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新友,李天芝
(山东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 滨州 256600)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高热、皮肤和内脏器官广泛出血、呼吸障碍、神经症状和高死亡率为特征[1]。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ASF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之一,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2]。病毒能诱导易感动物产生高滴度抗体,但不具备保护作用,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进行预防。本文对非洲猪瘟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以综述,以期为非洲猪瘟的预防与防控提供参考。
ASFV属于非洲猪瘟科非洲猪瘟属病毒。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对称,直径为175~215 nm[3]。病毒有囊膜,可分为22个不同的基因型,但仅有1个不同的血清型[4]。ASFV在家猪和野猪的白细胞中均能复制,但其在家猪体内的复制、传播及引起淋巴细胞凋亡比野猪要严重得多。ASFV的复制起始于细胞核,随后才在细胞质中复制,病毒粒子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19~124 g·cm-3,其基因组由线状双股DNA组成,长度为170~190 kb[5]。ASFV病毒在细胞胞浆内繁殖,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强,对腐败和干燥环境都有很强的耐受力,在有机质存在条件下中,会表现出更强的抵抗力[6]。血液或血清中的病毒在冷藏条件下保存数年仍具有活性,室温下可保持活性数周。病猪的血液与土壤混合在一起,在23℃保持感染力120 d[7]。室温下的粪便中病毒存活11 d,腐败血液中存活15周,在冻肉中可存活>1 000 d,在腌制干火腿中可存活150 d。在温带地区被病毒污染的猪圈需空3个月才能重新养猪。病毒对酸和碱的耐受能力强,在pH为3.9~11.5时病毒都能保持稳定,病毒对高温敏感,60℃20 min可灭活病毒。邻苯基苯酚、次亚氯酸钠、碘制剂、苯酚类、福尔马林、乙醚、氯仿等对病毒具有很好的杀灭作用。
ASFV核酸具有共价的闭合末端、反转重复区和发夹结构,可编码200多种蛋白质。其中P54是ASFV的一种结构蛋白,与病毒稳定性有关,存在于病毒复制早期,在病毒复制、转染、结构稳定性维持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主要免疫原蛋白。P32蛋白在病毒感染早期就能诱导产生抗体,常用于非洲猪瘟的早期诊断。P72是一种非常保守的抗原性蛋白,对自然感染具有免疫原性,重组P72可用于ASFV的诊断。P73蛋白是ASFV主要的抗原性结构蛋白,能够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而且抗原性极为稳定,可作为ASFV的主要诊断试剂。
病毒可接种8日龄鸡胚卵黄囊进行培养,兔体适应株,可在6~7 d致死鸡胚[8]。大多数毒病能在猪单核细胞、骨髓细胞和白细胞内生长,适应猪肾细胞的毒株也能在牛、肾细胞、BHK-21、和Vero细胞中生长,产生包涵体样的细胞病变,但某些毒株并不导致细胞病变。
1921年,肯尼亚首先爆发ASF,随后安哥拉、南非、塞内加尔、苏丹和赞比亚等非洲国家均有发病报道。1957年葡萄牙一养猪场因采用航空公司的航班废弃物喂猪而感染ASF,从而开启了该病在非洲之外的国家传播的历史,后来ASF也在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和荷兰等欧洲其他国家流行。1971年,ASF首次传入南美洲大陆的古巴,此后多米尼加共和国、海地、巴西相继出现ASF疫情[9]。2007年,ASF疫情经轮船泔水传播到格鲁吉亚,然后扩散至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俄罗斯等国家。2018年8月3日,我国辽宁省沈阳市首次报道了发生非洲猪瘟疫情。
ASFV可感染家猪、野猪和软蜱,是唯一的节肢动物作为传播媒介的DNA病毒。不能感染小白鼠、豚鼠、猫、狗、山羊、绵羊、牛、马和鸽子等其他动物,也不能感染人,但病毒在家兔体内盲传26代,对猪仍然有致死性。ASF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各日龄品种的家猪和野猪均易感染。猪群一旦感染后,传播迅速,发病率高,致猪群大量死亡,康复猪可长期带毒,短期内也可再次爆发。猪群发病后很难根除,但某些野猪感染后不发病,可长期带毒排毒。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病毒随病猪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及周围环境,感染其他健康猪只,也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未经煮过的感染猪制品或未煮熟的含病毒的泔水饲喂猪后,也可引起猪感染发病。软蜱、虱、蚊、蝇等也可机械传播该病,ASFV先在上呼吸道增殖,然后由淋巴导管和血流扩散到各器官和淋巴结,但主要在网状内皮系统细胞内增殖。急性病猪在发热前1~2 d就开始通过分泌物和排泄物往外界可排出病毒,发热期排毒量达高峰,排毒期至猪只死亡,大量的排毒可能一直持续到死亡。慢性病猪仅排泄少量病毒,较难传播病毒。
非洲猪瘟的潜伏期一般为5~15 d,个别病例可长达28 d[10]。根据病程长短和临床症状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
3.1.1 最急性型
最急性型常未见任何症状突然死亡。
3.1.2 急性型
急性型潜伏期一般4~6 d,临床表现为体温突然升高至42℃,稽留热3~5 d,后体温下降、精神不振、食欲废绝、共济失调、咳嗽、呼吸急促、四肢及耳部等末稍处皮肤发绀。眼、鼻有脓性分泌物,眼结膜严重充血,可视黏膜潮红、发绀。呕吐、便秘或腹泻,粪便中有血液或黏液,鼻或直肠出血。死亡率可高达100%,康复猪终生带毒,病程一般1~7 d。
3.1.3 亚急性
亚急性临床症状同急性型,潜伏期6~12 d,但症状较轻。病死率较低,持续时间较长。体温波动无规律,常>40.5℃。小猪病死率相对较高,病程5~30 d。感染动物康复后成为病毒携带者。
3.1.4 慢性型
慢性型常由急性型转化而来,猪只消瘦、生长发育迟缓,饲料转化率降低,被毛粗乱,毛色暗淡。体温39.5~40.5℃,呈不规则波浪热。皮肤可见坏死、溃疡斑块,呼吸困难、关节肿胀,死亡率一般不高。病程2~5个月。大部分病猪都能康复,并终身带毒。怀孕母猪也可表现为流产、死胎。
剖检与猪瘟类似,病变更为严重。急性型、亚急性型一般在耳、鼻、腹下,四肢等身体多部位无毛部分出现界限明显的紫色斑块。喉头、会厌软骨出血,胸水、腹水量增多,一般呈清晰的黄色,也有可能混有血液。心包有积液,呈黄色或浅红色。心耳出血,心内膜出血。肺小叶间水肿,呈黄色胶样浸润。全身各器官广泛出血,脾脏肿大200%~300%,出血,边缘钝园,呈黑色,如凝固的血块状,质脆。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呈大理石样。肾脏出血,膀胱出血,消化道出血,喉头出血,肝被膜变厚呈胶冻状。胆囊肿胀,充满胆汁,胆囊壁增厚、水肿、胶样浸润。慢性型一般表现为消瘦、淋巴结肿大,部分脏器出现纤维素性炎。
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有病毒分离、红细胞吸附试验、交叉免疫试验、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等。病毒分离时可将处理后的疑似病料样品,接种8日龄鸡胚卵黄囊,也可以接种猪单核细胞、骨髓细胞和白细胞进行培养。红细胞吸附试验的主要原理是ASFV感染病猪血液或组织处理物,接种健康猪白细胞,病毒能在其上生长,并吸附红细胞,形成玫瑰花状或桑椹体状。交叉免疫试验是对疑似病猪接种猪瘟高免血清或用疑似病猪血液注射免疫猪瘟疫苗的健康猪,如果3 d内猪发病,则表明检测结果为阳性。直接免疫荧光试验主要是将ASF疑似病料样品,接种单层培养的猪白细胞,加入荧光抗体,进行镜检,如细胞出现荧光,则为阳性。ELISA敏感度高,适用于大量样品的检测,既可检测抗原也可抗体,主要用于检测抗体,一般ASFV感染3~4 d后,即可进行抗体检测。ASFV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尤其是荧光RT-PCR检测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好,适合疑似病料样品的检测速度检测。对死亡猪只,要尽快采集病料送实验室检测,要保证病料样品的新鲜度,采集病料部位要正确,ASFV感染8 h后,即可通过PCR从血液中检到核酸,也可采集脾脏、淋巴结等进行检测。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已有便携式荧光检测设备用于现地检测,大幅提高了检测效率。
对ASF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无有效的疫苗预防,只能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加强生物安全防控,对病猪剖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全场做好日常消毒工作,早发现、早确诊,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我国地域辽阔,横跨多个气候区域,存在适宜蜱虫生活的环境,增加了ASFV传播的风险。随着国际贸易、国际交流合作的频繁,必须重视该病,禁止从有疫情的国家引进种猪、精液,引种时要加强检疫,严防该病的传入。加强边境地区运猪工具的消毒工作,严控活猪运输,做好猪的检疫工作。严格检查国际旅游者的行李及国外来的包裹,对官方不允许携带入境的猪肉制品,进行销毁。国家进口的猪肉及其制品,要严格检疫,防止病原传入。在野猪出没地区养殖场,饲养管理人员一定要严禁家猪和野猪接触,降低疾病发生风险。该病爆发后,应迅速封锁发病地,关闭生猪交易市场,扑杀活猪,同时采取病料诊断确诊,对被污染的场地、交通工具及周围环境要彻底消毒,清除粪便及圈舍表土,堆放30 d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