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深阅读”的现实困境与突围路径*

2018-03-19 13:55贾金玺
关键词:数字内容

贾金玺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北京 100021)

所谓“深阅读”,就阅读内容而言,“它应是指经过时间拣选和验证的人文社科经典、各专业领域公认的优质书籍”[1];就阅读体验而言,它是一种慢速的、沉浸式的、有着丰富的感官细节和复杂的情感、精神体会的阅读。可以说,“深阅读”是一种充分融入读者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去研读优质内容,同时进行思考和创造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浅阅读”,则是一种旨在打发时间或获取简单知识常识的浏览式、随意性、碎片化和娱乐化阅读。一般认为,“深阅读”更有助于人们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有助于社会传承已知、创造新知,也因而被业界学界众多人士所积极推崇。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给大众阅读载体、阅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碎片化的移动阅读已成为目前最为流行的信息获取方式。在这种背景下,“深阅读”的地位有所弱化。如何看待目前这种阅读方式的改变,从而更好地引导阅读,值得关注。

一、阅读已步入移动化时代

如今,大众阅读已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阅读逐渐成为人们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通过移动终端进行阅读已成为一大批人基本的生存和文化需求。相比传统纸质书籍和传统PC电脑,移动终端在促进数字阅读方面具备很多天然的优势。从阅读载体来看,各种移动终端在屏幕尺寸、显示效果、操作界面上都越来越贴合数字阅读的需求,而且便于随身携带和随时随地展开阅读;从阅读成本来看,移动阅读的内容获取成本更低,不用提网络中到处充斥的海量免费内容,即便是一些需要付费的正版电子书,价格也只有纸质版的三分之一左右;从阅读体验来看,移动阅读普遍融入“评论”“分享”“转发”等社交功能,读者还能根据自身喜好进行个性化定制阅读,获取纸质书籍阅读过程中很难得到满足的体验;从阅读内容来看,移动终端上可呈现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虚拟动画等丰富多样的内容形式,方便读者自由选择取舍。正因如此,移动阅读备受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群的追捧,移动阅读产业也成为近年来学界业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其发展前景也被普遍看好。

实际上,相关报告披露的数据也印证着移动阅读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2017年4月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68.2%,较2015年上升了4.2个百分点,实现了连续8年的增长……[2]亚马逊于2017年4月20日发布的“2017年全民阅读报告”中同样批露,“电子书阅读的普及率继续呈上升趋势,阅读电子书的受访者比例与去年相比上升6%,达到90%”,而且“78%的受访者选择通过社交平台(微信、微博、豆瓣、知乎等)分享阅读有关的内容”。[3]可以说,移动阅读的快速崛起正在悄然改变我国全民阅读的结构与面貌。

移动阅读的出现与崛起,为不爱阅读、无暇阅读的人们提供了更加便利快捷的阅读渠道,客观上也缩小了城乡之间的阅读量、阅读率鸿沟。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移动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对“深阅读”环境与方式的弱化和消解。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厘清移动“深阅读”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而探寻突围之道。

二、移动“深阅读”的现实困境与深层原因

“深阅读”在移动阅读时代的式微,有着多方面复杂的因素。笔者以为,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优质数字内容的稀缺,新娱乐方式的强烈冲击是最为主要的三个方面。

(一)读者阅读习惯已悄然改变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2017 年发布的第14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日均手机阅读时长为74.40分钟,其中,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 26分钟;人均每天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为5.51分钟;人均每天接触Pad(平板电脑)的时长为13.88分钟。[4]这一系列数据说明,我国国民阅读方式和习惯已有了极大的变化。这种现象的出现,或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人们在家里、办公室、图书馆等固定地点进行阅读的大段时间不断减少,而在交通工具、移动途中的阅读时间却不断增加,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在等人、候车、聚餐等碎片化时间中利用移动终端进行阅读;另一方面,阅读平台(微信、微博、阅读APP、手机网站等)的空前丰富,也使得人们在这些阅读平台之间的跳跃切换非常便捷,以期得到最精简、最有用、最感兴趣的信息,客观上打破了阅读的连贯性和延续性,加剧了碎片化浅阅读态势。

追根溯源,读者阅读行为的改变,与阅读心理的悄然变化不无关系。现如今,阅读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相当分量的休闲娱乐功能,尤其是年轻化读者群体的阅读,“不仅仅是寻求精神上的皈依和认同,而越来越重视阅读带来的视觉享受和愉悦感觉。”[5]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人们对于阅读内容的选择更趋于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只要能够休闲娱乐并获取一种心理平衡即可。这种情形下,传统深阅读固有的“仪式感”也逐渐被冲击得支离破碎。

移动阅读的碎片化浅显化,表面上是读者充分利用了时间,并且获取了一定的愉悦感,但是,长期热衷或偏好甚至是习惯于“碎片化”阅读而忽视“深阅读”,必然会导致头脑浅薄化和思维碎片化。美国科技作家卡尔便认为“碎片化”阅读的泛滥使读者牺牲了深入阅读的功能,变成只是信息的解码者,形成丰富的精神连接的能力被搁置。[6]从更深远广阔的角度看,“碎片化阅读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人类经典文化的传承,尤其是印刷时代积累的不朽著作”[7]。

(二)优质数字内容的相对稀缺

数字阅读潮流势不可挡,但劣质内容泛滥,优质内容相对稀缺的现状不容忽视。

首先,部分数字内容供应平台过于看重数字阅读背后的商业利益,甚至打着法律的“擦边球”,向读者提供淫秽低俗的内容。据报道,2016年1—6月期间,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开展整治行动,对互联网出版的低俗内容进行全面清理,共有包括网络小说、手机小说在内的1 414种淫秽色情和低俗网络文学作品被查处,20家传播淫秽色情文学的网站被关闭,累计删除各类淫秽色情文学网页链接3万余个。[8]

其次,纸质书籍出版有着严格的编审把关,其版权也有着相对完整的保护体系,这就客观上造成两方面的后果:一是部分精品内容、经典内容由于版权保护的限制,难以转化成为数字化资源,最终呈现在移动终端界面之上;二是大量免费、盗版的数字内容先于正版内容出现在读者面前,直接危害正版内容的合法权益。这其中,不少数字阅读平台为提高点击率,或为非法获利,充当免费、盗版数字内容的“保护伞”。2017年4月,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会同国家版权局对外公布的12起侵权盗版典型案件中有一件涉及数字内容侵权,四川双流“轻之国度”“轻之文库”未经权利人许可,向公众提供侵权小说作品2 200余部,并通过广告方式非法获利27万余元。[9]

最后,移动阅读内容的生产过于强调迎合读者需求,过于强调迎合市场热点。有调查数据显示,在手机阅读接触群体中,“都市言情”类书籍最受欢迎,选择比例为23.5%,接下来是“文学经典”(17.2%)“历史军事”(15.4%)和“生活社科”(15.1%)。[10]因此,更受读者青睐的领域成为内容生产的热点领域。据披露,有的数字阅读平台要求签约作家每日更新字数远超常人能力所为,为了完成字数要求,作家只能绞尽脑汁凑字数,而不顾内容质量的优劣;还有作者利用“写作神器”,采用“复制粘贴”、掐头去尾创作出所谓“原创内容”。正因如此,优质精品数字内容愈发显得难能可贵。

(三)新娱乐交往方式的强烈冲击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社交娱乐方式前所未有地丰富,层出不穷的新娱乐交往方式客观上占据了人们的时间,分散了人们的读书精力。从移动终端载体来看,这种现象也很普遍。为了迎合用户的多样化需求,移动阅读终端往往被融入了更多的非阅读类沟通交往、娱乐消遣功能(除了少数像亚马逊kindle等专门用于移动阅读的电子阅读器外),这些沟通交往娱乐消遣的功能更容易“掠夺”人们的注意力。在第十四次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一项针对手机阅读接触者“通过手机从事的活动”的调查显示,近九成(89.1%)读者选择“微信”作为通过手机从事的主要活动,选择“听音乐(68.9%)”“看视频(68.6%)”“手机QQ(48.1%)”等的比例也非常之高;而“浏览手机网页(45.9%)”“看手机小说(39.9%)”“与工作、学习有关的信息(25.9%)”“阅读手机报(19.8%)”等活动比例相对较低[11]。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阅读是比较难竞争过微信、音乐、视频等活动(功能)的。

除了上述三大因素之外,移动阅读终端的舒适度、便利度不足,阅读软件功能不完善、欠缺个性化设置、全社会“深阅读”环境氛围的弱化等问题也都是影响移动“深阅读”发展的直接原因。

三、移动“深阅读”的突围之道

扭转移动阅读浅显化碎片化的面貌,有赖政府机构、出版厂商和读者作家等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而且这也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笔者以为,可考虑重点从精品内容建设、阅读体验提升、阅读习惯培养和阅读氛围营造四方面寻求突破。

(一)加大优质内容建设力度

丰富精品内容资源,是拓展移动“深阅读”最基础的保障。内容建设离不开国家法规政策的大力支持,但更重要的还是依靠出版厂商、内容创作者等方面的共同努力。简单来说,加强内容建设可从现有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和优质数字内容的新创作两方面入手。

现有内容资源的数字化,既包括传统出版企业将纸质图书加工制作成数字化内容,也包括出版企业或科技公司对经典公版图书的二次数字化。相对而言,现有内容资源的数字化转换技术门槛较低、操作简单,绝大部分出版企业都可以轻松完成;而将经典公版图书重新设计排版数字化,则更加考量内容运营商、出版商的实力水平。例如,知名阅读平台商掌阅公司于2014年便成立了公版项目组,对国学名著、经典文学作品等公版图书重新设计排版,使得这些内容可在手机上更好更舒服地呈现出来,让名著更易读、好读。截至2016年4月,掌阅已提供2 000多本公版图书的数字化资源,累计下载超过4 000万次。[12]

扶植优质数字内容创作是内容突围的另一条重要路径。2015年1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关于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从资金政策、人才培养、版权保护等方面加大对优质原创内容的支持力度,促进网络文学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一些数字出版平台做得更多,探索也更深。例如,2015年3月成立的阅文集团,致力于打造成为中国领先的正版数字阅读平台和文学IP培育平台,因而在内容资源打造上狠下功夫,除了注重编辑团队的培训和业务水平提升,集团旗下的文学网站还先后和上海社科院、鲁迅文学院合作,培训和指导网络作者。前文所述的掌阅公司也在2017年2月携手百度文学、中文在线等多家数字阅读平台,共同成立“原创联盟”,推出“精品内容全平台共享计划”,旨在联合行业内的领先企业,挖掘优秀网络文学作家,扩大原创作品的市场影响力。可以预见,读者能在移动端进行“深阅读”的精品数字内容会越来越丰富,形式会越来越多样。

(二)优化移动阅读体验

移动阅读体验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读者是否愿意利用移动终端进行深阅读。因此,不断提升读者阅读体验,成为拓展移动深阅读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总体说来,根据读者需求层次的高低,阅读体验的提升途径可以充分考虑两个方向,一是提供极致的感官体验,充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二是提供丰富的个性化阅读、社交阅读体验,满足读者深层次的交流沟通、自我实现需求。

前一种方向无需赘述,目前绝大部分移动阅读平台(APP)已经能为读者提供排版贴切、显示效果上佳、操作便捷的阅读体验;涵盖了文字、视频、动画、语音等多种形式。若想有更大的突破,需要依赖大数据、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带给读者更多个性化、沉浸式智能“深阅读”场景。

后一种方向则更具探索和优化空间,也是诸多数字阅读平台(APP)打造阅读体验差异化、特色化的重点。移动阅读中融入恰当的社交元素和个性化推荐元素,不仅能刺激读者的使用时间和使用频率,还能迎合并满足读者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在社交阅读方面,各平台都在尝试不同的融入方式,例如,微信读书APP引入了微信中的多项特色社交功能,读者可与好友之间赠书或借书,同时提供好友间的阅读排名;多看阅读APP的书友圈功能,允许书友之间相互关注,相互分享笔记、收藏和阅历,达到以书会友的目的;拇指阅读APP则打造一个阅读达人社区,允许读者关注那些自己感兴趣的阅读达人并从社区中获取他们最新的书评笔记。在个性化阅读方面,各平台也基于不同的技术或标准向读者推荐阅读内容,有的以读者兴趣或阅读历史为推荐标准,有的以当前网络阅读热点为推荐标准,有的以社交关系阅读内容为推荐标准,也有综合多种标准综合推荐的,无论哪种推荐标准,目的无外乎是竭力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提升读者阅读体验。

(三)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读者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阅读效果的优劣。移动阅读人群年龄普遍相对较低,其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更需要学校、媒体、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引导。一方面引导移动阅读人群能够明辨深浅阅读的关系并在二者之间找准平衡;另一方面则以各种活动进行外部刺激,激活读者阅读热情,养成良好习惯。

首先,引导读者正确看待“深阅读”与“浅阅读”二者之间的关系,努力在这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浅阅读”可使读者快速了解信息,掌握事物大概,有助于挑选出适合自身“深阅读”的内容;反之,“深阅读”能使读者掌握事物细节,了解来龙去脉,促进思考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指导“浅阅读”的合理科学开展。可以说,“深阅读”是主体,“浅阅读”是基础,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有机体,并非是截然不同的对立面。成年人可根据自身需求调整深浅阅读比例,而未成年人则更需要在家长、老师的引导下多进行“深阅读”,逐步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其次,社会多方力量的共同推动也是促进读者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一个原动力。2006年,中宣部等几部委正式联合推广“全民阅读”活动,每年围绕特定主题展开系列活动,推动全社会营造出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的良好阅读风气。这些活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读者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内容运营商开展的一些主题活动更加吸引移动阅读人群的参与。2016年底,京东读书推出了“京东共读”活动,“由专业出版编辑精选图书干货,降低读书成本,组队对抗阅读惰性,使书友21天养成良好阅读习惯”[13]。“京东共读”开辟了目前国内独有的读书新模式——赏金共读模式,只要书友按规定完成相应的读书任务,即可获得额外的高额赏金。这个激励方式吸引了大量书友的参与,据其微信官方公号披露,截至2017年4月27日,“京东共读”已成功举办3期,吸引20万书友参与活动,共读12本书。

当然了,读者阅读习惯的养成,主要还得依赖自身的认识与坚持,外部的力量毕竟只是一种辅助。而一旦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移动深阅读的整体面貌必然会有所改观。

(四)加大移动阅读推广力度

移动阅读已成为当今社会数字阅读的一个主流,但在信息庞杂,内容空前繁荣的环境下,再优秀的内容也要借助一定的推广手段才能脱颖而出,为广大读者所知晓。而且,即便是阅读属于相对个人化的活动,也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加大推广营销力度,瞄准社会热点关注点,也是有效促进移动“深阅读”发展的途径。

第一种可考虑利用名人示范效应,通过名家榜样力量推动精品内容的扩散。名人普遍具有更高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名人所推荐的优质内容也更容易赢得读者关注。2017年4月20日,亚马逊联合优酷制作的《读书人》节目正式播出,这档节目就集结了俞敏洪、李敖、罗振宇等12位“读书名人”,请他们分别在节目中向观众倾诉阅读在他们的人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分享阅读为他们自己带来的思考、成长,甚至成功的故事。截至2017年5月17日,该节目已推出9期,共有9位“读书名人”分享了自己的读书经历,总播放量已超过2 200万次。

第二种可考虑借助热门影视剧、综艺节目的热度,推广数字内容。亚马逊调查发现,电子书读者更易受影视剧、综艺内容热点的影响,例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降临》《人民的名义》等热播影视剧直接带动了其同名电子书的热销;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火爆也直接带动了诗词类电子书的销量。这就要求数字内容运营商要能够依据当前的大众热点和社会焦点,有针对性地推出一些相关性较高的数字阅读产品。

第三种则是挖掘普通读者的阅读故事,通过身边的力量来激活读者的兴趣。如今,越来越多的读书推广活动中更加关注普通读者的示范力量,注重挖掘身边“读书人”,说出自己的阅读故事,带动周围大众的阅读热情。亚马逊在2017年4月正式启动“亚马逊邀你2017一起读”活动中,推出了“百人百个阅读故事社交分享”环节,希望借此号召和鼓励更多人加入阅读的行列。

四、结语

移动阅读的浅显化碎片化,是媒介载体改变、传播渠道改变、读者阅读习惯改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它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不能忽略其消极作用,但更需正视其积极作用。正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孙寿山在第三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上所说,“数字阅读作为新型阅读方式,正在平稳有序地快速发展,助力全民阅读覆盖面与质量的双提升。……希望集中各方智慧,凝聚各界力量,将数字阅读推向内容更加优质、形式更加多样、受众更加广泛,更加富有活力的新高度。”[14]

移动“深阅读”的培育和推广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形成,有赖整个社会,特别是出版机构、读者大众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完善,优质数字内容的日益丰富,读者素质的不断提高,阅读氛围的日益浓厚,移动阅读可以越来越“深”。

猜你喜欢
数字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 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数字
答数字
数字看G20
主要内容
成双成对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