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持晨,郑 晓,胡伟红,苏纯惠,黄 璜,张亚玮,党静萍,李恩昌**,段志光**
(1 山西医科大学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zhangchichen@sina.com;2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3 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康涅狄格纽黑文 06511; 4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陕西 西安 710061)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自创刊以来,向广大读者介绍了国际医学伦理、生命伦理发展研究的最新动态,以及在临床医学、医学科研、医学教育、生命科学、卫生改革中道德发展、道德标准及道德难题与对策,为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从文献计量学的视角,采用信息可视化软件对《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25年间(1990-2014)所刊载的科技文献进行分析,绘制科学知识图谱,从多角度直观清晰的挖掘并展示文献中所蕴含的科研合作、研究热点、演化路径等信息,为广大读者及科研人员了解杂志发展脉络、把握本领域研究现状提供可资借鉴之依据。
本文选用“中国知网”为数据采集源,在高级检索中,以“文献来源=中国医学伦理学,年限设定为不限-2014年”为检索式进行精确检索,共检索出原始数据6374条。数据检索及下载结束时间为2015年1月12日。
经过人工剔除原始数据中的通知、投稿须知、会议信息等非学术论文类文献后,最终获得有效数据5997条,从中提取关键词、作者、机构等信息进行合并处理。数据处理完成时间为2015年2月14日。
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选用可在科学文献中识别并显示科学发展趋势和动态的可视化软件CiteSpace为研究工具绘制《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知识图谱[1-2]。将有效文献经格式转化后录入软件,设置分析时间为1990-2014年,时间分割为1年,形成25个时间片段。根据不同分析内容选用相应的网络节点,分别对机构、作者、关键词进行相关分析,设定Top N per slice=50[3-4]。图谱中不同的节点代表不同的分析内容,圆环直径代表发文量,颜色表示文章发表年份,圆环间的连线表示两者间的合作关系,而连线的颜色则表示首次合作的时间[5]。
对《中国医学伦理学》年度载文量进行趋势分析发现,在1990—2004年间杂志载文量平稳增长,起伏较小;2005—2014年间先升后降,起伏较大。期间共出现三个峰值,分别是1992年(183篇)、2000年(249篇)和2009年(393篇)。
载文量是杂志量的反映,而文献被引频次作为评价文献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则为杂志质的代表。表1显示了“中国知网”提供的被引频次前30的文献年份统计,累计总被引1620次,篇均被引54次。其中2004与2006年高被引文献数量最多,均为7篇。年度最高总被引及篇均被引频次均出现在2002年。
表1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被引频次前30的文献分布及引用频次
下面表2为被引频次前30的文献及其作者信息。其中,殷小平于2002年所著的《国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计划的特点及启示》一文,单篇被引频次最高。在被引频次前30的文献中,以大学生及医学生为主题的比例最大,共9篇,其中涉及医学生职业人格及人文素质的占5篇。此外,在其他主题中,有关医生职业精神及医德方面的文献所占比重较大,也占到5篇。
表2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被引频次前30的文献信息
与文献被引频次相关的另一个指标为文献下载量,也是衡量文献社会影响及价值的重要指标。经统计,表3列出了下载量前30的论文年度分布,总下载量31418篇,篇均下载量1047.3篇。高下载量文献主要集中于2006年(7篇),最高篇均下载量出现在2006年,为2058.3次。
表3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下载量前30的文献年度分布
续表
表4为下载量前30的文献信息,其中学者赵雪莲于2006年所著的《中国安乐死实施的不可行性分析》一文下载量最高,达2451次,其次为杨同卫所著的《国内外医患冲突研究综述》及唐道林所著的《动物实验面临的伦理问题》。在30篇高下载量文献中,以安乐死为主题的有6篇,以医患关系为主题的有5篇。
表4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下载量前30文献信息
结合被引与下载排名,得出两者均位于前30的文献共有8篇,见表5。高被引与高下载文献中,与医患关系相关的有2篇,以网络成瘾及大学生为主题的各2篇。
表5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被引与下载量均位于前30的文献及作者
续表
对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可更加直观地了解研究热点,挖掘研究趋势[6]。由于受描述习惯等因素影响,同一关键词会以不同表述方式出现,从而影响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因此,笔者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归类合并,如将“医患和谐”替换为“和谐医患”等。表6列出了出现频率大于60的关键词共33个,其中以“医学伦理学”出现频次为最高。从最早发文年份可知,半数以上的高频关键词在1990年便开始出现。而“和谐医患”和“伦理审查”虽出现时段相对较晚但出现频次也后来居上。
表6 《中国医学伦理学》中频次>60的关键词
选择关键词为网络节点绘制知识图谱,所得结果中N=1052(节点),E=2049(连线)。为更加直观清晰地呈现共现网络,可将高频关键词分为五类。第一类:研究对象与人群相关词汇,如“医学生”“医学院校”“伦理委员会”;第二类:医德医风相关词汇,如“医德医风”“医德医风教育”“医德医风建设”;第三类:教育及对策相关词汇,如“对策”“医学教育”“健康教育”;第四类:伦理相关词汇,如“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第五类:医疗医患相关词汇,如“医患关系”“医疗纠纷”“医疗质量”。
鉴于同一机构或不同机构中可能存在同名作者的现象,笔者对杂志中出现的所有作者进行了筛查标记,将同名作者加以区分。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某一作者前后供职于不同机构的情况不在此列。如表7所示,高产作者平均始发年份在1993年前后,在发文量前十位的作者单位中,有四所位于西安。
表7 《中国医学伦理学》发文量前10的高产作者
续表
选择出现频次≥10的作者绘制合作知识图谱,共有861位作者参与了5997篇文章的创作,作者间两两合作共计568次。典型的合作团队有以学者李恩昌、王晓燕、郭照江、邱仁宗、王明旭、杨同卫、张金钟、徐玉梅等为核心的科研团队,且他们之间已形成了规模庞大、关系密切的合作网络。
为深入了解各科研机构对《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的贡献度,选择机构为节点进行相关分析。受机构合并、更名等多种因素所影响,机构呈现新旧名称共存、同一机构表述不一等现象。本文对机构原始数据进行了逐一归类合并,如将西安医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等统一替换为西安交通大学。表8列出了发文量排名前30的高产机构,其中西安交通大学的发文量最高(576篇),其次是第四军医大学(216篇)与首都医科大学(126篇)。
表8 《中国医学伦理学》发文量前30的机构
基于各机构发文量可进一步统计区域发文量情况。本文根据机构归属地对相关数据进行逐一归类合并。表9列出了发文量排名前10的地区,其中陕西省贡献度最高(1008篇),其次是山东省(424篇)与北京市(374篇)。而区域内参与发文的机构数量则以陕西省、山东省和广东省位居前列。
表9 《中国医学伦理学》发文量前10的高产地区
续表
1992年该刊被陕西省新闻出版局授予“陕西省优秀期刊三等奖”并迎来第一个峰值,而后载文量进入平稳发展阶段。1999年陕西省新闻出版局、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授予杂志“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载文量达到第二个峰值。2005年迎来期刊编辑出版100期,且2006年杂志在完善原有栏目的基础上,新开辟“社会医学、医学法学、医学哲学、卫生改革与发展、医学心理”等栏目,并把“艾滋病防治的伦理法律问题、白求恩精神与当代医德医风建设”作为常设重要栏目,把握了研究热点,载文量也因此继续攀升。2008年刊物荣获第二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并首批入选“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期刊”,为杂志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7]。于是在2009年出现载文量的第三个峰值。
高被引文献多刊登于2010年以前,以2004与2006年度所占比重最大。而从文献下载量的角度来看,也呈现出此规律,高下载量文献集中于2006年,因此提示经典文献较近期研究成果更受到研究人员的青睐。结合被引频次与下载量可发现,文献下载量远高于被引频次,提示多数文章被下载阅读后并未引用,但因其研究视角新颖、观点独特,也吸引了广大读者的注意。关于医学教育及人才培养、医患关系、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网络成瘾的研究成果及文献报道,成为本领域研究者及读者关注的焦点。
透过关键词可以映射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而医患关系则是卫生行业中各类问题的集中体现[8]。杂志对“医患关系”文章的刊载量约占刊载总量的十分之一,把握了时下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同时,“医患沟通” “人文关怀”“和谐医患”等关键词的陆续出现也体现了国内学者对该领域研究的由浅入深[9-11]。“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伦理原则”等伦理相关词汇与杂志栏目的设置相呼应。医以德为本,无德不成医。近年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行政单位不断加大职业道德建设和行风建设的力度,开展了一系列“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医院管理年”等活动[12],着力推动医疗行风建设。《中国医学伦理学》紧抓时代脉搏,收录了大量有关“医德医风教育”“医德医风建设”的相关文献,及时报道了国家关于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医德医风建设等方面的论述与研究,为广大读者及管理者提供了相关理论、典型经验和工作方法。
由发文量及发文时间可知,学者邱仁宗、李恩昌的研究起步早,持续时间长,研究成果贯穿杂志发展的整个过程,保持了较高的活跃度与贡献度。在此联系复杂、层次多样、新老结合的合作网络中,学者石大璞、喻琳等为本领域早期研究的主要力量,并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郭照江、王明旭等学者在杂志发展中期贡献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杂志的发展注入了能量。以王晓燕、杨同卫、张金钟为代表的合作团队成形于杂志发展中期,随着年轻学者的加入,为团队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促使合作规模不断扩大、联系得以延伸,并逐渐成为近期的研究主要力量。本领域学者在不断传承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实现了知识与人才的互补,为推动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1993年,美国学者H.Tristram Engechardt就在该刊发表了关于“生命伦理学和世俗人道主义”的系列论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3]。更值得一提的是,国际著名学者、美国人类基因组织伦理委员会主席、Bioethics杂志主编Ruth Chadwick在该刊发表了《基因数据库:个人选择和社会利益》[14]《性别与人类基因组》《个体化医学中的伦理问题》《情境、问题和伦理学进路的变化:<应用伦理学百科全书>——从第1版到第2版》等重要论文,其下载量达数十次以上,有些文章被多次引用。2013年发表了该刊副主编李恩昌与Ruth Chadwick的对话——《政治、伦理与健康》,德国学者Hans-MartinSass、法国学者C·毕克、日本学者Jiro Nudeshim及其他国际学者也在该刊发表了不少论文。从合作的性质上看,国际合作以由初期的外文著作汉化翻译,演进至现在的实际科研活动。也正是由于此类国际合作的存在,为国内医学伦理学研究的发展及杂志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研机构的支持程度直接关系到其机构成员发表文章的数量与质量。由机构知识图谱可见,高产机构多为高等院校。作为公认的“知识中枢”,高校是人才的聚集之地,拥有科研活动的独特优势,也因此成为科研产出的中坚力量。其中西安交通大学发文量领先,贡献度最大,反映出其作为主办单位所起到的引领作用。从地域分布上看,目前杂志的稿源已基本覆盖全国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台湾地区(澳门特别行政区除外)。但图谱中显示的高产机构除本刊的创始地及北京市外,其他则多集中于中国东部沿海的地区,而西部地区的文献产量明显较弱,这也提示科研产出与区域教育、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关联。同时,结合机构及地域合作情况来看,区域内部合作较多而跨地域的合作较少,且存在该合作的地区也多为文化及经济大省,其引领及协同周边区域发展的作用十分有限。
从合作的视角可发现,随着年代更迭,不同机构的作者间的合作促成了机构甚至地区间的合作,这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学研究跨区域与跨学科的交融。但就合作强度而言,机构合作显著低于作者合作,而地区合作又显著弱于机构合作,本领域在国内的广泛合作及团队交融尚未形成。因此,跨地域、跨学科、跨机构的合作将成为今后推动医学伦理学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杂志如何能为此类合作搭建有效而广泛的平台,任重而道远。
[1] Chen C. CiteSpaceⅡ: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57(3): 359-377.
[2] Chen C,Hu Z, Liu S, et al. Emerging trends in regenerative medicine: a scientometric analysis in CiteSpace[J]. Expert Opinion on Biological Therapy,2012, 12(5): 593-608.
[3] Zhang CC, Yu Q, Fan QH, et al. Research collaboration in health management research communities[EB/OL].(2013-04-23)[2017-09-17].BMC Medical Informatics Decision Making, http://www.biomedcentral.com/1472-6947/13/52.
[4] 胡伟红,郑建中,苏纯惠,等.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国内危险行为研究可视化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0):1450-1454.
[5] 张持晨,段志光,于琦,等.基于CiteSpaceⅡ的《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文献信息可视化分析[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2,6(5):306-310.
[6] 张持晨,郑建中,张妍,等.国内健康管理研究文献信息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健康管理学杂志,2014,8(1):26-30.
[7] 王亚妮.《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获第二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6):68.
[8] 代凤玲,陈勤,蔡鹏飞,等.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医患关系研究——基于社会管理者、医护人员、患者三方的认知态度调查[J].医学与法学,2014,6(3):1-9.
[9] 姚红梅,佘苗,马欣,等.医疗风险视角下的医患关系风险因素剖析及风险管理策略初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5):696-698.
[10] 周胜娥,王莹莹.人文关怀干预在治疗甲状腺癌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1):53-55.
[11] 任宁.医患会话语用分析与构建和谐医患的伦理合作原则[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1):73-74.
[12] 程俊.医德医风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4):96-97.
[13] H·T恩格哈特.生命伦理学和世俗人道主义——寻求一种共同的道德规范[J].李学钧,译.石大璞,著.中国医学伦理学,1994(2):34-39.
[14] Ruth Chadwick,鲍贻倩.基因数据库:个人选择和社会利益[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