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杰,王晓燕,张朝霞,郑晓丹
(郑州市中医院儿科,河南 郑州 450007)
新生儿黄疸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问题,其最常见表现形式是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重者可引起胆红素脑病,造成神经系统的永久损害,严重者可死亡[1]。在住院新生儿中,黄疸约占50%,其中病理性黄疸约占10%[2]。在引起新生儿脑瘫、听力障碍、智力低下的病因中,黄疸占主要地位[3]。因此,积极防治新生儿黄疸已成为临床关注的重要靶点[4]。笔者采用降黄散熏蒸治疗新生儿黄疸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薛辛东主编的《儿科学》(第2版)[1]中有关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制定。①出生后24 h内出现黄疸;②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已达到相应日龄及相应危险因素下光疗干预标准,或每日上升超过85 μmol/L(5 mg/dL),或每小时上升超过0.5 mg/dL;③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持续时间>2周,早产儿持续时间>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水平>34 μmol/L(2 mg/dL)。若具备上述任何一项者均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1.1.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证(湿热内蕴型胎黄)诊断疗效标准[5]制定。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鲜明,状如橘色,烦躁啼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灰白。舌红,苔黄厚腻,指纹滞。
1.2 纳入标准 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病证诊断标准的足月新生儿;年龄1~28 d;患儿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不符合纳入标准;属于溶血性黄疸且要换血治疗或胆道梗阻性黄疸者;皮肤有溃破、湿疹、过敏,脐部有感染者;对茵栀黄颗粒过敏者;有心、肝、肾、中枢神经系统等并发症者;早产儿、低体质量儿;严重呕吐、发热、精神不振及哺乳欠佳者;新生儿伴有低血糖、低体温、败血症等。
1.4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为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郑州市中医院儿科病房收治的110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按照区组随机法分为2组,每组55例。治疗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13.42±6.95)d;体质量(3.33±0.34)kg;病程(9.25±5.90)d。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13.00±6.46)d;体质量(3.24±0.37)kg;病程(9.09±5.39)d。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质量、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性别:χ2=0.045,P=0.833;年龄:t=0.327,P=0.744;体质量:t=1.328,P=0.187;病程:t=0.152,P=0.880),具有可比性。
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在治疗期间继续母乳喂养,常规护理,同时给予蓝光照射(每次8 h,每日1次)治疗,均治疗1个疗程(5 d)。
2.1.1 治疗组 给予降黄散(茵陈、山楂各30 g,栀子、佛手、赤芍各20 g,大黄10 g,炙甘草5 g,大枣3枚)熏蒸。具体操作:将降黄散装入易渗透布袋中,再将布袋放入智能中药熏蒸机(广州今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型号为JS-809C,批号为809CY120034)加热,温度控制在39~41 ℃,将患儿脱去衣裤(保留尿不湿),平躺于智能中药蒸疗机的熏蒸床上,含中药有效成分的39~41 ℃蒸气在熏蒸机的作用下喷射于患儿的全身肌肤而起到熏蒸目的,每日熏蒸1次,每次20 min。治疗5 d为1个疗程。
2.1.2 对照组 给予茵栀黄颗粒(山东鲁南厚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Z20030028,含有茵陈、栀子、黄芩苷、金银花提取物,每袋3 g)口服,每次1 g,每日3次。治疗5 d为1个疗程。
2.2 观察指标 血清总胆红素、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治疗前后分别检测1次; 黄疸消退时间; 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2.3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进行评价。临床痊愈:黄疸等症状消失,血清总胆红素浓度<34.2 μmol/L;显效:黄疸等症状明显改善,34.2 μmol/L≤血清总胆红素浓度<85.5 μmol/L;有效:黄疸等症状好转,85.5 μmol/L<血清总胆红素浓度<171.0 μmol/L;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则加重。
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临床疗效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有相近的临床疗效。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降黄散熏蒸治疗与口服茵栀黄颗粒在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方面无明显差异。见表2。
3.3 两组黄疸消退时间比较 治疗组黄疸消退时间为(2.50±0.98)d,对照组黄疸消退时间为(3.94±1.03)d,治疗组黄疸消退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12,P=0.000)。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3.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发生5例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1%;对照组发生呕吐3例,腹泻10例,皮疹3例,无同时发生两种或两种以上不良反应的病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121,P=0.008)。
3.5 两组安全性比较 两组均未发生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异常等情况。
中医学称新生儿黄疸为“胎黄”“胎疸”,认为其发生的原因主要为胎禀湿蕴,病变脏腑在肝胆、脾胃,其发病机制主要为胎中禀受脾胃湿热、寒湿内蕴,或日久气滞血瘀,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形成黄疸。相关研究证实,湿热证为新生儿黄疸的主要证型[7-8]。茵栀黄颗粒作为治疗湿热内蕴型黄疸的经典方剂,由《伤寒论》茵陈蒿汤化裁而来。茵栀黄颗粒可以诱导肝酶系统,增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增强胃肠蠕动,抑制机体的变态反应,减少红细胞溶血的作用,从而起到利胆退黄的作用[4,9]。Meta分析提示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确切,安全性高[10]。
《五十二病方》最早记载了中药熏蒸疗法,此法多被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科的疑难杂症。中药熏蒸是通过皮肤的吸收发挥疗效,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减轻肝肾代谢的负担,明显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一种有效的给药途径,临床上多与其他疗法联合应用,可以发挥协同增效作用[11]。降黄散是郑州市中医院儿科省级名医王晓燕的经验用方,由茵陈、栀子、大黄、佛手、山楂、赤芍、炙甘草、大枣共8味中药组成。茵陈具有利湿退黄之效,为治黄疸之要药;栀子通利三焦,助茵陈引湿热从小便而去;大黄泻热逐瘀,导瘀热从大便而下;佛手归肝经,具有疏肝理气之功;山楂消食开胃,以促进患儿食欲;赤芍归肝经以助茵陈清肝胆湿热;大枣益气和胃,防止苦寒药物伤及脾胃;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疏肝与利胆、利湿与泄热并进,通利二便,前后分消,湿邪除,瘀热去,则黄疸自退。
本研究显示,降黄散熏蒸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有效率达100%,其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的作用与茵栀黄颗粒相近,但治疗组黄疸消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降黄散熏蒸可以降低湿热内蕴型黄疸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缩短黄疸消退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1] 薛辛东.儿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33-137.
[2] 胡晓红,朱慧华,应佳佳.茵栀黄颗粒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用效果回顾性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1(3):673-674.
[3] 魏克伦.中医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疾病的可喜前景[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4(2):97.
[4] 马晓丽,李莲英.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照射辨治湿热熏蒸型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2):328-330.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6.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118-119.
[7] 姚国芳,王晓鸣.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医证型规范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1):301-303.
[8] 姚国芳,王晓鸣.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专家问卷调查分析[J].中医儿科杂志,2014,10(5):33-37.
[9] 胡晓红,朱慧华,应佳佳.茵栀黄颗粒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用效果回顾性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1(3):673-674.
[10] 朱明锦,夏伟,徐之也,等.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系统评价[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125-127.
[11] 王平,李永春.针灸联合中药熏蒸辨治颈肩腰腿痛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9):1968-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