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莉琳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它起源于劳动生活,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纽带。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龙胜、融水3个自治县生活着大量的侗族人民,他们在劳动中不断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民俗文化。侗族民歌(简称“侗歌”)是诗和歌的结合,是侗族民俗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珍珠,是侗族民间文学的精华。作为一种语言艺术,侗族民歌广泛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其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笔者从词语来源和辞格、衬词的运用等方面对广西侗族民歌语言的修辞手法进行探讨。
侗族民歌大量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主要利用语句或词语的相对、相反关系,构成正反映衬、同类对比、义在正面、义在反面等修辞表达方式。
1.正反映衬
正反映衬,指利用反义词或相对立的词进行对比说明,或用这一方面来衬托另一方面,使表义更鲜明。例如:
独木不成桥,滴水难成河。一根棉纱容易断,十根棉能栓大水牛。三人同行老虎怕,一人走路猴子欺。我们要像鸭掌连成块,不要学鸡爪分叉叉。(《走寨歌》节选)
这段侗歌中,用“独木”和“桥”,“滴水”和“河”,“一根”和“十根”,“容易断”和“栓大牛”,“三人”和“一人”,“老虎怕”和“猴子欺”,“连成块”和“分叉叉”进行对比映照,其“要有凝聚力、团结起来力量大”的内涵不言自明。这里每一句都运用了正反映衬的手法,重点在映衬后者。
2.同类对比
同类对比是把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突出要表达的内容或思想。例如:
今晚唱歌到此我们分散吧,千种百样纷纷散回程,天上的星星散入云端,地上的百鸟散进山林,田里的鱼儿散进窝,坡上的野鬼散进坟,屋头的鼠雀散进瓦底,家里的碗碟散进柜盆,我们活人相聚今晚散回家,回去睡觉明天还要起早把田耕。(《走寨歌》节选)
侗族的走寨歌是在侗族人民行歌坐夜的习俗中产生的。每当夜幕降临,后生们三五成队,弹着琵琶走村串寨,哪家有姑娘就到哪家屋檐下唱歌,求姑娘顾念,望姑娘开门。如果姑娘同意,即开门迎进后生一同坐夜,在火塘边唱歌谈情,有时甚至坐到天明。在坐夜过程中,从喊门到告别,有一整套系统的情歌。以上节选的是《走寨歌》里的告别情歌。歌中运用同类对比的手法,先列出一系列同类事物:星星、百鸟、鱼儿、野鬼、鼠雀、碗碟,都纷纷散去、回程了,通过对比,最后两句点题,强调我们相聚也要散了。歌词中的前几句和最后两句构成同类对比,侧重强调要表达的主题。
侗族民歌大量运用生动而朴实的比喻,表达出侗歌含蓄的意境和浓郁的侗乡生活气息,形成了优美、含蓄、风趣的艺术风格。侗族民歌常常采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喻,把侗乡人民的生活习俗、劳动现状、自然风貌、文化礼俗用歌声唱出来,比喻生动、朴实、自然,修辞手法与情感、内容合为一体。走寨歌选用侗族人民劳动生活中常见的山鹰、棉桃、李花、油茶花、梨花、鱼、鱼塘作比喻,不仅能将侗乡的生活习俗、人情风貌生动地展现出来,而且也是侗族男女双方感情的委婉试探和表达。例如:
男:阿妹早嫁像那山鹰展翅飞,
去到夫家像那棉桃开花又掉落。
女:你像李花开过不再开哟,
我像地里油茶花开几洁白。
男:好像岭上梨花开过一时香,
给我想你难得哟像那鱼想塘。
(《走寨歌·互相试探》节选)
值得注意的是,侗族民歌比喻手法的运用具有喻体相同但喻意不同,或喻体不同但喻意相同的特点。这是由于侗族人民的劳动内容、生活方式相似,如打柴、捕鱼、捉鸟、耕种、放排是他们的主要劳动,鱼、鸟、蘑菇、笋是他们的常见事物,竹子、杉树、茶油等是他们的主要经济作物。歌词中“你的脸蛋甜美就像那十二的月亮,你的心地善良更使我日思夜想”“你的心里光明得像十五的月亮,你的智慧永放光芒”,都是以月亮为喻体,前一句比喻少女的美好容貌,后一句比喻人的智慧成熟。“难离你,好象皇帝难离金銮殿;鸟难离山鱼难离河;秤难离砣我也难离哥”“情人走了好象布匹离晒竿”,分别用皇帝与金銮殿、鸟和山、鱼和河、秤和砣、布匹和晒竿来比喻男女之间难舍难分的情感。
反语又称“反话”,指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句子或词语来表达本意[1]。这种修辞手法不仅使民歌语言更风趣、诙谐、幽默,而且比正面论述更有力,使思想表达更鲜明。
1.以反当正
用反面的语句表达正面的意思,使语言多有变化,不仅含蓄,而且风趣。例如:
男:我走了九十九里没见一条河,一路尽碰火烧坡,来到妹屋听见泉水响,求妹送碗凉水来解渴。
女:久不落雨河水枯,哪有泉水藏在屋。就剩村头一塘水,猪牛洗澡太污浊。(《讨水歌》节选)
在侗族人家,如果家中来了客人,侗家主人接待客人的礼仪是从桶里舀一瓢凉水给客人,以表示欢迎。在《讨水歌》中,一系列对歌表面上体现的是小伙子向姑娘讨水喝的情景,实则是小伙子与姑娘在谈情说爱,小伙子向姑娘表白,希望得到姑娘的垂青,姑娘故意说“河水枯”“太污浊”这样的反语,其实是姑娘反复试探小伙子的一种方法。这些反语没有恶意却能表现出姑娘的谦虚,同时也使对歌语言更加含蓄、幽默和风趣。
2.以正当反
用正面的语句或中性的、不带感情色彩的语句表达反面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在情歌中很常见。情歌不仅歌唱爱情、传倾慕之情,也谴责那些践踏爱情、背信弃义之人。例如,“情人爱我爱到半,根是丝瓜苗,尾是苦瓜藤。”歌词表面上是描写瓜苗,看不出任何感情色彩,实际上是表达反面的意思,“苦瓜藤”是反义词语,即谴责那些在爱情上半心半意的人。“画眉的歌声绕山转,动心的歌儿空好听。”表面上是正面描写画眉的歌声,其实“画眉鸟”“动听”是反义词语,谴责用甜言蜜语哄骗他人的人。这种修辞手法不仅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而且使歌词带上了浓郁的侗乡生活气息。一系列的对歌形象地表现了侗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礼仪风俗,增强了作品的民族色彩。
1.成语
当方言词不足以表现侗乡人民浓郁的诗情、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时,侗族民歌的词汇来源自然要突破这种模式,采用一些含义丰富、风格典雅的其他词汇。
侗族民歌悦耳动听,语言精炼、生动,而成语节奏铿锵、言简意赅,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恰好适合侗族民歌语言的特征。
“有心结情不怕隔山隔岭千里远,兜饭随身翻山越岭来相见。”
“世上男女年满十八要相爱,我郎找姣相亲相爱行不行?你姣愿意说报一句真情话,免得我郎胡思乱想苦煞人。”
“想起你郎从前说过那些真情话,我才一心一意等你到如今。”(《浔江河走寨歌》节选)
适当运用成语,言简意赅地将男女之间的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如今你被银宜杀害在荒坡,丢我一人一影,无依无靠,今生今世怎么过?”(《娘梅歌》节选)
娘梅面对丈夫的白骨,非常悲愤,叙事过程既有方言词汇,也运用了成语,将娘梅真挚、深沉、浓烈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2.谚语
广西侗族民歌是记录侗族人民生产劳动、生活故事的平民艺术,运用了大量的总结农业、劳动、生活经验的谚语,增加了其语言的趣味性、知识性。如:
“妈妈呀,你丢下我就像水离开了田,就像木浆离开了船。田离了水要荒芜,船离了桨会飘零。”(侗族琵琶歌《甫桃与奶桃》节选)
“天不下雨空叹气,姣不肯借奈不何,压迫不能成生意,黄牛难扳水牛角。”
“百般草木到了春天要开花,千种鸟虫到了五月要叫鸣。世上男女年满十八要相爱,我郎找姣相亲相爱行不行?”
以上出自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村民搜集的民歌,其朴素、简练的谚语,对表达情感、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都有很大的效用。
广西侗族民歌深深扎根于广西侗族乡土,侗乡人民结合自己所熟悉的日常生活,把劳动、情感、意志、愿望用生活中最朴素的口语歌唱出来,因此,侗族民歌的词语大多来自群众语言、方言词汇。侗族民歌的方言词汇有3方面的特征。
1.词法和句法习惯“倒装”
偏正结构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中心成分在前,修饰成分在后。例如,现代汉语的猪肉、牛肉、鸡肉、猪油、茶油、今天、男人、女人、小孩,在侗语中,通通倒过来表述:肉猪、肉牛、肉鸡、油猪、油茶、天今、人男、人女、孩小等。
名词性词组中表示领属关系的,用中心词直接加领属关系的词,中间省略结构助词。如我的房屋、他的书、我的妈妈,侗语是:屋我、书他、妈我等。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侗族民歌的歌词:“天今家我杀猪,妈我请你去吃肉猪”“房这好得很”。
2.以单音节词为主
现代汉语的衣服、桌子、房屋、可惜、帽子、喜欢、裤子、柴火等双音节词,在侗族民歌中都用单音节词表述,如衣、桌、屋、惜、帽、喜、裤、柴等。
对于亲属称谓,也习惯用单音节词,如妈妈、爸爸、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叔叔等,一律用单音节,如妈、爸、哥、弟、姐、妹、叔等。
形容词重叠式也是用单音节形容词加一个词缀“多”组成,如现代汉语“大大的”“长长的”“瘦瘦的”,侗语则说成:“大多”“长多”“瘦多”。
3.侗语词汇和汉语词汇融合构成新的词或词组
例如,汉语“卡机布”“茼蒿菜”,侗语说“布卡机”“菜茼蒿”,其中“布”“菜”是侗语,与汉语“卡机”“茼蒿”融合在一起,同时将两个部分倒装,形成“布卡机”“菜茼蒿”这样的汉侗结合词。
以上方言词汇具有活泼形象、极具表现力的特征,为侗族民歌增添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文化生活气息,使其更加妙趣横生、通俗亲切、富有感染力。
衬词是一种虚词,在侗族民歌中,衬词运用很普遍,它不仅使民歌音乐节奏丰富而富于变化,还能够表现歌者心中丰富的情感,延伸歌曲思想情感表达的内涵。侗族民歌中的衬词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拖腔性衬词在侗歌中尤其是抒情侗歌中广泛运用,多用长音音符形成悠长的拖音,从而令侗族民歌旋律更婉转动听,使歌唱表达的意境不断升华[2]。例如:
“呦呵花花呦呵呦呵世界呦呵呦呵,人人罗呦爱呦呵。”(《初会歌》节选)
“啊咿呀呀哎哎啊哎哎妹耶耶啊哎,好久不见常相思哎。”(《丢久不见常相思》节选)
以上《初会歌》节选在吟唱时每唱一个词语,紧接着唱一个拖腔性衬词,这种构词方式,能让民歌达到曲调不断、词意连贯的艺术效果,使演唱增加浓郁的韵味。《丢久不见常相思》节远采用的是歌词开头部分用一连串的拖腔性衬词,这不仅有助于起音定调,还能推动情感的表达,充分表达歌中侗家姑娘对情郎的无限相思之情。
拖腔性衬词在侗族民歌中普遍存在,一是因为侗家人说话,普遍音量较小,尤其是女性,在语句末尾常用柔和的语气延长语调,多数是用语气助词进行拖腔,说话就自然具有唱歌般的效果;二是因为侗族民歌多是歌者即兴而唱,采用拖腔能为歌手酝酿曲调或歌词争取思考的时间。
语气性衬词相当于语言中的语气性助词,在生活中表示感叹、惊讶、赞美的语句常用语气性助词来帮助表达。侗族民歌的歌词中也沿袭了这一表达习惯,常在句中或句尾加上极具民族特色的语气性衬词,能更为生动地表达情感,更加准确地表达内涵。例如:
“大家哟总要哟一起来哟嗬。”(《花花世界人人爱》节选)
“如今干田不怕旱啦啊,坡上的婵呀叫。”(《嘎几哟》节选)
《花花世界人人爱》节选中“哟”“哟嗬”是主要衬词,这两个语气性衬词使山歌更加活泼和律动,并具有很强的号召力,能调动大家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嘎几哟》节选中“啦啊”“呀”是主要衬词,句中衬词起到了承上启下、活跃气氛、扩充曲调的作用。
常见的语气性衬词有哟、哟嗬、呀、耶、啦、嘿哟、啰等,这些语气性衬词不仅加强了语气、增强了语感,且能使语言表达更口语化、通俗化、亲切化,使侗族民歌极具民族特色。
侗族民歌中的衬词是歌词内涵的延伸,同时又与歌词内容紧密融合,既提升了民歌演唱的美感,又使得歌词在衬词的烘托下韵味十足、乡味浓郁,突显了侗民族在独特地域环境中所传承的民族特色,获得了更好的艺术效果。
侗族民歌为侗族的语言学、民间文学、音韵学、历史学等学科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一个民族,往往将自己的历史,将自己对于环境做出反映的种种经验即文化都凝聚在自己的语言中。侗族民歌对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为侗族历史文化的传承插上了金色的翅膀。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05.
[2]罗卉.侗族民歌衬词艺术[J].中国音乐,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