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鹏
摘 要:师生互动是现代教学必然的要求,也必然导致教育界的变革,不论学科,不论年段采用有效的师生互动的双边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对于学生今后学习习惯的树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积极心理的养成具有奠定作用。
关键词:师生互动;深度广度;积极心理
众所周知,教育人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不仅学会获得知识而且要身心健康、道德健全。也就是形成积极心理,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在小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更好地挖掘和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从而使之形成积极乐观的幸福感。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有很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课堂依然会是育人的主阵地,那么课堂上的教学双边关系将直接导致课堂的成败,也必然会导致育人的成败。教学双边关系的主要体现为师生互动。
但是在现实课堂互动教學中,课堂师生互动还存在不少低效的或者无效的互动,这阻碍了儿童积极心理的形成。
一、师生互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堂师生互动的广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师生互动的人数少,也就是学生的参与率低。课堂师生互动的深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师生互动内容的层次浅。
二、课堂师生互动的一般策略
(一)确立有利于互动的教学观和理论指导
教师要确立有利于互动的教学观。首先,教育观念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应运用多种有利于互动的教学模式,让每一位学生参与“演戏”的过程中。并在表演的过程中能够得到自我的满足,自我的价值体现。其次,运用技能必然要拥有技能,而且要拥有不同种类的技能。所以读书充电,自我研修更为重要。同时更应该积极主动的投身于学校的教学研究活动或同年段不同学科的小组研修,让教师实现自我提升意识、能力。第三,建立有利于互动的教学评价方式。运用不局限于学习成绩的总结性评价,不局限于优生为互动对象,而应综合使用确定学习效果的形成性评价。
(二)课堂内部的教学互动策略
教学互动策略贯穿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课堂内部,主要的教学互动策略有支持性互动策略和课堂交流技术两种。
1.支持性互动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课堂中各种形式的交流互动,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物理和心理背景,从而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支持,这类教学策略就是支持性教学互动策略,它包括物理背景创设策略和心理背景创设策略。
(1)物理背景创设策略。物理背景的创设包括课堂中各个方面的布置和安排,主要有班级规模、座位安排和教室布置等几个方面。
(2)心理背景创设策略。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班级气氛和积极的教师期望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利因素,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心理空间,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课堂交流的目的。
教师期望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主要有七个步骤:
第一,教师根据学生的信息对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期望。第二,教师在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中,重建或修改对特定学生的期望并且确定行动“方向”。第三,教师根据确定的“方向”对学生区别对待。第四,学生根据教师对自己独特的一套信念以及自己与教师的关系来解释教师行动的意义,同时产生对自己的期望。第五,学生根据自己对整个形势的观察而回应教师的行动而采取行动。第六,学生的行动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又提供了新的资料,这或者证实了原来的期望,但也可能修改或否定原来的期望。第七,学生解释自己的行动。在整个循环中,教师是根据对个别学生的观察而采取行动,以便可以有区别地对待他们。这样的区别对待和学生的自我期望相互作用,产生出预期的结果。
2.课堂交流策略。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要真正实现互动,需要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课堂交流技术。这些技术主要有下列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非内容限制性策略。以经验为基础的教学策略有内容限制性策略和非内容限制性策略,前者注重师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后者强调师生之间的关系。
第二方面,发问技巧。课堂发问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动机,实现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移,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从而使教师与学生在问答中进行交往,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有效的发问技术主要有转向(Redirection)、启发(Prompting)和追问(probing)三种,另外还有等待(Wait Time)也是在发问中经常用到的一种很重要的技巧。等待,教师需要多给学生一些认真思考问题的时间,促使学生对信息进行深加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运用这种技巧需要一定的判断力和灵活性,需要关注学生的反应,等待的时间要适当。
第三方面,讨论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想要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讨论和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是最恰当的选择。真正的小组讨论意味着所有的学生通过积极的学习和参与,达到相互的全面交流。讨论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在课堂中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它允许学生阐述的观点或发现新的观点,但决不是对已介绍内容的重复。
师生互动是现代教学必然的要求,也必然导致教育界的变革,不论学科,不论年段采用有效的师生互动的双边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对于学生今后学习习惯的树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积极心理的养成具有奠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