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效拓展课内课外活动,使学生能够将学习英语转变为使用英语,实现英语学习由“不会”到“会”的过程,以此提高学生英語学习的有效性及课堂的高效性。
一、优化时间,发展技能
小学阶段的学生是活泼好动、难以约束的,学习效率相对较低,难以达到教学要求。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英语教师要合理优化时间,设计教学环节,使每个教学活动都能目的明确,以此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技能,使学生学之有效、用之有法。
比如,在教学Unit 4 Wheres the bird?时,考虑到学生英语知识有限,在答问中极易出现问题,先是带领学生们学习了课本上的图片与问答,阅读课本内容后给出了问答的语言结构即:“Wheres+物品”“It is+方位介词+地点”。在学生们了解了问答句型后,又给学生罗列了表示方位的介词即:on、in、under、behind、in front of等。在给学生展示了这些英语知识后,带领学生根据课本上的图片练习了几组问答,然后要求学生两两一组进行英语语言交流。其中,有的学生提问:“Where is my math book?”他的搭档则回答说:“It is on your desk.”有的学生提问:“Where is my pencil?”他的搭档回答说:“It is in your bag.”……学生纷纷参与到了问答环节中。一轮学生间互动后,要求学生反馈自己在交流中的收获,学生纷纷表示已经掌握了这些介词的用法。通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优化时间,提高了课堂活动的有效性,使得课堂效率高效、学习质量提高。
二、搭建支架,引导交际
英语实践交流才能使得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处,从而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搭建交流的支架,开展实践交流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够结合知识支架进行实践操作,从而能够更好引导学生运用英语知识进行实际交流。
比如,在教学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时,为学生设计了一个交流结构,要求学生运用课文内容进行实践交流。首先,要求学生以两人为一组进行对话交流,并且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罗列出来,学生罗列问题的过程中参与到学生们中间,为出现的疑问或错误处进行指导和修正。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列内容进行交流。最后,根据对话将获取的信息整合起来。了解到要求之后,学生将问题罗列下来,有:Do you have an animal friend? What is the color? Does it have four legs?随后,学生兴趣盎然地根据自己的问题展开了交流,并在交流之后将信息统计到一个列表中。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了牢固掌握,有效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及英语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三、信息整合,丰富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兼顾了目的性与趣味性,但仍达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了教学活动的真实性,导致学习效率降低。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英语教师要将教学活动与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将多类信息、多种知识整合在一起,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提升英语课堂拓展活动的有效性。
比如,在教学Unit 6 Colour时,为了丰富学生英语学习的资源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学习到这节课的内容,采用了引导学生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的方法。先是事先准备了一些水果和其他事物的照片,在开课后对学生们说:“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颜色,香蕉(yellow)、苹果(red)、橘子(orang)、云朵(white)、蓝天(blue)、泥土(brown)、小草(green)、黑加仑(black)”。在给学生展示完这些图片及颜色后,要求学生寻找这些颜色在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并列举出来。学生观察并思考了一会儿后回答说:“ The sea is blue. The tree is green. The blackboard is black. The strawberry is red.”也有的学生回答说:“ My skirt is red. She skirt is orange. My jacket is white.”学生将这些颜色在生活中一一找到了对应的事物。通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开展英语教学,不仅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也加深了记忆的牢固程度,极大方便了学生的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邓 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