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翔
摘 要:当前,互联网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程度偏低。“互联网+”时代使高校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受到巨大的冲击,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教学模式也受到了冲击,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管控能力逐渐弱化。研究我国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技术路径,以促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形成认同感,能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技术路径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利用各类网站、微博、微信、论坛等接受了海量的正面和负面的数据信息。这虽然丰富了教育内容,拓宽了学习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具有推动作用,但也给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产生了不少问题。因此,高校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教育,已成为目前的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现状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越来越大
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我国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离不开网络,网龄在5至7年的居多,有7年以上网龄的大学生达到26.99%。每天上网时长在1至5小时之间的大学生人数达到52.41%,上网在5至8小时的人数达到25.57%,上网8至12小时的人数达到10.37%,大学生上网时间长会严重影响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另外,从对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看,微信、QQ、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对其意识形态的影响居首,占28%;其次是豆瓣、BBS、贴吧等网络论坛,占15.24%;购物网站占10.04%;政论性专题网站占7.27%。通过这些调查数据可知,移动终端以及网络论坛对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最大。
(二)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程度偏低
根据数据调查显示,有62.31%的大学生了解或基本了解主流意识形态,有37.69%的大学生对其不了解或抱无所谓的态度。在一些调查座谈会上,很多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灵魂和主题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并没有清晰的认识,认为这些抽象内容距离他们的生活很远。但是,社会主义核心價值体系的灵魂与主题却是最重要的内容。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认知认可程度是影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两个主要因素。这体现了大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方面还比较薄弱,需要在教育教学中重点强化。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互联网+”时代使高校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受到巨大的冲击
“互联网+”时代改变了教学和学习的方式、丰富了教育手段和途径、扩展了学生的视角、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学会了在“互联网+”时代所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数据虚拟世界使大量腐朽落后的价值观和各类极端的自由主义思想不断涌入,高校大学生常常遇到困扰,在价值取向上不知所措,甚至迷失自我。正是由于互联网空间和现实世界之间是不可分割的,这加剧了一些负面信息在互联网迅速传播,而一些社会不同阶层的各种价值观念也会乘虚而入,这也增大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难度。另外,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企图俘获国人思想,尤其是高校大学生,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弱化,这给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带来新难题。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冲击
首先,互联网营造的多种传播媒介具有的交流自由、平等开放以及可选择性等特点,大大削弱了高校和教师的话语权威。其次,互联网时代拥有多元性和快捷性,大学生即使不在课堂上接受教育,也可以通过网络、教育App等各种教学平台学习。这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环境有了巨大的变化,教育制约的难度大大增加,从而使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降低,传统教育模式被打破。再次,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各高校的育人环境也有了很明显的变化,学校内外一些不确定性或不可控的因素大大增多,使大学生利用互联网的自主性更强,导致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导作用削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教育的思想性。
(三)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管控能力弱化
目前,高校教育还处于一种各自为政的教学状态。在实际教育教学中,高校各任课教师中很大一部分人认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思政教师的工作任务,和自己不相关。出现这一认知的实际原因就是高校教师并未认清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质,而教师自身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态度势必会给大学生带来较为深刻的影响。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将自身的偏激或极端思想、对现实的不满等转化为满腹牢骚,过度放大他们看到的一些不好的社会现象,认为整个社会都是黑暗的、不好的。这反映出了我国一些高校教师缺乏全局观念、责任意识,其政治理论水平低,没能发挥应有的育人作用。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技术路径探索
(一)加强高校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正面引导和教育
对“互联网+”时代而言,加强高校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正面引导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加强思政理论课程的建设,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增强大学生对党和政府、对现代化建设的信任和信心。学校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启发和引导,增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提升大学生价值判断以及分析能力。在教学课堂上,教师要结合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来提升大学生的解惑释疑能力。
其次,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将解决大学生思想根源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注重价值导向。教师应牢牢把握住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思想变化、生活特点等动态变化趋势,特别对一些特定行为或思维方式折射出的道德情操和价值判断等方面重点关注。从大学生存在的普遍心理问题、思想问题等入手,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并分析问题的原因,深入研究,探寻意识形态教育的新方法或新思路。
(二)改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
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改变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结合互联网特点和高校思政教育的特征,帮助大学生明确是非观念,并分析和认识一些社会上的复杂现象,不随波逐流。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很强,比较枯燥无味,所以教师要合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新媒体,加强思政教育。比如:利用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之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互联网上积极开设讨论区,让大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并巧妙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还可利用教育教学APP等方式,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大学生是应用互联网的主流群体,思政教育应融合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习惯等,进而引导大学生自主参与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互联网+”时代,教师和大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高校应结合互联网时代学生学习的特征,学会用时代化和个性化的语言,以平等的方式进行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思政理论知识的积极主动性,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网络时代,高校应积极构建个性化的教学课堂,将互联网信息技术和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有机结合,实现实时监测大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将学生的思想行为以及教学质量即时呈现出来,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新的道路。
(三)高校加强管控能力
首先,教师要通过高尚的人格特质以及优秀的道德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扩大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覆盖面,最大限度地提高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教师要提升自身素质,涵养优秀道德品质,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要提高互联网知识及学习相关技术,扩展教学思路,积极利用互联网对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行积极的引导及良好的管理。其次,加强高校网络教育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具有较强教育性及思想性的教育网站,占领网络思想阵地,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提升高校的新闻舆论引导能力。比如: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联网课堂,丰富学校的思政教育体系,将传统教育方法和现代教育方法和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校园网上宣传能提升大学生思想水平的事件,或者利用校园网引导大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
總之,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需深入分析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现状,分析其教育中的问题,并探索出解决办法和途径,从而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肖杨杨.浅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
形态认同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学园,
2016,(4).
[2]林于良.互联网+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
态教育的技术路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6,(6).
[3]王昊书,徐毅.网络媒体下大学生意识形
态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J].浙江工商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
责编:颐 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