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P
一日三餐,不见其形,但难舍其味,这就是盐。
盐有“百味之王”的美称。小小的盐,看上去平淡无奇,但在古时,盐是财富的象征,是“天藏之物”,被称为“白色金子”,可以说“得盐者得天下”。
盐是古代的冰箱
作为现代人,你可能只看到妈妈用盐做调味剂。其实,盐在古代,就像现代的冰箱。瑞士一位医学家曾说——人必须吃盐……没有盐的地方,一切都会腐败。
盐是保存食物最重要的防腐材料。鱼、肉、奶等食物,容易腐烂变质,不像谷类,可长期保存。但如果用盐腌成咸肉、咸鱼、奶酪制品,就可以保存数月甚至数年。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朝的杨贵妃喜爱岭南新鲜的荔枝,唐太宗唯有令人“八百里加急”。普通老百姓可享受不到这般待遇,内陆人想吃上新鲜的海鱼,几乎不可能。但由于盐的存在,海鱼做成咸鱼,便可“游到”内陆;南方人吃不到北方草原的奶品,但用盐加工成奶酪便可运往南方。中原的人则可以把牛肉晒成牛肉干销往四方。
在欧洲,凯尔特人通过卖盐和腌肉到古希腊和古罗马而致富,他们用赚来的钱从小伙伴手中购买葡萄酒和其他奢侈品。古罗马士兵收盐作为军饷,表现出色的士兵被称作“值了那笔盐”。在非洲,埃及人向腓尼基人出口咸鱼,换取黎巴嫩雪松和紫色贝壳染料。由此可见,古今中外盐的地位之高。
一个人要满足温饱,大部分食物可以自给自足,唯独盐很难。正因为如此,在农业社会,盐和铁一样,由国家统一经营,其重要性,就像汽油之于汽车。
有趣的惩罚
宋朝诗人苏轼云:“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若无盐,即使山珍海味,也味如嚼蜡。
盐不仅是重要的调味品,也是维持人类正常发育不可缺少的物质。它调节人体内水分均衡的分布,维持细胞内外的渗透,参与胃酸的形成,增进食欲。
盐,不吃,自然不行;吃少了,容易出现食欲不振、四肢无力、头晕目眩等现象,严重时还会出现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古时,在荷兰、瑞典等国家,对于触犯刑律的人,惩罚的手段是规定一段时间内不准吃盐。
每天该吃多少盐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健康成年人每天吃盐不宜超过5克,青少年则在4克以内,这对维持人体健康十分重要。可惜,中国人饮食偏于“重口味”,我们每天摄入的盐量早已远远超标。
当然,并不是说食盐过量就一定会导致各种疾病,但它是诱因之一。所以,盐量还是不要超标为好。
盐味,来之不易
盐,源于中国,“盐”字本意是“在器皿中煮卤”。
晶莹剔透的盐粒,在现代生活,不难获得。可在古时,不论是海水晒盐,或是井水煮盐,制盐并不容易,有时还得跋山涉水,在悬崖峭壁间行走,用生命从大自然中换取食盐。在铁盐官营的时代,制盐人地位极其卑微,但他们却为人们提供着不可或缺的调料,人类社会发展,离不开制盐人的伟大付出。
诗歌《晒盐人》这样写道:“皮膚黝黑/血液里流着盐质/阳光下的男人/在风中跑来跑去/白晃晃的盐垒成了/他们坚硬的脊背/七月的阳光/密密如金色的雨/晒盐人/敞开汗水浸透的衣衫/面朝海的方向微笑/生命是一个潮涨潮落的过程/从一粒盐深入生活/这就是晒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