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模式探讨

2018-03-19 12:45
关键词:学生党员党员情感

宋 璐 李 春 邓 博

(1.广州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广东 广州 510006)

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中的骨干,是我党的新鲜血液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事业的中流砥柱。高校每年发展学生党员人数均超过全国发展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一,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速度高于社会其他机构,是中国共产党新生力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截至2016年6月30日,全国高校在校大学生党员总数逾211万人,占全国高校学生总数的7.7%[2]。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觉悟是否牢固、政治素质是否过硬、知识储备是否充足、工作能力是否具备,直接关系到党的队伍建设和国家的人才大计,长远来看,将会影响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兴衰成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的再教育、打造具备先进性和战斗力的学生党员群体刻不容缓。

当前高校党员教育存在“重发展、轻后续”的现象,学生党员人数迅速增长的同时,不少学生入党后的党性修养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3]。部分学生党员出现理想信念模糊、服务意识淡化、入党动机多样、组织纪律性弱化、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对自身要求在入党后急剧退化等现象[4]。对学生党员再教育活动规律的忽视、科学研究的松懈、监管机制的缺乏成为问题的源头,探索建立规范、多样、可实施的党员再教育模式,提高党员再教育的有效性和学生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迫在眉睫。

党员教育同样隶属于教育的范畴,应需遵循教育学、心理学规律进行。认知、情绪和能力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也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互相联系、不可割裂的组成部分,而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5]。人的认知、情感、能力、行为等心理元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党员教育不能仅依靠机械灌输和强制要求,应该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心理发展规律。研究尝试将党员再教育和心理发展规律相结合,从构建学生党员正确认知理念、强化学生党员情感认同、提升学生党员能力水平、塑造学生党员积极行为等方面入手,打造涵盖“认知构建”、“情感体验”、“能力提升”、“行为塑造”四个层次在内的“四位一体”学生党员再教育模式,使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科学化、系统化,具备操作性和实效性。

一、认知构建——党员再教育的核心内容

认知是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心理活动,进而支配新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认知过程[5]。认知决定行为,大学生党员正处在习得知识的阶段,获得知识、探索世界的愿望强烈。正确的认知观念可以转化为正确的价值取向,表现出对党和国家的高度认同,促使党员在学生群体中真正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要帮助学生党员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袭,必须把“认知构建”放在党员再教育的核心位置。

理论素养不高是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普遍存在的问题,部分学生党员甚至不能正确说出党的指导思想,对党的理论知识和理论基础知之甚少[6]。应及时设置系列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党员对党的各项理论政策、国家大政方针等展开系统的学习,提升学生党员的理论素养和对党和国家的价值认同。从内容上看,除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文献、著作之外,还要与时俱进学习党和国家最新的方针、路线、政策,把握时代脉搏;从形式上看,除自学、视频观看、专家讲解等传统形式外,还应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例如可采取小组汇报、辩论赛、交流会等形式,增加活动吸引力,营造生动活泼的氛围。

认知构建的重点在于用先进知识武装党员头脑,提升学生党员的理论水平,同时鼓励学生说出疑惑,与不合理理念进行及时的辩论,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认知观。在构建认知的过程中,还应充分重视新媒体的运用,一方面利用新媒体新鲜、灵活、阅读便捷、传播面广的优势,宣传符合党和国家利益的理论思想,传递党的声音,占据思想阵地;另一方面,针对新媒体上错误、落后、消极、有害的意识思想,要进行及时的分辨和引导,避免造成不良影响。

二、 情感体验——党员再教育的关键环节

情感是人对事物的态度和主观体验,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也是调节和控制认知的内在因素[5]。积极的认知观念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激发人们的积行为,使人锐意进取;消极的认知观念带来消级的情感体验,使人颓废、沮丧,影响行为和创造力。因此,在构建学生党员正确认知理念的同时,还要塑造、强化学生积极、正向的情感体验。

在党员再教育过程中,要把情感教育作为关键的一环,注重使学生激发作为共产党员的自豪感和道德感,领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首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可以采用团体辅导、情景剧表演、电影赏析等“体验式”教育形式,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创设情境进行教育,给予学生党员充分的情绪体验过程;其次,既要使学生党员感悟到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和高尚情操,发自内心的产生敬仰之情,从而“见贤思齐”,又要使其“见不贤而内自省”,坚决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摒弃违反法律、道德和共产党员行为准则的行为;再者,情感教育可以和专业特色结合,例如号召医学专业的学生党员学习医疗战线党员前辈大医精诚、救死扶伤的精神,进而强化认知观念和理想信念,提升党性修养。

三、能力提升——党员再教育的重要目的

能力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既包括一个人现有的成就水平,也包括未来发展的潜力和可能性,能力表现在所从事的活动中,又在活动中得到发展[5]。学生党员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今后党的各级干部的领导水平和工作绩效,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完成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能否顺利实现。

能力具有多维性,高等教育层次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能力,但创造力、抽象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其他特殊能力仍需进一步发展。要把能力提升作为党员再教育的重要目的,发挥高校学生党员的能力优势,同时弥补能力不足。一方面,要将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给予学生党员更多的锻炼机会,通过校内实践、学生党员先锋岗等发挥学生党员的骨干带头作用,鼓励学生党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激活学生党员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和服务意识;另一方面,根据高校大学生知识水平较高、专业特色较强的特点,把支部活动和专业相结合,在活动中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做到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体现共产党员应有的价值。

四、 行为塑造——党员再教育的最终要求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学生党员教育过程一般需历经认知、理解、认同,并在特定条件和适宜环境地促使下,转化为有效的行为方式[7]。一方面,“认知构建”、“情感体验”和“能力提升”的效果最终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正确认知观念的构建、积极的情绪体验、多种能力的提升会自然产生良好的行为;另一方面,学生党员的行为表现也是检验“认知构建”、“情感体验”和“能力提升”是否到位的依据,不良行为的出现,则意味着再教育工作的其他环节存在问题,应及时查缺补漏。

塑造符合共产党员行为准则的行为也是党员再教育的最终要求。在教育方式上,要对学生党员表现出来的积极行为进行鼓励和强化,并及时发现不当行为,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形式帮助党员进行矫正;在教育途经上,实践是塑造行为的方法,同时行为也通过实践体现出来并得以巩固,要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认知、升华情感、锻炼能力、塑造行为,使各种优良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在现实行为表现中充分展现优秀共产党员的素质与品格。

学生党员再教育中尚存诸多问题,本研究仅从心理学的视角展开,从教育对象的层面进行论述,认为党员再教育应注重教育方式和内涵建设,不能生搬硬造,机械单调,应符合学生党员的心理发展规律。党员再教育涵盖“认知构建”、“情感体验”、“能力提升”、“行为塑造”四个层次,各层次之间层层递进又相互联系,形成“四位一体”的模式。模式的推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目前高校党员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增强学生党员再教育的操作性和实效性,达到提升学生党员的理论水平、政治素养和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为党和国家培养信念坚定、具有战斗力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1]林碧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2):23-26.

[2]吴晶,胡浩,施雨岑.风起扬帆正当时——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纪实[N].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7c_1120074954.htm.2016127.

[3]田成义.积极开展对大学生党员的持续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8(19):28-29.

[4]励立庆.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的问题成因与对策[J].高教与经济,2011(24):13-16.

[5]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孔文军,李金明.关于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30-32.

[7]赵健.高校学生党员岗位实践育人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7):54-57.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党员情感
我是党员向我看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