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林治疗消渴并头痛

2018-03-20 01:39李敬林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藁本李老白芷

路 妍,王 莉,李敬林

(1.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 110032;2.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阳 110032)

糖尿病发病率日益增高,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李敬林教授认为西医学上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当属“消渴并头痛”范畴。本人有幸随李老出诊,受益匪浅,现把李老治疗消渴并头痛的经验归纳总结,希望能会其深意,传其精髓。

1 从肝论治消渴

通常认为,消渴以阴津亏虚,燥热偏盛为主要病机,朱震亨在《丹溪心法·消渴》中系统提出“三消”之说:“上消者,肺也,多饮水而少食,大小便如常;中消者,胃也,多饮水而小便赤黄;下消者,肾也,小便浊淋如膏之状,面黑而瘦。”后世多依从这种说法[1]。而李老认为消渴多与情志不遂,肝疏泄失常密切相关,早在《灵枢·五变》中提出“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灵枢·本脏》指出“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故李老提出从肝论治消渴。

肝主升发,即肝气以“升散”“宣发”为主要的气机运动特点,且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与春季生发之气相应,古人喻之为春木之性,充满生机[2],而肝之条达与情志舒畅、气机畅达、藏血充足等因素有关。所谓情志,即人的心里活动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人体五脏六腑共同决定情志变化,五脏中肝者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主疏泄主要表现在对情志的调节作用,通过调畅气机,促进、调节气血运行调畅情志[3]。反之,情绪活动异常如郁怒等,也会影响肝的疏泄,造成气机不畅等一系列病变。

肝主疏泄,是指肝对于全身的气机、血液和津液等方面具有疏通、畅达的功能,是保证肝脏自身功能及其他脏腑功能协调有序的重要条件。肝气疏则气的运行通而不滞;肝气泄则气散而不郁[4],若肝失疏泄,则全身气机紊乱,气机升降失调,累及其他脏腑气血津液的运行,首先从前面提到的传统的“三消”病变脏腑而致消渴,可见,肺、脾、肾三脏失调致病与肝脏密切相关。肝肺两脏正常,全身气机调畅,全身血液和津液输布代谢正常。肝失疏泄,肝升与肺降的平衡被打破,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火上炎灼伤肺阴,则口渴多饮,肺失通调,津液失布,下注膀胱,则尿量频多,发为上消;肝脾调和,有助于脾胃间气机升降,促进脾胃运化。若肝疏泄功能失常,脾升胃降的功能受到影响[5],阻碍其对食物的消化及对水谷精微的吸收和转输,可见形体消瘦,尿多味甜,肝气犯胃,郁而化火,则多食善饥,也可发为中消;“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肝疏泄正常也是肾主藏精,阴阳相通的重要条件。肝失条达,气郁化火上炎,耗伤阴血,而致肝阴不足,因“肝肾同源”,形成肝肾阴虚,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两虚,出现尿量频多,混浊如脂膏,甚至饮一溲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耳轮枯槁,为下消。

2 肝与消渴并头痛

李老认为该病多由消渴伴发,多与情志不遂,肝疏泄失常密切相关。消渴多病程长,病情多变,且虚实夹杂,因此会给患者带来诸多困扰,影响患者的心情及情绪,累及肝脏,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这也是发生消渴并发头痛的重要原因。心情抑郁,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气机不畅,致肝气郁结,肝气上逆,气郁日久化火,则肝火上炎,耗伤阴血,而致肝阴不足。又因乙癸同源,形成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不制阳,易致肝阳上亢,清窍被扰,发为头痛。则肝肾之阴虚于下,为下虚;肝之阳气盛于上,为上实,形成上实下虚之象,正如《素问·五脏生成论》所云:“头痛巅疾,下虚上实”[6]。故该病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而消渴日久,肝疏泄失司,由于五脏之间生克制化的密切关系,亦可累及脾肾等脏腑,使消渴并头痛出现更多的可能及变化。

3 证型及特点

3.1 肝气郁滞 怒伤肝,长时间情志不畅,脾气急躁,心情忧郁不得抒发,影响肝的条达升发,导致肝气不舒或疏泄太过,使肝经气郁,气郁于精明之府,清空失其流畅之性,清窍滞塞,发作头痛[7]。其最突出表现为头胀痛而眩、跳痛。

3.2 肝火上炎 肝火,多因情绪抑郁不得宣发,气郁化火,火性上炎,循经上扰清空可致头痛[8]。多见头痛头胀,心烦易怒,胁肋胀痛,口苦,大便秘结等症状。3.3 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的头痛,多为虚实夹杂。肝之阳气盛于上,为实。肝火上炎耗伤阴血,使肝肾之阴虚于下,为虚。故此证型除了头胀痛,心烦易怒,面红目赤,口苦干等肝阳上扰清窍外,疼痛性质亦呈隐痛绵绵或空痛[9],且可能存在耳鸣少寐,眩晕,腰膝酸软等肝肾阴虚的表现。

3.4 痰湿内蕴 气不行水,水液排泄障碍,可聚水成饮,饮凝成痰;愤郁不伸,肝气乘脾,脾失运化,湿聚成痰,痰浊上蒙清窍,清阳不展,故头痛,头重似裹湿布,伴有形体肥胖、肢体困重[10],胸脘满闷,呕吐痰涎。

3.5 瘀血内停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疏泄失宜,则气郁血瘀,壅滞脉络,阻碍清阳而发病[11]。此种头痛常经久不愈,痛处固定,痛如锥刺,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

3.6 肝旺血虚 情志不畅,肝气不疏,亦可导致肝气虚弱,疏泄无力,气血津液不能上呈,肝血濡养作用减退,故因血虚不能上荣清窍,窍络失养,“不荣则痛”而出现头痛隐隐,视物昏花,此外全身症状可见心悸不宁,周身乏力,劳累后加重,手足麻木等。

4 治法及方药

在治疗上,李老以“清上导下调肝”为治疗之法,基于罗止园《止园医话》中提到的“余少年时,身体甚弱,曾患偏头痛数年……急以连翘、菊花、桑叶、黄芩、薄荷、苦丁茶、夏枯草,藁本、白芷、荷叶边、鲜茅根等药治之。一剂奇效,病减大半,三剂大效,六剂痊愈。此方治偏头痛极灵,屡试屡验也。”李老进行加减化裁得头痛药方。(组成:白芷、藁本、葛根、白茅根、牛蒡子、连翘、秦艽、薄荷、菊花、夏枯草、桑叶、荷叶)。

4.1 “清上”清散上焦之实邪 “轻可去实”,巅高之上非轻清之剂不能运也,“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头者,身体之阳;盛者,病证之阳;轻清之剂者,药物之阳故也。可祛其实而不伤其正[12]。李老方中的连翘、牛蒡子、葛根、藁本、白芷、薄荷均为轻清之剂,相互配合起到郁开气达之用。连翘为苦寒清热之品,能升浮宣散透上焦之热;“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热毒”,升散之中具有清热之性,可升清化浊[13];葛根轻扬升散,能解肌退热,其甘凉清热之中,又能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以升散其火郁”;藁本辛温香燥,性味俱升,善于走窜,上达巅顶,又入膀胱经,故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引经要药,“治太阳头痛,颠顶痛,大寒犯脑,痛连齿颊”,可引药上行;白芷,品辛温,辛能发散,温可祛寒,芳香走窜上达,张元素在《珍珠囊》中明确指出白芷“辛,纯阳,阳明经主药。去远治正阳明头痛”[14];“薄荷味辛,气清郁香窜,性平。其力能内透筋骨,外达肌表,宜通脏腑,贯串经络。”故薄荷辛散清热,轻浮上升,芳香通窍,宫善疏散上焦风热,清利头目,又入肝经,且能疏肝理气。李老使用上述诸药以清上盛之实邪,同时注意控制用量在15~20 g之间,清上同时避免太过伤正。

4.2 “导下”利尿导实邪下行 李老在“导下”时多用利尿之法。虽有汗、吐、下三法作为祛邪外出的基本大法,但李老认为此法多用于有形实邪,有时太过竣猛,易伤正气,破坏体内的气机升降平衡。故以通利小便作为导邪外出的主要方法,选用秦艽和白茅根。秦艽入肝胆经,质偏润不燥,为风药中之润剂,“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白茅根导湿热下行,兼能利尿, “除瘀血,血闭,寒热,利下便”。严重时可加大白茅根用量,以增强导下效果。

4.3 “调肝”调肝以补肝肾阴虚 李老运用“清上导下”之法以清“上实”,对于消渴并头痛中出现的“下虚”则多用“调肝”的方法,通过调肝来补肝肾之不足,两者配合达到缓解头痛及消渴日久而出现的不适症状。荷叶,“上清头目之风热,止眩晕,清痰,泄气,止呕,头闷疼”,又有 “荷叶,功略同于藕及莲心,而多入肝分,平热、去湿,以行清气,以青入肝也。”故在升发清阳的同时还能调肝行气;桑叶入肝经,能清肝热,平肝阳,以治头痛;菊花,芳香疏散,平肝、清肝之力强“明目祛风,搜肝气,治头晕目眩”;夏枯草辛散肝郁,苦寒泄热,善清泄肝经郁火,平降肝阳。以上四味药,均能入肝经,调肝理气,平复阴阳,改善情绪,达到解郁结以调补肝肾之功。

4.4 善用药对,因人制宜 李老临证用药灵活、善用药对、特点鲜明,通过药物组合更好的发挥药物功效,事半功倍。李老临床中诊治男性患者时酌加“黄鹤丹”(香附、黄连),诊治女性患者时酌加“青囊丸”(香附、乌药)。黄鹤丹、青囊丸为《串雅内编》之剂,是游方医的主方,善治百病,功为“拦江网”[15]。消渴日久多加黄芪、黄精、泽兰、葛根、玄参等;郁证多加郁金、川楝子;失眠加百合、紫苏,合欢花、夜交藤;心烦健忘或伴失眠加菖蒲、远志;心悸不安或伴耳鸣加珍珠母、磁石,需注意的是矿石类药物不可长期服用,且脾胃虚弱者慎用;呕吐反酸及胃部不适加砂仁、吴茱萸、鸡内金;便秘加郁李仁、苦杏仁;多汗加煅龙骨、煅牡蛎、黄芪、浮小麦、五味子等;手足心热加北沙参、地骨皮;肩背部上肢不适加姜黄、桂枝、葛根;下肢无力或疼痛加杜仲、牛膝[16]。

此外,李老在治疗消渴并头痛时在辨证的基础上,结合疼痛的部位、性质及持续时间加减化裁,因人制宜,且用引经药作为协同药物,旨在加强药效[17]。其中,头后部(后枕部)疼痛明显,可下连于项,多为太阳头痛的表现,用川芎、羌活,葛根、藁本加量;前额及眉棱骨疼痛明显为阳明头痛,可用白芷[18];头两(颞)侧连及耳部疼痛为少阳头痛,加柴胡[19];巅顶部疼痛或连及目部为厥阴头痛,可吴茱萸、牛蒡子加量。

5 病案举例

张某,女,50岁,头部胀痛反复发作半年,加重3天。患者于半年前生气后出现头部胀痛,时作时止,以巅顶疼痛为主,无恶心呕吐,休息后可自行缓解。此后头痛多次反复发作,未系统治疗。3天前情绪激动后又出现头部胀痛,经休息后未见明显好转,以巅顶疼痛为主,耳鸣时有轰鸣声,无黑朦。伴有口渴,乏力,多汗,纳可,夜寐欠佳,二便尚可。舌淡红、苔微黄,脉弦数。辅助检查:空腹血糖:9.0 mmol/L,血压:160/95 mmHg。中医诊断:消渴并头痛(肝阳上亢),治以清上导下,调肝理气。方药组成:白芷15 g,藁本20 g,葛根20 g,白茅根30 g,牛蒡子20 g,连翘15 g,吴茱萸15 g,薄荷10 g,菊花20 g,夏枯草30 g,桑叶15 g,荷叶15 g,黄芪30 g,生地黄25 g,香附15 g,乌药10 g。7剂,2次/d,水煎服。10日后复诊:头痛痛势缓解,发作频率降低,口渴及乏力症状改善,仍有间断性胀痛,伴多汗,夜眠差,舌淡红脉弦数。处方:原方基础上加煅牡蛎30 g,煅龙骨30 g,珍珠母30 g,5剂,2次/d,水煎服。3诊:头痛症状基本消失,睡眠基本恢复正常,口渴、乏力、多汗、耳鸣等伴有症状消失,为巩固疗效,又嘱原方服3剂。

按:患者中年女性,消渴日久且平素急躁易怒,怒极伤肝,肝气郁滞,日久化火,灼伤肝肾之阴,阴不制阳,肝阳上亢,上扰清窍,发为上实下虚之头痛。阳盛蒸液而出则多汗,热扰心神为寐差,且消渴日久气阴两虚则口渴,乏力,并加重头痛、多汗症状。李老此方多用轻清之剂(连翘、葛根、藁本、白芷、薄荷),意在升清降火,清热疏肝解郁[20],恢复气机升降,发散郁火,达到治疗头痛的目的。方中加入青囊丸“香附、乌药”,用作“拦江网”,桑叶、菊花芳香清热,清肝平肝;夏枯草、荷叶疏肝泄热,平降肝阳;白茅根清热利尿;因其巅顶疼痛,循足厥阴肝经走行,依经验加入牛蒡子、吴茱萸,增强其疏肝利尿;黄芪益气,生地黄滋阴,配合煅龙骨、煅牡蛎收敛止汗,珍珠母重镇安神,改善患者睡眠。

从肝论治消渴并头痛是李老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且在治疗中疗效确切。临证时应注意头痛的部位,性质及持续时间,仔细辨证,根据病情灵活用药,帮助患者梳理情绪,使疗效更佳。

猜你喜欢
藁本李老白芷
拟藁本属及近缘物种中国分类群花粉形态与质体基因组系统发育研究
辽藁本的栽培技术
探访抗美援朝老战士
不同等级白芷饮片HPLC指纹图谱
我的高寿跟我从事的工作有关
白芷美白活性部位初步研究
熏硫与未熏硫白芷抗炎镇痛作用的对比研究
熏硫与未熏硫白芷的体内外HPLC图谱对比分析
伞形科藁本属20种植物的果实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做个“养心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