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

2018-03-19 22:10王爱梅
长春大学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跨国企业竞争优势

肖 鹏,王爱梅

(安徽大学 商学院,合肥 230601)

自波特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竞争优势理论以来,国内外学者纷纷关注企业竞争优势领域,进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组织学习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等,均从各自不同视角提出了跨国企业如何树立和培育竞争优势。然而,众所周知,管理理论并不是永恒不变的,总是由于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变幻,甚至是伴随技术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而这些理论只是从某一维度来解释企业竞争优势的构成,并基于其特定的角度静态地提出政策建议,这可能导致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无法适应日益复杂的动态环境。因此,根据已有成果,考虑环境的动态性,综合评述目前比较零散、不够系统的竞争优势理论显得尤为必要。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搜寻和阅读,选取了近15年SCI、EI、CSSCI刊载的中外文文献进行研究总结,将学者们对跨国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分为5个模块,分别是跨国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识别、构建、培育和演化。本文认为,按照竞争优势存在与发展的逻辑关系来解读跨国企业竞争优势,有助于丰富该领域的理论研究,也有利于推动跨国企业厘清在动态环境下如何系统地形成与提升竞争优势的战略思路。

1 跨国企业竞争优势主流观点综述

1.1 优势来源

1.1.1 营销网络

21世纪初,很多学者表明,跨国企业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营销网络。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营销渠道中的电子商务渠道获得了发展,电子商务使跨国企业重构价值链,增进了跨国企业与下游客户间的联系,增多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客户,牢固了跨国企业的全球竞争优势,进而“渠道策略”的创新成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关注重点。丁轩等认为,企业应该考虑费用、资本、控制、市场覆盖度、特点及连续性6个方面,并提出企业可以通过供应链的再造、代理商的选取、渠道关系的经营和网络系统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渠道创新[1]。Patrick Barthel等回答了跨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否是营销问题的提问,认为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营销方式向更负责任的方向发展,主要侧重于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转化为可能带来持久竞争优势的客户利益[2]。

营销网络是跨国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学者们很早就认识到营销的重要性,但营销网络的打造并非易事,不仅要根据外部环境的现状和参考其他企业的营销策略,而且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不能千篇一律,导致无法形成竞争优势。国内学者逐渐寻求渠道创新,而国外学者注重在通过创新营销方式丰富企业自身能力的同时,更加关注营销方式的接受者即给企业带来更多利益的客户。

1.1.2 资源

资源作为跨国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普遍取得了认同。其中,东道国共享性高级资源成为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然而,孙新华认为,对东道国共享性高级资源的选择还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架构,有必要对跨国经营企业如何通过东道国共享性高级资源来获取竞争优势的机理展开更深入的研究[3]。就资源的实质与虚化而言,组织文化作为虚拟化资源,特别是跨文化管理,即跨国企业与当地企业交流文化理念并达到互融来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优势。此外,人力资源是企业文化资源中无法替代的资源,Aitziber Lertxundi认为,评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效率具有很大价值,可以将人力资源系统作为竞争优势的来源[4]。

跨国经营能力的展现需要资源的依托,资源是竞争优势的基础,无论是东道国的物质资源、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共享高级资源,还是企业文化资源,都会影响到跨国企业的全球竞争优势。

1.1.3 子公司

随着学者们研究的深入,对于跨国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分析逐渐拓宽到母公司和子公司的视角。任胜钢等跳出对单个企业分析的视角而深入到企业群体中研究,提出集群中体现的网络优势是跨国企业关键的战略性区位优势源泉,进而指出集群内子公司是跨国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之一[5]。子公司的特定优势作为一种新生优势,其产生与成长历程值得剖析。国外学者相对于国内学者则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眼光更具前瞻性。他们认为,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子公司的创新能力是更具价值的竞争优势来源,Ram Mudambi等认为,随着跨国企业转向利用外国子公司研发产品,母子公司是全球创新的最有效的组织结构[6]。赵福厚从战略性的高度探索子公司所带来的竞争优势,认为子公司竞争优势有内部和外部来源,分别为公司自身的能动性与国家或行业因素和经营网络,而且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7]。赵景华研究了国外跨国企业在我国的子公司,认为他们在我国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为质量管理、企业形象和管理团队素质[8]。我国跨国企业子公司是否正缺乏这些优势的问题值得深思。

对子公司也有很多资源方面的研究,学者们的研究从母子公司的资源扩展到母国衍生而来的优势。资源扩展对子公司竞争优势的发展和保持尤为重要,跨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子公司资源扩展与竞争优势的获取,跨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网络效应、学习效应和创新效应对子公司的资源扩展以及竞争优势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柴忠东等阐明了母国一部分“非市场资源”的垄断与控制,认为新兴市场大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关键体现在母国基础上衍生得来的比较优势,进而转化为竞争优势[9]。

对子公司的理论研究很多,但实证研究偏少,崔浩等总结性地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了海外子公司竞争优势研究的演化,提出子公司存在其特有优势,但对这种优势形成影响的各类环境要素有更深入细分的潜力[10]。从基础理论上的分析到定量上的实证研究,学者们对此做出了很多贡献,但对子公司的研究,仍然缺乏实际探索能力,很难深入到子公司的内部来真正了解在国外发展的子公司竞争实力的状况。

1.2 优势识别

上个世纪末,刘益等基于对现有跨国公司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研究和借鉴,提出对跨国企业竞争优势分层识别的思想,即从跨国企业参与母国、东道国和第三国市场竞争的视角来分析跨国企业在最终产品竞争市场的竞争优势及影响因素[11]。此后,王连森等也突破了以传统理论识别竞争优势的方法,建立了竞争位势的数学模型,对影响竞争位势变动的各因素分别从资源域和环境域进行分析,提出子公司竞争优势来源因素的判断标准[12]。两位学者分别用理论和模型的方法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后者研究的是子公司在东道国的资源和环境下竞争优势的来源,可以引入前者的思想,从母国、东道国和第三国市场3个角度来研究和比较,识别出跨国企业在不同市场的不同竞争优势来源。

还有学者通过利用价值链理论或建立钻石模型的方法来辨别跨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如陈晓曼以案例的形式,通过价值链分析方法识别出竞争优势,并认为应在不同阶段对其价值链战略采取适当的调节,以适应外部变幻的环境[13]。Fernando Ribeiro Serra等通过文献梳理及对跨国企业案例的研究,得出企业成功的支柱,并以资源基础观为出发点对企业的战略资源进行识别[14]。这加深了我们对跨国企业竞争优势识别的领会,从“模仿”到“创新”是我国跨国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另外,Tariq Malik从企业先后进入市场的时间来识别优势,认为早期先入市场的企业具有先发的竞争优势,对后期进入者的优势有识别效果[15]。国外学者注重先入企业对后者竞争优势的识别过程,但后入者进入市场前或许同样会对市场内企业进行识别研究,这值得我国学者去验证。

针对跨国企业竞争优势的识别研究,无论是从简单的分类识别研究,还是运用模型进行研究,普遍运用了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方法和钻石理论,再结合竞争优势相关理论构建框架对跨国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行识别和研究。

1.3 优势构建

企业竞争优势的构建必须着眼于目前的环境和发展现状,我国跨国经营的企业还应适应国外的市场环境。根据我国的历史条件和跨国企业经营的特点,李占祥等探究了欠缺竞争优势的原因并提出了建议[16],为跨国企业竞争优势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但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企业间竞争优势的构建既有对抗也有合作,许庆瑞等认为,现存理论皆是将竞争优势建立在企业对立的基础上,而疏忽了企业间的协作,以企业间竞争优势的融合来提升自身竞争优势是值得采用的[17]。同时,随着集群思想的深入,集群内企业的合作或者区位内企业的合作值得研究。

大型跨国企业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是因为这些公司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研发能力。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跨国企业技术实力相对较弱,薛求知等认为,应考虑技术竞争优势范式,通过在全球环境下融合各种资源以实现动态的创新效果[18]。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企业也倾向于经过工艺技术、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组织间的整合来创建出动态的技术整合优势。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对知识的学习成为企业构建竞争优势的重点,学习能力与动态能力相辅相成。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观点,借鉴国际竞争优势理论的分析,代虹等认为,拥有并协调好能力拥有、能力创新、能力整合和组织学习这4项要素是跨国企业维持国际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19]。从学习能力角度看,在全球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学习相较于传统跨国企业理论更具解释力。基于企业知识观,我国跨国企业要规定清晰的组织学习方向,利用协作、学习和知识的吸收及消化来构建持续竞争优势[20-21]。在跨国知识流动的基本方式和跨国网络架构的基础上,黄建康将学习知识贯穿于整个组织之中,提出我国企业应采取“网络进入—合作学习—战略竞争”模式,以提高吸收全球知识的本领[22]。另外,Torbjørn H. Netland等指出,为了在全球范围内提升竞争力,很多企业开发了公司特定的生产系统来部署全球的业务,通过跨国企业建立系统或模型来构建竞争优势是值得我国企业借鉴的[23]。从动态能力角度看,孟媛等通过实证分析了动态能力的正向调节作用和竞争优势的中介作用,使学习导向对提高企业绩效有明显的正向效果,并指出通过学习导向能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改善,增强组织的柔性扩展,使企业的动态能力不断提高[24]。Donald Lessard等利用战略管理中一个关键框架——动态能力框架,对跨国企业进行分析,得出跨国企业的能力塑造和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的适应,是跨国企业成功的必备条件[25]。

另外,通过以资源基础观和组织学习理论为出发点,单蒙蒙等分析了中国移动的案例,深刻意识到新兴市场跨国企业在全球资源逐渐紧缺和遭到克制的条件下,企业在渴望可持续发展同时,建立独具特色的绿色竞争优势的机制是尤为迫切和重要的[26]。很多跨国企业都在努力得到具有环保意识的认可,Dina Abdelzaher等结合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数据,实证检验了环境绩效的调节作用,以及绿色政策对绿色信誉的显著正相关关系[27],为跨国企业建立更成熟的绿色竞争优势机制提供了依据。

1.4 优势培育

学者们都是在对竞争优势的来源、识别、构建等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到研究目标聚焦,大都是选择从某一个方面切入,展开研究。比如,营销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张蓓通过对营销环境的特点分析,指出跨国企业应立足自身情况,通过结合文化、产品、品牌、技术、管理、人员等方面培育整合优势[28]。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从单一角度来分析如何培育跨国企业竞争优势,存在着与企业管理实践的必然差别。葛秋颖等在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从竞争优势培育、海外区位选择以及海外进入模式等角度分析培育跨国企业竞争优势的路径选择[29],这是针对安徽省跨国企业的研究,其样本选取的典范性不够强。另外,安徽省跨国企业相对于江浙沪粤等经济发达省份,数量和规模仍然较小,借鉴意义有待商榷,但研究结果仍然具有积极意义,为竞争优势培育领域的研究开拓了新空间。曾剑云等按照跨国企业的分类以及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将现有国外研究结果分为竞争优势培育型FDI战略竞争理论、战略资源获取理论以及后来者行为理论,并指出我国应将技术等战略资源纳入竞争优势培育型FDI战略竞争理论的研究范围,来总结我国海外资产获取和影响我国获取绩效的关键因素[30]。这只是从理论角度提出培育的大体方向,但具体培育举措仍然处于薄弱状况,有待进一步研究。

1.5 优势演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竞争环境的变化,跨国企业若要在行业内保持持续的领先地位,应该建立动态的发展观念。Barnett等曾提出绩效演化模型*Barnett等于1994年在《An evolutionary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一文中提出了绩效演化模型。,认为经受市场竞争考验的企业更多地表现出明显的绩效优势,这种绩效优势通过管理设计和战略变迁,特别是适应性学习,会使组织更强大,形成战略演化机制。关涛基于时代变迁带来的影响,通过折衷范式提出了所有权、区位与内部化三方面优势,针对的是科层资本主义时期跨国企业独有的竞争优势。伴随联盟资本主义时期的来临,企业间协作网络和非股权合作逐步在跨国企业竞争方式内占领主导地位,旧有的竞争优势定会随之产生很大的改变,从而体现跨国企业技术合作和战略联盟的作用[31]。D'Aveni曾在《超强竞争理论》中也提到,企业竞争优势并不是静态和固定的,于高速变动的环境中,优势地位巩固时间逐渐变短,企业有必要找寻到下一个优势,才能使自身继续获得相对超越地位*以D'Aveni为代表的超强竞争学派成员认为,卓越的绩效难以持续,并在《Hypercompetition》一书中阐明在高度动态的环境下,任何优势都是短暂的。。但是,该理论并没有提出找寻下一个优势的路径和方法。随后,Christensen从市场需求变化的角度,着眼于磁盘驱动机、糖尿病患者护理与管理教育等部分行业,察觉到需求轨迹与技术轨迹的动态关系是致使竞争演进的本质机制,表现为市场层次上竞争基础会随需求轨迹与技术轨迹的动态演化而展示为演进的趋向,进而揭示出竞争优势的市场演进路径*Christensen是竞争与技术演化研究领域的代表,于1997年在《The innovator's dilemma》一书中给予了详细的介绍。。而Helfat和Raubitschek则认为,企业不完全是通过市场演进推动竞争优势的提升,应该通过新产品、知识学习和能力推动竞争优势演化*Helfat和Raubitschek于2000年在《Product sequencing: Co-evolution of knowledge, capabilities and products》一文中通过共同演化模型发掘竞争优势的演化路径。。

考虑到动态环境的影响,黄正松通过对跨国企业竞争优势的变迁过程和特点的分析,基于中国跨国企业样本,对照了初级与高级竞争优势并分析了两者的异同之处,提出竞争优势的动态涵义,佐证了跨国企业应按照竞争环境的变化逐步调节和改进自身竞争优势以实现发展的观点[32]。刘昊等遵循“决定条件—竞争优势—发展路径”的研究方式,建立起涵盖了海内外生产要素、需求条件、公司战略、结构与同业竞争,相关及支持产业的4维度8因子的双钻石模型,以探索我国跨国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途径。该研究认为,要实现快速成长和发展,必须以国内的需求市场为基础,再追踪国外需求市场的变动,要有效通过国内外高级要素条件,提升与厂商和客户间的协同与互助能力,踊跃地加入海内外市场竞争[33]。这给予我们一个跨国企业利用多因素的动态性视角,在跨国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立足于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来实现每个阶段的发展。在对新兴市场跨国企业如何走向发达市场而形成竞争优势的路径领域的研究中,Masaaki Kotabe等对来自主要新兴市场(中国、印度)的多家公司进行历史纵向分析,发现从建立国内市场到建立发达国家市场的竞争优势的进化路径:一方面,主要通过掌握新兴跨国企业获得资源的能力,吸收并建立自己的优势;另一方面,新兴跨国企业通过新市场的庞大需求提升创新能力的方式,可以树立竞争优势[34]。

2 总结与展望

学者们对跨国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从静态研究企业应如何获取竞争优势发展到跨国企业要如何构建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跨国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单维度解构逐步拓展到全球环境下的动态学习、系统培育等领域。

(1)现有对跨国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营销网络、资源和子公司3个方面,后续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近年来,全球的营销网络趋于成熟,资源也是学者们普遍的研究课题,对跨国企业子公司的研究逐渐增多。可将企业国际化定义为区位、时间和空间上的国际化,从而让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隐性来源,未来的研究工作应该回答跨国企业如何塑造自身的进入外国环境以及该动机和过程中的涉及资源和(动态)能力。

(2)对跨国企业竞争优势识别的现有研究并不多,通过理论模型分析识别跨国企业的竞争优势,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有些许不同。鉴于企业总存在于集群或经济圈内,我们可通过多个相关联的企业案例进行横向总结,增强对多个企业整体竞争优势的识别。或者在借鉴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对先进入全球市场的企业和后入者之间是否存在着优势差异的问题,进行识别比较研究。

(3)学习能力与动态能力如何持续形成跨国企业竞争优势,仍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学习导向是竞争优势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能力对于形成动态能力及作用与竞争优势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效果。据此,可以就组织学习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领域展开更深入的研究。例如,在创新网络中组织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素、动态能力的形成与成长路径、母子公司间知识交流与学习能力相互影响等领域进行进一步探索。

(4)虽然跨国企业竞争优势的培育与构建有相通之处,但有针对性的关于如何培育跨国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认为,对构建角度的研究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解读可属于培育角度,但如果缩小范畴、仔细区分,构建与培育尚有些不同,企业的成长路径、培育路径在视角和战略上不能完全等同。如何系统分析我国跨国企业竞争优势的培育路径,仍然是目前的重要课题。因此,从企业内外部环境着手,以多个行业典型跨国企业为研究对象,全面地探讨我国跨国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探索出我国跨国企业竞争优势的培育路径,对于开展跨国企业竞争优势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5)演化视角下的跨国企业竞争优势研究成果颇丰,侧重点各不相同,但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绩效演化是竞争结果的动态表现,能力发展、学习、战略变化会影响企业绩效,并且绩效演化跨越产品或者服务等价值载体,有不切实际的嫌疑。在价值演化领域,企业应主动取舍顾客价值要素,并提供差别化的价值曲线来增加顾客价值以形成竞争优势。但是,如何连接企业内部优势与市场优势的动态关系仍是空白。我们认为,需要整合价值和绩效,结合动态环境,将其嵌入同一理论模型中加以思量,才能系统地解释竞争优势的演化。

(6)定性研究跨国企业竞争优势的成果较多,但系统性思考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而进行的科学的定量研究较少,如何使研究结论具有普适性,是今后的关注重点。目前的诸多研究偏重于影响因素和理论模式分析,静态解读跨国企业竞争优势的相对性。然而,环境动态性的客观存在,截面研究与静态研究结论相较于企业管理实践差异较大,虽然有少数学者提出了能力演化的路径,却只局限在理论推演,欠缺实证支撑。因此,考虑到数据来源一致性和有效性,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实证研究与案例研究结合起来,才能得出具有较强的典范性和普适性的结论。

猜你喜欢
跨国企业竞争优势
大型跨国企业每年逃税885亿美元
矮的优势
从研发看企业的“走出去”与“请进来”
感谢竞争
画与话
跨国企业组织与文化创新问题研究①
在华跨国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对员工关系的影响分析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