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教师心理教育能力提升策略※
——基于心理资本视角

2018-03-21 02:56邹晶晶赵凌丽朱昱天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旅游心理

邹晶晶 赵凌丽 朱昱天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1)

中国旅游业随着改革开放发端而起步,在短短的三十多年里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实现了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到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然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他们是赢得国际竞争力的战略资源,是推动旅游业大发展的关键。心理教育能力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帮助教育对象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开发心理潜能、发展良好个性、奠定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良好心理基础的能力。[1]

1 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现状

1.1 旅游类职业院校教师心理素质有待加强

旅游业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发展十分迅速。2017年,国内旅游人数50.01亿人次;出入境旅游总人数2.7亿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4万亿元,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1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2]随着旅游行业的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也因此越来越大。相应的,从事旅游类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也迅速壮大,呈现出年轻化状态,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加入了旅游类职业教育的队伍。因此,青年教师成为了旅游类职业院校实施心理教育的主力军。根据福勒和布朗的教师成长理论,即教师根据不同需要和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景”“关注学生”三个阶段。青年教师由于工作经验和阅历不足,大多数处于“关注生存”阶段。这一阶段的青年教师把工作中心分散在处理各种关系中,并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心理素质普遍有待加强。因此,青年教师在实施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过程中易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入教学过程,从而影响学生心理教育的效果。

1.2 旅游类职业院校教师心理教育意识不够

通过调研得知,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中,专门从事学生心理教育的教师极少,往往是一个教师负责成百上千个学生。而目前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学生心理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十分复杂。刚刚走进大学校园,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接踵而至的学习压力等问题时,急需心理疏导。大部分旅游类职业院校学生已具备了心理自主构建的积极性,需要教师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引导,这就需要越来越多非心理学教育的教师承担学生心理教育的任务。但是,许多旅游类职业院校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仅仅局限于“教书”这一角色,只单纯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忽视了心理教育在旅游类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对于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许多教师往往从学生的思想、道德角度去寻求一种“合适”的教育方法和途径,但往往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这些教师将心理发展中的问题上升至思想道德问题,而没有看到这些思想道德问题背后的心理素质的问题。[3]德国教育学家凯兴斯泰纳认为,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心灵的窥视,教育行为就容易变成一种强制行为的过程。这种心灵的窥探就是在强调教师必须要有心理教育的意识,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的问题。

1.3 旅游类职业院校教师心理教育策略还不够灵活

在职业教育中,教师正确的心理教育策略运用可以帮助学生选择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4]长期以来,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更为注重培养教师“双师素质”,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而忽略了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大部分旅游职业院校教师不断主动提升教学技巧和专业技能,却鲜有涉猎学生心理规律、心理健康等知识,更没有形成系统的、完善的心理教育知识背景。这些教师在面对学生心理问题时,只能运用单一的心理教育策略对学生出现的表象问题进行解决,忽视了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导致了对学生心理教育效果不明显,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学生心理教育策略研究不够深入,不能有效运用心理教育策略。

2 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教师心理教育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分析

2.1 心理教育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

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斯林基在其著作《公民的诞生》中认为,如果教师没有让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震动的内心状态,就急于进行知识的传授,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5]心理教育在旅游类职业教育体系中起着核心和中介的作用,其影响着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是旅游类职业教育过程中决定教育水平的重要基础。在旅游类职业院校中,心理教育、知识教育以及技能教育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形成了整体的旅游职业教育体系。旅游类职业教育系统越完善,对旅游业发展的功能性就越强。因此,旅游类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就必须重视职业院校的心理教育。大部分旅游类职业院校中缺乏专门的心理教育目标体系;在课程设置中专业课和文化课比重大,心理教育课程比例小或基本没有,造成了旅游类人才培养的畸形发展。

2.2 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是旅游类职业院校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旅游类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了优化,但涉及的大多内容在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进而对于教师的培养往往局限于专业技能的提升、专业知识的扩展以及教学策略的改进,只有少部分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参加了心理教育能力的培训,但缺少后续更为深入的心理教育能力的培训。另一方面,随着旅游类职业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技能型教师需求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进入学校成为教师。这些非师范类专业教师由于没有系统性地掌握教育心理学中的心理教育艺术,学校又没有对他们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导致这些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懂得运用心理教育知识。总体来说,职业院校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忽视了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导致许多教师没有进行心理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对学生身心发展方面造成了一定影响。

2.3 学生心理问题的个体化差异

大学时期是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状态、思想变化产生巨大变化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个体如果不能处理好自身和外界的冲突,就容易产生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产生心理疾病。心理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6]由于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个性、自我教育能力、家庭背景等不同,从而表现在心理问题上的程度、广度及深度均存在着不同。例如,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的不同,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及性格特点。城市学生更倾向于独立解决问题,性格更加开朗;农村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学习,但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的心理。因此,针对不同成长环境、经济条件、学习能力等学生,须采取不同的心理教育策略,进行不同程度的引导,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特质。

但是,目前旅游类职业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并未形成差异化教学,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3 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教师心理教育能力提升策略

3.1 基于自我效能的心理教育能力提升策略

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从社会学习的观点出发提出了自我效能的概念,即指个体在一定的情景中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效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对自我有关能力的特殊感觉。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7]

教师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教师的工作角色包括传道授业解惑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父母角色、朋友角色。教师的劳动属于专业性工作,教师为专业人员,从职业性质上认定他是从事精神财富生产的脑力劳动者,具有复杂性。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包含多方面的要求和较为复杂的内容。目前,旅游类职业院校教师年龄结构由于其行业特点显现出年轻化趋势。青年教师由于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面对复杂而繁多的事物,心理上会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影响其心理素质。通过对教师心理资本中自我效能维度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其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心理教育能力。

旅游类职业院校教师自我效能的提升,需要在学校管理、教师自身发展及政策支持方面形成合力。

学校管理方面,适当在年度考核栏目中加入自我效能的指标,激励教师提升自我效能;加强教师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培训,让教师构建系统的心理教育知识体系,增强教师在心理教育方面的自我效能;注重工作岗位轮换或调整工作,缓解例如辅导员的工作倦怠与枯燥感,激发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师自身发展方面,青年教师在工作初期,可以通过一定途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便于各项工作的开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行自我调整和不断完善,顺应新时代教师的发展要求,并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工作心态和工作态度进行科学的合理调整,防止职业倦怠,主动挖掘自身的潜质。

政策支持方面,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通过相关支持政策的制定,提升旅游类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提高自我效能感。

3.2 基于乐观的心理教育能力提升策略

乐观是指一种持久的积极心境,对将来发生的事情做出一种积极的心理预期倾向。乐观者将不好的事情归因于暂时,而把好事归因于永恒,并拥有对未来的积极心理预期。心理资本中,乐观指数高的教师在心理教育过程中会将自己的积极心理归因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乐观指数。因此,学校在对教师的管理过程中,需积极引导教师进行乐观的归因。

旅游类职业院校教师心理资本乐观维度提升策略主要包含: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形成尊师重道的文化氛围,为教师营造积极的校园环境。学校层面内通过共享权限,建立双向沟通,尊重差异,建立信任,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并从错误中获得经验教训,从而给教师营造轻松、自由、愉快的工作氛围,使得他们免受内在障碍与外在压力的影响。[8]加强教师管理,制定有效的教师管理方案,明确教师的岗位职责,并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合理设置教师的权利,对教师的学生管理工作给予信任和管理方法的自由。

具体可以要求教师定期进行自我总结,由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积极归因的引导,使其不断提升心理资本中的乐观指数,从而提高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能力。

3.3 基于希望的心理教育能力提升策略

希望是指心中最真切的幻想、盼望、期望、愿望,期望达到的某种目的或出现的某种情况。Rick Snyder 对心理资本中的希望进行了如下定义:希望是指在成功的动因与通向成功的路径交叉所产生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换言之,作为心理资本中所讲的“希望”,是在动力的作用下,追寻取得集成目标的途径,使得希望的实现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9]当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代大学生面对社会矛盾,容易出现各种复杂的心理问题,需要及时进行疏导,旅游类职业院校教师心理资本中的“希望”指数的提高,有助于其在面对学生复杂的心理问题时,有效寻求解决的途径,从而更好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3.4 基于韧性的心理教育能力提升策略

韧性是一种在强大压力下恢复和重新认知的心理机制,指在失去、困难或者逆境时的从容应对和调试。这不仅意味着个体能在巨大困境或突发事件之后调节到初始状态,在压力的威胁下能够顽强持久、坚韧不拔,更强调个体在挫折后得到新生并取得经验。旅游类职业院校教师韧性的提高,有助于更好应对新时期学生不断变化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年轻的教师,更易受到困难的影响,不易及时恢复。因此,学校可以针对青年教师进行韧性的锻炼,从而提高其心理教育的能力。

韧性维度提升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对教师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定相关制度时,可以进行人性化考量,对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做到合理公平,建立教师“申诉”机制,及时疏导教师在工作中的不良情绪,稳定受挫教师的情绪,以免造成更大的影响。引导教师进行工作反思。例如,每月对教师工作成就进行总结,并作出相应点评,形成教学管理案例。为教师创造支持性的工作条件,为教师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同时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予以及时反馈。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旅游心理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旅游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关于职业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与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