。陕西是蜜源资源最丰富的西线放蜂路线的重要途经地。陕南、关中平原、宝鸡、延安、榆林等地每年都有来自全国近20个省区的蜜蜂前来转场放蜂。
2、市场交易便利
得益于西北丰富的蜜粉源和蜂产品,以及便捷的交通条件,陕西成为全国重要的蜂产品集散地和交易中心。宝鸡形成了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蜂产品集散地和全国蜂产品指导价格形成地,成为全国三大蜂产品市场之一,年交易蜂蜜15000吨,蜂王浆100多吨, 蜂花粉500多吨,蜂腊500 多吨,占全国年蜂产品交易量的五分之一。
3、产业基础较好
陕南、关中、陕北均有养蜂传统,蜂业有一定发展。2015年宝鸡提出了打造“中国蜜都”的战略,已形成以企业、合作社、协会为龙头带动的生产发展格局。其中,生产企业30多家,合作社40多家。以陕西老蜂农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具有较大生产规模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三)山区蜂业扶贫效果十分显著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当前蜂业扶贫已在宝鸡、西安等山区县多地推行,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宝鸡推行“嵌入式”蜂业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发展中蜂养殖。2017年前三季度,全市贫困户养蜂2.91万群,产蜜205吨,产值1027万元,养蜂户户均养蜂增收4290元。西安鄠邑区三桥村17户贫困户,从2014年开始在蜂业扶贫的带动下,实现年户均增收2万余元,已于2016年底全部成功脱贫。西安众天蜂业有限公司在蓝田、临潼实施的蜂业扶贫项目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使贫困户每户增收5000-8000元,部分技术好、饲养细心的贫困户收入已达万元以上。
当前蜂业发展及蜂业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认识不足,蜂业发展力度不足
目前,对发展养蜂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蜜蜂传花授粉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还缺乏较全面深刻的认识。没有将蜂业视为前景广阔的产业,作为重要增收产业抓紧抓好。
(二)缺乏统筹规划,难以形成发展合力
蜂产业发展需要统筹规划管理蜜源、蜂种、蜂群、放蜂等。为推动蜂产业发展,目前山东、浙江、江苏、甘肃、广西等省区已出台了相关发展规划或指导意见。虽然陕西省相关厅局和相关市县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了一些蜂业发展政策,但是由于缺乏省级层面的统筹规划,各部门各地区各搞各的,难以沟通协调形成合力,甚至相互掣肘。
(三)技术推广机构缺乏,技术力量薄弱
20世纪70年代,农业部将陕西省纳入陕甘宁养蜂基地给予扶持,在省农校(现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设置了养蜂专业,在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设置了养蜂研究室,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设置了养蜂事业管理和技术推广职能;还在市级建设了延安地区养蜂试验站、榆林地区种蜂场、汉中地区种蜂场等技术推广机构,另外设有县级养蜂管理站。但目前,省级的养蜂专业机构全都停办和取消,市、县级仅剩延安市和定边县设有养蜂管理站外,其他也均被取消。养蜂技术推广力量薄弱直接影响了良种扩繁、中蜂新法饲养和蜜蜂授粉增产等技术推广。
(四)补贴支持力度不足
养蜂业作为一种具有高生态效益的农业产业,应当得到政策支持。虽然养蜂业已有一定的政策补贴支持,但力度还显不足。养蜂车、蜂机具是从事养蜂的必备工具设备,但购置费用较高,目前尚无补贴。同时,对养蜂、蜂产品开发的科研、推广投入少。由于缺乏经费支持,陕南、关中的多个蜜蜂养殖技术推广站(技术服务站)被撤销,导致蜂农难以获得技术指导和服务。
(五)发展环境亟待改善
蜂产品市场质量参差不齐,蜂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乏力,行业信誉屡受打击,市场竞争力整体较差。部分地区农药、大气、水质等污染直接导致蜜粉资源减少。因放蜂引发的傷害蜂农事件屡有发生,养蜂者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六)蜂业扶贫措施尚待完善
目前,蜂产业扶贫的运作方式是相关政府部门利用产业扶贫资金为贫困户购置蜂箱,贫困户自行养殖。虽然这种扶贫方式具有较强的执行力,贫困户能在短期内获得蜂箱进行生产,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一是蜂产业扶贫项目实施过于集中,导致蜂箱价格一路上扬,蜂箱价格的过快上涨,既增加了扶贫资金投入,又不利于蜂产业的持续发展。二是由于缺乏完善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体系,未能对扶贫对象进行有效的技术培训和提供技术服务,导致因缺乏技术而造成蜜蜂大量死亡,蜂箱成了空箱。
加快发展山区蜂业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快制定陕西蜂业发展规划
将蜂业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将蜂业提升为我省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形成推动我省成为蜂业大省、蜂业强省的共识。加快制定我省蜂业发展规划,统筹规划区域布局,明确发展方向、发展重点、政策措施。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养蜂积极性
改进财政补贴的手段,扩大生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建立和完善奖励扶持机制,综合运用财政补贴、贷款贴息、项目补助等方式,推进规划组织实施,促进产业稳步发展。探索建立养蜂主产区政策性保险政策,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开发适合蜂业生产的保险产品,降低养殖风险。出台蜜源植物保护利用政策,探索有偿授粉机制。
(三)建立和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强化科技支撑
综合发挥科研院所、养蜂管理站及蜂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的技术力量,建立和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强化科技支撑。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龙头企业、合作社利用其技术力量对蜂农进行定期的技术培训和上门技术服务。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企业研发部门加强在蜜蜂饲养、病虫害防治、授粉增产技术、蜂产品研发、良种繁育推广、蜂产品质量控制等领域,加强科研与技术推广。
(四)顺应蜂业发展方式,转变蜂业扶贫模式
推动蜂业向“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等蜂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是推动蜂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蜂业扶贫,必须使贫困户纳入蜂业产业化生产体系中。通过以龙头企业为主导,采用“龙头企业+蜂业合作社+养蜂户+贫困户”、“龙头企业+蜂业合作社+养蜂户+贫困户+蜂业协会”等方式,使贫困户自然融合产业化生产体系。
(五)强化基础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是加大“小蜜蜂、大产业”,蜂业助力脱贫攻坚的舆论宣传。二是加强对蜜源植物资源摸底调查和保护利用。三是强化对蜂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对假蜜、劣质蜜的打击力度,对违规企业及时曝光,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四是做好转场放蜂的服务工作,妥善解决治安、收费、蜜蜂农药中毒、人蜂安全等问题。
作者简介
赖作莲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