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静 整理
管宁(《福建论坛》杂志社总编辑、编审)
《地域文化研究》既然是落在文化上,方向的定位就应与地域文化相对应,文化区栏目应该是这个刊物的主轴、核心,要突出塑造自己的优势,从而在学术界拥有话语权。
首先,在地域文化作为主轴的情况下,要有学术的厚重。例如,在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甚至当代文化的研究中要体现出它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发展规律,这样才会有理论深度。当然,对于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来讲,资料很重要,但资料重要与否更在于能不能从资料背后挖掘到它体现的精神。做现实研究的学者,会关注一些当代文化的现象,但现象背后体现的东西才更需要去挖掘。每一个地域所具有的文化精神是什么?这才是其灵魂。
第二,在主轴之外,还应有一些面上的拓展。如突出表现在视野要有国际性、当代性。用国际性的视野去观照历史的、传统的研究可能会有新的发现。把当代的文化现象纳入到《地域文化研究》的视野中,关注对当代的启迪,将会拥有更高的思想价值。
第三,研究的最终目的不是回到古代而应该立足于当代来考察和观照当代的历史文化遗产。我认为只有从资料当中提炼精神、规律和思想,同时关注对当代的启迪和价值,才可能成为有学术价值、思想价值的刊物。
张先清(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类学与民族学系系主任)
地方是人类认识社会的基本方式、基本路径,每个文明的发展几乎都是从地域或者地方发展而来的。所以地域本身的研究,对于整个人类社会认识文化多元与一体走向有非常重要的基石意义。欧美国家非常重视地域文化。秉承地域研究的传统,使得他们在整个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有着非常强的学术理念和解释工具,而这恰恰是中国目前所缺少的。《地域文化研究》的出现,体现出要培育一个同一性、整体性的学科平台,这有着填补空白的重要意义。
地域文化的问题不是碎片化的、地方性的文化研究集成,也不是一般的讨论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在多元一体的理念下,应该先去把握地域文化的多元性,才能够有一体的认知。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区域和地域研究的传统,但从目前来看,在理论上还缺乏引领性、学派性的地域文化研究理论。我认为《地域文化研究》这本刊物在培育、引领、发展主体性、本土性的地域文化研究理论方面,可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于《地域文化研究》,我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四大板块的设计很合理,但建议增加专题研究,因为专题研究能够出理论、出思想;第二,文化区、文化带的讨论应当扩大,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国内;第三,建议在刊物中增加书评的比重,国外好的刊物,书评的占比一般为三分之一以上。地域文化研究范围很广,群体很大,应致力于培育一支优质的书评队伍,让好的地域文化研究作品被大众所接受;第四,重视经验研究或者田野性的研究,重视深度的个案研究,多做一些多学科基础之上的实践性探索。
程水金(南昌大学“赣江学者”特聘教授)
我认为办刊的难点有二:一是稿源,二是栏目的设置。栏目是影响刊物水平和质量的重要窗口,因此,栏目的设计需要我们多动一些脑筋,既要注重理论性、历史性,又要注意当代社会的维度。仅围绕单一的地域是不够的,如果想进入主流并了解主流话语体系,一定要关注大家所关注的东西。视野开阔有利于理论建构和理论的深化。
我们办刊人应该有这样一个思路:刊物不仅要发布成果,还应该注重培养未来学者。我觉得一个刊物要想办得好,一个是发现作者,再一个就是注重学术积累,这是刊物最终能够生存下去及经得起历史打磨的基石。
刘伯山(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徽州文化研究》主编)
首先,对于这本杂志已占领当下时代人们最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制高点表示祝贺。关于如何实现中国文化的地域式研究,首先存在国学跟地方区域学的关系问题。地域文化研究从实践的角度讲,应该关注民族意识形态、关注基层社会本身,例如应深入思考基层社会是如何构成的;民众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是什么样子的;在现实生产生活中是如何呈现的。作为社会本身的构成,民众和实践最为关键。传统国学文化研究的薄弱点是忽略对于民众的关注,忽略对践行的研究。应注重乡村民众的实践研究,以至于区别于国学。同时,也应注意到坐标系的建构,也就是说思想的构建很重要,一般来讲,有微观、中观和宏观三重坐标。伦理的实质在于伦理的实践,我们过去重视的是伦理的教育,教化及宣传,可是伦理的践行情况如何?乡村民众的伦理践行情况是怎样的?这需要我们深入的思考。所以建议应该将民间档案文书、谱牒、乡村调查资料的整理研究作为重点。最后,应该突出比较研究,通过比较来进一步突显自身的价值与地位。
朱从兵(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对办好这个刊物,我有几个想法:一、学术品牌意识。从内在上讲就是刊物的特色定位、理念定位、理念倡导;外在的表现形式则是办名刊。但是名刊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名栏的建设来一步步推进。而名栏的建设又需要名题的建设,即在栏目下进行一组专题研究,这个专题一定是由若干篇学术论文组成。如果通过若干篇若干年的建设,有一些栏目定会异军突起。然后,重点把握、重点打造、重点突出名栏、名专题、名篇。在这个基础之上,递次推进,实现名刊工程。
二、办刊精神。第一,学者办刊,要保证期刊的质量,办刊人要对期刊的规律有所研究,对所涉及的学术领域有研究。只有如此,才能把握学术的前沿、把握学术大的趋势,从而才能使名刊与时俱进。第二,开放管理,这其中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期刊与期刊的关系,传统期刊和新媒体的关系。一是处理好期刊与中国高校之间的关系。高校不仅有比较强的师资、学者,还有很多研究机构,是了解学术动态的很重要的一个途径。第三是期刊与科研院所的关系。第四是期刊与文化社团的关系。第五是期刊与政府的关系。例如地方志机构、党史机构、文化机构、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典藏着一些特色的东西,相信能够开发出很多的地域文化资源。
三、要有全球视野。一个要处理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要把地域文化放在文明进程当中去观测,在组稿的过程中要有这样的一个考量,要引导作者在研究的过程当中有这样的思考。二是有一些概念的确可以模糊使用,但如果通过严格的界定,通过几个思考可以使其更深入:如地方、地域和区域这几个概念我们到底怎么看?是否是一个概念?我们要不要去区分?应该怎么区分?跟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四、要有学科意识。办刊应该是推动某个学科的研究、推动某个学科深入的发展。若想建设中国特色的文化学科或者是地域文化学科,需要处理这样几个关系,一是文化多面源性,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关系,第二要处理建构的学科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在整个办刊过程中如果从这些方面去考量,相信对建构中国特色地域文化学是有帮助的。
周永卫(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非常认同《地域文化研究》杂志社“深耕中国人的文化家园”的办刊理念,《地域文化研究》定会大有可为。
本人长期在广东工作,先谈下我了解的广东岭南文化。广义概念上的岭南包括海南、广西等,狭义则指广东。狭义的岭南文化分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三大版块。学术界和社会各界都按此文化体系来理解岭南文化,政府部门也是按这三大版块制定文化发展战略。
从《地域文化研究》的栏目设置可以看出,杂志社人员的精明强干。我提两点建议,一是杂志社应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办一些地域文化专号,从而扩大杂志的影响,使杂志更加持久、更接地气。二是建议杂志多发优秀稿件,制订严格的审稿流程,早日进入核心期刊行列,从而吸引更多更好的稿件资源。
李学功(湖州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授)
我认为《地域文化研究》有“三大”“三高”。《地域文化研究》的“三大”表现在:一、大格局。《地域文化研究》虽在东北却拥有办全国性一流期刊的抱负,其使命感让人感动。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回答中国何以家国的问题。二、大平台。从办刊思想、办刊定位、办刊理念看,跳脱出东北,以全国性刊物的眼光,集聚全国地域文化人才,励志为中国的地域文化研究搭建创造研究高地。三、大手笔。从创刊以来到各地开的座谈会看,开门办刊的手笔大。
《地域文化研究》的“三高”主要表现在:一、高起点。《地域文化研究》以繁荣中国地域特色文化为己任,强调原创性地域文化理论,立意起点高。二、高质量。从已出的两期看,既有学术名家的高屋建瓴之作,也不乏学术中坚力量的高质量文稿。三、高水平。《地域文化研究》拥有由专业知识扎实、理论基础深厚、在专业领域有话语权的学者组成的高水平的团队。
《地域文化研究》将“三大”“三高”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我们也同样应注意几点问题:首先,刊物的质量取决于专业精神、敬业精神、双一流的编辑队伍。建议编辑部“走出去”多参加重量级学会、国家一级学会的学术研讨活动,利用这样的契机去组稿。第二,是否考虑加入区域文化研究动态这一版块,以便及时反应区域文化研究的不同面向。最后,非常期待通过《地域文化研究》这个平台能集聚一批学科研究力量,通过深入扎实的研究,建立起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文化分区理论。
林勇(福建社会科学院华侨华人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中国的华侨华人主要来自广东和福建,福建省在侨乡方面的工作做得相对较多。侨乡文化十分多元,以福建为例,最突出的表现是有新老侨乡之别。老侨乡泉州的侨胞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形成与东南亚相关的彼此融合的老侨乡文化,其语言、建筑都极具特色。新侨乡的典型代表为福州地区,尤以长乐、福清最具特色。类似的地方还有临江、亭江等20世纪90年代后形成的新侨乡。2000年后,南平、建阳等地的居民多去往欧洲,从而形成了新的侨乡。
接下来,回到刊物上,我在大家的基础上提几点建议。一是要有责任意识、举旗意识,在全国范围内以刊物为核心进行资源整合,以一点的发展带动面的铺开。二是在宣传方面,现在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我们应该积极的宣传、走出去,采取措施提高知名度。三是避免“大而全”的思维误区,思考如何在同级、同类的刊物中办出特色、办出优势。
刘传标(福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福建的开发历史按水系开展。闽江流域、亭江流域、九龙江流域、晋江流域包括闽东赛江、莆田木兰溪都形成了文化区。亭江是客家人的客家文化区域,九龙江、晋江形成闽南文化区域,闽江形成闽北文化、闽都文化,包括近代史以来的海洋文化与海军船政文化。
对于贵刊我提几点建议,首先应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先确定受众,才能明确市场前景。第二,学术不应只局限在学术圈内部交流,而应该走向百姓家,应雅俗共赏,注重草根文化和百姓文化。应把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几个学科融合到一个平台上。第三,地域文化的载体在民间,应注意田野调查。特别简短的文章可能很难谈的透彻,所以应注重长篇幅文章的学术价值。
汪荣(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副教授、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关于贵刊,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做好新媒体尤其是微信的传播,新媒体的转载率不可小觑,同时,微信平台除了发布本刊的学术文章外,还可以推送一些学者已在其他刊物上发表的文章,这对于提升杂志的影响有积极的意义;二、中国依然非常需要接收大量外界的信息,《地域文化研究》应注重国外著作的翻译工作;三、需要进一步摆脱历史的影子,扩大作者群,均衡南北等各区域的版块设置;四、关注少数民族的研究成果,使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能够在同一平台上得到展示;最后,地域文化是一个文化特殊性的显现,但讨论时不可避免会涉及普遍性的议题。所以,在做学术、办杂志时不应拘泥于自己擅长的领域,而应多进入到热点问题的讨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