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姝
( 辽宁省绥中县动物检疫站,辽宁 绥中 125200)
饲料受霉菌污染较普遍,霉菌污染后饲料产生异味、结块、色泽异常、质地发生变化。营养价值和适口性下降,蛋白质溶解度降低,部分维生素遭破坏。霉菌产生的毒素可引发畜禽中毒。霉菌产生的毒素种类甚多,本文主要选择危害较普遍的黄曲霉毒素予以介绍。
黄曲霉毒素及其衍生物多达20余种,其中黄曲霉毒素B(1AFB1)数量最多。不同品种、年龄、性别和营养状况的畜禽对黄曲霉毒素的敏感性表现不同,其中低龄、营养不良的畜禽较敏感。其对毒素的敏感性顺序为:仔猪>犊牛>肥育猪>成年牛>绵羊,禽类为雏鸭>雏火鸡>雏鸡。
黄曲霉毒素能引起所有畜禽产生肝变,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变性、肝小叶中心如死、胆囊水肿、胆小管增生。还能抑制畜禽体内磷脂及胆固醇的合成,导致脂肪在肝脏内过度沉积,引起肝肥大。
家禽:慢性中毒主要产生食欲下降、消瘦、贫血、腹泻等;母鸡表现为脂肪综合征,产蛋率和孵化率降低。急性中毒多发生在雏鸡、鸭和育成鸡。2~6周龄的鸡中毒后呈现食欲减退、步态蹒跚、颈肌痉挛、角弓反张等;蛋鸭则产生皮下出血,肝脏肿大。
猪: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之分,亚急性较常见。2~4月龄仔猪易发生,表现食欲下降,消化功能紊乱,并有异食癖,精神沉郁,生长缓慢,发育停滞,全身性出血。严重时出现间歇性抽搐、亢奋、角弓反张、黄疸,但体温无异常。急性中毒病猪有贫血和出血现象,剖检可见心外膜和心内膜有明显的出血斑或出血点。慢性中毒的母猪产死胎或畸胎。
牛:慢性中毒的犊牛精神委靡、眼角膜混浊、厌食、消瘦,哺乳期抗应激能力和免疫力减弱,间歇性腹泻和腹水;乳牛中毒后产乳量明显下降,甚至停产;妊娠牛发生流产、死胎、早产;哺乳期犊牛的急性中毒可出现厌食、站立不稳;结膜炎症、发黄,脱肛,虚脱,2 d内死亡。剖检病死牛可见其肝脏变硬,纤维化,肝细胞癌变,胆囊扩张,腹腔有积液。
羊:慢性中毒后食欲减退,繁殖性能降低,皮毛略呈黄色,精神委顿,种公羊性欲降低。急性中毒可导致繁殖母羊和种公羊拒食、拒饮水,眼结膜发黄,心率及呼吸加快,短时内即死亡。尸体剖检发现肝、肾及肺肿大,且均有出血点。
防止霉变:控制饲料原料水分,防止害虫侵袭,改善饲料储存条件,缩短储藏期,适当添加化学防霉剂等是最有效的方法。培养抗霉菌的农作物品种,选择适当的种植和收获技术以及射线辐射灭菌等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严格控制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世界多国制定了饲料、食品及牛乳中黄曲霉毒素含量的限量指标。我国饲料、谷物标准中规定的黄曲霉毒素B1(AFB1)允许量:仔猪、雏鸡、雏鸭等幼畜禽配合及浓缩饲料≤10 μg·kg-1;生长肥育猪、种猪、生长鸡和产蛋鸡配合及浓缩饲料≤20 μg·kg-1;肉用仔鸭后期、生长鸭和产蛋鸭配合及浓缩饲料≤15 μg · kg-1;肉牛精料补充料≤50 μg · kg-1;玉米、花生饼(粕)、棉籽饼(粕)、菜籽饼(粕)≤50 μg·kg-1; 大 豆 粕≤30 μg·kg-1。美国联邦农业部发布的动物饲料中黄曲霉毒素(AFT)允许量:乳≤0.5 μg· kg-1;一般饲料≤20 μg·kg-1;肉牛、猪和成年家禽食用的玉米和花生饲料≤100 μg ·kg-1;成年猪食用的玉米和花生饲料≤200 μg· kg-1;成年牛、猪及家禽食用的棉籽≤300 μg·kg-1。
黄曲霉毒素脱毒:轻度污染的饲料经脱毒处理后可利用。主要脱毒方法:① 加热法,虽然黄曲霉毒素对热稳定,但高温下也能部分分解。如将潮湿花生粉在120℃、0.103 MPa处理4 h,黄曲霉毒素含量将显著下降。② 吸附法,在饲粮中添加0.5%~1% 水合铝硅酸钠钙盐(HS⁃CAS),可降低黄曲霉毒素含量。③ 碱处理法,用1%NaOH水溶液处理含黄曲霉毒素的花生饼1 d,可使毒素由84.9 μg ·kg-1降至27.6 μg · kg-1。对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整粒玉米用石灰乳、纯碱水或草木灰水浸泡2~3 h,然后用清水冲洗至中性,2 h后烘干,去毒效果可达60%~90%。④氧化法,用氧化剂(如过氧化氢、氯气、漂白粉等)脱毒是较好的方法。但处理过程产生大量的热,会破坏饲料中耐热性低的一些营养物质,如维生素和赖氨酸。⑤ 添加微生物菌体制剂,研究表明,枯草杆菌、乳酸菌和醋酸菌均能降解大部分黄曲霉毒素。⑥ 添加酶制剂,用黄曲霉毒素脱毒酶处理,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含量锐减。⑦ 添加营养素法,在饲料中添加蛋白质或蛋氨酸,可弥补霉菌毒素脱毒过程消耗的蛋氨酸。在配合饲料中额外添加1倍量的维生素,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A、D、E、K等,也可缓解中毒反应。补加烟酸或烟酰胺,可加强谷胱甘肽转移酶的活性,增强与黄曲霉毒素的结合。叶酸有破坏黄曲霉毒素的能力,可降低其毒性。⑧ 生产中还常在饲粮中添加活性炭、沸石等吸附剂,可阻止其经肠道吸收后造成机体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