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吉林省春捺钵遗址群是在2009年的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发现的。乾安县文物管理所在乾安县城以西约10千米的花敖泡南侧及县城东北25千米的查干湖西南岸发现了4处大型遗址。经吉林省考古学者和历史学者多次论证后,认为其可能为辽代皇帝的春捺钵遗址,并以临近的村庄予以命名,即“后鸣字区春捺钵遗址”“腾字区春捺钵遗址”“藏字区春捺钵遗址”和“地字区春捺钵遗址”。2012年,吉林省乾安县春捺钵遗址群被列为第七批“国保”单位。
查干湖西南岸的三处春捺钵遗址自西北向东南方向紧贴湖边分布,依次隶属于地字村、藏字村和腾字种畜场(图一)。遗址所在地以盐碱地为主,土壤沙性严重,不适宜农耕,故而遗址群内仍保持着草甸类植物为主的草原景观,并成为天然的牧场和草场。
后鸣字区春捺钵遗址自2013年以来已进行数次调查和发掘,收获颇丰。①冯恩学、郝军军:《乾安春捺钵遗址群后鸣字区遗址2013年调查简报》,《边疆考古研究》第20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年;冯恩学,武松:《吉林省乾安县春捺钵遗址群后鸣字区遗址2014年调查与发掘简报》,《考古》2017年第6期。查干湖西南岸的3处春捺钵遗址已于2013年9月至10月进行过一次调查②吴敬、冯恩学、郝军军:《吉林省乾安县查干湖西南岸春捺钵遗址群调查简报》,《边疆考古研究》第18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年。。为进一步了解这三处遗址的文化内涵以及配合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和保护工程的实施,2016年5月至6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乾安县文物管理所再次对查干湖西南岸的3处春捺钵遗址进行调查。
图一 乾安春捺钵遗址群位置图
本次调查模式主要是地面踏查与航拍。本次调查将所有土台统一编号,沿用2012年吉林省第一测绘院勘测的《乾安县辽帝春捺钵遗址数字化地形图》中的代号,以A、B、C、D分别代表地字区、后鸣字区、腾字区、藏字区遗址土台①乾安县文管所曾经在个别较大的土台上树立了水泥标桩,上面印有三位数的标桩号,本次调查把有标桩的土台编为标桩号-1,位于其周围没有标桩的土台依次编为标桩号-2、标桩号-3。。
地面踏查主要是绘制遗物在土台上的示意图,记录土台相关信息,建立遗址土台的数据库。航拍使用新购置的固定翼航拍器,并结合多旋翼航拍器,对3处遗址分别进行航拍。此前航拍因季节和天气选择不适宜,未达到理想效果。鉴于春夏时节,土台顶部为绿草,土台边缘因雨水冲刷多不长草且土色灰白,土台轮廓明显,故此次选择在6月份光线好且能见度高的日子里进行航拍。使用固定翼航拍器预设航线,通过平行往复飞行,对遗址分块密集航拍,使用多旋翼航拍器对重点土台群进行多角度斜拍,到最终根据航拍图像对遗址进行三维建模,并拼合出遗址的全景。
调查显示,三处遗址内的土台多为圆形,少数为椭圆形和长条形,单体土台的规模也大体相当,多数土台直径为10米至20米,高为0.5米至1米,多数土台上均散布有陶片、瓷片、铁渣等遗物。三处遗址概况如下。
1.地字区春捺钵遗址
本区位于地字村南约2千米处的水泥村路南北两侧,残存土台273座,分布呈南北长条状,遗址南北长约2000米、东西宽约200米-400米,基点(A012-3)位于水泥路南侧的保护碑旁,坐标为东经124°11'10.85",北纬45°12'30.57",海拔131米。
将本区地形图与航拍图拼合并结合调查发现,该区东部的土台已被耕地和水渠破坏(图二)。本次共计踏查水泥村路南侧的土台(图三),142座。土台最大残存直径可达50米,最高可达2米,如A012-1。多数土台高度不足1米。在半数土台上发现有辽金时期陶片、白瓷片等遗物,其中在A027-1土台上采集到1件篦点纹陶片。
土台分布无明显规律,但有两个比较值得注意的现象:第一是环状包围,水泥路南侧的土台A010-88,直径约53米,高0.7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土台顶部平坦,在距其20米-30米内有一圈较低矮小土台(A010群组)环绕拱卫(图二:1);第二是一列式,在本区西南部有4座大小相近的土台(A029群组)呈一列式分布,其面积都在300平方米左右,高约0.3米,相邻的两个土台相距30米-40米(图二:2)。
2.藏字区春捺钵遗址
图二 地字区春捺钵遗址土台分布图
图三 地字区春捺钵遗址航拍图
图四 藏字区春捺钵遗址土台分布图
本区位于藏字村正北处约2千米处,有292座土台,遗址东西长约1.4千米、南北宽约1千米,基点(D046-2)坐标为东经124°11'59.41",北纬45°10'26.10",海拔131米。本次主要调查遗址中部的土台,共踏查土台47座。该区的单个土台规模与地字区土台规模大体相近,最大的土台长约50米、宽20米,最高1.7米,如D063-1(东 经 124°11'50.93"、北 纬 45°10'21.65")。该区很多土台边缘处遭雨水冲刷侵蚀严重,个别还有积水现象(图四)。在该区北部土台D023-1上采集到篦点纹陶片和长颈壶口沿,在该区中部土台D032-10上发现较多的残损铁块,疑为大铁锅。
上文提到的环状包围组合方式和一列式组合方式在该区域土台中也存在(图五:1、图五:2)。
3.腾字区春捺钵遗址
本区位于腾字种畜场西北约4千米处的水泥村路两侧,约有480座土台,该区遗址东西长约1.1千米、南北宽约1.2千米(图六)。遗址内牧草茂密,高约尺余,位于遗址中部的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水渠将本区分为南北两片,基点(C030-1)坐标为东经124°14'46.84",北纬45°09'46.88",海拔127米。本次主要调查腾字区水渠以北的土台,共计踏查土台93座。该区土台最大直径超过40米,如C010-49,直径约46米,高1.6米,面积约1200平方米,在其周围有一圈低矮的小土台环绕拱卫(图六:2),一列式组合的土台群同样见于此区(图六:1)。腾字区土台发现遗物偏少,在土台C007-1(图七)上采集到1件涩圈白瓷碗底和青白瓷碗底。
此次调查采集的遗物主要为陶器、瓷器和铁器等,现选择典型标本介绍如下:
图五 藏字区春捺钵遗址航拍图
图六 腾字区春捺钵遗址土台分布图
图七 腾字区土台C007-1
1.陶器
口沿:4件。标本A012-10:1,泥质灰陶,圆唇,大卷沿,残高10厘米(图八:1)。标本A102-6:1,泥质灰陶,卷沿,尖唇,残高9.3厘米(图八:2)。标本D023-8:1,泥质灰陶,卷沿,尖圆唇,颈微束,素面,轮制,疑为长颈壶,复原口径18厘米、残高4厘米(图八:3)。
篦点纹陶片,2件。编号为A027-1:1和D023-5:1。A027-1:1,泥质红褐色胎,外侧饰有2排篦点纹,残高2.2厘米(图八:4)。D023-5:1,泥质灰陶,锥刺有篦点纹,残高3.5厘米(图八:5)。
附加堆纹陶片,1件。编号为D032-10:1,泥质灰陶,饰有附加堆纹,残长6.8厘米(图八:6)。
2.瓷器
本次调查发现较多的粗白瓷,少数仿定白瓷、青白瓷、黑釉瓷片。
图八 陶瓷器
粗白瓷器底,3件。标本C007-1:1,仅存圈足,内底有涩圈,外底未施釉,灰白胎,白釉,素面,复原底径8厘米、残高2.6厘米(图八:7)。标本A016-7:1,仅存下腹部及圈足,灰白胎,白釉,内底有支钉痕。
青白瓷器底,1件。C007-1:2,残存圈足,灰白胎,青白釉,除足端外满釉,复原底径6厘米、残高3厘米(图八:8)。
3.铁器
铁锅口沿,2件,编号分别为A012-10:2和A026-1:1。A012-10:2,敞口,方唇,平沿,浅弧腹,残高11.5厘米(图九:1)。A026-1:1,敞口,方唇,浅弧腹,残高3厘米(图九:3)。
铁车輨,2件。标本D007-1:1,残,生铁铸造,仅存二齿,复原内径10厘米(图九:2)。
铁钉,1件。编号为D028-7:1,残,仅存钉身,钉身呈圆锥状,残长3.5厘米(图九:4)。
铁器,1件。编号为D007-1:3,残,略呈圆柱形,一侧内凹,残长3.8厘米、直径3厘米、孔深1.7厘米(图九:5)。
图九 铁器
本次调查的主要收获有以下几点:
1.年代
本次调查所得遗物皆为辽金时期,篦点纹陶片是辽代典型遗物,涩圈瓷片与大卷沿陶片在金代遗址中较为常见。乾安县文管所于2009年在遗址中采集了较多北宋铜钱,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在2013年调查采集的遗物也都是辽金时期①吴敬、冯恩学、郝军军:《吉林省乾安县查干湖西南岸春捺钵遗址群调查简报》,《边疆考古研究》第18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年。。本次调查土台282座,占遗址土台总量的27%。调查获得的遗物进一步表明遗址为辽金时期。
2.土台布局
遗址内的土台组合规律性不强,主要有以下两种组合方式:
(1)环状包围组合:一般中心土台较高大,周围有一周较低矮的小土台环绕形成,如地字区A010土台群组、藏字区D023土台群组、腾字区C010土台群组。
(2)一列式组合:一般为几个大小相当、距离较近的土台呈直线或弧线分布形成该组合,如地字区A029土台群组、藏字区D028-32土台群组、腾字区C053土台群组。
3.性质
查干湖在辽金时期已见于史籍,有学者考证查干湖为辽金时期的鸭子河泊①王国维:《金界壕考》,《燕京学报》1928年第1期。、大水泊②李健才:《东北史地考略》,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111页。、鱼儿泊③李旭光:《查干湖畔的辽帝春捺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2页。,不同学者的考证意见虽不一致,但多数考证均指向查干湖为春捺钵重要的驻地之一。洮儿河在辽金时期为长春河(达鲁河),洮儿河的一条支流沤河东南注入查干湖,是查干湖为春捺钵驻跸地的一个新证④辽金时期的洮儿河中下游分两支,一条支流即今东注月亮泡而后入嫩江,另一条支流为相对较大的沤河,清末民国初年的《洮河防岛计划书》所附的《洮河下游形势图》中所绘的沤河的流程表明,沤河西与霍林河相通流入查干湖,东入松花江(贾敬颜:《东北古代民族古代地理丛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收入《中国地方志集成》的清末《安广县乡土志》中亦有记载表明洮儿河支流南注查干湖(李旭光:《安广县乡土志洮儿河南注查干湖记载之价值》,《学问》2016年第5期)。。
《辽史·营卫志》记载:“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⑤(元)脱脱:《辽史》卷32《营卫志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73页。到了辽圣宗时期,四时捺钵的地点逐渐固定下来。《辽史·地理志》载:“长春州……本鸭子河春猎之地。”⑥(元)脱脱:《辽史》卷37《地理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445页。从辽圣宗统和元年(983)到天祚帝保大二年(1122)的139年里,有106年记载有春捺钵活动,其主要活动区域为长春州、鸭子河(混同江)、达鲁河(长春河)、渔儿泊一带,即今东流松花江西段和北流松花江北段与嫩江下游的月亮泡、查干湖一带。《辽史·营卫志》载:“春捺钵:曰鸭子河泺。皇帝正月上旬起牙帐,约六十日方至。天鹅未至,卓帐冰上,凿冰取鱼。冰泮,乃纵鹰鹘捕鹅雁。晨出暮归,从事弋猎。”⑦(元)脱脱:《辽史》卷32《营卫志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73-374页。可见捕鱼猎鹅为春捺钵的主要活动之一,洮儿河、嫩江、松花江汇流处,湖泊较多,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产鱼区和鹅、雁、鸭群集之地,是进行渔猎的理想地带,故推测遗址在辽代应为重要的春捺钵营地。
查干湖西南岸的3处遗址自西北向东南方向紧贴湖边分布,藏字区北距地字区2.5千米、东南距腾字区2.5千米,3处遗址西南距后鸣字区约35千米。查干湖西南岸3处遗址土台的总数量超过1000座,花敖泡南岸的后鸣字区遗址的土台数量近1000座,两地土台群的规模大小也大抵相当,这3处遗址有可能是一个营地,三者之间可能有功能上的联系,该问题还有待今后研究。
查干湖西南岸发现的营地遗址群对研究辽金春捺钵历史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本次采用固定翼航拍器与多旋翼航拍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航拍,获得了遗址的大量数字化图像,取得了较好的航拍效果,为遗址的保护、展示、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附记:
本次调查人员有冯恩学、王中军、武松、王春委、马晨旭、余天、赵东海、孙帅杰。航拍和后期航拍图处理为林雪川、周冰。
执笔人:武松 王春委 冯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