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敏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积极倡导让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可见,动手实践能力对于幼儿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依循认知规律,在创造环境中历练动手能力
良好的环境是幼儿发展的必要基础,也是锻炼他们动手操作能力的基本保障。环境的创设首先要从心理环境入手,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内在的思维意识有着积极的保障作用,这与幼儿本身内在的情绪有密切联系。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境,给予他们自由而宽松的认知环境,让幼儿保持稳定的心理态势,将他们的心理态势处于最佳状态,使得每个儿童都能在自己的动手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密切关注儿童的操作情况,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进行及时点评与肯定,并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能够开掘每一位幼儿身上的独特潜能。除此之外,教师需要借助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来吸引幼儿,在活动区域投放一些可行的操作材料,激发他们动手实践的欲望。
如在生活区域中,可以投放一些衣着鲜丽的芭比娃娃、梳子、头饰等;在益智区域中,可以投放一些散乱的拼图或者模型;在构建区域中,可以投放一些纸盒和薯片罐子,进行拼搭……当孩子看到这些最直观、最形象的事物时,就兴奋地行动起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操作。
宽松平等的心理环境、大量而多样化的可操作物质材料有效激发了幼儿的创作欲望,使得他们在身体力行中进行有效锻炼,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二、强化尊重意识,在培养自信中历练动手能力
自信是幼儿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基本需要,也是激发幼儿进行探究学习的重要基石。在教学中,有不少孩子在面对各种各样的材料时,不敢下手,更不知从何下手。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都普遍缺乏应有的信心,害怕出错。教师可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具体的操作实践及时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敢于大胆动手。
如在一次绘画活动时,教师详细讲授了小鸭的绘画方法后,一位小朋友却迟迟不肯动手。当教师询问到她原因时,孩子只怯弱地说了句:“老师,我不會。”此时,这位教师和蔼可亲地对孩子说:“你连笔都没有拿起来,怎么就能知道自己不会呢?你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画,没准你比老师画得还好呢!”在绘画结束之后,教师特意让全班幼儿都来观察这个孩子完成的绘画作品,并组织大家对她的画进行点赞,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孩子进行实践操作的信心。
对于正处于生命成长的孩子来说,表扬和鼓励永远都是教师与孩子进行沟通的法宝,也是历练孩子自尊心的有效药方。只有真正做到这两点,孩子的发展才能真正落在实处。
三、明确师生角色,在引导点拨中历练动手能力
新课程改革之后,就已经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进行了准确定位。要求教师首先要从传统教学中以自身为主的角色体验中解决问题,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出每个孩子的主动性,了解他们内在的认知兴趣和需求,从而让每个幼儿都能形成自主动手探索问题、自我构建自我完善的学习境界。鉴于此,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并践行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让自己转变成为幼儿操作时活动材料的提供者、操作过程中遇到障碍时帮助引导的点拨者。
如在“认识汽车”这一活动内容时,教师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让每个孩子都能借助自己的观察,了解汽车,积累与汽车相关的经验,从而在思维意识中构建一个自己关于“汽车”的概念认知。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及时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形状和质地的纸箱、积木等材料,并相机组织他们来运用自己的双手操作出一个汽车的形象。当然,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不必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和标准,而是要准确认识这一事件操作的价值仅仅在于通过实践来夯实孩子们对于“汽车”的认知。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始终将幼儿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上。首先,在观察时,教师并没有过多地干涉孩子的实践过程,也没有提出过高的要求束缚孩子的发展;其次,教师作为资料和素材的提供者,给予了幼儿基本的认知保障和广阔的自主空间,促进了幼儿内在实践能力的有效发展。
四、积极参与活动,在沟通交流中历练动手能力
在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之外,需要在幼儿与环境、材料之间相互作用下,强化与其他同伴、教师之间的互动。这就要求教师要多鼓励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操作的活动中来,通过自主动手、积极实践进行不断探索,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比如一次教学“分一分,记一记”的活动中,教师就分给幼儿一支铅笔、一张白纸和各种颜色的积塑,组织孩子进行动手分类。孩子们看到这些颜色各异的积塑,都积极动手摆弄起来,进行划分。在这一活动中,教师组织教学的语言不多,孩子们始终以动手实践的方式与同伴、教师进行沟通对话,给予了孩子以丰富的信息与空间,将孩子的关注力最大程度吸收过来,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幼儿园)
责任编辑:邓 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