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斌 张 怡 王 飞 杨 晗 伍文彬 曾进浩 富晓旭
(1.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2.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四川 成都 611137;3.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干部科 四川 成都 610072)
中医内科临床见习是《中医内科学》理论教学的扩展和延伸,是培养中医专业学生从“医学生”到“医生”角色转换的第一步,对提高学生的临床思辨能力和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人文情怀,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1]。我校中医内科教研室自2011年起已将中医内科临床见习引入到《中医内科学》理论教学当中,利用周末时间安排学生到附属医院不同内科病房进行床旁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部分。但有不少学生表示从课堂走向临床时感到无从下手,临床见习课后的反馈褒贬不一,学习效果也不尽相同。如何提高中医内科临床见习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临床实践,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连接中医基础课程与其他临床课程的桥梁学科。为了让学生“尽可能早”和“尽可能多”地接触临床,我校学生在学习《中医内科学》课程同时,分组分批次被安排到附属医院临床见习8学时(2次),根据课程学习进度安排到不同的内科病房,通过临床带教老师床旁讲解,感受真实医疗环境,理解患者疾病内在病机的客观表现,体会中医药的确切疗效,旨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但由于多种客观因素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医内科临床见习教学的效果。
1.学生人数多
近年来,由于招生人数的逐渐增加,每个学期参加临床见习的学生由最初的300人次增加至700人次,附属医院的医疗资源就显得相对有限,加上学生平时专业课程学习较多,临床见习教学多安排在周末进行,带教老师和住院患者就更加不足,难以做到一对一带教,只能将学生进行分组见习,每位学生的见习效果自然无法保证。
2.见习时间少
《中医内科学》是重要的中医临床专业课,学习内容多,教学任务重。为了保证理论教学的课时数,必须压缩实训教学和临床见习的课时,无法统一安排学生进行多次临床见习教学,只能建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跟师临床学习,或者通过古今医案学习以弥补床旁教学的不足。
3.临床思维缺陷
中医内科学的学习和见习,是以中医基础理论、方药学等基础学科为基石的,还可能涉及到西医内科学、诊断学等知识。大二学生在学习《中医内科学》之前学习了中医和西医的基础课程,尚未系统学习西医诊断学和西医内科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临床思维,更不能适应临床上活生生的病例。同时,带教老师的讲授常会涉及到较多的西医检查项目和治疗方法,学生们对病例的理解就存在诸多困难。
此外,再加之校区距离医院路程较长,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习惯于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缺乏灵活性;真实患者疾病病机复杂多变,进入临床后学生常会觉得无从下手,继而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产生严重的抵触心理,直接影响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归其原因,笔者认为是由于在临床见习教学之前未设计合理的学习要求和考核方式,学生也未经过适当准备直接踏入临床,难免会出现疑惑和迷茫,任务驱动型教学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引入到中医内科临床见习教学当中。
任务驱动型教学是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以任务为驱动,通过完成任务,来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探索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的一种教学方法[2]。该方法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中的知识包含在各项任务之中,通过任务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适合应用于实践性与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能让学生“动”起来,进而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创造性的学习[3]。
1.见习目标定位
由于学生临床专业知识尚未系统学习,作为衔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中医内科临床见习教学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内科常见多发疾病的感性认识,强化学生对中医内科方证对应、病证结合的思维模式,加深对中医特定症状的理解,而并非要求学生掌握多少临床疾病的诊疗方法。同时提升医学生的职业意识,学习医患之间的沟通技巧和人文关怀。如此,临床见习教学可以对学生学以致用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有限的医疗资源和见习学时也可达到此目标。
2.见习前设置问题
在学生进入临床见习前,教师针对见习内容提前设置相应问题,让学生基于问题去寻找答案,明确自身定位,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根据分组到不同的临床科室,要求学生事先复习《中医内科学》中属于该科室的常见疾病,总结该系统疾病的临床特点,复习病史采集和病历书写的相关内容。如肺病科,应复习感冒、咳嗽、喘证、肺胀等章节的重要知识点,亲身体会“气息粗促”、“咳嗽声重”、“胸膺满闷”等术语的症状表现,同时对见习接诊病例进行病史采集、四诊合参、辨证分析和拟定处方,将书写病历的成绩纳入过程成绩考核之中。
3.见习中提问交流
临床带教老师除介绍科室基本情况与常见多发病种之外,还应对典型的临床病例加以讲解和分析,不宜过多重复教材中课堂讲授的内容。在讲解中善于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强化学生的“医生”角色,促使每位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参与,主动发言,师生交流,相互促进。
4.见习后问卷调查
见习结束后教师及时发放问卷调查表,针对学生对临床见习的必要性、满意度和收获评价设置四个等级(非常、基本、不、非常不),学生如实填写并说明理由。教师回收有效调查问卷,对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根据学生所提问题和建议进一步改进临床见习教学方法,教学相长,不断完善。
中医内科临床见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第一次以“医生”的角色参与医院的查房及诊断活动,对于学生《中医内科学》理论学习的加深和医生职业意识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多种客观因素的存在,临床见习教学效果不尽满意,学生也无法最大程度地获益。任务驱动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的有效方法,可以引入到中医内科临床见习教学中,具体的实施方法还有待于在见习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丰富。
[1]叶俊,郭毅.临床见习对于医学生职业意识提升的意义[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2):94-95.
[2]孙绍荣.高等教育方法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付欢欢.任务驱动教学法初探[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3):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