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孟荣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0018)
自有汉书记载茶饮2000多年以来,有的人仅仅把茶看作是一种解决生理需要的饮品;有的人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品,认为饮茶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艺术,甚至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归根到底,茶是饮品,饮料作为茶的基本属性在数千年中贯穿始终。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始,随着奶茶、水果茶等与传统清茶截然不同的新茶饮、新业态的在我国兴起,茶的这一基本属性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纵观我国现状,街头巷尾奶茶店、果茶店林立,网红奶茶风靡一时,商场货架上各类品牌的奶茶及果茶琳琅满目,新茶饮潮流已席卷中华大地。在我们还没有真正看透时,新茶饮早已走在了我们的前面。
新茶饮是指由茶和奶、水果或其它食用材料混合制作而成,在色、香、味、形等方面明显有别于传统清茶的新时代流行的茶饮品。以奶茶、果茶为主要代表。当前流行的新茶饮其实历史源远流长,奶茶最早起源于我国的藏族地区,15世纪随藏传佛教逐步传入蒙古族、哈萨克族等草原民族部落,后也传入印度。17世纪初期,欧洲引入红茶后,当地居民为中和茶叶的偏涩口感,引用与殖民地印度相类似的泡茶方式,在茶中加入部分牛奶与糖,形成欧洲特色的奶茶;经数百年发展,已逐渐衍生出草原奶茶、英式奶茶、港式奶茶、台式奶茶、拉茶、印度奶茶等多种风味和品种。果茶最早起源于我国魏晋南北朝,至唐朝仍有保留。陆羽《茶经》记载饮茶法:“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目前,果茶在我国又有重新流行趋势。现代流行的新茶饮与传统奶茶、果茶等已大不同,经传承、创新与发展,具备以下特点:
新茶饮通常为杯装、瓶装及盒袋装,可以工厂化大规模生产,为快速消费品。也有由门店现场制作,并向消费者出售的现调茶饮,即制即食,省去了自已冲泡、自备洗茶具等环节,节时、方便,非常适合现代快节奏生活。
新茶饮引进初期用茶末和茶渣作基底茶,浸泡后做茶基底。近几年,开始选用各类上等茶叶,辅之以不同的萃取方式,代替原有的茶碎末、茶渣汁基底,加入各类奶油、牛奶或水果后,集各类食材的香甜和茶的浓郁于一体,有的还可以随食客要求任意添加配料,调整口感,口味因人而异,灵活多变,与传统茶饮的单一性形成鲜明对比。
茶饮中有的以淡奶油打发为奶盖,有的加入木薯粉圆,有的加入水果、椰肉、干花、芝士等;有热饮,也有冷饮,甚至冻饮;形态日趋多样化。因水果、干花等本身带有色素,经调制后,茶品颜色更加丰富多彩,颜值更高更时尚。无论是形态,还是色彩,新茶饮更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观。
正规的新茶饮生产厂家、门店多采用天然原料,如新鲜牛奶、进口奶油、天然动物奶油等,强调健康情趣。加入高品质的牛奶、水果及其它食材后,打破传统清茶的营养单一性,使饮品的营养成分更复杂、更齐全,可满足不用层次,不同类型消费者的需求。
新茶饮在我国已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单一的泡沫红茶发展到如今数百个品牌,数千种口味,在饮品市场以黑马姿态异军突起,与传统茶饮、咖啡及其它饮料形成分庭抗礼之势。主要围绕具有消费能力的年轻客群,提供时尚简单、健康优质的体验。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年轻人的生活消费出现了几个明显的新趋势:一是懒系生活,二是少年养生,三是网红,四是独乐主义。茶和奶、水果、粉园、干花、芝士等相互间具有非常大的属性差异,而今因茶与众食材的混合搭配形成了诸多创新点。不仅在继承传统茶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个新茶饮品牌,也迎合了我国当代80、90甚至00后群体“求快、求变、求异”的创新意识,也暗合了新世纪青年的文化特征。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与普及,经济全球化推进,地球村这一概念已被广泛接受,世界各民族生活方式的差异性正在日益缩小,许多国家独一无二的文化特征正在慢慢消融。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对外来文化向来有很强的吸收与消化性。代表我国新时代力量的年轻人,生活在信息大爆炸年代,来自全球的信息早已将他们推至国际前沿,并成为地球村的一分子,他们的身上承载着来自世界各族的文化元素,新茶饮更多的是在融合欧美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是地球村化的具体表现。
社会快速发展,现实生活中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变快,有很强的生活紧凑感,年轻人必然会以提高效率为己任,必然会营造一种快节奏生活的氛围,要想在这个大氛围中立足,就必须适应这种快节奏生活。当今我国年轻人是新茶饮最主要消费者,新茶饮也是迎合当代年轻人快节奏生活的产物,是快节奏现象的真实写照。年轻人平时工作较忙,大多无心在日常生活中耗费过多时间和精力,懒系生活时时体现,不希望被繁琐的生活细节所拖累,新茶饮将泡茶程式简化,更易为人们所接受。
在当今年轻人的时尚领域,常常会将不同风格、不同材质、不同价值的东西按照自己的意愿拼凑在一起,从而突破常规,出奇制胜,以体现完全个性化的风格。新茶饮实际也是将不同地理条件、文化背景、风格、质地等各种元素进行超常混配,形成具有新的个性特征的组合体。新茶饮由茶与奶、水果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对独立的可食用材料混搭制作而成,合理调整配比、用量可产生许多组合,人们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配制出风格多样的饮品。特别是茶与水果、芝士、干花等搭配,完全可被看作是跨界融合,可让不同风格自如转换。符合年轻人自主创意、个性张扬、喜多变,不墨守成规的特性;新茶饮也可由个人调制,在自己的专属空间里享用,自得其乐。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人们发现我国的新生代男青年变得越来越“文气”,传统的男子汉气质越来越少;“女汉子”越来越多,新生代女青年变得越来越主动,甚至豪放。男女“中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也可称之为“柔化”。清茶的苦涩、鲜奶的腥腻、水果的酸甜腻经混搭调配,被中和,被柔化,恰恰更加适应新生代的特征。不要以为养生就是中老年人的专利,俗话说“年轻不养生,老了养医生”。成长在物质丰富的新生代更注重食物的环保、纯天然,更注重养生。原料上等、制法精细、形象前卫、服务规范的茶产品被广泛接受;健康、鲜制的茶产品更有广阔的市场。
曾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有过一场关于传统戏剧往何处去的讨论。当时影视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已成年轻人文化消费的主流,传统戏剧大有被影视业替代的趋势。论点一是年轻人会变老,会重新回归戏剧,喜爱戏剧,传统戏剧仍大有作为;论点二是传统戏剧应及时与影视业接轨,需转型升级。三十余年过去,传统戏剧又如何?那些较早转型的戏剧工作者在影视业中如鱼得水、潇洒自在。影视业其实也是传统戏剧的衍生与发展,都属演艺文化。同理,在广大年轻人喜爱新茶饮的今天,我们的传统茶业、茶文化会向何处去呢?人们饮清茶的习惯还能保留多久?我们的茶业该怎么发展呢?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务必相信,新茶饮也是我国传统茶文化继承与发扬的产物。随着新生代对新的饮茶习惯形成,传统饮茶习俗也可能会慢慢被取代,也许是30年,也许是40年或更远。新茶饮作为被二十一世纪新生代广泛接受的潮流,已势不可挡。此消彼长,传统的茶叶市场可能会逐渐萎缩。我们这些从事茶叶研究、生产或茶文化推广的人员应该居安思危,正视现实,转变观念,因势利导,适时转型,努力适应茶叶新业态,培育新文化。
任何一项新生事物在发展初期都会出现各种乱像,新茶饮也不例外。在新茶饮的发展初期,有的企业、门店出于成本考虑,以奶精、糖精、果精、茶精为底料成行业“潜规则”。有的奶茶、果茶甚至无茶叶成份,还借“混搭”之名渗入不少“伪文化”,商家浑水摸鱼,业界内的种种劣性曾饱受社会诟病。随着食品市场监管、市场竞争力度的增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快速提升,天然、环保、优质配料被广泛使用,茶饮无茶底现象正在渐渐消失,不少企业甚至开始用各类名优茶浸泡汁做底料。名符其实的新茶饮正以时尚之态,潮流之势席卷我国大江南北,将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改变我国几代年轻人的饮茶习惯与理念。在产业扶植及市场管控过程中,我们务必要辨别真伪,扬长避短。让奉行诚信经营、货真质优的企业做大做强,让弄虚作假、愚弄顾客的企业彻底淘汰。大力推行绿色天然及标准化生产理念,使新茶饮在激烈的饮料市场竞争中走得更长、走得更远。
新茶饮的消费对象与年龄、性别、地域有着显著关联性,消费群体主要为18至35周岁的中青年,年轻人多于中老年。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城市多于乡村。拥有明显的年轻化、女性化、都市化消费特征。从布局分析,城市占据绝对优势,县域市场已全面启动,在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乡镇新茶饮店正在蓬勃兴起。作为茶业从业人员该早作准备,总揽全局,不该拘泥于“一城一池”的得失,找准新兴市场的切入点,及时产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原料茶或自主品牌产品。特别是名优茶生产企业,如同样能保质并符合新茶饮产品生产要求,是否还要人工采摘?是否还要在干茶“做型”下功夫?是否可改变生产工艺?是否可标准化生产?是否可节约成本?都值得深思。目前,不少资本大佬或食品、饮料生产企业介入新茶饮行业,成功范例比比皆是,茶企今后是甘做原料供应商?还是做新茶饮的生产者、经营者或引领者?当然,还得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相信今后肯定会有许多茶企成功转型,在新茶饮行业立足。
现在按传统习俗喝茶的人们终将渐渐老去,消费新茶饮的新生代必将茁壮成长,他们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也是茶业的未来与希望。我们不排除新生代今后回归传统饮茶队伍的可能性,但也许仅仅是少部分,恐怕更多的人仍然会习惯于新茶饮。不断创新发展的新茶饮很可能将成为我国茶产业的未来主流。展望未来,我们该如何迎接挑战?如浙江大学童启庆教授的“原叶茶水丹青创新技艺”就为新茶饮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也许,今后人们会利用她的理论创新出更多的新茶饮与新茶艺,就好像丹麦科学家玻尔提出的“波尔模型”与原子核“能级”理论,衍生发展出原子弹、核电厂等诸多项目。我们该从基础做起,集思广益,鼓励学科交叉,行业交叉,文化交融。在传承传统茶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与广泛吸收国内外茶饮、食品饮料及文化创意的成功经验,推陈出新,促进茶业与茶文化的健康发展。
新茶饮以复配混搭为主线,茶汁与奶油、芝士、水果、糖等混合后,部分刺激性口感会被中和或掩盖,让夏、秋季茶原料获得更大的应用空间,改变仅用细嫩春料制作名优茶的局面,及时调整茶产品结构,充分利用茶资源。
新茶饮以利用茶叶的溶出物为主,对干茶、茶底外型少有特殊要求,机采茶叶已能基本满足其需求。在劳动力成本攀升的今天,我们应大力推广茶叶机采技术,主动适应茶叶新业态的发展。
随着国内外著名企业不断介入新茶饮行业,原料茶的采购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国外进口茶的比重必将上升。茶叶企业不仅要面临国内竞争,还要面临国外茶企的竞争。与目前世界其它的主要茶叶出口国相比,我国茶叶生产经营规模水平是明显偏低的。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扩大茶叶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是茶叶生产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