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探讨

2018-03-19 15:13张慧萍
关键词:专业学位学位培养目标

张慧萍

(重庆交通大学 河海学院,重庆400074)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定位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自2009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开始招生以来,各高校不同程度地在这一指导思想下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方式的优化改革,但目前来看,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与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执业能力的认可度之间存在较大矛盾,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质量和就业前景令人堪忧。为了满足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际需求和进一步拓展就业市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的改革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工程素养

教学作为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其主导地位毋庸置疑。传统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教学中更注重教师的主导性、知识的输出性。当高等教育到了研究生阶段,课堂可以成为研究生发挥主动思维、反馈对预学知识的理解、对知识应用的思考等发挥主观能动性,甚至展现自己多年高等教育成果积淀的平台。研究生课程教学更趋知识的专业化、应用性,知识体系与未来从事工作领域的工程素养、执业资格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直接相关,所有在校的学习积累都应该为以后从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发掘学生主动思维潜力

一改传统教学方式,部分课堂成为研究生初步培养实践能力的有效场所。近年来,我校河海学院部分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章节布局,将实践性较强的几门专业课程总体划分为若干块,同时将学生分成对应的若干组,每组同学在全程上课的同时选择某一部分课程内容为小组的主讲内容,所选内容由本组同学做课前自学、讨论,查找应用案例,自成一套理论教学到知识应用的完整教案。课程进度按序开展,每一章节由任课教师做内容概要讲解,然后由小组代表上台讲授,其他同学补充,全班同学对所讲内容质疑,小组同学解答质疑内容。最后由任课教师做简短评价,对研究生在讲与问的过程中不懂的、不准确的知识点答疑解惑,再对课程内容做系统讲解,对知识点的工程应用案例做进一步拓展讲解,扩大专业知识应用面。这种集中—分散—集中的研讨式教学方式推动了研究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学与用相结合的思维习惯,讲解、提问、回答都具有挑战性,充分调动了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甚至能有效促成他们碰撞出智慧的思想火花。

(二)积极推广案例教学,加快知识转化速度

案例教学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郎代尔(C.C.Langdell)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郑汉姆(W.B.Doham)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2]。案例教学是开放式与互动式关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是基于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的知识应用教学,教学过程中贯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反复优化。同一门课程的案例教学引入的工程实例,需要多名具有工程经验的教师联合编写、共同论证。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活动围绕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有序展开;教学内容以教师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从而获得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具体经验和能力;教学过程推崇对话、交流、讨论,师生互补,教学相辅;改变传统的以卷面成绩为主要评价依据,代之以个性化、多元化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注重对阶段性、终结性能力的考察。

目前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或多或少地引入案例教学,而这种案例多半只是基于知识应用的“举例”,工程实例的教学过程很少考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基本停留在知识应用的“灌输”阶段。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2016年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研讨会上,各高校纷纷提出由知名度高、专业实力雄厚的高校牵头,行业内其他高校积极参与,共同编写可以共享的高质量的案例教学教程,惠泽整个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行业。

(三)开设特色课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

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他们应该是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高级工程人员。随着工程规模、工程技术的综合性和工程本身的复杂性的发展,现代工程对社会和自然的影响越来越深远。纵观国际工程,“将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放在首位”已成为普遍遵循的原则。美国工程技术评审委员会在制定认定标准时,要求美国工程院校注明工程专业学生“具有对职业和伦理责任的认知”[3]。上述特征对工程专业人员除了要求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以及科学的方法、规范的学术思维外,职业道德和工程伦理素养也成为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

为培养研究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工程素养,我院几位年轻教授共同编写研究生教材《科技活动与学术规范》,在我校工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中普遍采用。同时,我院派教师代表参加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工程伦理”课程培训,修订的培养方案计划将“工程伦理”列入学位选修课程。在强化专业知识的同时,力求提高我校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素养等综合素质,为培养更加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不断努力。

(四)适当开设执业资格考试科目,为研究生参加工作铺路搭桥

在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比学术型研究生更加积极努力地为从业做打算,他们中绝大多数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利用课堂和导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之余自学参加1~2项执业资格考试,但各自为阵的学习环境不便于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的讨论,信息共享不及时,考试过关难度较大。而就业时各科研单位、工程院所、大型企业对于研究生所获得的执业资格证书却格外看重,研究生期间取得一项执业资格证书是他们普遍追求的奋斗目标。为此,学院邀请已取得执业资格证书的教师开设部分应用面较广的专业课程,如注册岩土工程师需要统考的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岩体力学与岩体工程等考试科目作为选修课,切实支持交通运输、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等工科类研究生的执业资格考试,减轻自学压力。同时,任课教师传授获得执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学习经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三、加强导师培训,进一步强化学位论文质量

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责任主体,对研究生专业水平和学术素养乃至从业后的职业道德等都具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一)明确界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虽起于2009年,但导师们惯性地沿袭多年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式,外加初步招生时招生规模小等原因,学校乃至学院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界定不够明确,以至于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没有区别于学术型硕士的要求。很多导师对两类研究生无区别地同步同方式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并没有真正达到国家对其培养目标的要求,导致毕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并不真正具备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鲜明特征。管理层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上定位明确,但没有畅通有效地将培养目标定位传达到导师,且被导师有效执行。

基于上述原因,一年一度的新增导师培训应向导师明确强调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的不同培养目标,使他们从第一届研究生开始就对研究生的分类和培养目标有明确的定位,进而在指导学生过程中身体力行,培养出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真正具备高级工程人员素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

(二)大力推行多样化学位论文标准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明确为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所以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和论文涉及专业范围的要求与学术型硕士有所不同,如“教指委”对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要求来源于水利工程领域或实践,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拟解决的工程问题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先进性,论文内容可以是应用研究论文,也可以是规划、设计、施工及产品开发类论文。与学术型研究生学位论文在创新点要求上相比,专业型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定位更倾向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然而各高校及硕士生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定位不够明确,在评阅送审的学位论文时,一旦遇到工程规划、工程勘测、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等内容的论文,很容易视为论文深度不够或导师指导水平欠佳,基本被划定在低分或毙杀的边缘。鉴于此,导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时多半不愿选择应用类或规划、设计、施工类题目。因此,一定程度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结果与国家的培养目标相悖,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其领域应涉专业面的需求。由此看来,以多样化论文标准对接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多样化的培养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三)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

据国家教育部文件精神,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只是国家培养的两种不同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其培养环节上专攻方向不同,学位论文侧重不同,而绝不是降低培养要求,所以需从论文选题到论文质量都严格把关。学位论文除了导师把关外,能督促其提高质量的重要环节是答辩前的论文评审,评审结果关系到该学位论文是否达到学位论文水平,是否有资格答辩。但目前学位论文送审除了学校按比例抽取盲审的学位论文外,其他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基本由导师指定、学生送达,且存在答辩现场专家临时翻阅撰写评审意见的现象。答辩专家由导师安排,送审、评审、答辩各环节都存在不严肃的问题。

为了扩大盲审范围,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强化答辩环节管理,建设院级网络盲审系统迫在眉睫。同时,改传统的导师分散自由组合的答辩模式为学位论文由学院统筹送审,答辩由学院按专业、导师统筹安排,导师回避等方式,严把学位论文质量观,由尾溯源,从研究生进校就培养严谨的学习风气。

四、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实践环节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知识由理论转向工程应用的关键环节,在目前实践基地建设还不十分完善的条件下,需要从多个途径打造实践条件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以规范的管理为基石

合理规范和较高要求的管理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升能力的标杆。我校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研二开学提交实践计划表,实践计划在导师的指导下填写,必须明确实践场地、依托项目名称、实践内容、指导教师、实践进度安排等;实践期间按实践进度完成实践登记表;实践结束需完成专业实践总结报告;一年实践结束后依据所有实践材料由实践指导教师给予实践成绩,学院组织专业教师给予实践评定意见。整套实践管理过程有效约束实践行为,是研究生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

(二)充分利用校内实践资源

专业学位研究生要取得好的实践成果,除规范的管理外,资源丰富、运作良好的实践平台更是实践条件的硬件保障。在各学校纷纷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且校外实践资源并不充分、成熟的大背景下,各高校各级各类科研平台的充分利用无疑是一条便捷有效的实践途径。如我院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共建水利水运重点实验室、长江航运工程与智能航道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我院学科共建单位——西南水利水运科学研究所等,共有模型试验场、试验厅1000余亩,各平台管理教师、科研或生产项目均为我院和西科所研究人员直接承担,他们中绝大部分是我院导师,指导培养的研究生可以结合项目直接进入平台试验场,参与项目研究和开展试验,或到项目一线的施工现场参与工程实践。以校内科研平台为基点的实践节约成本,方便管理。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还不很成熟的条件下,依托校内各科研平台的科研或工程项目应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的首选。

(三)打造互惠双赢的优质实践基地

优秀的实践基地无疑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升实践能力的摇篮,各高校积极筹划校外实践基地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精心选择基地依托单位,求质量不求数量。实践基地的建设必须以提高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为根本立足点,需要从合作单位工程生产项目与研究生所在学科专业培养方向的一致性,愿意承担基地导师队伍整体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指导能力,愿意接纳研究生参与工程项目的数量和参与程度,双方在工程项目上的合作程度等方面考虑是否可以建立研究生实践基地。基地一旦建立,就当本着精诚合作的态度,将其打造成为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沃土。二是呼吁政府支持,出台企业单位建设实践基地优惠政策。实践基地运转质量除合作双方的主观意愿外,客观条件上如政府给予政策、经济、项目上的支持尤为重要,是企业基地长效合作的重要保障。三是建设管理规范、成果共享、高质量合作的实践基地。规范的管理制度是校企双方友好合作的基本保障。确定基地建设合作后,双方协商签订基地合作协议、出台管理制度、明确权责义、实践成果归属认定等,在保障研究生实践环境和条件的同时,充分协商保障基地单位、实践学生、学校三方各自的利益,以免在后期合作中造成误解或损害长效合作的意愿。

五、结语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各高校基于多年学术型硕士的教育基础,加之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明确的指导方针,近年来其培养方式改革推进力度大,发展迅速。但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发展都避免不了发展中的曲折前进,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措施:集中—分散—集中的研讨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开设“工程伦理”等特色课程,适当增加应用面较广的职业资格考试科目;积极推进多样化论文形式,严肃学位论文评审、答辩环节的管理;规范实践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实践资源的同时,积极打造互惠互利的校外实践基地等。这些措施在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不同程度地发挥着重要作用。推行进程中遇到各种困难,各种改革举措也有待进一步的实践检验。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学位培养目标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学位撤销法律规定的现存问题与厘清完善
——以《学位条例》的相关修订为例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