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索
——以上海电力大学为例

2018-03-21 14:50焦连志
关键词:课程思政能源育人

焦连志

(上海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0)

“课程思政”理念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的重大创新,是“全员育人”观念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是高等教育中育德与育才、德育与智育相统一的具体体现和要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高等教育办学方向,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是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明确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积极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应当成为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主题。

一、“课程思政”理念的内涵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高校办学的核心命题,阐述了一系列重要观点,特别是重申了中国高校应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原则,并提出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指出“高校应当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些新观点新提法强调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育人主渠道的作用,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全课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原则,对今后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课程思政”理念主要是要突破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既定“成见”,跳出就“思政课”谈“思政课”的狭隘理念,打破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化”困境,打破学科藩篱,从每一门课程资源中挖掘德育资源,将课程资源、学术资源转化成育德资源,在育才的同时注重育德工作,实现育才与育德的统一,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如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所指出的,“在改革理念上,就是要从高等教育‘育人’本质要求出发,树立‘课程思政’核心理念,强调学校教育应具备 360 度德育‘大熔炉’的教育合力作用,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就是育人最主要的过程,也是教书育人最重要的途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是育人的基本实现形式,也是学校最具效能的实现形式,在教育教学中,既要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又要注重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突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通,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创造性转化。”[3]“课程思政”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的一个重大创新,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也必将成为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大指导方针。“课程思政”理念也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和形式,它要求将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的身上,落实到每一门课程的课程教学中,从而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将课堂教学变成传播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课堂,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专门思政课程育人到全课程育人、由专员(主要是思想政治课程教师)育人到全员育人、由阶段育人到全程育人的提升。

二、上海电力大学自觉贯彻“课程思政”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肩负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这是对新时期中国高校发展的一个战略定位,也是中国高校自觉肩负其社会责任,自觉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进程“同频共振”、自觉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进程的一种历史担当。上海电力大学作为一所电力特色优势明显的综合性大学,自立校以来,一直坚持“立足电力、立足应用、立足一线”的办学方针,坚持“务实致用,明理致远”的办学理念,以“高质量、有特色”为目标,坚持面向电力生产和现代化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将学校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融合,为国家电力事业以及其它行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不少人才已经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

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思想政治工作是重要的一环。一直以来,上海电力大学都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将其作为做好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系统地推进新时期上海电力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上海电力大学一直认真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制定了《上海电力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计划》,拨出专项经费,支持结合上海电力大学办学特色、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在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努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育人质量的基础上,建设了“能源中国”通识素养课程,在其它课程教学中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努力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体系,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去,让专业课教师也肩负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努力做到育才和育德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努力实现全课程育人、全员育人,开创上海电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使上海电力大学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呈现新风貌、新气象、新内容和新样态,有力地推动了上海电力大学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进展。

三、上海电力大学推进“课程思政”理念的实践创新

“课程思政”理念是高校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也是上海电力大学积极推进新时期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主题。上海电力大学积极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将“课程思政”理念落实到通识素养课程建设改革、专业课课程建设改革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积极的进展。

1.以《能源中国》课程为代表的通识素养课程创新

自上海大学酝酿形成“大国方略”课程以来,以“中国系列”课程为代表的通识素养课程创新成为上海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上海市各个高校先后推出了融合本校办学传统、办学特色,凸显本校学科优势和师资优势的“中国系列”课程,如上海交通大学开设的《读懂中国》、同济大学开设的《中国道路》、复旦大学开设的《治国理政》、上海师范大学开设的《闻道中国》、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开设的《人文中国》、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开设的《中国智造》、上海海事大学的《大国航路》、《走向深蓝》等课程,这些“中国系列”课程不仅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及中国走向世界中的重大议题,讲好中国故事,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发展、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与世界关系等一系列重大议题的全面认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将“中国系列”通识素养课程打造成形式新颖、学生喜爱、抬头率高、影响力大的 “类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很好地起到了辅助思想政治专业课程的作用。“中国系列”课程已经成为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程创新,在上海乃至全国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国内外通识教育(博雅教育)课程的实践都表明,通识教育(博雅教育)课程不仅是传授复杂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专业知识和广博能力的要求,也是培养“全面的人”、“完整的人格”所必需,“在美国,通识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字书写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逻辑和批判思维能力、数理统计和分析能力以及综合推论能力等,而且还要通过理性训练、启发心智,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和有教养的人。”[6]在中国,通识教育课程不仅要肩负起开拓学生知识视野、锻炼学生理性思维和学科融合创新能力,更要肩负起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以培育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目前上海市各高校大力推进的以“中国系列”课程为代表的通识课程创新即是充分发挥博雅教育的综合育人、全面育人作用,同时又结合中国国情的创造,做到了显性思政和隐性思政的结合,展示着今后通识教育改革创新的努力方向。

上海电力大学为了深入贯彻全国和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将优势学科专业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在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推出了体现上海电力大学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的《能源中国》课程。《能源中国》课程建设着力从课程内容布局、课程师资等多方面展开顶层设计,力图将《能源中国》课程打造成彰显上海电力大学特色的“中国系列”品牌课程,使之成为体现上海电力大学“课程思政”改革创新,让大学生喜爱的一门“明星课程”,成为上海电力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从《能源中国》课程内容上来看,该课程立足宏观背景、聚焦现实问题,构建以“能源”为主题,以“中国”为主线,从“能动世界”、“能源布局”、“能源安全”、“能源创新”、“能源与环境”、“能源合作”、“能源利用”、“能源强国”八个方面打造《能源中国》课程方案,以上大课、讲大势、传大道的形式串联“能源中国”的相关议题,力图将该课程打造成一门系体现时代性、前沿性和鲜活性,蕴含丰厚人文情怀和德育元素,激发学生爱国爱校爱专业意识的通识素养课程。在《能源中国》课程师资方面,该课程通过广延上海电力大学以及校外各领域专家,充分利用专家学者资源,《能源中国》课程的首堂课就邀请了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副秘书长程志强博士做了《学习领会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讲话精神加快推进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报告,既拓展了学生对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的知识视野,又进一步加深了对习近平“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讲话精神的学习和理解,可以说是“将盐溶在汤里”的“课程思政”的代表性的一课。

上海电力大学在积极做好《能源中国》课程建设的同时,还将“课程思政”理念逐渐扩展到研究生教育中来,并打造适合研究生的课程思政——《能源中国2.0》课程。《能源中国》2.0版将继续聚焦能源人才素养推出系列专家讲座,课程总体设计上通过邀请名师聚焦核心问题,关注热点、热词,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勇气的新时代能源电力行业的研究生人才。

《能源中国》课程及《能源中国2.0》课程因聚焦能源主题而内容特色鲜明,广延师资而使师资优势明显,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将专业素养教育与国情教育、理想教育、人文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融合,从而让《能源中国》课程成为上海电力大学“专”“博”兼具、“内”(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外”(学科专业素养提升)兼修的“中国系列”品牌课程。

2.在专业课和人文素养课程中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大学课堂是知识育人的场所,同时也是道德育人和价值育人的场所。在所有的大学课程之中,不仅肩负着传授知识、引领学生学习知识的责任,同时也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价值教育的责任。 “纯粹的‘知识’是可教的,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道’几乎不可教,只能是老师身体力行的去示范、去感化。因此,‘传道’不仅要求教师向学生传授学生文化知识,而且要求教师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感染、引导学生向上,用自己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怀激励、鼓舞学生向善。” 因此,专业课程与人文素养课程同样也肩负着育德责任,也要“守好”本课程的“一段渠”,“种好”本课程的“责任田”,要在本课程教学中挖掘育人资源,肩负起育德责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教育系统有两个生产过程:一个是思想的生产过程,即理论知识的生产过程;一个是人的生产过程。两个生产过程交织在教育战线。第一个过程影响现在、塑造未来;第二个生产过程直接培养未来的接班人、建设者。二者的结合,事关党和国家的未来。所以,教育战线是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基础。从社会情势来看,很多意识形态的错误东西都出自教育战线。” 因此,专业课、人文素养课程教师要树立明确的“课程思政”意识,要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道划好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心圆”,自觉按照“课程思政”理念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上海电力大学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中,鼓励专业课程申报“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列入课程建设的课程要求教师挖掘课程育人资源,要准备两份教学大纲,一份是专业知识与能力教育大纲,一份是课程德育大纲,组织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共同备课会,鼓励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共同备课,帮助挖掘课程育人资源;上海电力大学还成立了思政指导员队伍,对二级学院思政工作开展指导,思政指导员主动对接各个学院,参与学院“课程思政”的教学研讨,参与学院教师与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从而着力提高各学院的“课程思政”水平和师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思政课程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一道,发挥育人合力,这是在专业课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理念的重要实践举措创新。如上海电力大学数理学院李鹏飞老师擅长将古诗融入物理教学中,把原本枯燥的物理课讲得生动有趣,如用古诗“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来解释了参照物的知识,在诗中学“理”,在“理”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而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源泉,通过课程教学,既传授了科学知识,培养了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也提升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增进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在电力专业学科教学与科研中,“针对电力工业技术密集、自动化程度高、大功率、大容量、特高压、全程全网的特征及趋势”,“着重提升师生的全局观念、环境保护意识、团队协作与创新精神”;“针对电力公共服务行业的特征”,“着重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优质服务意识、诚信意识、万无一失的安全意识,培养师生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作风。” 这些都是上海电力大学在专业课教师中积极渗透“课程思政”理念的实践探索。

在人文素养类课程中,上海电力大学也积极贯彻“课程思政”理念,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如推进《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民俗文化》、《大学语文》等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课程教学中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及中国传统价值观;在《大学英语》等课程学习中,将党的十九大报告等中央文件的英译版作为学习素材,让学生既提升了英语知识和英语素养水平,也推动了学生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学习和理解。这些人文素养类课程既增加了大学生人文知识,开拓了大学生人文知识视野,提升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涵养了大学生人文精神,也起到了促进大学生对国情、传统文化以及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起到了辅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作用。

总之,上海电力大学积极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在教学改革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和创新,尤其是通过建设《能源中国》通识素养课程和在专业课及人文素养选修类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充分挖掘了这些课程的育人资源,让这些课程不仅仅成为专业知识传授的舞台,同时也成为价值引领的课程阵地,让这些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道,共同发挥育人作用,努力建构全课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新格局,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素养课程与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体系,更好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能源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