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元涛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130000)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兽用抗菌药物被广泛地应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但是,如果在饲养过程中不按规定滥用这些药物,常常会使其残留在猪源性食品中,长期食用会给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我们生猪养殖兽药残留控制技术研究课题组对吉林省2013年生猪养殖兽药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经过对调查原始材料进行疏理、分析和升华,对吉林省生猪养殖环节抗菌药使用情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现将其报告如下。
调研对象涵盖了全省兽药生产企业、兽药经营企业、饲料生产企业、生猪养殖场 (户)。兽药生产企业和饲料生产企业各5家,经营企业全省8个地区每个地区2个县,每个县20家兽药店和10家养猪场(户)。
调研主要采取深入到企业进行实地查阅兽药销售使用记录、电话或微信访谈了解、发放问卷调查表和现场座谈等形式,共实施调查了相关场(户)250家。
5家兽药生产企业统计,共生产治疗用药品及消毒药共13个剂型,260余个品种。销售额2.7亿元。其畜禽药1.62亿元,占60%;在畜禽药中抗菌药物0.95亿元,占畜禽药的58.6%,占企业总销售额的35%,中药和消毒剂0.67亿元,占畜禽药的41.3%,占企业总销售额的25%。抗菌药中猪药占70%,禽药占20%,其他10%。
吉林省饲料生产企业多以生产浓缩和全价料为主,大多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经过市场洗牌,优胜劣汰强力生存下来的正规的企业。边远乡村尚存在个人和行业合作社自办微小饲料厂,这和全国饲料行业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型企业占区域,小企业补充相吻合。本次调查的5家饲料厂均是较大的正规厂家,没有一家随意在饲料中添加药物。座谈了解饲料生产购入的预混料里含有药物,添加药物种类(尤其是抗菌药物)也是允许添加的药物目录规定的药物范围,其添加剂量是否有可能超过标准,没有资料证实。但通过与业内知情人士座谈了解,一般购入的预混料药物添加因价格档次不同而不同,如价格在4000~6000元/t的预混料,其药物的添加成本在80~100元;6000~8000元/t价格的预混料中,药物添加成本在400元左右;价格30000~40000元/t的乳猪预混料,因其中添加如促生长、防拉稀等药物成本高,一般药物成本在1500元上下。从上述情况看,预混料添加的药物成本大体占售价的2%~5%,一般生产全价料添加预混料1%~4%,核算全价料药物添加成本在8~32元/t。
调查320家兽药饲料经营及诊疗机构,大体占全省5000余家的6%,年销售额因地区不同差异较大,考虑调查覆盖多层次问题,调查选取不同年销售额层次,调查中选取年营业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2家,500万元以上的2家,200万元以上2家,50~200万元的4家,20~50万元8家,其余大多是20万元以下,占调查企业的87.6%。调查统计320家2013年销售额5882万元。其中添加剂销售额1848.6万元,占31.4%;兽药销售额4033万元,占68.6%,兽药中禽药1680.4万元,占41.7%,猪药2352.6万元,占58.3%,在猪禽药中抗菌药2268.6万元,占畜禽药的56.2%。占经营企业总额的38.6%。
调查生猪养殖场(户)160个,选择本省用药需要重点控制的年出栏500头以下的猪场,用药组成一般包括消毒用药、预防用药、治疗用药,统计以一个饲养周期平均出栏1头商品肉猪计算。结果显示:在消毒和预防用药上各场差异不大,消毒平均每头3.1元,预防平均每头2.4元,治疗用药量不同地区猪场间差异较大,和饲养规模条件不同也有一定关系,平均每头22.9元,其中抗菌药使用平均每头6.2元,合计每头28.4元。另外,大多养殖场都采用在仔猪阶段每2周用抗菌药物预防1次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用药成本,尤其环境和养殖硬件条件不好的用药成本明显高于条件好的。
表1 一个饲养周期平均出栏1头商品肉猪用药费用表
调查表明吉林省生猪养殖抗菌药物使用的种类有抗生素、合成抗菌素、中药及其制剂、中西复方药等。容易引起药物残留的西药使用种类极其广泛,按兽用药理学中抗菌药分类,使用频率排在前6位的是:β-内酰胺类45.6%,喹诺酮类44.1%,四环素类35.7%,多肽类17.6%,大环内酯类14.9%,磺胺类12.4%。
表2 抗菌药使用种类及频率统计表
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食品安全高度重视,实行“零容忍、严处理、露头就打”的方针。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在食品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多措并举,综合治理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完善出台多项法律法规,吉林省加大动物养殖环节管理力度,实施了养殖场(户)监管备案制度,对养殖生产投入品购入、使用、动物出栏检疫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等进行记录备案,严格管控投入品及产品质量。可是这些控制产品质量的法律法规和手段在实际执行中,由于养殖户法律意识淡薄很难贯彻落实到位,更为甚者是小规模养殖户和散养户拒不执行。
调查发现,养殖环节用药与诸多因素有关。一是设施因素。包括猪舍、猪栏、投料饮水、通风保温、清洁消毒等装置器具;先进设施的使用是保证生猪生存内部环境良好的必要条件,环境好发病就少,用药也少。二是养殖周围(外部)环境因素。村屯内易受污染区、养殖业密集地区等外部环境条件差的养殖场(户),疫病发生机率大,预防和治疗药物使用相对均高。三是养殖技术水平因素。大多中、小规模的养殖户,不设专职技术专员,相对养殖技术水平较低,尤其是新入行的养殖户,更是存在经验不足问题,其防疫、用药看邻居,这些都是过量用药推动因素。四是理念因素。大规模和经验丰富老养殖场,有良好的养殖技术规范和疫病免疫程序,能很好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理念,抗菌药物投入少。而散小养殖场不同程度存在侥幸心理,往往在疾病预防上投入不足或不投入,轻防重治观念根深蒂固,发病治疗药物投入相对较多。
国家和地方不断强化兽药生产、经营、使用全程监管,实施控检大联动,收到积极成效。然而本次调查发现在一线动物诊疗服务中仍存在有需解决的问题。通过调查梳理,在一线从事养殖诊疗服务人员中有以下两类值得关注,是超量用药的主要推手。一是乡村兽医。这部分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其服务对象又大多是小规模饲养户及散养户,部分人员往往不能正确诊断动物疫病,不会因病施治,对所有疾病一律采用抗菌消炎疗法,普遍是1种药物使用2d没效果立即换另1种药物进行治疗,存在过量或配伍禁忌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1头猪的费用从十几元到几十元甚至达百元不等。二是兽药销售人员。这部分人本来是兽药经营企业的销售员,没有执业兽医师资格,但常常充当技术人员为养殖户提供用药及治疗方案。他们受利益驱动,常常会要求养殖户在饲养过程中定期添加某些药物。人为主观过量使用抗菌药物。
违法违规生产经营或使用兽药,严重扰乱兽药市场秩序,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抗菌药物的使用量。一是无证诊疗人员。没有经营门面和诊疗许可证,常常流窜于乡村之间,使用低价伪劣兽药、原料药和自配兽药,直接到养殖场(户)从事诊疗工作。二是人药兽用。个别养殖户习惯认为“兽药不如人药质量好”,私自人药兽用。应用时又常常随意增加了使用的剂量。三是自配饲料添加抗菌药。这种情况常处于法律监管之外,在自配料时添加抗菌药物。还有使用代加工配合料的,要求代加工按养殖户的需求加抗菌药物。
规模较小的养殖企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较低,法律意识淡薄,生产过程中只追求效益,缺乏休药期、违禁药物等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意识。
在养殖环节,不论预防性用药还是治疗性用药,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药物是最常用药,中药预防也有逐渐增加趋势。不同饲养硬件条件、规模和养殖理念及人员素质,在兽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