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中国传统医德文化优势深化思政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18-03-20 00:19严建会
关键词:孙思邈医德中医药大学

严建会 王 前

(陕西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陕西 咸阳 712046)

我国唐代苍生大医,药王孙思邈是我国医学史上医德的集大成者。孙思邈的故里在陕西,传承和弘扬孙思邈的医德思想精髓,用大医精诚思想滋养当代大学生的灵魂,深化大学思政教育改革,构建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是陕西中医药大学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

建校60多年来,陕西中医药大学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职责,用孙思邈“大医精诚”的医德精髓教育熏陶大学生。近几年来,学校充分发挥中国传统医德文化优势深化思政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教育水平,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深挖医德思想精髓,凝练校训与办学特色,从顶层设计方面深化思政教育改革

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健康卫士,是陕西中医药大学历届领导班子思考的首要问题,也是学校深化思想教育改革的问题导向。如何成为苍生大医,孙思邈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医精诚》已讲的非常清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可见,作为一个医者,医德是灵魂,医术是关键。只有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者,方可成为苍生大医。学校历届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孙思邈思想的传承与研究,始终把孙思邈“大医精诚”的医德精髓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并凝练成为学校校训即“精诚仁朴”。

“精”,指以精微之心,精勤不倦的学习和研究“至精至微”的学问,精研医道,精益求精。“诚”,指品德高尚,真实可信,不虚伪,不妄欺。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强调为医者必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仁” 即“仁者,爱人”,强调“仁”是医学的核心和特质,医学不但是“救人生命、活人性命”的技术,更要有一颗同情病人、真诚地为病人解除痛苦的“仁爱”之心,尊重生命,关爱病人。 “朴”,指返朴归真、朴实无华。要求医者要淡泊名利、无欲无私、甘于奉献、追求真理。建校六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秉承“精诚仁朴”校训,要求每一个教师和医务工作者要把校训铭刻于心,笃行于教书育人和救死扶伤的实际行动中。一是要求教师和医务工作者要以“精”立业,教书育人则严格要求,严于律己,一丝不苟,诲人不倦。救死扶伤则全心全意、心无旁骛,精益求精,精勤不倦。二是要以“诚”为本,诚实做人,踏实做事,言行诚谨,心怀至诚。育人则诚心诚意,爱生如子,以高尚的人格为学生做好榜样。医病则慈悲为怀,不分亲疏,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三是以“仁”立心,坚持“医者仁心”“仁术济世”,用一颗大爱之心对待学生和广大患者。四是以“朴”为美,用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医德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医学子。

同时,学校还把精诚仁朴的医德精髓和延安精神相结合,凝练成为办学特色即“发扬延安精神,弘扬大医风范,造就品学兼优的中医药大学生”。陕西中医药大学地处延安精神的发源地陕西,学校也是由延安时期的革命老干部创立的,这些老干部把延安时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延安精神播撒在陕西中医药大学这个希望的田野,把延安精神作为育人的根本,几十年来,延安精神培养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陕西中医药大学人,成为陕西中医药大学强大的精神支柱。同时陕西中医药大学也地处药王孙思邈的故乡,大医精诚思想基因从建校之初就深深地融注和植入到每一个陕西中医药大学人的精神血脉之中,并被凝练成“精诚仁朴”的校训,成为陕西中医药大学的精神标识。几十年来,陕西中医药大学把此二者紧密结合,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办学特色,使学校思想教育从顶层设计方面就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从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医学子,造就了以邵小利为代表的一大批英模人物和德才兼备的中医药大学生。

二、汲取医德思想滋养,改良“工艺”“配方”,让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营养”又“好吃”

陕西中医药大学从医德思想中汲取滋养,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通过全方位改革设计、全过程引导推进,将思想政治工作“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均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是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如有的老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选择了古今名医医德修养、本校张学文、郭成杰等国医大师成功之路的案例,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职业道德。有的老师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穿插了近代中医存废之争和中医历代名医大医精诚的事迹和中医药对于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历史过程中做起的巨大作用的案例,激发中医药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情怀。有的老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将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有的老师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将中医医德中的“医乃仁术” “以仁存心,大医精诚”等文化软实力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中医文化融入思政课理论教学中的改良“配方”,不仅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也大大激发了学生思政课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们对思政课教师的整体满意度在不断提高。

二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挖掘课程思政资源。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上强调,高校要坚持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所有课程都要贯穿育人思想,都要和思政课同向而行。学校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工作,出台了《陕西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开展了课程思政的比武活动,每一个教师在坚持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都要守好思政教育的一段渠,主动把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融入自己专业课教学之中。例如,有的老师在《中医治未病》中,巧妙地将中医的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中医思想和人的精神健康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润物无声中,树立了正确的思想观念。《人体解剖学》增加感恩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医学责任意识的审视;《医古文》对古代医家的精湛学术和医德思想的解读,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中医,学习中医,立志献身中医药事业的决心和信心。

三、笃行医德思想实践,深化第二课堂和临床实践教育,树立和培养学生医德信念和医德情操

一是树立学生医德信念,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教育。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医德信念的确立,一方面把医德教育和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相结合,让学生在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如在学校主要干道布置刀旗、灯箱,介绍名医医德名言警句;在教学楼楼道建立中医药文化长廊介绍名医医德故事;在学校史博物馆附近设立五行园建立中医药文化墙,将孙思邈《大医精诚》开篇主要内容篆刻于墙壁之上;在学校远志广场设立医学生誓言碑,使学生进入校园就能深刻感受到浓郁的中医药医德文化氛围,起到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利用庆祝“5.12”护士节,举行授帽仪式和演讲比赛,学习南丁格尔精神;通过举办白求恩精神大型展览,让学生深切体会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激发学生自身医德的培养的自觉性。同时学校还坚持将医德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送医送药义诊、无偿义务献血、帮扶孤寡老人等活动增强作为一个未来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责任感,深刻认识“健康所系、生命相脱”的意义。

二是通过临床实践教育, 培养学生医德情操。学校把临床实践作为学生医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把医德教育纳入临床教育教学之中。一方面,通过国医大师、名师名医等带教老师的医德示范作用,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医德熏陶和培养。另一方面结合在课堂中所学的医学伦理学知识,在实习临床实践中体会医患之间的鱼水关系,将书本知识转化成感性体验。

三是建立医德教育基地,打造医德教育平台。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感受古代名医的高尚医德,营造良好的医德风气,学校在孙思邈故里药王山和校史馆分别建立了医德教育基地,让学生接受“大医精诚”思想的熏陶。

雨露滋润禾苗壮,立德树人育栋梁。以医德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价值观念为依托深化思政教育改革,构建的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医人,造就了以邵小利为代表的一大批英模人物和德才兼备的中医药大学生,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人民健康卫生事业做出了应有贡献。一是涌现出三位国医大师张学文、郭成杰、雷忠义为代表的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名老中医,他们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无私奉献,济世救人,成为陕西乃至以北地区人民群众最敬仰的人。二是涌现 出一大批舍己救人的英模代表,如车祸现场见义勇为的李亚青,不顾个人安危,勇救车祸受伤者;再如带着瘫痪父亲上学的王国海,五年如一日悉心照顾瘫痪的父亲,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习任务;还有“敬业奉献”道德模范郝玉凤,她无私奉献,精勤敬业,把自己美好的青春奉献给崇高的救死扶伤光荣事业中去……这些英模代表,他们用实际行动履行了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大医精诚的价值追求。

猜你喜欢
孙思邈医德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介绍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孙思邈与屠苏酒
ESL Learners’ Semantic Awareness of English Words,Semantic Transf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Vocabulary Teach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孙思邈的长生之道——饮食之道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湖北中医药大学
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学术思想点滴
中职护生医德认知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