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木英 敬成俊 刘飞梅 雍小菊
(1.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2.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重庆 400715; 3.中匈食品科学合作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理工结合的特点:覆盖化学、生物学、机械工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集成食品加工与贮藏、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机械与工程设计等方向,培养学生具有食品生产管理、产品开发、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工程设计等能力,可从事食品科学研究、食品行业监管、食品生产管理及食品工程设计等相关工作。
我们按照“整体素质高、知识结构优、专业应用能力强、实践动手能力强、创新创业能力强、个性化发展能力强”的总体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培养体制和机制,使毕业生具备全面的素养、优良的知识结构、突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要求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爱国、诚信、友善、守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里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能够适应科学和社会的发展。
西南大学是首批 “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单位,在共青团西南大学委员会组织下成立了 “西南大学创新创业联盟”。西南大学在学校层面也重视国家双创人才培养,由教务处主管创业教育,学校团委负责创业活动。西南大学不少学院都有创新实验班,每一年常规招生,正常入学后,经过学生申请,学院组织面试,层层筛选,组成创新实验班。另外,西南大学从学校层面上,由教务处、 科技处、 学生处等各个部门牵头协同,主持并参加了 “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设立了西南大学学生 “双创” 项目, “含弘杯”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为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设立有创新实验班 “百超班”,学院有专门的经费支持,安排学院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老师担任学业导师,学生大一就可以进入实验室参与导师的创新实验,毕业时候必须要求有创新创业的实践成果。学院建立了《食品科学学院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实施办法》、《食品科学学院关于鼓励本科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实施办法》和《食品科学学院学业导师制实施办法》 等完整培养体系。学院每年拿出 2 万元进行本科生科技创新,近五年我院立项的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有大约 60 余项,其中大约40% 获得学校创新项目进一步支持,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百超(创新)班的所有“创新项目”从选题,答辩,获得资助后,有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及结题报告等环节,充分体现和展示学生们的“双创”能力。通过此项制度,我们成功地将学生从试验室外拉到了实验室中,从理论拉到了实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这样的学生因为遵循了自己心底的声音而作出选择,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比一般学生更强。这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同时,我们在项目资助标准上鼓励学科交叉,结合学校多学科的背景,跨学科的优势项目得以脱颖而出,比如:桑叶及桑椹属于药食同源的食品原料,蚕蛹位于食品新资源名单,所以桑叶茶的制作、桑椹酒的研制,特色桑产业食品的生产和加工、桑叶菜肴的烹调,蚕蛹的综合开发等都结合了学校的资源优势,结合了食品学科和我校重点学科各自的特色,创制新产品的过程提高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以上说明,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在制度上为培养“双创”人才模式打下了坚实基础。
西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繁杂,近年来着力改革课程体系,在夯实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适应市场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
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最初的课程设置往往囿于传统的基础课(公共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三层楼” 的结构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缺少实践教学的环节。并且,专业课程设置追求覆盖面广,学习实践较为零散,使得学生学习以后难以学以致用。实习课大多安排最后一年,学生在校的前三年缺少必要的专业见习,造成实践教学的狭隘性和滞后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学生实习单位大多仅能提供基层岗位,学生在实习结束后主要掌握操作技能,对创新创业及企业管理知识掌握得并不好。 再者,学生没有强烈的创业意识,零散的专业课学习时间进一步弱化了创业知识准备,因而课程设置上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我们根据社会发展对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结合相关专业实验教学、 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特点,以食品的生产、 流通、 质量控制与监管为主线,力争打破学科界限,构建 “一个目标、 两条主线、 三个模块、 三个层次” 的 “1233” 新型实验教学体系:即以培养掌握现代食品生产综合技能的双创人才为目标,围绕食品生产的品质保证与安全控制两个主线,以“食品加工与贮运”、“食品包装工程与设计” 和 “食品品质评定与安全控制”三个实验教学模块为支撑,贯穿 “基础验证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和 “研究创新型实验” 三个层次的实践能力培训。 新型实验教学体系通过系统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精神,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重视利用外部条件改善办学条件或提高办学质量,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将社会资源充分用于教学实践,让学生得到实战训练,社会生产实践的精华转化成为了创业的主力军。教学上面主要采取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前者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述丰富的创业案例,给学生以前车之鉴;项目教学包括两个形式:一是让学生参与到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创业项目;二是请企业有关人员把企业面临的问题带到学校,或提供一些委托的实施项目给学生实际运作。允许学生提前或推迟毕业。积极探索构筑“教学做一体化”,以典型产品为载体,对其加工步骤、影响产品品质关键工序等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岗位能力,实现与用人单位零距离对接,着重培养学生 “双创” 能力,学习目标与就业、 创业目标结合。比如前面提到的桑叶食品的加工,通过实验设计,对来自亚洲、大洋洲部分国家和地区的10份桑种质资源冬桑叶中的营养及活性物质含量进行测定分析,评估不同地理及生态环境来源桑种质资源桑叶的饲料与药食用途开发利用价值;肖洪等研究不同微生物对发酵桑叶茶中黄酮、多酚及脱氧野尻霉素(DNJ)等生物活性成分的含量变化,获取的数据可以用于指导桑产业系列产品的生产。目前,已经成功的开发出发酵型蜂蜜桑椹酒、桑叶营养挂面及蚕蛹小零食等创新型食品。
根据市场对食品工程和食品工艺设计、食品生产设备的操作与维修、食品品质检测以及新型时尚食品研发等方面的人才需求,设置食品工程、质量控制、产品研发及包装设计等不同体系的教学实践课程方向,实现人才培养规格多样化,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采取多元考核方式。企业实训报告可以对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综合考核;食品加工实训操作根据最终产品的质量结合操作过程进行综合考核;企业顶岗实习让企业的人员对同学的业务水平,出勤情况,分析问题等能力进行全面考核。实习成绩考核由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实习部门(班组)和学校指导老师三方共同完成。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动手能力。增加实习实训类课程的比例,整合专业基础课的实验内容,增设核心课程配套实训、产学研能力培养与实践、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操作技能。学院增设了自主创新创业学分,其中包括科研发表文章的学分、掌握实验技能学分、实践实习学分及创业学分等。科研学分可替代专业发展选修课程学分,技能学分、实践学分可替代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分,创业学分可替代专业发展必修课程学分和专业发展选修课学分。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参加食品检验工、品酒师、内审员等职业技能培训,努力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以更好地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
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与重庆顶益集团公司、重庆市毛哥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重啤集团、光友集团、龙都香茗集团、乐惠集团、安华集团、瑞洋生物科技公司、太极集团、榨菜集团、德庄集团、四面山花椒有限公司、今普食品有限公司和有友食品有限公司等国内十几家大中型食品工业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密切合作关系。实施“校企双导师制”,从合作企业聘请企业导师,毕业生论文选题原则上要求结合企业生产一线实际,由学院和企业分别选派教师和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在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下,同学们积极参与各种新产品的创制,参加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酿造协会等组织的创新创业大赛屡次获奖;积极参加 “天博食品创意大赛”、 “恒顺香醋杯”学生创新大赛、“萌番姬杯”国际大学生农业创新创业大赛等,获得不菲的成绩。萌番姬品牌创始人、医食同源董事长李佳桐是毕业于西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优秀校友,她认为创办这样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既是为农业专业大学生提供创业就业的机会,也是为企业积累人才。李佳桐说“四年大赛,为我们吸引了一批国内农业专业的优秀大学生,整合了国内食品行业的顶级专家,积累了数百个创新创业项目,这些对我们来说,是极为宝贵的无形财富。”
总之,采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优化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双创”人才的培养体制,加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双创”课程建设及人才评价体系,并结合相关企业,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应用型的食品学科“双创”人才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