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 “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探索

2018-03-21 03:12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校中厂校企职业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1)

我国职业教育已经从规模扩张进入内涵建设、特色发展的关键时期,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大力支持、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提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支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与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强的规模以上企业深度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提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等,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促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国务院办公厅新近颁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中指出:“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鼓励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由此可见,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推进高职院校人才供给侧改革,全面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教育服务社会能力是高职院校重中之重的工作,也是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引企入校,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实现产教融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 “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的背景及内涵

校企合作发展高职教育是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一大特点。它被认为是促进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发展、推动其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形式经过多年实践,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式。例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英国的“现代学徒制”、美国的“合作职业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等。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一般有以下共性:第一,在校理论学习时间与在企业实际工作时间合理分配,工学结合学制比较灵活;第二,企业主动参与对学生的培养,在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机会的同时,还相应地给予一定的劳动报酬;第三,职业教育教学紧贴企业实际工作需求,真正做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这些,为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开展、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作为实现产教融合的有效模式,日益受到国内高职院校的关注和重视。在这种合作模式中,多以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形式合作,一般是把企业的部分业务引入学校,学生直接参与产品的生产过程,深切体验企业全真生产氛围,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教学和生产相结合、把学校育人环境和企业文化相融合。合作中一般由学校出土地、厂房、学生、教师,企业出设备、业务、技术,校企双方共建、共管。

2 “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的关键要素分析

2.1 合作专业的确定

专业是职业院校实施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是专业特色建设和质量建设的基础,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是职业院校办学质量提高的基石,职业教育的专业必须建立符合其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职业分工要求的具有职业属性的专业体系。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在办学中必须开放办学,接轨行业、企业,不同类型的专业对应不同的产业,产业特点和业务内容不同,专业培养要求随之不同,在校企合作中的要求也必然不同。职业学院要区分不同的专业类别,针对不同的职业属性,开展不同模式的校企合作。从实践来看,“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相对而言比较适合于机械、电子、数控等偏工科专业,通过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产学结合、工学结合。

2.2 合作企业的选择

“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合作的目的是把学校教学和企业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综合职业素养,提高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合作企业的规模、层次、管理水平很大程度决定了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也直接影响到合作的成效。基于“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的特点和目标,在选择合作企业时要重点关注合作企业技术的先进性、管理的科学性、业务的代表性。一般应尽量选择大中型规模,且具有良好发展基础的企业,在区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知名度的企业,以及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有校企合作意愿的企业。

2.3 合作责任的明晰

从本质来看,学校和企业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追求的目标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校企合作中,一定要通过签署合作协议的方式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划分好双方的合作边界,便于在后续合作中双方较好地行使各自的权利,承担各自的责任,把合作落到实处,避免“不欢而散、虎头蛇尾、若即若离、同床异梦”等现象的出现。这也是双方实现顺利合作的基础和前提。

2.4 合作机制的建立

科学的合作机制是校企合作能够持续深入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建立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合作共赢的长效合作关系,让双方成为相互信任、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合作伙伴。合作中学校主要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目标,兼顾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经济利益应适度让给企业;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履行社会责任,要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各方面资源和便利,为学校教学提供条件。双方要适度为对方考虑,找到双方利益的契合点,真正把合作落到实处,实现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相对接。

3 “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探索

3.1 以实现“教室+实训室+工厂”为目标,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南通大地电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地电气”)是江苏省著名汽车线束企业,是江苏商贸职业学院紧密型的校企合作伙伴。从2011年开始,针对电子专业的特点,为了进一步推进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对接和融合,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该校和大地电气在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开发、人员互派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公司在学校投资建设了“南通大地电气校中厂”,把企业的生产线搬到了学校。校内实训基地由双方共同管理,是该校汽车电气及相关课程的学习实训场所。同时,这个“校中厂”也作为大地电气新员工的培训基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学校还在企业建设了“厂中校”,定期派出老师参与公司的项目研发,组织学生分批次到企业参加项目测试和生产运营工作。

3.2 以“知识+专业技能+企业实务”“学生+学徒+员工”为目标,开展“课堂进企业”活动

为了把课堂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训练、企业实际业务相融合,让学生实现由学生到学徒到企业员工的转变,以及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该校每年在学生中开展1~2个月的“课堂进企业”活动。组织学生到大地电气进行顶岗实践,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工作计划和相关管理制度,设计整体教学实施方案,明确学生的主要岗位、职业能力目标、主要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安全防护、考核与评价方式等。企业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作为企业指导教师。同时,学校安排多名专业教师作为学校指导老师,配合企业对学生进行学习、工作、生活上的管理,及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把教学搬到生产车间,实现“课堂进企业”。同时,把企业的业务和技术骨干引进课堂教学,实现“企业进课堂”,促进企业生产过程和学校教学的深度融合。

3.3 以构建教学共同体和管理共同体为目标,强化管理制度建设

为了保证“课堂进企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参照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方法、结合学校的教学管理要求,校企共同制定了《“课堂进企业”管理办法》 《学生“课堂进企业”守则》《学生“课堂进企业”安全守则》《学生“课堂进企业”指导手册》《“课堂进企业”考核细则》《“课堂进企业”指导教师考核办法》 等相关管理制度。还建立了“课堂进企业”网络平台,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课堂进企业”中遇到的人际关系、个人心理、专业技术等实际问题,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3.4 以激励与约束相结合为目标,构建校企结合评价体系

为了提高指导教师和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保证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校企共同构建了包括对学生评价和对指导教师评价的二元考核评价体系。其中,对学生考核评价的重点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学校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评价。将学生的工作业绩、职业道德、工作责任心、团队协作、遵章守纪、职业能力和工作绩效等纳入评价范围;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每周评价1次,对最后综合评价优秀的学生,给予奖金和证书,毕业时企业优先录用。对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主要由学生进行评价,将指导教师的态度、责任心、业务能力及指导方法等纳入评价范围,并将最后评价成绩反馈给学校(学校指导教师成绩)和企业(企业指导教师成绩),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和企业员工年度考核内容。

4 合作成效

4.1 有助于贴近职业岗位群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实现教学和生产的对接

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校企共同安排教学计划, 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将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融入专业实践教学,学生的专业实践课、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由企业安排其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学生由专业技能的培养到就业岗位的过渡,实现了课堂与岗位、学校与社会的紧密对接。开展满足学生专业认知、专业实训、实战演练、顶岗实习、就业各阶段需求的校企合作,为学生学习创造“教室+实训室+工厂”“知识+专业技能+企业实务”“学生+学徒+员工”的学习链环境,使学校教育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密切结合。

4.2 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正确规划职业生涯

通过“课堂进企业”和“企业进课堂”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了解了未来职业岗位的要求,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增强了学习的内生动力。有助于学生从未来职业成长的视角审视自己,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主动提升和丰富自己,明确未来的职业目标与成长规划,从而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找准人生努力的方向。

4.3 有助于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通过 “课堂进企业”活动,教师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专业教师利用专业理论上的优势,主动参与并承接大地电气的职工培训工作,与大地电气合作进行相关的项目开发与研究;参加学生 “课堂进企业”实践教学指导和管理,利用假期到企业顶岗锻炼。通过上述合作,专业教师专业实践教学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把企业实际工作要求融入专业教学,整合开发课程内容,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得到明显提高。

4.4 有助于为企业培养储备人才,实现合作共赢

电子企业人才需求量较大、流动性也较强,“课堂进企业”和“企业进课堂”活动有助于企业及早发现学生中的优秀人才,在毕业实习阶段给予重点关注和培养,毕业时优先录用。这有利于企业建立优秀人才储备库,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5 结语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取决于教和学两个关键要素,没有高水平的教师从事高质量的教学,没有学生高投入、有兴趣、有效率的学习,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就失去了基础。实践证明,“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将教学和生产有效对接,实现了“教和学”二元并重、二元并进,即:从教的维度来看,较好地提升了专业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从学的维度来看,通过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引入和科学的约束激励机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也推进了人才供给侧改革,对解决高职教育长期存在的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两张皮”问题,以及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但是,在合作实践中还存在着对接不紧密、利益难协调、深度待拓展、机制待创新等问题。这需要在长期的合作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思考,建立互利双赢的长效合作机制,努力提升合作的质量和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

[1] 尹兴,郝晓秀,孙 诚.高职院校 “校中厂” 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12):39-42.

[2] 蔡永昶.面向行业“校中厂”校企合作的探究与实践——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8-62.

[3] 刘长生,侯雪梅.职业院校深度“融合式”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2):49-51.

猜你喜欢
校中厂校企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实践研究
基于校中厂模式的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实践研究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