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价值

2018-03-20 20:05庄艳梅
关键词:文学作品文学价值

庄艳梅

(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 社科部,太原 030006)

在文学的发展进程之中,现当代文学和传统文学相比,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其中,现代文学作品当中,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相比传统的文学作品而言更加注重体验以及情感,文章流露出更多人文情怀和个人感情,体现出作家的独特个性以及心灵体验。和传统作品相比,现当代文学作品更加自然以及贴近人性。传统的文学作品在情感价值体现上显得含蓄和拘谨,文章的感情色彩相对现当代的作品而言淡薄许多。

一、“五四”前后的文学作品情感价值对比

情感价值在文学作品之中的地位也是逐渐发展变化的。由之前的含蓄拘谨,到后来的大胆开放,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情感价值也是日益接受以及认可的。五四新文学运动之前,由于受到几千年的封建礼教束缚,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极少出现“情感”一词。五四运动后,传统的封建思想受到了巨大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暴风雨般的洗礼,社会都追求解放思想以及个性自由,这已经成为当前很多文人的自觉意识,这时旧的父母包办婚姻制度也被自由恋爱模式取而代之,最显著的表象就是当时著名的情感小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在登报之初,便受到了全民的热爱与追捧。然而,该时期的文学作品依然是以体现和表达当时的社会现状为主,情感在作品中只是附属品,且具有一定的束缚性,情感价值没有被充分地提出和倡导。在文学领域中,用情感小说充分实现情感价值的表达是一个漫长且曲折的过程。纵观历史,表达情感价值从最初的被忌讳,到猛然爆发,再到被人针砭,最后被普遍接受,其过程是极其不易的,其发展历程值得分析与反思[1]。

二、情感价值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体现

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精神生活现象的总和,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关联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不同的地域呈现的意识形态也是不同的,由于裁定标准的差异性,也直接导致情感呈现的态度不同。在文学领域,人们普遍可以接受各种题材,然而每一个发展时期的文学作品,其呈现的文学价值是有差异的,而文学价值必须依附于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特定时期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价值,也是结合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进行判定的。例如,20世纪初,鲁迅先生发表了《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其中篇小说《阿Q正传》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借阿Q描绘出了无数麻木愚昧的中国人形象。阿Q的“精神胜利法”,恰当地表现出了当时被压迫者身上无可救药的一种精神病态。此时的文学价值表达都是依附于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后来受新思潮影响,现当代文学力图破除这种无形的束缚,呼吁人们充分表达情感价值,如曹禺在《雷雨》中,就深刻地揭露了封建伦理与自由情感的矛盾冲突[2]。

三、情感价值在传统价值观和道德束缚下的呈现

19世纪之前,人类的思想意识主要集中在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文学作品绝大部分是以社会、政治、战争题材为主,情感主题小说匮乏。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开始陆续出现了情感小说,但由于受到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约束,人们对生理本能反应的行为依然会避讳,情感文学作品的呈现形式显得羞涩而婉转,且也是以依附于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为主。直至今日,人们依然无法正视作为人的基本生理本能,这直接导致人们对情感价值的认识偏失。因此,现当代情感文学中出现了大量的过于阴暗、扭曲或过于神圣、美化的情感小说,完全忽视了人在社会意识形态束缚下的真实生活,这样的情感文学无法客观、准确地将情感价值体现出来。人们无法靠作者刻意的阐述就能感受到人生理本能的客观存在,更不能用一本脱离现实爱得热烈的情感小说来感受情感价值的意义,用这样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显得过于极端。然而,人类的思想意识在不断地发展,平铺直叙的情感文学也逐渐出现在文学舞台。社会上开始提倡打破规则,摈弃固有观念,解放思想,释放情感,人们开始探索如何真实表达自我意识和情感,比如用“下半体”形式,虽然这种尝试被很多人诟病,但无可否认,这也是一次客观、大胆的革新。例如,尹丽川的诗在狂放锋利里满是调侃式的嘲弄,直率尖刻里又潜伏着细腻的忧伤,她的诗作《玫瑰和痒》中,有这样的句子——“我死的时候鲜花铺满,人们在我的身下,而不是身上铺满玫瑰。我的身体暴露在光天化日也是无关紧要,因为私处已经被我的情人割走。”这样的句子,容易受到人们的质疑以及诟病,游走在情色的边缘但是又值得思考,体现了作者思想上的开放性。此外,还有“我的故事家喻户晓,人们抬着我游行在大街上,鲜花是这个时代的一种惩罚的象征,而玫瑰是淫恶之首。”这样的句子,体现了作者对社会以及人性的反思,语言上过于直白以及赤裸,她不做精神斗士,而以个性视角剖析人生,体现了一种人文反思。

四、情感价值在文学领域中的多样化呈现

探究文学领域中情感表达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人类一直在突破革新,把自身意志与当时的社会形态相对立,用标新立异的表达方式来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认可,并希望能够在全社会普遍实行。虽然这种形式也许会被后世人诟病为思想上的暴乱,但是毋庸置疑,它推动了文学史改革前进的步伐。五四运动之前,我国的现当代文学主题主要是与当时的社会形态紧密结合的,不同时期呈现的主题价值也不同,情感文学主要是以叙述革命为主、个人情感为辅。五四运动之后,社会提倡思想自由,解放个性,这时自我意识被突然放大,文学中的情感需求也被重点渲染,这时期的作品既有浓厚的时代感又有真实的现实感。比如,丁玲的《苏菲女士的日记》,在新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象征意义,她通过刻画女性青年叛逆复杂的性格,描写知识女青年真实的生活状态,来体现五四运动落潮时期的时代苦闷。张爱玲作品中的情感世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只是男女之间的日常琐事,呈现出一种以真实需求为中心的情感价值导向,这是情感文学的一大进步。当代文学如钱钟书的《围城》、陈忠实的《白鹿原》等作品犀利露骨的语言刻画背后,呈现的依然是积极向上的情感价值,且引导着读者探究思考人类本身,富有极强的文化底蕴。现如今情感文学领域出现的平铺直叙表达形式,比如“下半体”诗歌题材,一直以来被很多人诟病,人们认为这种形式只是利用句式结构和语言词汇的独特来标新立异,华而不实,言过其实,放大了自我,刻意渲染讴歌,让读者无法理解,且蔑视传统文化,不管如何表达,都无法与读者产生共鸣。然而,文学领域的文化层次是多样性的,一味地批判和鄙夷不能体现出对文学的推崇和重视。人们应该在尊重文学发展的社会规律基础上来认识情感文学,理解情感价值,进而探索和思考其背后的价值意义。其实,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价值作用远非如此,情感价值引导人类思考自我的这一过程,远远大于其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价值意义[3]。

五、结语

文学作品之中情感价值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元素,情感价值包含了比较广泛的内容,作品之中情感描述以及表达应当真实自然,避免矫揉造作,并传达出个体真实的情感体验以及心灵感悟。对于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情感价值展示的失范以及失落,应当辩证看待。如果情感价值不能正确表述,现当代文学作用也将会出现偏失。当下,应从时代背景去分析文学的发展,分析它何以被接收。人们固然不能“泼水弃婴”式的否定和抛弃文学的情感价值或给予强烈批判,但也不能不顾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加批判地简单承袭既有的一些可能本来就相当粗糙和草率的结论。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文学价值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我与文学三十年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