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芳
(浙江理工大学,浙江杭州 310018)
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召开可谓我国在新时期国际合作领域的一大盛事。中非合作论坛的非方成员包括与中国建交的53个非洲国家以及非洲联盟委员会。在这53个非洲国家中,大约有一半的国家,他们的官方语言为法语。我们不妨称他们为非洲法语国家。随着中非合作交流的层层加深,今后必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赴非洲工作或旅游。相较于,操英语的国家而言,这些非洲法语国家似乎更多了一层神秘性。因此,除了语言之外,对这些国家的历史进程、社会变迁、地缘政治等方面多做一些了解,终究是大有裨益的。
非洲法语国家的前身大多是法兰西殖民帝国的一部分。在它们独立之前,分为四类:(1)海外省,包括阿尔及利亚和留尼汪,属法国内政部管辖;(2)保护国,比如摩洛哥和突尼斯,名义上是自主的,属外交部管辖;(3)殖民地,占大多数,属殖民部管辖;(4)国联委任地,包括法属多哥和喀麦隆,属殖民部管辖。法国对非洲的大规模殖民始于1830年对阿尔及利亚的征服。当时的法国刚刚从拿破仑战争的泥潭中走出来,它在美洲的大部分殖民地也都被英国占去了。尽管国内不断发生着各种复辟和人民革命,但这丝毫没有削弱法国侵占海外殖民地的野心。在成功占领了阿尔及利亚之后,法国在北非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先后把突尼斯、利比亚、摩洛哥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直到今天,法国人仍将北非的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三个国家称为马格里布地区。
有了北非作为基地,法国对非洲的征服就势如破竹、长驱直入。从当时被殖民者瓜分的非洲版图看,法语区与英语区几乎平分秋色,当然法语区包括了很大一片沙漠。根据法国在非洲殖民时期的占领进程和管辖区域,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法属殖民地又被分为法属西非(AOF)和法属赤道非洲(AEF)两个殖民联邦。法属西非包括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尼日尔、法属苏丹(今马里)、法属几内亚(今几内亚)、科特迪瓦、上沃尔特(今布基纳法索)和达荷美(今贝宁),总面积超过468万平方公里。自1895年起,法国就在非洲西海岸的圣路易设总督,管理法属西非的各殖民地。总督直接向巴黎负责。而各殖民地,比如塞内加尔、几内亚、科特迪瓦等,则分别有一名向总督负责的副总督管理各地区。法国从法属西非向非洲内陆不断挺进,统治疆域从撒哈拉沙漠一直向南延申到刚果河。大致范围相当于现在的加蓬,刚果共和国、中非共和国和乍得。法国人把这一块殖民地联邦政权称为法属赤道非洲,总督设在布拉柴维尔。1911年,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后,法国把辖下赤道非洲的一部分地区割让给了德国。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战败,法国又重新收回了这些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伊始,包括北非和西非的大部分法国殖民地都追随维希政府向德国投降了。只有法属赤道非洲的加蓬、乍得等国家坚持了对自由法国的支持。1940年,戴高乐把帝国防务委员会从伦敦转移到了布拉柴维尔,布拉柴维尔成为自由法国的象征性首都。毋庸置疑,法属赤道非洲,特别是其首府布拉柴尔维,为二战时期的法国保存和填充了很多有生力量,为日后法国收复和统一国土,取得民族复兴事业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容忽视的巨大贡献。1943年,基本上所有的法属非洲殖民地都追随自由法国,反抗维希政权。二战中,法属非洲殖民地对法国的重要战略价值不言而喻。
如果说,法国对个别殖民地(比如摩洛哥)实行的是比较尊重当地本土文化的间接统治的话,那么对法属西非和法属赤道非洲这两个广袤的殖民联盟地区实行的则是粗暴地直接统治方式。法国人一向以本国文化为傲,视自己为全人类的解放者和世界的肚脐眼。这使得它在绝大多数非洲殖民地的统治方式也与另一个殖民大帝国——英国大为不同。英国比较注重培养殖民地本土人才,鼓励贸易和自治。而法国藐视或无视非洲殖民地一切本土文化。不管是从经济基础还是到上层建筑,法属非洲殖民地的一切都全部照搬法国。这种统治方式的核心是摧毁就的权力制度,建立新的殖民制度。一方面,重新规划行政区,试图将法国的省县制度照搬到非洲。最臭名昭著的就是殖民者罔顾非洲族群与人种的自然分布状态,硬生生地在非洲版图上画出了直勾勾的边境线,根本不考虑非洲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削弱传统权威——酋长的政治势力,培养愿意依附殖民主义的傀儡。殖民地的法律人员、教师、医生、工程师、军警全部由法国本土出资派遣。在如此简单粗暴的殖民统治下,殖民地人民和宗主国之间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利益关系。殖民地国家往往是法国单一原料产地和廉价工业品倾销地,宗主国从中榨取高额剪刀差利润。在社会组织形态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原始状态是以血缘和宗亲关系为纽带的酋长部落制,依靠的是道德秩序的约束力,集权程度极低。殖民主义的到来,用暴力打破了非洲本土既有的社会组织方式,甚至为了维持殖民地人民对宗主国的向心力,法国殖民当局还经常毁坏非洲当地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形态,在殖民地建立了一套很有法国特色的中央集权管理制度。独立后的非洲国家在国家构建方面存在的重重困难,举步维艰,无不与殖民主义相关。
随着非殖民化进程的推进,法国为了维持自己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为了维护法语的势力范围,又不得不通过各种经济援助和“政治私交”,小心维护与前殖民地国家的“情分”。进入21世纪以来,法国加大了对非洲的官方开发与援助,扩大了与非洲的合作领域。法国与非洲原殖民地的关系从最初的单边援助,慢慢演变成双边合作伙伴关系。而原殖民地国家,为了发展本国经济,维护国内政治稳定,也不得不在多方面依旧保持与原宗主国的紧密联系。但不管怎么说,法国作为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与身处第三世界的非殖民化的非洲国家之间的关系都是建立在赤裸裸的经济利益关系之上,经不起大风大浪。
非殖民化之后的非洲各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近几年,非洲国家的声音越来越被世界各地区的人们所听到并重视。世界各国都非常注重与非洲发展合作交流。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背景下,中非交流与合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展现出喜人的前景。正如非洲研究专家李安山教授指出:“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对外交往领域的扩大,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承担的义务不断增加,如果仍以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这种原则为出发点,不仅会局限中国外交人员的视野,也将极大影响中国作为一个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国形象。中国不能只注重经济利益,还必须要推崇道义力量,加强双方政治合作。”有鉴于此,中国与非洲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不能只是限于经贸方面,还要重视文化交流。文化交流也不能只是中国文化的单方面输出,而是双方平等的交流与学习。只有通过文化互鉴,才能增强相互理解。因此,有必要认真了解非洲每一个国家的过去与现实,包括它们与前宗主国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方能有助于我们在对非合作与交流过程中看清优势与挑战,把握契机,实现互惠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