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对美国媒体关于中国雾霾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2018-03-19 11:11田晓芳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消息来源雾霾话语

田晓芳

一、研究背景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语言的使用与人类的交际目的和需求有重要的联系。新闻作为一种信息共享的方式并不是完全公平客观的,而是受新闻所处的社会背景及新闻报道者个人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批评话语分析致力于研究语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批评话语分析运用到新闻语篇的研究中。Fowler[1]最早提出批评语言学这一概念。Fairclough[2][3]作为批评话语分析的代表,系统地提出了三维话语模式,并强调政治权力和社会变革对语言的影响。陈中竺[4]是第一位将批评话语分析引入国内的学者。辛斌[5]阐明了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及自身优势,随后,他在《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6]一书中系统回顾了其由来、代表人物,并结合新闻语篇进行相关实例分析。近年来,张德禄[7]、田海龙[8]的研究都推动了批评话语分析在中国的发展。

雾霾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为了解决雾霾问题,中国政府一直以来积极应对,近年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中国的雾霾问题也受到了国外媒体的关注。目前,大多数雾霾相关研究都集中在新闻传播、环境治理、气象学等领域,在语言学领域很少受到关注。并且批评话语分析前期研究多针对政治新闻、军事新闻和经济新闻等领域,很少将环境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因此,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分析关于环境的话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选取5篇关于中国雾霾的相关新闻报道,以Fairclough的三维话语分析模式为理论框架,结合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所选语篇分别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进行批评分析。为了使研究更加科学,采用语料库检索工具UAM corpus tool对文本进行全面标注,提高研究的精确度,以期提高读者对话语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意识。

二、理论框架

1989年,Fairclough第一次提出三维框架的概念,经过不断完善在1992年最终形成了三维框架模型。他把话语看作是一种社会结构所决定的社会实践,文本是社会实践的最终产物和体现,话语实践是文本与社会实践的桥梁。语篇的分析应由文本描述、互文性阐释和话语产生的社会背景的解释组成。

在文本分析层面,主要采用及物性来分析文本语言特征。Halliday[9]认为,及物性系统将经验世界构造成一个可管理的过程类型集合,是概念功能的主要体现形式。简而言之,及物性是人们对于周围事物的感知、体验和描述,从而帮助人们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及物性共有6种过程类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除此之外,每个过程几乎都由三个语义成分组成:表示过程本身的动词词组;通过名词短语实现的过程中的参与者;副词和介词短语所表达的与过程相关的环境成分。

在话语实践层面,Fairclough认为互文性分析是批判话语分析框架中文本和社会实践两个维度之间的桥梁,不同的话语类型在互文性方面有所不同。研究人员不仅应该将话语视为语言现象,而且还应该作为话语实践。因此,本文主要对新闻消息的来源与转述形式进行研究。新闻按其消息来源可以划分为准确消息来源、含蓄不定的消息来源及未交代出处的消息来源,转述形式主要由直接引语、间接引语组成。

在社会实践层面,通过分析两家媒体的机构以及社会背景探讨文本背后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因素。语言并不是一个透明的结构,而是一种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语言与意识形态存在紧密的联系,意识形态影响语言形式的选择,语言形式的选择反映一定的意识形态。

三、文本分析

(一)语言层面

在批评话语分析中,及物性分析有助于揭示意识形态如何嵌于文本中。及物性具体有6种实现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借助于语料库处理工具UAM Corpus Tool得到及物性各类型在语料中的分布情况(如表1)。

表1 及物性分布

1.物质过程:表示做某些事情的过程,由动态动词实现该过程。主要由参与者、目标组成,参与者和目标都可以是有生命或无生命的实体。

(1)On nights like this,you really feel like you are living in a dystopian nightmare.

(2)Steel and cement factories burn huge quantities of coal as China tries to keep its economy fired up.

(3)The Communist government is also grappling with an economic slowdown and the challenge of maintaining growth.

(4)The Chinese government often tries to mollify public anger by suspending or firing officials.

(5)A campaign by angry,largely middle-class parents about the lack of an air filtration system in Beijing’s schools spread like wildfire across social media this week,especially on a messaging app called WeChat.

在例(1)中,由“are living”可知这是一个物质过程,环境成分由“in a dystopian nightmare”和“On nights like this”承担,将中国的生存环境形容为地狱,严重夸大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例(2)中,物质动词“fired up”的使用将中国塑造成了经济利益而牺牲环境的负面大国形象。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发达国家在发展初期同样存在类似问题,这种片面描述是对中国国家发展政策的根本否定,美国媒体的描述与中国一直坚持和倡导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的理念背道而驰。例(3)中“grappling with”意思是陷于困境、难以摆脱,参与者为“The Communist government”,新闻撰写者利用物质过程试图向读者展示中国经济下滑的负面形象。例(4)中“mollify”是物质过程动词,“public anger”是语义配置中的目标,中国治理雾霾的决心是有目共睹的,美国媒体试图刻画中国消极治理的形象,将政策解释成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从而将单纯的环境问题政治化。例(5)中的“spread”为物质动词,用“like wildfire”做环境成分,突出人民与国家矛盾的激化,国家的专制和对于人民需求的忽视。

2.心理过程。反映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心理活动,心理动词可以细分为4种类型:知觉、感情、愿望和认知。心理过程主要由两个语义成分组成:感知者和现象,常见的表达词语有see、wish、know、believe等。

(6)But this week's announcement did not satisfy many people,especially those living outside the capital.

(7)Others suspected that the filters would probably be installed only in schools where officials send their children.

(8)But as I drive to work,you can barely see the tower blocks looming out of the smog.

(9)In December 2015,the Beijing government refused to budge after a similar campaign during another bout of heavy pollution—citing the lack of adequate electric circuitry in schools to install an air-scrubbing system,and the likelihood that open doors would render it ineffective anyway.

在例 (6) 中,“this week's announcement”和“satisfy”分别承担现象与心理过程动词的作用。政策是中国政府根据整体和长远发展制定的,美国媒体极力打造中国政府不听取人民声音的专制形象,强调政策没有满足大家的需求,目的就是强化中国民权的缺失。例(7)中,“suspected”体现了人民对于国家措施的不信任,这里感知者“Others”的模糊使用突出人数之多。例(8)中,“see”是知觉类心理动词,“barely”做环境成分表示程度的大小,这里通过对建筑物的侧面刻画烘托雾霾之严重。例(9)中“refused”是心理过程常用的动词,关于空气净化器是否能够在公共场所安装并起到相应净化作用而不是使之恶化,不仅中国没有得到准确的实验数据,其他国家现阶段也无法论证其有效性。这里“refused”单纯说明中国拒绝安装却不解释深层次原因,美国媒体以此否定中国对于雾霾治理的决心是不客观的。

3.关系过程。表示两个具体或抽象的实体之间关系的过程。关系过程有两种模式:归属过程和识别过程。还可以进一步分为包孕型、环境型和属有型。

(10)And make no mistake,many middle-class Beijingers are mad.

(11)Someone points out that the buildings look like tombstones.

(12)Outside,it’s even worse.

(13)Last week,more than 20 cities were on red alert,the highestwarning level in China’s four-tiered system,while Beijing was on the second-highest“orange alert.”

例(10)中,载体为“ many middle-class Beijingers”,“mad”承担关系过程中属性的语义成分,刻画了中国人民对于现阶段环境的不满,这种不满深层次折射出对于政府所作所为的不认同。例(11)(12)(13)是对于现在雾霾状况的描写,“tombstones”“worse”“on red alert”等属性成分的使用,夸大了中国雾霾的严重程度,特别是“tombstones”(墓碑)的使用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从中不难发现美国媒体对于中国环境问题的偏见。

4.言语过程。表示一个说的过程,主要由3个语义成分组成:说话者、接受者以及说话的内容,常由 say、tell、order等言语动词实现。

(14)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promised to clean up the air,after public anger swelled in recent years.

(15)Officials in Beijing have announced a new environmental police squad to root out illegal burning in the city,the latest government response to the widespread public anger over China’s persistent problems with smog.

(16)Parents complained that closing schools in periods of heavy smog—is not a solution.

在以上言语过程的表达中,“The Chinese government”和“Officials”作为言说者出现,值得注意,例(14)和(15)都将中国对于环境治理的决心归为回应越发突出的民怨,是对中国政府治理决心和信心的质疑与曲解。例(16)的言说者为“Parents”,这种泛指的用法是为了突出营造人数众多的现象,“complained”表示将内心不满向对方抱怨,这里的言语内容揭示政府的现行措施不仅起不到治理的作用,反而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充满了对政府的指责。

5.存在过程。表示存在的过程,一般只有一个参与者,被称为Existent,它可以是一个对象或一个人,常由there-be句型或存在动词remain,exist,happen等实现。

(17)And there has been progress,although each winter brings bad spells.

(18)The government was supposed to be winning a war on air pollution,but this was proof that too little was really happening.

例(17)“there”存在句前半句表现出对中国政府治理雾霾问题的些许认可,但是这种认可是为了烘托后半句的“although”从句,使两句的对比更加显著,从而证明政府的治理效果不尽人意。例(18)中“happening”是存在动词,与之相伴的存在者为“too little”,点明对于中国政府治理环境态度的不信任,治理成果的不满。

6.行为过程。指与生理和心理行为有关的过程,如呼吸、盯着和微笑。这类过程一般只有一个参与者被标记为behaver。

(19)Even in an authoritarian one-party state,the government listens to public opinion especially when the middle class gets angry.

(20)Like ghosts floating in a dim netherworld,the dancers twirled,spun and curtsied in smog.

在语料中关于行为过程的体现寥寥无几,这与新闻本身内容有关,行为过程主要描述各种与行为相伴的生理或者心理现象。例(19)中的“listens to”表示听从,但是这种听从建立的环境配置为“Even in an authoritarian one-party state”,这是对于中国国家性质带有偏见的认识,塑造了中国专制的形象。例(20)把中国民众的晨练归于一种固执的坚持,环境成分“Like ghosts floating in a dim netherworld”更是将这种偏见推向了极点,目的在于向西方妖魔化中国形象。

(二)话语实践层面

1.消息来源。由于新闻撰写者无法见证事件的全过程,所以不得不求助于其他人。新闻所蕴含的态度或意见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来源或声音来体现。一般来说,新闻引用那些意见不违背报刊观点的人的看法。按照话语引述来源的精确程度可以分为3类:准确消息来源、含蓄不定的消息来源及未交代出处的消息来源。根据统计,准确的消息来源在所选语料中出现了7次,且多是外国专家对于中国雾霾严重性的凸显;含蓄不定的消息来源出现了16次,多是中国民众、外国居民对于雾霾现状和政府治理不足的抱怨;未交代出处的消息来源出现了13次,多是新闻撰写者从网络上选取的匿名网民的言语,即无任何身份证明人士对于政府的指责和对雾霾现状的调侃。之所以大量引入未交代出处的消息来源主要是新闻撰写者渲染情绪的一种方式,从而激起民怨,挑拨政府与人民关系,在外国媒体受众中营造中国负面形象。

(21)Lauri Myllyvirta,an air pollution specialist with Greenpeace East Asia,said the concentration of small PM2.5 particles in the air had stayed above a critical level— 200 micrograms per cubic meter—for eight days in a row,marking the first eight-day streak in at least 15 years.

(22)On Wednesday,the Chinese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aid that 28 cities were under red alert for heavy air pollution,but that the haze and smog would probably start to dissipate on Thursday.

(23)Others complained that installing air purifiers would not solve the underlying problem,while others suspected that the filters would probably be installed only in schools where officials send their children.

对于消息来源的选取多为含蓄不定的消息来源和未交代出处的消息来源,新闻转述很少有来自专家和政府对于雾霾的界定,多是网民的抱怨和模糊不清的代表。例(21)中引用的是绿色和平组织机构中Lauri Myllyvirta的话语,是作为清楚准确的消息来源引入,旨在突出中国雾霾的严重性。例(22)中“the Chinese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是中国政府的声音,同样是关于雾霾的严重性的界定,不难发现二者所论述的程度和内容有所差别,外国专家极力描述雾霾的严重性但是对于中国的努力却不提及,而中国政府客观认识雾霾问题,将更多的笔墨用在治理上而不是渲染现状激起人民的恐慌。例(23)中“Others”表明这是一个未交代出处的消息来源,结合转述的内容可以发现,这不仅仅是对于雾霾解决方法的不满,更是对于中国政府负面形象的极力刻画。

2.转述形式。转述形式是指新闻引用他人的话语的形式。Fairclough大致将新闻转述形式分为两类: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直接引语表示原始话语直接被引用而不改变形式与内容;间接引语指新闻撰写者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原来的话语意义,主要以that-clause的形式出现。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在语料中分别出现了16次和20次。直接引语的选用对象多为外国专家及媒体人、中国和外国居民。采用形式和内容完全对等的转述形式,试图突出强调话语的客观性与真实性;间接引语多是中国政府、地方政府的声音,新闻的转述与原话语并不是完全一对一的相同,而是嵌入了自身的意识形态。

(24)“Antiques are important but they represent our past,”the message said.“Our children are more important,because they are the future of our country.”

(25)“The scariest thing isn’t the smog,it’s how we’ve become numbed and used to it,”said one comment about the pictures on a Chinese news website,163.com.

(26)One commentator said many top officials were sending their children abroad to study anyway.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美国新闻报道中直接引语的数量少于间接引语,并且多是来自未标明消息来源的转述,可信度较低。例(24)和(25)中都采用直接引语的形式,转述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国政府的抱怨和不满,这种转述是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目的在于激起民怨、深化矛盾,而不是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例(26)采用间接引语的形式将中国官员塑造成个人利益的追求者和不负责任的形象,目的在于进一步佐证中国政治体制本身的腐败和强权。

(三)社会实践层面

研究发现,美国媒体对中国雾霾报道所持态度是消极的。这种消极的态度通过语言层面:及物性过程、新闻消息来源及转述形式得到体现,其对语言形式的选择服务于新闻撰写者的价值取向。美国媒体通过及物过程中不同语义成分的选取夸大雾霾的严重性,如“Airpocalypse(末日空气)”“dystopian nightmare(反乌托邦的噩梦)”“tombstone(墓碑)”。这些词汇的使用折射出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环境现状的偏见。在新闻消息来源的引用中多采用含蓄不定的消息来源及未交代出处的消息来源;在转述形式的选取中直接引语多是未交代出处人话语的直接引用,主要是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和渲染读者情绪,力图反映中国政府的消极应对措施、突出人们的愤怒,从而刻画中国的负面形象。

从新闻机构的角度来说,新闻作为代表一个国家声音的重要形式通常与政治因素有关,新闻中的立场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观点。《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是美国社会的主流声音。虽然他们是私有的,但显然与其政府有密切关系,是国家利益的代表。以煽情的标题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部分夸大事实,大肆宣扬其他国家的负面事件,是大众媒体宣传中获得关注和赢得利益的非常普遍的手段。

从社会背景来说,政治上,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大多数美国人认为,美国在民主制度、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优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共产主义是一个错误和危险的意识形态,这些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美国人民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评价。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近年来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西方国家称这一现象为“中国威胁论”,并从各个方面打压中国的发展和形象的树立。由此可见,新闻报道并不是公正客观的,是受其国家的政治价值体系所影响的。因此,人们要客观辩证地看待新闻报道的内容,提高自身批判性阅读意识。

[1]Fowler,Roger,Gunther R.Kress,and Tony Trew.Language and Control[M].London:Routledge&Keg an Paul,1979.

[2]Fairclough,Norma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2.

[3]Fairclough,Norma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London:Longman,1995.

[4]陈中竺.批评语言学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1):21-27.

[5]辛斌.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的批评性分析[J].外语教学,2000(4):44-47.

[6]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7]张德禄,刘秀丽.批评话语分析中的词汇语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01-106.

[8]田海龙.批评话语分析:阐释、思考、应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

[9]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猜你喜欢
消息来源雾霾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
可以消除雾霾的新型无人机
《齐鲁晚报》消息源浅析
记者与消息来源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综述
从雾霾中突围
雾霾的中医认识及其防治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