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日辉
(福建江夏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福建 福州350001)
当前,知识经济快速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而在激烈的竞争之中,站在企业和社会的角度,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1]。高等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要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而对于人才的培养优先考虑的是人才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同时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也是对高等院校育人能力的一种考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下,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支柱,对大学生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的培育是极为重要的,所以就当前而言,高校大学生的管理不仅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随着高校扩招不断加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日益复杂,包括全日制本科生和成人教育在内的大学生思想观念日益复杂,高校传统的学生管理观念、管理模式、培养手段等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需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结合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和成人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有效创新改革。论文基于此研究背景,立足当下高校学生管理现状,深入剖析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从观念更新、人员培养、制度建设等角度提出针对性解决对策,从而有助于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体现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价值,推进高校学生工作改进与体制创新,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
从本质上来说,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是提升大学生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的关键,也是决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立足当下高校学生管理现状,在全日制学生和成人教育共同培养的大背景下,考虑到办学质量、综合实力、历史原因等因素,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三方面。
现阶段,从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观念出发,正确的管理观念是引导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重点,只有在正确观念的引导下,才能够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然而,就目前而言,各类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一直具有管理为主、服务滞后的特点,过于强调管理,反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而且,对学生的管理工作,缺乏明确的定位,凭借自身的主观意识,以完成教学目标为主,忽视了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全日制学生属于脱产学习,完全受制于学校管理;成人教育多为继续教育或者成人自考,在校时间少于全日制在校生,学校难以对其进行全面管理。
同时,学生应当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高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应该是围绕学生展开的,但是现阶段,诸多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以一种强制性的方式,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而不是引导学生,这就阻碍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意识的培养,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全面能力培养毫无益处,已无法适应高校管理和培养人才的要求。尤其是进入新时期以来,单一教育观念和管理模式显然无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这就要求高校改变过去对学生单纯定义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方式,并能对全日制在校生和成人教育学生给予针对性管理,让学生管理观念与模式紧随时代步伐,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建立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之上,尤其是在学生管理工作的日常开展中,更是需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才能够保证管理的效率[2]。管理者的作用不可小觑。结合高校管理现状,在高等教育极速扩招和大众化的背景下,更多的学生进入到高校,高校的学生数量也在逐渐增加,而这也就意味着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也在增加,就需要一定数量的管理队伍。而当前,管理队伍的匮乏也是制约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关键问题之一[3]。
众所周知,当前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以学生辅导员为主,也包括班主任、教务人员等。如果管理人员数量不足,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难度加大,每一位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就会加重,就会导致学生管理工作很难深入到每一位学生之中[4]。特别是当下高校学生包括全日制在校生和成人教育学生两大类,作为辅导员很难完全顾及。与此同时,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尚未稳定,学生背景比较复杂,很多辅导员缺乏职业认同感,没有认清自己角色的重要性,其综合素质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从原因来看,这与辅导员的选拔来源与培养过程相关。通常情况下,高校对于管理人员的选拔方式过于简单,更多是从本校的内部进行选拔,而选拔的人员并非是专业的学生管理人员,而是从其他岗位调配过来的非专业人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不具备专业的管理技能,在管理的过程中,只会凭借自身的主观意识,缺乏一定专业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此外,也有一些辅导员具有兼职性质,他们大多来源于高校大三、大四的学生,只能起到管理班级或专业基本事务的作用,他们无法深入、细致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更加忽视对学生心理等问题的辅导,进一步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学生管理制度缺乏完整性,针对全日制在校生和成人教育学生的激励考评机制不健全,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大问题。这与国家整体教育政策与高校自身发展、学生自我追求等情况有关。
从国家引导方面来看,近些年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对高级知识分子的需求不断加大,人们追求高等教育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很多已参加工作的人开始报考成人教育,我国教育的发展也逐渐朝着大众化的方向发展[5]。为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国家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也出台了一列的优惠政策。对学生的考核管理制度及激励考评机制面临重重问题。例如,随着政府对贫困生和独生子女的优惠政策关注度提高,对于高校来说,贫困生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而在全日制教学和成人教育中,学分制的影响和奖学金等制度的建立,都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在具体激励考核评价方面,一些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考核评价方式仍是统一课程教育模式,以考试为主。不管是全日制教学还是成人教育,内容多为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考题一般具有随意性,未能结合不同背景学生的培养目标,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也阻碍了其主动探索、主动学习能力的激发,未能做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多维度进行学生技能评价。在激励机制上,也仅仅通过学期末考试成绩来评定,未能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有效的物质及精神奖励。这就要求相关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从学生自我追求来看,上大学前,目标简单而明确,考上大学后,理想和目标多不明确,对自己的未来失去方向和动力。与此同时,结合高校自身发展,在成人教育的影响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无法及时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平台,而这也就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全日制教育和成人教育越来越普及,在这种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建立和完善显得十分重要。结合当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学生管理理念更新、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改进等方面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具体采取以下对策。
面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对学生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为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应积极转变高校管理观念与管理模式。结合学生特点和学生工作实际,认可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采用多元化管理模式,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形式与内容的创新。
从具体策略来看,首先应进一步改革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体系。依据高校“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能要求,可通过定期开会培训、分时段考核等方式,努力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服务学生、以学生为主的管理理念,并使各个部门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职能和责任,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和开放民主的学生管理体制。针对全日制在校生和成人教育学生的不同培养模式,在课堂、纪律、生活、心理等方面系统制定管理制度。例如:采取翻转课堂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在生活中组织学生自己检查卫生、监督纪律等,学校只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所以,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探索,就是建立在民主化的管理观念下,要让学生能够参与到管理工作之中,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现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改进。而学生参与管理,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的管理意识和观念,树立责任意识。为更好地提高学生主人翁意识,强化校方服务管理,学校也应该积极转变观念,寓教于乐,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会、青志联、社团联合会三大学生组织的作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对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教育[6],更好地培养主人翁意识,建立科学的学生管理制度;进而提升管理的有效性的目的,改变过去对学生单纯定义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方式,实现管理理念与模式创新。
面对当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队伍匮乏、管理素质有待提升的问题,应当重视辅导员等直接与学生管理相关工作者的重要性,提高高校管理团队的师资能力,构建高素质稳定性管理队伍,为学生管理提供人力保障。各大高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从提高辅导员待遇和推动辅导员技能培养和职业引导等方面,全方位调动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为提高管理人员待遇,高校应结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积极创建与辅导员聘任机制相匹配的待遇保障体系。提高辅导员工资水平,扩大辅导员引进途径,注重学生培养业绩和贡献,能够向优秀人才、关键岗位有效倾斜。鼓励模范,奖励优秀,可结合节假日等定期评选学生管理领域表现出众的管理者,以先进带动普通,在学生管理队伍中营造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与此同时,有效引导学生管理者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是推动其工作稳定、减少流动性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增强教师凝聚力和稳定性。各大高校及相关部门应结合相关政策,实行聘任制度,在做好招聘与选拔的基础上,构建人事管理岗位流通机制, 定期进行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培训演练,让管理者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其工作凝聚力与自信心。
当然,辅导员自身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引导者、参与者,必须意识到自身肩上责任的重大。在进行思想更新、能力优化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更好地了解新形势下加强做好学生工作的有效方法。通过在职深造等方式努力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充分利用岗前培训、专业学习、挂职锻炼等途径提高业务水平。加强自身知识素养、心理素养、职业素养等能力的提升。针对当下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也应进一步加大人文情怀的力度,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对全日制在校生和成人教育学生采取不同的人文关怀措施,对在校生通过每周召开心灵交流会,成人教育采取每学期举办校外互动沙龙的方式,深入、细致地开展工作,消除学生中存在的困惑,引导学生积极面对未来挑战。
在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过程中,针对大批量扩招、生源参差不齐、奖惩考评机制落后的大背景下,必须大力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完善高校学生管理考评制度,更好地实现高校教书育人的培养目标。面对激励考核中存在的弊端,各大高校应多渠道发挥激励机制作用,通过政治激励、理想激励、榜样激励等方式,鼓励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不断完善自我。总之,高校应利用自身平台,通过鼓励学生加入党团组织,追求政治进步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提升学生忠诚、勇敢、爱国思想。
理想激励也是每位同学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在大学学习期间,高校应鼓励学生树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目标,而不是单纯要求学生不违反纪律、考取好成绩。要不断激励学生追求自身理想,比如进一步完善考核方式,合理科学地设置不同种类奖学金的方式,包括特殊才艺奖、创新发明奖、科研学术奖等,激发学生前进动力。榜样激励也是学生队伍中更为直观有效的方法,身边的榜样更能推动学生进一步明确自身方向与目标,能够推动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的意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管理效果,完善激励考核体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已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伴随着网络和计算机的普及,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已离不开互联网。在这个背景下,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创建学生管理工作平台,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有助于学生了解管理工作的意见。各高校通过开展学生管理课堂,及时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使学生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和课堂学习,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利用网络大数据构建管理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以便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和指导,从而更好地克服时间与空间的障碍,拉近高校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有效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
综合来看,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高校在推动人才培养、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学生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与技能的培养和高校育人目的的实现,影响到教育体制的进步与社会发展进程。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高校扩招不断加速的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日益复杂。在对全日制本科生和成人教育大学生进行管理时,学生的思想观念、管理模式、培养手段等方面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因此,各高校就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管理思想和观念,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开展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推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通过更新观念、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改进人才队伍培养、完善学生管理激励机制等方式,创新改进高校学生管理方法,推动高等教育发展进程,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