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重庆 402247)
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一线工作岗位上的与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相关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英语,作为一门交际语言,已在诸如业务洽谈、签署订单、陪同访问、参观游览等职场领域中广泛使用。掌握良好的语言技能,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他们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高职院校学生除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外,还需掌握实用性的英语,即与未来职业挂钩的“职业英语”。
目前,国内盛行的英语技能大赛,如“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21世纪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已成为英语教育界的盛会。这不仅为全国高职院校学生展示职业风采搭建了平台,且是总览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水平的窗口。 国家教育部早在2000年颁布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要求》)中就明确指出,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是:通过180~220学时的学习,学生能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语言基础,能借助工具书处理与英语相关的业务资料。英语技能大赛突出了“职场实用口语”的特色,既能促进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提升,也能提高学生学习口语的热情,对当今高职院校学生的影响力是其他赛事所无法比拟的。
整体而言,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较差,出众的苗子屈指可数,许多学校冲着获奖参赛,单独培养少许“尖子生”, 放弃了英语技能大赛与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没有很好地贯彻与执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以赛促改”的方针,普遍存在以下4个问题。
1)技能竞赛内容与教学内容脱节。英语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很多学校开设的时间仅一学年。由于课时有限,教学内容的重心在语言基础,因此,涉及与未来职业挂钩的内容仅仅是补充学习,占教学内容的比重较小。
2)比赛选手难选拔。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较薄弱。以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为例,据笔者调查统计,一个约50人的教学班,有将近76%的学生入学英语单科成绩不及格,其中30~50分数段的人数颇多。学生语言学习的意识淡薄,兴趣不强,缺乏参与职业技能大赛的动力和信心。
3)考级与教学的矛盾。虽然很多职业院校把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在实施过程中,强调的中心却有所偏离。许多英语教师反映,学校对英语过级率的反复强调,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教学改革,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应对等级考试,使得新时期英语教育改革受到严重束缚。
4)教材内容与竞赛内容脱节。笔者所在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是重庆市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成长英语》。该教材的单元设计主要围绕语言基础知识点展开,书中对话多涉及日常交流,如天气、问路、美食等。而竞赛则侧重职场领域的交流,强调学生的职场能力和职业素质。
为更好地贯彻“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竞赛理念,突出英语实用性、职业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在未来的生产、管理、服务领域的语言服务与交际意识,笔者大胆地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入技能竞赛学习模式。
通过分析历年的技能竞赛题目可以看出,口语竞赛试题随年代变化而逐渐富有时代气息与特征。自2009年起,竞赛试题变为由职场描述和情景交流两部分构成的复合型题目。该题型更侧重考查学生的技能水平。Part I 为职场陈述,选手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理清图片中呈现的数据之间的关联,使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图表内容,并能简单陈述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这些图表通常涉及人口变化、生产指标、景点介绍、进出口贸易额等热点话题。选手不仅需具备相关的知识素养,还得具备一定的逻辑分析和概括能力。数据通常以柱状或饼状图形式呈现,选手需透过现象看本质。备赛策略应该为由表及里的阐述。Part II 为情景交流。参赛者随机抽取一个题目,和现场的外籍主试官进行一对一的交谈。该环节着重考查选手的听说能力,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一般日常交流,即迎送、日程安排、陪同购物、游览、就诊等;企业介绍,即历史、现状等;涉外业务,即投资意向、人员培训、签订合同、议价、折扣、交货、订货、投诉等。选手需扮演某个特定的角色,如产品导购、业务代表等,与主考官交流。该部分还测试选手能否巧妙、机智地应答交流中出现的一些棘手、苛刻的难题,即随机应变的能力。
通过对大赛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竞赛内容和学生所学教材内容差异较大。课堂教学所训练的口语和阅读内容涉及范围较基础、浅显,强调的是基础的语言知识积累。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较多地穿插融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知识版块,更好地与技能大赛的内容相融合。例如,课堂中可采用小组PK、个人演讲、与教师一对一问答等形式。
以往,学生的考评体系按4:6的既定比例设置,即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主要从学生日常学习态度、作业质量、课堂参与度、考勤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而当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评体系应该结合技能大赛这一时代教育背景实现变革,将口语测试纳入期末考核,而不是单一的笔试。口语题型围绕技能大赛中的热点话题。每学期举行院级英语技能大赛,鼓励更多的学生参赛,激发学生对口语学习的热情,以期适时发现和培养苗子,为市级以上的比赛做好人才储备与培训。最后,学生的竞赛表现应量化计入期末总评成绩。
目前,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是重庆市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成长英语》。该教材的编写依据“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对话章节所选内容贴近生活,突出应用,能较好地铺垫学生的基础知识。但该教材仅仅侧重基础,没能较好地与学生的职业技能结合,缺乏与岗位挂钩的知识元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使用,一来强调对以往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延伸,二来增加职场英语元素。在抓学生听、说、读、写、译基本功的同时,融入职场英语教学,提供一个较为真实的职场模拟环境,让学生体验不同的岗位角色。这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摆脱“唯书本论”的“本本”学习主义,也能较好地突出实用性和以能力导向为主的职场特点。当然,这也给任课教师提出一个新的挑战,增大了课余备课时搜集相关资料的工作量。笔者建议,英语学科组可结合实情,针对专业特色,自编校本教材,为口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便利。
通过分析近年的技能竞赛内容可以看出,模拟职场工作的元素愈渐增多。大赛组委会趋向邀请企业一线专家参与评分。有的企业甚至直接从赛场选拔优秀选手与之签约。由此可见,竞赛舞台已成为校企联系的必要纽带,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势必走校企合作,共同育人之路。这也符合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趋势。
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方式加强校企联系:定期派教师深入企业一线锻炼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企业实习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知识的不足,提高其自主学习的动力;邀请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到学校交流、教学,让学生获得前沿一手知识;与企业紧密联系,为学生搭建更多更广的就业平台,让企业能够亲手培养人才,实现双赢的育人环境。
英语技能大赛学习模式对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的改革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高职院校普遍实行大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英语交际的有效开展,未能达到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效果。此外,班级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所谓的“差生”基础知识掌握起来都倍感吃力,更谈不上职场素养的“灌输”;而对“优生”而言,没有必要反复强调基础的听、说、读,他们更需要的是加强职场应用的能力。因此,在大班授课环境中,任课教师很难实现两者共赢,得努力平衡教学重心。
其次,高职英语分层教学的真正施行需要各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工作部门等多个校级职能部门的配合与协调,并非所有职业学院都能顺利开展分层教学工作。
再者,线上教学与线下实践应有机结合。有些学校尝试进行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改革,但没有与线下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学习环节出现脱节的现象,影响了学习效果。
总体而言,英语技能大赛强调以“学生为主”,以“竞赛环节”为载体,以提高学生英语技能水平为目标,既锻炼学生参赛的心理素质,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也为企业储备了适合的人才。为了贯彻落实“以赛促教,以赛促建,以赛促改”的方针,教师需将大赛中总结出的经验与技巧应用于日常英语课堂教学,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1] 蔡勤生.“赛教结合,寓学于赛,以赛促改”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6):40-43.
[2] 钟春凤.竞赛对提升学生英语技能的良好作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32(8):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