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敏,秦 锐
(重庆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065)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所谓“文化自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中华民族拥有辉煌灿烂、传承有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红色革命文化,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4],可以说,我们比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政党都更有条件、能力和底气牢固树立文化自信。然而,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阴魂不散,现又将爪牙伸向我国文化领域,肆意进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企图诱导青年大学生认同西方文化、接受资本主义制度。为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积极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以科学的理性认知、坚定的文化自信、正确的价值立场,合理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在文化领域的各种表现。
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之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丰厚滋养。历史虚无主义却将西方文化奉为圭臬,反诬中国传统文化是没落的“奴性”文化,只有“全盘西化”才能“焕发新的光彩”。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借网络媒体之便利,打着“文化创新”的幌子,改造出一批隐藏西方意识形态的历史题材文化作品,这些作品或虚无历史背景、或抹黑历史名人、或掩藏事实真相、或否认主流夸大支流,其本质都是掏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外衣包装资本主义价值观,让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大学生们在娱乐消遣中不知不觉地接收错误的历史材料,以致形成错误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这种隐蔽的渗透方式很难被识别且危害性极大,需要时刻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加以抹黑和篡改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挖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摧毁大学生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支柱。我们现今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凝聚力都是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得来的,所以我们理应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倍加呵护、倍加珍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5]
党和人民在伟大的革命实践中创造的红色革命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历史虚无主义却以“学术反思”之名行抹黑否定之实,说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阻碍了社会发展”[6],还说什么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是“误入历史的歧途”。他们把改革开放前30年的历史同改革开放后30年的历史完全对立起来,说前者“只是一部荒唐史”,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后者则是“以英美为师”,“补资本主义的课”。对于党的领袖和榜样人物,历史虚无主义则一贯采用“反着来”的态度,故意颠倒功过是非的评价。一是刻意丑化、妖魔化党的领袖。历史虚无主义无视毛泽东的历史功绩,忽略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把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的失误全部归结到他一人身上。关于毛泽东的评价,《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已讲得非常明白,历史虚无主义大肆攻击毛泽东,其用意不言自明。二是为如蒋介石之流大做翻案文章。一些早已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人,在历史虚无主义那里却摇身一变成为英雄人物。诸如:蒋介石所有的反共行径皆因共产党挑衅在先,实属无奈之举;刘文彩本是通情达理的开明地主,其劣绅恶霸的形象全是由共产党捏造;新疆军阀盛世才维护了新疆的和平稳定,有大功于民族和国家。这些被“还原”出来的“历史真相”实在是不着边际,让人啼笑皆非。
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指引中国人民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先进思想文化,是我们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毫不动摇加以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苏东剧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谷,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力量对比发生急剧变化。历史虚无主义趁机沉渣泛起,迫不及待地给社会主义贴上“死亡标签”。历史虚无主义者无视资本主义剥削掠夺的肮脏本质,闭口不谈资本主义罪恶的发家史,片面地将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实力作对比,一厢情愿地抛出“资本主义优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共产主义不可能实现”等言论,企图抹杀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妄想把中国引入资本主义歧途。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蓄力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也是一个多元思想碰撞、各类风险交叠、利益诉求多样、社会矛盾凸显的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抓住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环境、教育、就业、住房等敏感问题大做文章、造谣生事,不遗余力地赞扬资本主义、贬损社会主义,妄图动摇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习近平深刻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7],摧毁全体人民树立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柱。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全部腐朽过时,极力美化西方文化,歌颂资本主义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漫长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蕴含着中国古人伟大的生存智慧,其历史作用毋庸置疑。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思想文化观念难免有其局限性,为此我们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正如习近平所言:“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8]然而,在历史虚无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明争暗斗的今天,很多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却大多停于表面,根本无法深入理解其中的思想精华,对历史典故、文学名著、孔孟哲学等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就使其难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新的力量来对付资本主义文化的“糖衣炮弹”,进而阻碍文化自信的构建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历史虚无主义妄图通过诋毁红色革命文化来否定中国共产党政治权力来源的正当性,从而消解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认同感。无论是否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虚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抹黑和污蔑党的领袖和革命英雄,还是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为了“从历史领域入手,通过否定、丑化历史达到否定现实的目的,借以摧毁我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历史依据,否定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9]。现在看来,历史虚无主义的企图不但没有得逞,反而被无情揭穿和有力回击,但历史虚无主义所造成的影响还是在一些地方显现出来。一小部分大学生受历史虚无主义蛊惑,认为主流的东西都会抹杀个人意志,不如西方“自由”“民主”的价值观来得好;对网上造谣抹黑党的领袖、革命英雄的行径不仅不予以驳斥,甚至还加入其中拍手称快,被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而不自知。我们若继续对其听之任之,必然会使这些大学生形成错误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继而质疑党的领导,动摇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历史虚无主义建立在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根本背离的唯心史观的基础上,完全无视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的地位;说革命只起“破坏作用”,要“彻底否定”;对革命领袖则一律丑化和妖魔化,对马克思主义更是如此。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历史虚无主义却对马克思主义大肆攻击,甚至贼喊捉贼地将马克思主义同历史虚无主义划等号,说马克思主义“把一个不存在的、仅仅是想象中的共产主义作为评判事务的唯一标准,不仅否定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个漫长的人类历史,也否定了现实世界中的文明榜样”,“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完全解释成了基督教神学的历史观”[10]。历史虚无主义的卑劣行径反而衬托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使马克思主义愈发显示出真理的光辉。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们一定不能小看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消解作用,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决予以回击。
第一,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中华文化便抱有坚定信心,直至鸦片战争后逐渐萎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带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将中华文化推到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中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面对中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的事实,有些势力却看不下去,使出各种卑鄙手段阻碍我们的发展,历史虚无主义便是其中之一。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判断,在牢固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同时不断坚定文化自信,从根本上筑牢全体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防线。“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11],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生动源泉。我们必须要很好地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切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文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不断增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12],扫除历史虚无主义蒙在我国传统文化上的阴霾。
第二,要加强党史国史教育。文化的传承发展源于深厚的历史积淀,文化自信从根本上讲是历史自信。不加强党史国史教育,任由那些被抹黑和歪曲的历史充斥在网上,其后果就是使生活阅历少、好奇心强、思想不成熟、明辨是非能力弱的大学生形成错误的历史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党史国史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关键。要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够具体地分析党史国史,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不为历史虚无主义所蒙蔽和蛊惑。习近平非常重视党史国史的研究和教育,他曾深刻地指出:“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13]因此,我们要通过党史国史教育,使大学生“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14],在大学校园里掀起一股爱党爱国的热潮。
第三,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自信的本质是价值观自信。”[15]当代中国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历史虚无主义虽然也讲价值观,而且很爱谈价值观,却尽是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的“普世价值”。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和作用,在阶级社会里由于人们所处的阶级不同,秉持的价值标准各异,对事物的价值判断自然也不同,因而价值是具体的;同时,人们的价值观又是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因而价值又是历史的。因此,历史虚无主义宣扬的“普世价值”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其实质不过是西方意识形态的输出工具与道德武器。我们“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4],同时把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虚伪性、欺骗性、危害性讲清楚、说明白,使大学生彻底看清“普世价值”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本来面目,“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4]。
第一,要坚持和巩固好线下阵地。一要利用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的一个优良传统和最大优势[16]。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用好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4]。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主干课程之间一定要协调好、配合好,从理论上将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论一一击破,打通马克思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最后一关。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要重点讲唯物史观,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重点讲我国近代史特别是党的历史,讲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从不同层面、不同方向合力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4]。二要增加社会实践环节。“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14]这既是贯彻我们党理论联系实际思想路线的要求,也是坚守好、巩固好线下阵地的必要手段。一方面高校应结合教学任务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精心安排实践内容。如:充分利用红色资源进行红色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通过革命文物的展示、革命故事的讲述、革命歌曲的传唱,坚定大学生的革命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多参加“三下乡”、关爱留守儿童、爱心帮扶等活动,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才能、培养才智、增长才识、增加才干,去基层加深对国情民情的认识和了解,增强爱国情感、民族情感、社会责任意识以及对人民群众的感情。
第二,要建设和发展好网上阵地。一要善于利用新媒体。互联网时代网上意识形态斗争更为尖锐,网上意识形态阵地的坚守、建设和发展更为紧要[17]。我国正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这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同时也给了西方敌对势力突破我国意识形态防线以可乘之机。历史虚无主义改头换面、粉墨登场,不仅通过传统的书报杂志、广播影视等渠道传播,还越来越多地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我们必须适应形势变化以便很好应对。“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4],在形式和内容上下功夫,重庆邮电大学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该校创建了名为“重邮小帮手”的微信公众号,设有成绩查询、电费查询等解决学生学习生活所需的功能板块。每天按时推送校园趣事、好人好事,在增强学生对学校认同感的同时传递正能量;还有“拼拼价值观”“中国好公民”等趣味游戏,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二要建立舆情监测系统。建立可靠的舆情监测系统是我们筑牢意识形态防线的重要保障。高校必须充分了解和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舆情搜集、检索和监控功能,对学生的QQ空间、微博、贴吧等网络空间的内容加以监测并持续关注。同时,要建立科学的网络舆情研判机制,对学生日常关心的事情做到心中有数,对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要早发现、早消除。重庆邮电大学的红色主题网站“红岩网校”从创建之初便成立了由学校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和相关副校长、部门负责人任委员的校务委员会。由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思政课教师、学生会等组成管理团队,形成了校园网络建设管理的有效合力。在十余年的发展中,“红岩网校”始终坚持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文化自信为根本目标,先后推出了手机版网站、微博客网站和重邮手机报等,实现多媒体融合、多渠道发展。“通过BBS、QQ群、博客、微博、网络社区和红星网络室等形式加强互动,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18],为学校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各方面的困难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一,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1],因此,“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1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把大学生锻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在意识形态领域缺位是极端危险的,前苏联亡党亡国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习近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了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13]我们必须汲取惨痛的历史教训,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一切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切实保证大学生树立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而不是对西方文化的“他信”。高校“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党委领导班子负责同志一定要亲自抓、认真抓、经常抓,常抓常改、常改常新,“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14]。
第二,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4]他进一步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4]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了解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点、习惯和喜好,听其所言、想其所想、急其所急、做其所需,真正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其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决不能天花乱坠、夸夸其谈,一味迎合讨好,那样只会让人嗤之以鼻;亦不能浮在空中、高高在上,总是板起面孔,一副不苟言笑的说教模样,那样只会让人敬而远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能真正做到俯下身、接地气、重实效,其结果就是失去大学生这一“服务对象”,甚至将其推向历史虚无主义的“怀抱”,文化自信的构建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了。
第三,要解决好“用什么人”的问题。人事为万事之根本,“用什么人”关系到事业成败,“怎么用人”关系到事业兴衰,这是人才问题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也是加强和改进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的一个重要内容。人才是将党和人民的各项事业向前推进的真正倚重,是战胜历史虚无主义的真正法宝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习近平一再强调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让德才兼备的人才在重要岗位上发挥作用”[6]。这就要求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选人用人的首要标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例外。要选“四个自信”坚定,“四个意识”明确,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生理心理素质都过硬的有用之才,把他们放到最合适的地方去,在“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6],“拓展选拔视野,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14],真正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既懂理论又重实践的队伍,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前推进,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构建与发展提供坚定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02).
[2]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4-8.
[3]黄海锋.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及其时代价值[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1):120-127.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0.
[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02).
[6]田居俭.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J].求是,2013(19):44-46.
[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3-07-22(008).
[8]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002).
[9]张晓红,梅荣政.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J].思想理论教育,2009(7):42-47.
[10] 张海鹏,龚云.马克思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吗?[J].红旗文稿,2014(16):8-12.
[11] 习近平.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2-21(002).
[12] 朱丹丹.新时代增强中国文化自信的战略路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12):131-136.
[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4]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15] 代金平,秦锐.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七个维度[J].探索,2017(4):14-21.
[16] 陈德玺.“新常态”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辩证思考[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3):77-82.
[17] 李永兵,王兴国,苗存龙.基于校园APP新载体的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构建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6):127-132.
[18] 徐仲伟,闵绪国.以和谐网络促进和谐校园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2):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