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婷
一、考虑学困生的学习基础,从源头上给予帮助
学困生的“困”是有原因的,除了先天差异,学生的学习环境、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差异都是落后于其他同学的原因。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尊重这些差异,并结合教学内容来预测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他们量身定做学习方案,这样才能让学生尽可能跟其他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有效的数学学习。只有建立在学生能够跟上“大部队”的认知节奏基础上,有效学习才成为可能。
在“平移和旋转”的教学中,首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导学案,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找到一些平移和旋转的例子,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些运动方式进行分类,然后在方格图中让学生数出一些简单图形的平移格数。在反馈导学案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平移和旋转的运动方式分类比较轻松,虽然大家给这两种运动方式的取名不同,但是形成了两类的共识,课上交流就具备了基础。在数平移的格数时,不少学困生的答案与别人不同,在课前就将他们集中起来,让学生说说自己数的方法,然后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有学生在没有移动的时候就数了1,所以他们的答案比别人多一格,还有的学生不是找的对应点来数,而是数的两个图形之间的格数。在指出这两种错误之后,又演示了正确的数格子方法,学生的接受程度很高。在课堂学习中,有意给这些学困生机会,让他们来介绍数平移格数的方法,通过改错等形式来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他们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也根深蒂固了。
将功夫花在课前。只有让学生回到与他人同一起跑线,甚至领先一步,学生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才能重新激发投入到数学学习中的勇气。从这个角度出发,导学案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通过对导学案的反馈,在课前就可以掌握学生的实时动态,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来进行补救,这样会加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从源头上解决学困生的心理困惑。
二、关注学困生的学习过程,从细节上给予帮助
数学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探究成果展示出来,以便形成统一认识,丰富数学认识结构,也可将自己发现的问题拿出来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解决困惑,建立稳固的数学模型。这个过程中,有时会忽略部分学困生,只顾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其实这是不可取的态度,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到学困生的状态,助学生一臂之力。
例如在“钉子板上的多边形”的教学中,发现在小组活动中有少数孩子无所事事,在一旁发呆,于是参与到小组活动中,了解小组的研究方案和分工方案,学生汇报说他们准备一起找几个边上的钉子数相同的多边形,然后记录这些多边形的内部钉子数,算出它们的面积,然后想办法研究这些钉子数与多邊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听了学生的思路之后,给他们一个建议:将一起找几个多边形的任务变成大家分别找几个边上钉子数相同的多边形。这样可以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提升样本的广度,学生在这样的分工中可能会有自己的视角,滋生不同的发现。在大家都同意这个方案的基础上,学生各自展开了活动,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学困生也因为自己的参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不仅是作为一个看客。
虽然只是一个小的细节,但是如果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只是看别人的活动,听别人说自己的想法,参与性就比较低,而且容易生出“事不关己”的心理因素,导致学生远离课堂。在这个案例中,通过调整小组研究方案的方式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参与,给每个个体相同的研究机会,这样就会助力学生,让他们关注到学习过程,让学生有累积经验的机会,增加他们的课堂收获。
三、助力学困生的课后学习,从方向上提供指引
俗话说“勤能补拙”,学困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已经在学习中出现了劣势,那么在数学学习中,就应该比其他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这样才可能缩小与别人的差距,至少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方向性的指导,让他们认清自己的问题,然后制定相应的措施,争取好的学习效果。
有的学困生问题在于眼高手低,他们有清晰的思路,但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总是丢三落四,顾此失彼。针对这样的情况,在学习中要给学生更多锻炼的机会,并且强迫他们用规范的方式来解题,要加强检验,经常回溯解题过程,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解题成功率。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差,要指导学生多记录,将相似的问题整理出来,并经常拿出来反刍,这样通过多次重复让学生找到问题的共性,建立稳固的数学模型。还有的学生是学习习惯差,针对这样的问题,给学生正确示范,从思想根源上来解决学生的问题,端正学习态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海南小学)
□责任编辑:邓 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