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综述

2018-03-21 00:58季明霞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汉语

季明霞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州 350007)

一、专著

2016年全国共出版现代汉语词汇方面的著作50余部,数量较上一年有明显增加,这些词汇研究著作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十部新词典问世

本年度关于词典的著作共有10部,其中以针对学生的词典为主。

罗艳辉主编的《学生实用汉语词典》、温端政主编的《新华格言词典》、唐文辞书编委会主编的《多功能成语词典辞海版》、吉林出版集团辞书编纂中心主编的《小学生多功能成语速查词典》和说词解字辞书研究中心编的《10000条成语大词典口袋版》《小学生新华多功能成语词典精编插图本》《新课标教材版小学生多功能成语大词典》等词典都是面向学生的实用词典。

林山森、林梃主编的《现代汉语多音字多音词辨析词典》和贺国伟主编的《现代汉语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词典》分别就现代汉语中的多音字、多音词和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进行分析[1-2]。麦耘和谭步云主编的《实用广东话分类词典》主要分析了广州话中与普通话不同的词语[3]。李行健、仇志群、钮葆主编的《两岸合编词典研讨集》是两岸学者编写词典的经验总结的论文集[4]。

(二)八部实词研究成果出版,重视将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相结合进行研究

此年度实词的研究成果既有整体实词的综合研究,也有单类实词的个案研究,宏观与微观并重,并且研究的视角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研究方法,也开始广泛运用西方认知语言学等相关语言学理论来研究汉语词汇问题。此类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动词、形容词、量词、代词等。

从研究范围或研究对象上来说,既有实词的整体研究,如付欣晴《汉语方言重叠式比较研究》,也有单类实词的个案研究,如张国宪《现代汉语动词认知与研究》、魏小红《汉英情态表达对比研究——以情态动词为例》、李明《汉语助动词的历史演变研究》、陈仙卿《汉语助动词“要”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吴颖《现代汉语形容词句法组合的语义理解与生成研究》、张媛《现代汉语动量词层现的认知研究》、俞燕君《汉语反身代词的功能与演变研究》。

从研究方法上来说,既有传统语言学的词汇研究,也有运用西方语言学理论的相关研究。前者如付欣晴从比较的角度出发,分析汉语各大方言中各类实词的“重叠”现象,认为重叠在方言中具有构形和构词两大作用[5];李明从语义角度出发,分析助动词各个义项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6]。后者如张国宪运用语法学中的配价理论对动词进行配价分析,反思其配价方法[7];魏小红、吴颖、张媛、俞燕君等运用认知语言学、功能主义语言学及约束理论等相关理论来研究现代汉语词汇问题[8-11]。另外,陈仙卿则是将汉语的本体语法与汉缅语语法相结合进行研究[12]。

(三)八部虚词研究成果出现,虚词研究呈现小高潮

本年度共有8部虚词研究成果问世,既有虚词的整体研究,也有具体虚词的个体研究;研究的视角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研究方法,尝试运用西方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来研究汉语虚词中的词汇问题[13-15],骆琳首次将面向计算机的自然语言信息处理与汉语虚词研究结合在一起[16]。

宏观方面的虚词研究,肖治野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对汉语虚词进行“行、知、言”*认知语言学将语义的分析分为不同的认知域。Sweetser在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a: 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1990)中曾指出语义的发展可能在现实事态域、主观认识域、言语行为域之间通过隐喻来形成映射,沈家煊在《复句三域“行、知、言”》(《中国语文》,2003)将这三域概括为行域、知域、言域,他认为:“行”指现实的行为事态,也包括社会规约的事理,行域义体现词语或句子的语义内容与现实的对应关系,因而相对客观;“知”指主观的知觉和认识,包括推断、评价、揣测等,知域义体现言谈双方的知识状态,是主观性比较强的语义成分;“言”指用以实现某种意图的言语行为,如命令、许诺、请求等,言域义传达实施行为的语力,体现说话人的主观意志,其主观性比知域义更强。三域的研究[13];王世群以“框式介词”*所谓“框式介词”是由类型学家Greeberg首先提出的,由刘丹青引入。刘丹青的《汉语中的框式介词》(《当代语言学》,2002)指出,框式介词指由前置词加后置词构成的,使介词支配的成分夹在中间的一种介词类型。如现代汉语中的“在……里、跟……似的”、古代汉语中的“及……而”等都是框式介词。为着眼点,对汉语介词中的框式介词进行专业分析[17];张谊生主要从介连兼类以及介词构式,介词的悬空及其句法后果,介词的叠加、转化与脱落,介词“把”的句式及其配价等四个方面对汉语介词进行专题式研究[18];毛帅梅以语言的认知功能为视角,立足现代汉语副词丰富的语料,来建立语言层级关照下的现代汉语副词的层级模式[14];贾改琴从形式语义学理论出发,深入分析汉语中的各类时间副词的形式语义,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包含时间副词在内的现代汉语部分语句系统[19]。

微观方面的虚词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单个虚词,如骆琳首次将面向计算机的自然语言信息处理与汉语虚词的研究相结合,对现代汉语中“得”字进行全面的研究[16];完权从认知语言学入手,就“的”的不同性质所对应的不同功能展开具体讨论[15];马梅玉以虚词“其”为中心,围绕“其”展开一系列研究,探索“其”的语义来源,考察“其”衍生出人称代词、语气副词、定指词、指示词、连词等用法的具体过程[20]。

(四)七部对外汉语方面的词汇研究成果出现,汉语作为二语的词汇研究持续繁盛

此年度对外汉语的词汇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汉语作为二语的词汇习得方面,也涉及动词、副词、词典、词汇对比的具体问题研究。

邢红兵、高维、张博等分别从心理学实验研究、使用理论(The Usage-Based Model)、词汇混淆等视角来研究词汇习得问题[21-23]。金桂桃与陶玲、宋扬分别选择二语词汇学习中的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和关联副词来分析其词汇习得相关问题[24-25]。于屏方等选取英语、日语、法语、汉语四种语言的外向型词典为研究对象,就宏观结构(词表选择)、微观结构、外部信息结构、词典风格特征等问题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了学习词典编纂的一种新趋势,即词典类型间的融合,并分析英、日、法学习词典编纂对我们国内学习词典编纂的一些启示[26]。丰国欣以汉语中的字本位理论为基础,对汉英词语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如词的本质、词的结构与定义、构词法、复合词等[27]。

(五)五部探索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的著作问世,文化词的研究成为新热点

此年度文化词的研究成果相较于上一年翻了一倍,研究范围更为广泛,既有探索现代汉语中的文化词内涵,也有研究对外汉语词典和方言中的文化词。

赵明和解海江分别研究汉语中的文化词和对外汉语词典中的文化词,探索其背后的文化内涵[28-29]。肖潇以《才物谱》作为汉字词数据库建设的基础文献,研究中韩汉字词汇文化发展史的异同[30]。沈昌明和蒋静将着眼点放在具体的方言中,探索方言词背后的文化意义[31-32]。

(六)三部新词语研究著作出版,新词语研究小有成就

侯敏、邹煜主编的《2015汉语新词语》收录了2015年产生的新词、新语、新义、新用法共469条,附录中补充了近几年的新词新语129条[33]。林伦伦著的《新词语漫画 2015》是其追踪研究汉语网络、报刊等媒体新词新语系列著作的第五本,也是最后一本,书中收录了2015年度的新词新语100多个,按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进行分类研究[34]。陈德彰主编的《热词新语翻译谭(四)》讨论的主要是热点话题中新潮词语的翻译问题,涉及我国政治及外交中的新词语、领导人讲话中所使用的词语及大量的网络新词语[35]。

(七)综合性质的词汇专著不胜枚举,研究的内容纷繁复杂

此类专著数量特别多,涵盖的内容涉及词汇研究的方方面面,有的是词汇知识的普及,如周荐《词汇论》和《现代汉语词汇学教程》、李宝元《词语纲目》;有的是众人或个人的词汇研究成果汇总,如周荐与苏宝荣主编的《汉语词汇学学术研讨会二十年》、郭伏良《汉语词汇修辞论稿》、朱城《汉语词汇语法史探讨》;有的是具体词汇现象的研究,如雷冬平、胡丽珍《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多维探析》;有的是具体词汇类聚的研究,如西词、专名词语、歇后语、数字词、韵律词等,如周荐《西词汉译的形和义》、吕长凤《汉语专名词语层级体系研究》、陈长书《汉语歇后语研究》、向任华主编的《词语数字解析》、裴雨来《汉语的韵律词》;有的是方言词汇研究,如陆淼焱《武鸣县城官话语音词汇研究》、周良顺主编的《温州方言杂谭》。

除专著外,还有几篇针对专著的述评文章,如张春雷《读〈汉语词汇核心义研究〉》,魏薇《汉语常用词汇研究领域里的又一力作——评〈汉语手部动作常用词演变研究〉》,华学诚、李红《汉语词汇史的一座新丰碑——〈100年汉语新词新语大辞典〉述评》,耿佳《〈汉语词汇结构论〉对〈汉语描写词汇学〉词的结构类型划分的发展》。

二、期刊论文

2016年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相关论文在数量上与上一年相差不大,在研究广度和深度上较上一年有所发展。本年度的词汇研究论文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词汇类聚和词汇化研究的关注度仍然很高,特别是词汇化研究

有关词汇类聚的研究有傅远碧《现代汉语中的同音同义词探析》,唐珍《词汇语用视角下的多义词语用研究》,司罗红、赵柯静《现代汉语倒序词研究》,张丽《方位名词的用法探析》,李小格《“丁”族新词探微》,曾常红、白水振《“半”类词语性质和功能考察》,毛润民《谈约量时间词“一会儿”》,林清丽《汉语目部动作词的比较》,张棉棉、王怡《“不觉”的语用功能分析》,施晓风、王秋萍《汉语书面语中字母词使用的稳态与动态跟踪》,张懂、史小平《汉语仿拟成语的认知语义研究》等。

词汇化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重中之重,成果斐然,涉及实词、虚词、结构短语等多方面。如车淑娅、梁悦《“时尚”的词汇化研究》,李杨《“聪明”一词词汇化过程探析》,胡德明、汪钰淇《“拉倒”的词汇化和语法化》,王志英《话语标记“拉倒吧”的形成和功能——兼谈“拉倒”的词汇化与语法化》,陈全静《“急忙”“赶忙”的词汇化及其与“赶紧”之比较》,刘洋《汉语成语演变中的语法化与词汇化》,王晓辉《反义复合词“彼此”的词汇化及其成因》等;王婵婵《“只有”的词汇化及语法化》,郎松雪、李永春《连词“如果”的词汇化过程及动因》,刘顺、郭圣林《连词“因而”的词汇化及其语法意义的形成》,亓金凤《“不就”的词汇化与主观性》,于立昌《时间副词“一直”的词汇化和语法化》,吴德新《副词“直”的语法化》,张成进《介词“依据”的词汇化与语法化》,李向华《构式连锁压制的句位消失与系列后果——“得以”词汇化语法化历程及相关讨论》等;徐锦芳《“不见得”的词汇化研究》,马兴茹《“往”的语法化与“V+往”的词汇化》,李沛《“V向”结构的词汇化》,赵倩《自然度与需求量对“名物+方位”组合词汇化的影响》,杜静、刘嵚《现代汉语“有A无B”格式成员的词汇化等级分析》,姜礼立、郭笑《动宾式双音词词汇化的共性与个性——以“随意”和“随便”为例》,韩丽国《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组词汇化特征探究》等。

(二)新词语研究如火如荼,特别是网络词汇研究占有重要地位

1.网络词汇的研究成果

运用新的语言学理论阐释网络词汇问题,其中尤以运用语言模因论和认知语言学理论方面的成果最多。如李晓杰《模因论视角下2015年网络热词研究》,邱玉冰《模因论视域下的汉英网络新词语探析》,胡丽娜、林艳《从模因论角度看中文网络流行语国际化现象》,吴冰沁《从模因论看“狗”类流行语的衍生及流行机制》,王伟丽《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词语“中国好XX”分析》等;尤晓刚《网络新词语形成的认知机制分析》,史小平、张懂《认知语义学视角下汉语网络缩略词语规范化研究》,尹铂淳、宋欣雄《网络词族“X帝”的认知研究》,井苗《网络词语“颜值”的认知语言学解释》,王月《网络热词“颜值”的认知语义阐释》,黄蕊《新认知语用学视角下网络流行词“Duang”的探究》,蒋平《网络词“单身狗”及其衍生词的认知研究》,杜晓萍《认知语言学下对“高富帅”三言词的解读》等;张先亮、李妙文《从语言生态看新词语的产生和流行——以“颜值”为例》,石杰《从生态语言学视角看网络流行语》等;汪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变异分析》、牛菲《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网络热词》等。

网络词汇的本体研究内容涉及词汇类聚、词汇构词、词汇特征、词汇成因、词汇衍生与传播、词汇规范化、文化内涵等。如马钺《浅析网络新语中的三字格缩略语》、江辉《网络拟声词新探——以“duang”系列词为例》、张亚丽《略析新词语“吓死宝宝了”》、邱洪瑞《“互联网+”引热议》、邓海宁《说“颜值”》等;陈光《网络语言中的类词缀构词现象探析——以“微”类词为例》,鞠延颂、周国宝《英汉网络新词语构词方式比较研究》,王笑菊《网络热词的建构机制分析》等;雷斐《基于互联网视角下网络热词的特点及其翻译》、王佃印《网络词汇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段广学《论网络词汇的发展特点》、张丽红《网络詈词特征及发展趋势探究》等;贺余青《论网络热词的成因及其生命力——以“吃土”为例》,何享《网络热词“点赞”的语义演变轨迹与成因》,杨雪梅、曾绪《网络热词“小公举”产生的原因和意义研究》,麦剑芬《从影视台词到网络热词:类型、动因及其规范》等;刘燕《网络词汇的流行趋势研究》,张文婷、赵丽芳《多重语境下网络热词的意义生成与衍化探析》,陈燕侠《试论网络热词的传播特征》等;娄博等《网络词语的合理性和规范化》,李浩《网络新词语现状与现代汉语词汇规范的关系研究》等;刘燕《论网络热词的文化特征》,刘思思《中文网络文化热词起源与翻译研究》,陈燕侠《网络热词的哲学解读》,胡青青《网络热词与当代社会道德状况探析》,肖飞《从两岸网络热词看社会舆情建构——以新浪微博热词“不懂球的胖子”为例》,杨莉莉《“学X”类学习外号的认知文化解读》,李贞晓、卢志鸿《当下大众社会心态及性别意识的解析——以“女汉子”一词为例》等。

从比较宏观的角度分析网络词汇问题的有王贝妮的《信息时代汉语新词语研究》、张渊《网络视域下汉语旧词新义探讨》、陈燕侠《网络热词的语言学分析》、韩丽国《网络词汇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研究》、张云竹《现代汉语中网络词汇对生活的影响》,以及宗志斌《网络用语与现代汉语词汇的关联性研究》等。

网络词汇的翻译问题研究有张礼敏《网络流行语翻译研究》,冯晓英《从词汇学角度看网络热词的英语翻译》,史雅丽《近十年国内网络热词翻译研究综述》,黄苏敏、刘媛《网络热词“城会玩”及其英译研究》,何蓉《网络流行语“任性”的英译分析探究》,漆艳华《多维整合原则下网络新兴词英译探析》,张晶灿《试论基于关联理论视域下的网络热词的翻译》,余婷《浅析关联翻译理论下网络热词的特点及其英译策略》,肖真《浅析认知隐喻下网络新词的翻译》,罗丽莉《网络热词翻译中的文化反思研究——以2014年网络热词为例》,张静华、刘改林《网络媒介视域下王华次的音译与文化的传播》等。

关注对外汉语教学中网络词汇方面的问题,如王笑楠《对外汉语网络新词语教学与文化导入》、佟彤《对外汉语教学中网络新词语教学的探析》等。

2.其他新词语的研究成果

有关新词语的本体研究主要涉及词汇语义、词汇特点、成因、构词、文化内涵等方面。如刘盼、芜崧《“拼盘”的新义及其滋生机制》,李珊《“刷”的词义演变及其动因机制探微》,王佳琳《“叫板”新议》,周霞《“X托儿”系列词初探》,孙琴《“蹭”族新词语探析》等;曲直《粗俗化新词语的特点研究》、吕娜《聚群新词语的语义特点分析》等;蒋源《浅析新词语的界定范围及产生原因》、李雯艳《文化语言学视角汉英新词语产生因素分析》和《汉语和英语新词语构词特点对比分析》、张哲《汉语国际教育视野下新词语构词特点与词义变化分析》、陈卫斌《汉语新词的语义解构及描写语言学分析》、陈小琴《当代汉语新词语的构词理据》、陶丽《汉语新词语“神X”的构式语法研究》等;高高《新词语与社会文化心理纵横谈》、王慧文《大众文化和新词新语的双向助力》等。唐甫《基于社会语言学的现代汉语新词语发展研究》,张迎治、徐显龙《现代汉语新词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郭亚萍《认知语言学下隐喻型新词语的解读》等则是基于西方的语言理论来研究新词语。

新词语应用层面的研究有李亦嘉《对外汉语新词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探析》,李小亚、孙月红《新词语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改革对策研究》,夏历、张冰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新词语教学再思考——基于留学生对新词语的认知和需求情况调查》等。

(三)方言词汇研究重微观而轻宏观

具体方言的词汇研究,有的是探析词汇来源,如王军《东北官话词汇来源探析》、刘百顺《西安方言词语源流考》等;有的是词汇之间的比较,或是同一方言词汇的内部比较研究,或是不同方言间的词汇比较研究,或是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比较研究,如腾梦如《河南方言词汇的内部差异》,高薇《桂林话新老派之间的语音差异在词汇中的扩散表现》,卢坚伟、邵慧君《电白粤闽客三方言词汇比较接触研究》,卢坚伟、甘于恩《电白霞洞闽客双方言词汇比较接触研究》,饶玲《武穴方言与阳新方言称呼语的比较》,李婷《旬阳方言与普通话词汇差异的比较》等;有的是具体方言词汇的研究或综述,如赵斌、楚艳芳《海安方言词语札记》,罗珮《四川隆昌方言词汇研究》,谢易延《商丘方言中身体动词的初步考察》,曾芳《湖南东安土话程度副词“晓得”考察》,杨敏慧《湖南湘方言词汇研究综述》等;有的是词汇特点的研究,如吴玲、王启俊《巢湖方言词汇特点初探》,林玉婷《枞阳方言词汇特点举要》,熊桂椿《陕西关中地区方言词汇的特点》,韦扬波《宜州德胜百姓话的词汇特点》,欧阳美玉《浅谈恭城县西岭乡瑶语勉话的词汇特点》,米静妍《南阳方言中的特殊词汇举隅》,覃洲《四川方言中叠字现象之丰富性探讨》等;有的是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古词语研究,如于娜《四川营山话中的古语词研究》。

从方言词汇来剖析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只有两篇:曾莉莉《从方言词汇看赣地传统农耕文化——以丰城方言为例》和杨敏慧《梅山宗教文化对湖南新化方言词汇的影响》。

(四)词汇教学方面研究内外兼顾,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占主导地位

国内汉语词汇教学相关研究有李欣《汉语教学中同义词与近义词辨析》、韩玉莹《基于个案的儿童阶段性词汇发展概貌》、巴桑《拉萨市区藏族大学生汉语普通话词汇应用能力问题研究》、聂晓平《新课标下如何进行词汇教学》、陈淼《词汇学习策略研究现状与个案分析》、张鹏《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词汇问题探究》等。

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研究成果种类繁多,有的是词汇类聚的研究,如焦璇《刍议请托类词汇的对外汉语教学》;有的是针对不同学习者的词汇教学,如张弛《针对蒙古国大学生的对外汉语综合课词汇教学》,丁安琪、肖潇《意大利学习者初级汉语口语词汇能力发展研究》等;有的是对外词汇教学的方法策略、原则、反思等问题的探讨,如刘畅《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本位观述评》、陈淼《词汇学习策略研究现状与个案分析》、孙源《语素法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陈琳等《语义相关与语义不相关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学习中的作用》、张静《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新模式设计》、刘雯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方法分析——以〈说说迷信〉一文的词汇为例》、温晔《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理论方法和原则》、刘瀚超《谈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两个原则》、李豪《以字为纲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问题和建议》、杨丽雪《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思考》、刘鑫民《汉语词汇习得研究:进展与问题》等。

(五)积极探索汉语词汇背后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

词汇与汉语文化方面的研究也占有一席之地,既有我们本民族文化与词汇的研究,也有外民族文化与词汇的研究。前者如贾琼《汉语词汇语言符号的文化内涵解读》、唐文静《汉语词汇由单音节向复音节转化的文化动因》、王金玉《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研究》、董超旭《“酒”词汇的文化意蕴阐释》、李璐《汉语“白”字头称谓词的文化意蕴探析》、王鸿《红、白、黄颜色词的文化义研究》等;后者如杨建梅、李婷玉《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意义对比研究》,李宁《汉英文化中植物词汇内涵意义对比研究》,邹强珍《基于框架理论的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探究》,于芳《英汉网络新词汇文化理据对比研究》,郭凤萍《对外汉语部分基本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其教学研究》,赵盼钰《基于文化因素下对外汉语词汇偏误的解决措施》,马甜甜《汉泰词汇中的文化意义探究——以中国的龙和泰国的象为例》等。

(六)词汇语义研究着重考察词义的历时演变过程

此方面的研究有王毅力《汉语中从“仆倒”到“死亡”的词义演变模式》,邵颖《“避”和“躲”的历时演变》,陈改红《称谓词“姑、舅”语义的历史演变》,杨振华《近代汉语“丢弃”概念场动词的历时演变考察》,赵耀宗《从实词“阿”(ē)到虚词“阿”(ā)》,贾燕子、陈练军《“放置”类构式及相关动词的历史演变》,王晓岚《汉语“亲自”类副词的形成与发展》,张宝《介词叠加的历时考察》,岳小恋《遮盖语义场基本词汇的历时更替》,张荩文《历时变化中的现代汉语词汇共时研究——结合索绪尔语言学观点分析不同时期现代汉语词汇特点》,张婧《时代发展下的词汇意义流变》等。

(七)外来词的研究重点关注汉语中英源、日源外来词

英源外来词研究有张琼丹《英语外来词对现代汉语词汇的丰富与影响》,李娜娜《浅谈现代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语现象》,罗谚《浅议汉语中英语外来语的借用形式》,黎琰《从跨文化角度分析现代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语》,李成静、邓天文《论现代汉语字母外来词的特点及嬗变》,陈康宁《英语外来词在粤方言中的特点和变化》,刘华《模因论视角下粤方言中英语外来词及其顺应性研究》,倪冬《浅析英源外来词的规范问题》等。

日源外来词研究有景栋花《现代汉语中日语外来词的分类与定位》,李梦迪《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研究》,袁森林、黄建娜《谈现代汉语中日语外来词的输入及影响》,王振霞《现代汉语中的日源新词“空巢”》,苏杰《现代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曾小燕、郑通涛《语言生态学视角下汉语中日语外来词的借用演变》等。

外来词其他方面的研究,如来源、类型、构词、特点、使用现状等方面的研究,有廖楚燕《浅谈汉语外来词的来源与类型》,王若楠《现阶段汉语新外来词构词理据及发展特征研究》,谢明镜《论汉语外来词生成新词及汉化的典型认知方式》,陈长书、李亚鲁《试论汉语双音节外来词素构词规律》,彭晓等《当代汉语外来词的使用现状及其规范问题》,吕长凤、周荐《人名外来词用字的性别特征刍议》等。

(八)辞书与词汇相关的研究重点仍放在释义方面

与释义相关的研究有周掌胜《〈现代汉语词典〉收释同义复词存在的问题》,刘永静《〈汉语大词典〉同义复词误释举正》,黄爱芳《〈100年汉语新词新语大辞典〉释义提示词的使用及相关问题》,苏宝荣、李丽云《词义的承传、变异与辞书释义》,李强、袁毓林《从生成词库论看名词的词典释义》,李明霞《“物色”词义研究与语文辞书编纂》,谭景春《词典释义中相关条目的语义分析与相互照应——谈〈现代汉语小词典〉第5版修订》,高云海、孙璇《〈汉语大词典〉求疵二则》,马菁屿、韩琳《从“胡”字的训释结构看词义的发展规律——兼论词典义项的排序》,付娜、刘竹林《语文词典单一动词对释式的使用条件和允准差别》等。

对词典的收词、条目、标注等问题的研究有刘瑾《综合性词典语文词目收释商榷——以〈辞海〉第六版语文词目为例》,刘利娟《〈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与第6版方言词收录情况考察》,王重阳《〈现代汉语词典〉单音节同音同形词的分立与多字条目的编排》,周掌胜、周遂《〈汉语大词典〉同义复词条目匡正》,杨旭《〈现代汉语词典〉5/6版兼类词词类标注研究综述》,王霞、李晶龙《规范性辞书对异形词的规范处理与科学标注——以“混蛋/浑蛋”和“混水摸鱼/浑水摸鱼”为例》等。

对汉外词典相关问题的研究有黄芳《用户至上创新实用——论〈汉法大词典〉的编纂特色》,李莉《〈汉法大词典〉的编纂情况及其特色》,田兵《大型汉外词典编纂设计特色研究——以〈汉法大词典〉为例》,杨金华《论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编纂的四项基本原则》,刘辉等《基于双语辞书实用性的新词新义处理——以〈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第二版)为例》,于屏方、杜家利《近三十年来国外词典对比研究的现状与特点——以〈轨迹词典学〉为例》等。

辞书编纂相关的研究比较少,如徐时仪著《语文辞书编纂理念探略》。

(九)综述性质的研究侧重点各有不同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综述类文章有几篇,或是词汇整体研究的综述,或是具体词汇或词类研究的综述,如郭光明、苏新春《2013年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综述》,宋贝贝、苏新春《2014年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综述》,郑维宇等《2015年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综述》,张蔚虹《近20年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995—2015)》,张谊生《30年来汉语虚词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当前课题》,王晓岚《汉语“空巢”类副词的形成与发展》,张乐《现代汉语新词语研究综述》等。

三、结语

纵观2016年现代汉语词汇研究成果,本体层面的研究成果远多于应用层面,主要呈以下特点:

词类研究成果尤为突出。实词方面的成果包括动词、形容词、量词、代词等,其中动词的研究成果最多,既有动词的宏观研究,也有情态动词、助动词等具体动词的微观研究。虚词方面的成果以介词和副词为多。在此类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运用西方语言学理论来解释现代汉语中的问题,成果最为突出的是认知语言学知识的应用。另外,词汇化问题的研究仍然占有很大比重,研究的对象有实词的词汇化、虚词的词汇化、结构短语的词汇化等。

词汇类聚系统的研究成果多样,包括方言词、新词语和外来词。方言词的研究注重微观层面,内容涉及词汇来源的探析、词汇比较、词汇特点等,有少许文章探析方言词汇背后的特定社会文化内涵。新词语的研究中以网络词汇的研究成果为多,如网络词汇本体层面的研究、词汇翻译研究、对外教学研究等。在研究方法上讲究传统方法与西方语言理论的综合运用,如语言模因论和认知语言学等。外来词的研究重点关注汉语中英源、日源外来词。

文化词的研究多是探索汉语在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的文化意义或内涵,也有探析中外词典中词汇的文化内涵或中外对译词汇的文化意义。

词汇语义研究中着重考察词义的历时演变过程,其中考察动词语义演变历程的研究最多,也有副词、介词等相关研究。

词汇应用层面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词汇教学与习得和词典编纂两方面,并以词汇教学与习得为主,特别是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与习得。对外汉语的词汇研究中以词汇教学为主,有的是词类的研究,如动词、副词等;有的是针对不同学习者的词汇教学研究;有的是词汇教学方法策略、原则等问题的研究。词典编纂相关的研究重点是对词典释义的研究,对词典的收词、条目、标注等问题也有涉及。另外,汉外词典研究也有许多成果出现,如对《汉法大词典》的研究。

2016年现代汉语词汇的研究取得很大成果,但是存在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大研究。从大的方面来看,应用层面的研究成果远不如本体层面的研究成果多,主要体现在词汇数据库和语料库的构建、语言使用与词语规范化等方面。如词汇数据库和语料库的构建对于词汇研究的意义很大,特别是方言词汇数据库的构建。在现有研究中,比较多的是方言词汇数据库的构建、基于语料库的词义演变研究、基于语料库的英译研究等,甚少有基于汉语方言语料库研究外语词汇的,如梁丽娜基于语料库来研究新加坡英语当中闽南语借词,论述了英语形态学视角下闽南语在形、音、义三方面施加在新加坡英语上的词汇影响[36]。词语规范化的研究比较多的是网络词汇的规范化研究,如史小平、张懂《认知语义学视角下汉语网络缩略词语规范化研究》,娄博等《网络词语的合理性和规范化》,其他词语的规范化研究较少。从小的方面来看,主要体现在成语、两岸词汇、中文信息处理中的词汇研究等方面。在成语的研究中,仿拟成语的研究具有一定热度,但多是将其放在广告语中;近几年也开始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其进行研究,如张懂、史小平主要就仿拟成语的类型、生成基础、意义构建三大问题进行分析[37]。两岸词汇的研究多是宏观方面,如刁晏斌《关于海峡两岸词汇深度对比研究的思考》、李行健《探索两岸词汇差异,促进相互交流》,微观方面的研究很少。中文信息处理中词语研究多处于探索阶段,研究成果不多,如李伟、胡韧奋《信息处理用词语知识库建设现状与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 林山森,林梃.现代汉语多音字多音词辨析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

[2] 贺国伟.现代汉语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

[3] 麦耘,谭步云.实用广东话分类词典[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6.

[4] 李行健,仇志群,钮葆.两岸合编词典研讨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5] 付欣晴.汉语方言重叠式比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6] 李明.汉语助动词的历史演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7] 张国宪.现代汉语动词认知与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6.

[8] 魏小红.汉英情态表达对比研究:以情态动词为例[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6.

[9] 吴颖,等.现代汉语形容词句法组合的语义理解与生成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6.

[10] 张媛.现代汉语动量词层现的认知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6.

[11] 俞燕君.汉语反身代词的功能与演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12] 陈仙卿.汉语助动词“要”及其相关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13] 肖治野.汉语虚词的行域、知域、言域考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14] 毛帅梅.现代汉语副词层级的认知功能[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6.

[15] 完全.“的”的性质与功能[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

[16] 骆琳.面向计算机的现代汉语“得”字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

[17] 王世群.现代汉语框式介词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18] 张谊生.介词的演变、转化及其句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19] 贾改琴.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的形式语义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20] 马梅玉.汉语“其”之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21] 邢红兵.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2] 高维.基于使用理论视角下的二语词汇搭配习得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23] 张博.不同母语背景的汉语学习者词语混淆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4] 金桂桃,陶玲.留学生常用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辨析[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

[25] 宋扬.韩国留学生关联副词习得考察[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6] 于屏方,等.外向型学习词典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7] 丰国欣.汉英词汇对比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28] 赵明.现代汉语文化词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29] 解海江.对外汉语词典文化词探索[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

[30] 肖潇.中韩汉字词汇文化发展史对比研究:基于《才物谱》的汉字词数据库建设[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

[31] 沈昌明.徽州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32] 蒋静.建始方言基本词汇与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

[33] 侯敏,邹煜.2015汉语新词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34] 林伦伦.新词语漫画 2015[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6.

[35] 陈德彰.热词新语翻译谭:四[M].北京:中译出版社,2016.

[36] 梁丽娜.基于语料库的闽南语对新加坡英语的词汇影响[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34-139.

[37] 张懂,史小平.汉语仿拟成语的认知语义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29-134.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词典汉语
学汉语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米兰·昆德拉的A-Z词典(节选)
米沃什词典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追剧宅女教汉语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