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女教师的打扮与职业发展

2018-03-19 05:37:57刘录护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师范生个性化岗位

刘录护

作为对身体修饰的打扮,既是人类的普遍需要,又是现代社会女性突出的行为特征。打扮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中经历着不断变化,重心从传统社会的男性转向现代社会的女性,并日益凸显。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对当代女性打扮的研究却在严肃的学术批判或是大众刊物的鼓励之间徘徊,昭示出女性日常生活似乎难登阳春白雪式的学术殿堂。打扮对于人类,尤其是当代女性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以及与当代社会现象研究的生活世界转向相契合,预示着有关打扮的女性研究应在严肃的学术殿堂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展现在打扮对于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研究之中。同样,有关女性职业发展的研究,亦存在社会成因分析与个体应对策略的冲突,因此有关打扮的个体研究,可以在突出女性特征的同时,为女性职业发展的个体视角提供有力的支撑。

西方有关女性的打扮研究积累丰富,并逐渐延伸至女性的职业发展之中,继而在打扮对于女性职业进入和岗位提升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积累。以此为基础,本研究探索打扮在女教师①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指中小学的女教师和面向中小学教师岗位求职中的女师范生。求职和岗位提升方面的重要影响。在引入西方同类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旨在拓展本土化的女性打扮研究,进而提升和丰富本土女性研究,以为女性日常生活和职业发展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文献回顾

(一)女性职业发展研究:结构成因、个体对策的矛盾与转换

国内有关女性职业发展的研究具有丰富的积累,无论是女性求职还是入职后的岗位提升,性别不平等是主要的研究视角,且具有深刻的内在矛盾,即成因分析与个人对策的冲突。

在女性职业发展的成因分析中,性别不平等的宏观结构分析占据主导地位,个体因素分析的影响薄弱。首先,性别不平等的研究视角,从女性职业进入和发展比男性低的普遍事实出发,探索了女性的性别刻板印象、工作与家庭冲突、“玻璃天花板”“死巷”和“玻璃峭壁”效应等职业发展障碍。[1]其次,延此视野的女性职业发展研究,突出了制约女性职业发展的各种社会环境因素,如经济变化、社会政治因素、文化价值观等。[2]再次,尽管有影响女性职业发展的个体因素分析,如个体气质特征、心理特征、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能力与爱好等,但影响式微。[1]

而在女性职业发展的策略上,个人应对的策略无疑是一个重心。女性职业发展面临着较多的障碍,成因中的社会环境障碍虽然居于重心位置,但调整和改变的困难较大,变化缓慢。因此,女性职业发展的重心转移至女性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上,个体因素在职业发展的应对策略中就显得至关重要。就此,佟新提出了女性个体职业发展的工具性、经验性和发展象征性策略。[3]其中蕴含了一种认知转变,即影响女性职业发展的社会障碍,在女性个体难以改变的条件下,将其转变为个体认知中的条件性因素,继而加以有效利用,便可成为女性个体职业发展的积极策略。因此,女性职业发展的社会成因分析与个人应对的矛盾中,蕴含着女性个体的认知转换,这种转换是女性打扮与职业发展研究的契机。尽管职业招聘要求女性打扮被视为一种文化歧视[4]27-36,但积极打扮并以此来促进职业发展也是女性个体的有效策略。

(二)打扮与女性职业发展

打扮是对身体修饰的艺术,身体借此承载着社会意义、地位与秩序,并具有社会沟通的重要功能。[5]工业革命后,女性打扮崛起,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并对女性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由于现代工业的巨大劳动力需要,促使更多的女性从家庭进入到职业领域,打扮对现代女性职业发展的重要影响日益显现,这主要体现在职业进入的求职和入职后的岗位提升两个方面。在求职方面,早期与后期的研究异同皆有。早期研究以性别刻板印象理论为主,认为打扮有助于女性求职的成功,良好的打扮预示着女性的努力、敬业,而平平的打扮则意味着女性对于工作的冷漠。[6]后期研究将女性求职分为女性占统治地位的职业领域和男性占统治地位的职业领域:前者如护士、幼儿园老师等,早期的解释依然有效;后者如管理、IT行业等,结论则截然相反。原因是打扮出色的女性在男性占主导的职业领域易被认为是花瓶、缺乏能力而被拒绝,打扮平平的女性则易被认为具有能力而被录取。[7]其他研究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区分:洛克斯利等人(Locksley et al.)的研究发现,在岗位目标和求职者条件越是趋同的条件下,女性打扮对于求职成功的影响越大。[8]勒克等人(Lucker et al.)也认为,女性身体的吸引力只有建立在更为广阔的社会形象,如擅长社交等特征方面,才会给人积极的印象。[9]

在打扮影响女性岗位提升的研究中,零散的经验研究突出了女性特征与职业特征的整合。很多研究提出,女性打扮对于其职业或专业领域的成功大有益处,个人形象的良好展示可以推动职业的良好发展。[10]27-34相应的女性着装必须考虑两个因素:外在环境、女性特征与职业特征的融合。在外在环境的影响方面,良好的职业着装与职业性质、内部等级、具体情景等息息相关。杰克逊(Jackson)认为,打扮有助于女性在商业或是专业领域中的成功,其给予女性的商务着装建议是由夹克、协调的裙子和简洁的衬衫所组成,这种着装建议体现了西方典型的个体主义文化。[11]继而,沃克曼(Workman)的研究表明,女性的商务性着装会在商务职业类型的活动中给人留下非常好的最初印象,最终推动个人职业中商务活动的成功。[12]在女性特征与职业特征的结合方面,女性必须在女性化与职业化之间取得平衡,才有助于职业的发展与成功。一方面忌讳过于女性化的打扮,如穿露胸、露背的衣服,或是穿粉色、橙色、印花的服装,以避免性吸引力的过度释放;另一方面,女性打扮要避免过于职业化而招惹男性的嫉妒,如尽量不要在会议室、办公室穿长裤等,以避免男性对此产生威胁感。[13]72-87

(三)职业领域的打扮与教师的职业特征

职业领域的属性不同决定了不同的打扮风格,而教师的自由职业特征决定了教师打扮的个性化特征。

不同的职业领域与组织岗位等级对于打扮的要求具有差异。工作场所越是传统、规制化越明显,衣着的规范就越标准,打扮要符合规范的压力就越大。如在体现社会文化或是规则的领域,必须具有严格的着装,以提高人们的安全性与可信赖性,这包括警察、保安、特定服务人员等。相反,越是突出创新的自由职业领域,如新闻媒体、影视传播、艺术设计等职业领域,服装的个性化与时尚化就越是显得必要。同样,在组织的内部等级方面,底层的制服性着装往往给人忠诚、可靠的印象;而对于高层的管理岗位,个性化的着装则尤为必要,因为这对于显示个人魅力、领导风格乃至组织文化理念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从组织文化的角度和教师职业的行业特征来审视,打扮在女教师的职业发展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女性面向高层职位的发展中,一些研究认为,组织高层男性居多,因而具有男性化的特征,女性特征与此相冲突,进而带来女性组织岗位提升的障碍。[14]这种性别解释的视野往往忽略了组织的文化需要。组织文化的核心是与众不同的组织理念,这预示出组织高层具有差异的个性化需要,相应展示组织理念的高层管理人员打扮也应突出个性特征,而非弱化差异的标准化、制服化。因此,个性化的打扮对于女性职业的发展应该具有一定的优势,而非完全的劣势。同时,教师职业在西方一直被视为自由职业,因而具有突出个性化的特征。教育本身具有丰富性,个性原则也是一项基本的教育原则[15]92-94,这必然通过教师职业来体现。同时,教师职业中的教学工作具有突出的创造性,也强化了教师职业的个性特征。因此,在美国的中小学中,因统一化的校服具有压制学生个性的倾向而被很多地区和学校所禁止,教师的统一服装更不存在。

(四)研究评论与拓展契机

西方有关打扮与女性职业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开拓作用与积累价值,但不够深入和细致,这恰是本土研究的拓展契机。

已有研究具有明显的积累价值,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职业发展研究与西方女性打扮研究存在一定的冲突,即职业发展研究将女性打扮视为不利的性别歧视因素,而女性打扮研究将其视为有利的积极因素,这表现在女性职业岗位提升的研究之中。二是西方有关女性打扮与求职的研究过于泛化,缺乏针对性的具体职业分析。三是文化在女性打扮与求职关系中的重要影响不言而喻,但西方研究中的女性着装建议突出了个体主义的文化,忽略了文化差异,如东方的集体主义文化。在借鉴西方的研究基础上,本文选择本土具体的职业——城市中小学教师展开分析,在开拓和提升本土研究,以及推动女性职业发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二、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分析框架

借鉴已有的文献积累,本研究采用双重分析框架如下:一是打扮对女教师求职的影响,并就女师范生办公制服和(已具有职业经验的)女教师个性化服装的求职效果进行比较;二是探索女教师打扮对于其职业实践效果的影响,包括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等方面,并比较学校基层岗位女教师与管理岗位女领导的着装差异。此外,本研究具有实证与探索的双重目的:一是探究女性打扮对于其职业发展的影响,积极抑或消极;二是借助于教师这一职业领域,深入探索女性打扮对于其职业发展的具体影响,如工作效果、工作中人际关系的改善等。

(二)研究方法

遵循研究意图和借鉴已有研究的积累,本研究选取扩展性的案例研究方法,并以深度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86个案例中有师范生23人、中小学基层教师(包括专职教师、班主任和级长)46人、中小学校领导(包括教导主任和校长)18人。个案的深度访谈均以不低于两个小时的访谈来收集资料。案例编码的前面部分是访谈者姓名拼音首字母的大写,后面的S、T、M分别代表了师范生、基层教师和学校领导三种不同类型。

三、城市女教师的打扮与求职

(一)打扮在求职中的积极功能

女教师良好的打扮对于求职具有积极的影响,这在大部分的案例中可以得到明确的证实,包括师范生、基层教师和学校领导等。

所有被访谈的师范生都认为,打扮对于求职具有积极的影响,并涵盖个人心理、招聘特征以及领导偏好等方面。在个人心理特征方面,CYY-S代表性地说道:“面试若不打扮,招聘人员会认为你比较随便,不重视面试。打扮好了,别人看着舒服,自己也自信。打扮好一点是对别人的尊重,也能反映你的品位。”在招聘特征方面,MX-S说:“在深圳的教师招聘活动中,往往有一些有趣的现象:有些绩点很高的女生竞争不过绩点很低的女生,绩点高的女师范生能力也不低,但是为什么‘不吃香’?从身边不少曾经在深圳参加过教师招聘的女同学口中得知,深圳教育单位的招聘第一原则是‘看脸’,其次是学历。其中‘看脸’是指容貌漂亮、会打扮、有活力和时尚感。打扮现在似乎成了女性教师招聘的第一准则,这都颠覆了我们以前‘专业能力最重要’的认识。但仔细一想,也对着呢,毕竟大家都是专业出身,能去应聘的大学生,专业学历基本趋同,那打扮也就重要了。”在领导偏好方面,KXF-S这样说道:“招聘对于面试的影响很大,这是个看脸的社会呀。我们面试最后,还在现场拍了个人照片,招聘人员说是要回去给领导汇报。”尽管古奇和李特里尔(Goudge B.S.,Littrell M.A.)认为,女性打扮的重要性低于工作技能,但高于运气[16],但是国内职业招聘对于求职者都有明确的专业与学历要求,这就导致了求职者在工作技能方面的趋同,进而印证了洛克斯利等人的研究结论,即在目标既定和求职者条件趋同的情况下,女性打扮对于求职的影响越大。[8]

同样,基层教师和学校领导也从职业情景需要的角度,证实了教师招聘对于女性个人的打扮要求。如LM-T所说:“我觉得打扮着装肯定会影响求职,毕竟面试人员对应聘人员外表的感觉很重要,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面试都要求着装多高,但是好的打扮的确加分不少。”校领导LYX-M也说道:“学校招聘还是会考虑教师的外在形象与打扮,学校里教师的形象对于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影响,为人师表嘛;同时学校的对外交流也多,公开课、教学交流、校园开放日等,教师的形象还是重要的,起码也要能上得台面。”此外,研究者作为大学教师带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中小学接洽的校领导对实习生的要求,首先是一些打扮禁忌的嘱咐,如穿着不要过于暴露等,这也体现了职业公共场合对于女教师打扮的要求。

打扮对于教师求职具有明显的、重要的影响,并与教师职业的工作效果和要求相关联,这就意味着不同的打扮风格会产生不同的求职效果,且可以通过女师范生与女教师求职中不同的打扮比较进行明确展示。

(二)女师范生求职中的打扮混乱:生硬的制服化VS成熟的个性化

师范生与具有职业经验的女教师在职业体验、感知与判断方面的差异巨大,分别展现出制服化与个性化的特征。从求职效果来看,个性化的打扮无疑优于制服化的打扮。

女师范生多倾向于选择制服式的工作裙,且颜色以黑白为主。研究者身在师范大学,每年教师校园招聘会期间,可以明显地观察到应聘中大量身着工作裙的师范生,其中又以黑白色为主。正如师范生QN-S所说:“我们大四的师范生应聘,大多都是以办公室白领的工作裙为主,为了显示正式,颜色也就以黑白色为主。”但是这种黑白的百搭风格受到少数女师范生的质疑,如WYY-S就说:“要在众多‘熊猫装’(即黑白职业装)中脱颖而出,可以选择其他的色彩和款式的服装。我之前应聘的时候穿的就是红色的连衣裙,很多人在排队面试的时候,途中去上厕所回来都是直接以我为标杆,找回队伍的。这一小细节说明我已经被大多数人记住了,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同样,经常参与招聘工作的副校长LXJ-M说道:“我经历的教师招聘工作比较多,很多时候也是到师范大学里面招聘的。师范生应聘多以黑白色的搭配为主,缺乏个性特色。我也建议合作的辅导员告诉应聘学生,应聘时尽量不要清一色的‘黑蚂蚁’,选择能够展示自己个性的服装更好,如穿着适合自己的连衣裙,不用穿高跟鞋,最好把头发扎起来,显得更加精神,再画个淡妆就行了。”这表明个性化的打扮风格是教师职业所需要的。

通过对已有职业经验的教师访谈发现,所有女教师在求职中都是以个性的打扮为主,没有所谓的黑白装和正装打扮。教师求职的典型打扮如KHY-T所说:“我去求职,都是穿着个性化的服装,基本不穿工作装。我一般穿长裙套装,长裙显得优雅,花色简单显得有精神,头发扎起来显得干练。”有的教师还提到,求职打扮要突出年轻人的俏皮、时尚,一些简单配饰可以显得活泼,忌讳穿长裤(显得不够温柔)等。学校领导LLC-M就对比性地说道:“我现在做领导,面试应聘教师的时候,从打扮上基本就可以判断出应聘人员的部分职业经验,如有职业经验的教师一般都是个性化的服装,但师范生多是制服化的服装。这也能反映出一定的个人成熟度和心理紧张程度等。”由此看来,个性化的打扮既能显示个人的经验优势,又能符合学校的职业要求。

具有职业经验的女教师采用个性化的打扮风格,相对于师范生的制服装,显得更为复杂,自然具有更多的讲究与禁忌。如在讲究方面,散粉、粉饼、眉粉、唇膏、香水等化妆用品的使用要适宜;化妆补位要到位,如腮帮、眼睛、眉毛、睫毛等;鞋子以中跟鞋为宜。而在禁忌方面,服装颜色忌讳过于鲜艳;服装款式忌讳暴露,如身体裸露部位过多或是夏天穿着与外衣色差非常大的深色内衣;服装搭配忌讳T恤与短裤搭配的自由组合,忌讳长裤装等;化妆忌讳浓妆;发型忌讳盘发、马蜂窝式烫发;运动鞋、休闲鞋与高跟鞋欠佳;指甲不宜过长,忌讳涂抹等。这些丰富而又烦琐的打扮禁忌,充分显示出职业特征对于女性特征的诸多限制。

总体上讲,打扮对于女教师的求职具有重要影响,需要个体特征与职业特征的合理协调。无职业经验的女师范生生硬模仿商务白领的打扮,选择了过分凸显职业要求而压制个性特征的办公装,与教育行业的个性化特征相冲突;相反,具有职业经验的女教师大多选择了个性化的服装,但也有大量的打扮禁忌以坚守职业要求,并在女性特征和职业特征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因此,女教师求职中的个性化打扮更优于女师范生的职业化打扮。这预示着,良好打扮所展现的个性特征会在教师入职后的职业实践与岗位提升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城市女教师的打扮与岗位提升

(一)打扮对于教师工作的积极作用:教学、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等

打扮对于女教师的职业具有广泛的影响,涉及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同事互动、职业融入、家校关系等诸多方面,并且在不同的情景中具有差异。很多师范大学的校训中都有为人师表的内容。在访谈中女教授普遍提到,精心打扮对于工作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不同的风格也具有不同的影响。

女教师打扮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所有接受访谈的教师都有类似的经历,并认为这种影响普遍、积极且重要,其中涵盖了教学体验、评价、教学效果、课堂互动等诸多方面,甚至还有打扮与教学内容的匹配等。如教师LJ-T所说:“教师打扮对学生是有很大影响力的,这很普遍。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学生对教师打扮很敏感,也会就此讨论。我某天头发只剪短了一点点,第二天就有学生问‘老师你剪头发啦?’可见学生对教师打扮是关注的。‘哇,老师你的衣服和裤子好搭!’‘哇,老师你今天穿裙子了’,等等。这种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是发挥作用的,教师打扮好了以后能够更加吸引学生的目光。”同样,学生的教学评价中总是不乏教师打扮的内容。这促使教师在打扮与教学内容之间相匹配,如XKL-T就提到,女教师在讲解课文《荷塘月色》时穿淡绿色的旗袍效果很好。国内已有研究发现,教师的课堂着装对学生学习效果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学习注意力、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学习动机、课堂氛围等。[17]35-42此外,国内已有学校开始禁止教师素颜上课。[18]

在师生互动方面,女教师的打扮亦具有重要的影响。LY-T说:“小学生对年轻貌美、打扮入时、亲和力强的老师会有强烈的好感。一位女同事告诉我,‘每到课间,我的内心都是崩溃的,太可怕了,太多小朋友围着我抱着我,我简直无法移动。’可见,打扮漂亮的教师多么受小学生的欢迎。同样,我们学校初中的段老师打扮得很漂亮,又温柔,学生都很喜欢她,班里还有一个男生因为她而变得努力学习了呢。初二年级来了一个短头发、皮肤白皙、身材较为娇小的物理老师。同学们都觉得她打扮得很可爱,尽管很多学生觉得她的语言表达不甚清晰,但同学们还是非常喜欢她,每当下课就找她问问题,甚至毕业之后还惦记着这位老师。同样,我高中时的一位历史老师是一个刚毕业不久的美女,皮肤白皙光滑,还染了接近浅棕色的头发,打扮得很像日韩的明星偶像。我们很多同学都很赞赏她的美貌,有些男生甚至还封她为‘女神’,默默为这位‘女神老师’努力学习他们本来不感兴趣的历史。”已有研究表明,学生理想中的老师具有相貌好、有气质等特点。[19]还有调查显示,学生大多希望老师打扮得漂亮些。[20]在天津113中学面向全校学生所做的一次调查问卷中,有92%的学生选择了“喜欢老师画淡妆”,甚至大多数学生希望教师能够稍微时髦一些。[21]

在同事互动方面,出色的打扮是女教师经常讨论和互动的话题,可以有效地团结同事,并可以促进新教师的职业融入。在同事互动方面,LY-T这样说:“打扮这个话题是我在办公室听到得最多的话题,一句‘你今天穿得……’的语言作用甚至已经替代了‘您好’这种问候的词语。在我看来,女教师经常通过赞美他人衣着入时来达到某种讨好同事的效果。在哪家店买衣服、哪家店的衣服好看,也是女教师谈论得最多的话题,会打扮的教师易受到同事群体的欢迎。”在职业融入方面,初二数学科组组长MXM-T则说道:“我们科组刚进校的朱老师,在新入职的教师中,更快地融入学校的教学环境,出色打扮所展示的个性特征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朱老师平时画淡妆,穿韩式裙子与有一点跟的高跟鞋。因此朱老师也获得了很多的公开课、教学比赛参与活动等。”打扮作为一个女性特征,在女性比例偏高的中小学中,自然而然地把女性的性别优势转换成职业优势,从而促进了女教师的职业融入。

当然,访谈教师大多认为,女教师打扮的规则与情境是息息相关的。女教师一般都知道,服装打扮的技巧随着情景的变化而变化,但部分年轻的教师也会出现与情境不协调的突兀状况。对于学校多样化的情景,教师们总结了大体相同的穿衣规则:如非春节,不要穿着大红的套装,显得突兀;升国旗的时候,年纪大的教师多穿红黑搭配的衣服,显得庄严、成熟、老练;不要穿着嘻哈怪异类衣服,如破洞仔裤、豹纹等,这类穿着会让他人对教师的个人品德、教学能力产生怀疑;在学校的穿着不能太暴露,如衣服过短、过于透明等;教师上课不应戴有晃动的饰品,这不利于学生集中精神听课,等等。另外在情景的变化方面,首先,女教师的服装要经常更换,这有助于展示女教师良好的个性特征,如果女教师经常穿一样的衣服,会被学生认为很邋遢、不会打扮、没有辨识度;其次,平时上课与公开课、领导听课应略有区别,平时上课遵照自己的个性打扮即可,在公开课与领导听课时,女教师的打扮趋于严肃、正式,但不至于穿严肃的商务办公工作裙装。这些多样化的情景,展示出岗位特征对于教师职业的复杂要求。

表1 女教师与女领导的打扮差异

(二)基层女教师与女领导的打扮:生活的自由化VS职业的情景化

女教师打扮对其岗位提升的影响,主要通过学校女领导与基层女教师的打扮比较来展现。访谈中丰富的资料对此提供了积极、有力的支持,即女教师与女领导在打扮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二者分别突出了生活化、自由化与职业化、情景化方面的打扮特征。这在一般女教师的日常观察、中层岗位教师和女领导的访谈中都有丰富的展现。

在女教师与女领导的打扮差异方面,二者差异巨大。所有的教师都持有与ZHX-T相近的观点:“无论是我以前上学的学校,还是现在作为教师工作的学校,女领导和女教师的差异是很大的。总体来说,女领导比女教师打扮得更庄重、更讲究、更具有气质。而且职位越高,打扮得越是正式稳重,而岗位越低,打扮越是随意自由。”而在受访者的具体打扮方面,存在着丰富的差异,详见表1。

老师在学校中的岗位级别越高,她们的对外交流活动越多。女教师们经常参加校园开放日、公开课交流、教学比赛等活动,这促使她们在交流活动中更注重打扮,其中甚至不乏学校制度的规定。如TQJ—T所说:“女教师注重打扮是应该的,大家也都是这么做的。又是公开课等对外交流,教师都要提前准备,精心打扮并选择正式、端庄的服装。即使那些平时不太注重打扮的女教师,这时也会注意的。”而对于处在职业发展关键期的中层岗位来说,由于其接触日益增多的对外交流,打扮亦显得日益重要。如LYP-M就说:“我以前做师范生时,想着教师为人师表也就是干净整洁即可。但是上班以后发现,打扮对于教师的积极影响很大,我也逐渐注重打扮了。自从做了级长与校团委书记以后,要经常外出开会,校长甚至还嘱咐过我注意打扮,出去后代表学校的形象。这些外出交流的场合,我会穿着得鲜亮一些。现在我也明白了,外出交流时良好的形象,会引发同行和教育局的关注,也会为学校争取到更多资源,如教学研究、活动承办、交流接待等。但是,要是在学校里展示对外交流,有更高的校领导或者是局领导出席,我就会穿着的正式、严肃一些,比如使用深色调的套装,以表现尊重和遵从。”由此看出,中层岗位教师的打扮在不同场合中进行女性特征与职业特征的融合,即在对内的合作性场合中,多展现职业特征,而在对外的竞争性场合中,则更多地展示女性特征。

在中国大城市的学校中,校长的工作职责多以对外交流为主,因此展现学校文化与理念的打扮对于学校女领导尤为重要。如女校长WZX-M就说:“我觉得打扮对于女教师的职业发展很重要。从基本的教学来讲,打扮能够提升女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我就见过不止一个家长也不止一次地说道,‘我女儿今天上课听课认真不认真、听了多少,完全依赖于她老师今天穿得怎么样’,男生也一样关注的。……同样,在岗位提拔上,教师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打扮也是我们领导班子成员心里会考虑女教师的一个因素,毕竟学校岗位越高,对外交流也越多。此外,我们领导也持有这样一种新看法,认为教师工作很繁重,但在应对繁重的工作之余还能把自己打扮出色的人,说明她工作能力比较突出。当然,我作为学校的女校长,要代表学校形象,展现学校的精神气质,打扮也是必须的!”已有研究发现,担任行政职务的女教师比不承担行政职务的女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低。[22]41-45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打扮是展现教师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更何况领导岗位需要教师通过个人打扮来展示组织形象。

五、讨论与结论

(一)讨论

1.女教师的打扮与职业发展:行业、职业与岗位特征的融合

女教师打扮对于职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实质也就是女性特征与行业、职业、岗位特征的有效融合,可以有效澄清、证实和发展西方学界这一领域的不同理论解释与经验研究结论。

本研究的各种探索,证实、澄清和发展了这一领域的不同研究理论与解释。性别刻板印象理论认为,打扮对于女性求职具有积极影响,在本研究中获得了证实。女性特征因与高层管理岗位的男性特征相冲突而不利于女性的岗位提升,这在本研究中获得了澄清,即女性特征在应对多样化的高层管理情景方面优劣共存,女性可通过有效的打扮调整来应对,合作性的情景需要突出职业特征,竞争性的情景需要突出女性特征。同时,本研究中校领导个性化的打扮,与组织岗位越高,越需要个性化打扮来展现组织形象的研究结论也具有契合度。此外,西方学界有关女性打扮与女性岗位提升的研究多集中于商务领域,其对于女性有关夹克、衬衫和裙子搭配的着装建议,更多展现了西方个体主义的文化。而本研究则发现,女师范生求职中的打扮突出了商务的办公套装,具有职业发展优势的女领导亦突出了个性化的套装,更能显示出东方的集体主义文化,因此,本研究也是对已有研究的拓展和东方文化视角补充。

2.女性的职业发展:职业特征与女性特征的协调

在女性职业发展的实践中,有关女性职业发展的宏观结构成因分析意义不大,而微观个体的建构选择价值突出。

尽管女性职业发展的文献分析了各种宏观结构因素的制约,甚至将打扮视为对女性歧视的一种典型表现,但是个体微观的建构选择却具有更为突出的实践价值,即女性可以通过良好打扮所展现的女性特征,来获得职业发展的优势。本研究发现,打扮对于女教师的求职、职业实践和岗位提升都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在求职中,女师范生过于压制女性个性特征的商务办公裙装并没有优势;在职业实践中,女教师突出女性特征的个性化打扮则具有明显优势,并对教师职业实践的诸多方面具有积极影响,但女领导融合女性特征与职业情境性要求的个性化套装对于女教师的职业发展更具有优势。对女教师的打扮与职业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女性打扮并非女性职业发展的障碍,相反是可资利用的优势。因此,一味将女性打扮视为性别歧视与障碍的宏观结构分析,突出了女性特征与职业特征的冲突,而忽略了二者的个体融合,甚至有误导个体女性职业发展实践的消极影响。因此,本研究也支持女性特征的微观认知建构策略,即女性个体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女性特征,可以有效地促进自身的职业发展。

(二)结论

在文献回顾部分,女性职业发展具有宏观结构分析与微观策略建构的冲突,前者将女性特征视为性别歧视与女性职业发展的障碍,但后者将女性特征视为女性职业发展可资利用的条件,实践价值更为突出;女性打扮在女性特征与职业特征方面的有效融合,可以推动包括求职和岗位提升的女性职业发展;行业属性、岗位级别对于女性打扮具有不同的要求与影响。总体而言,西方女性打扮与职业发展的研究具有内在的逻辑冲突,但不够细致,局限于商务办公领域,缺乏跨文化的分析视角。

在经验研究部分,城市女教师的打扮对其职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显示出女性特征与各种社会特征的融合。打扮对女教师的求职、教育教学工作与岗位提升都具有积极影响。在求职中,城市女教师的成熟化、个性化打扮优于女师范生生疏的制服化打扮;在岗位提升中,学校女领导职业化、情景化的打扮优于基层女教师生活化、自由化的随意搭配。未进入职业的女师范生具有生硬模仿商务办公的行业特征,基层女教师个性化的着装体现了教育行业的个性化特征,但岗位的情景性特征不足;学校中的女领导则把教育行业的个性化特征与组织形象、岗位需要的情景化要求更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在讨论部分,本研究证实了女性求职中的性别刻板印象理论,澄清了管理岗位的性别解释结论,与岗位和个性特征方面的已有经验结论相契合,并拓展了打扮与女性研究的教师职业领域与东方集体主义文化的研究视角。同时,本研究更支持女性职业发展的微观建构策略。

本研究主要关注了城市女教师的打扮与求职及职业发展间的关系,这一问题在男性中依然存在,这需要后续研究的扩展。本研究采用质性的案例研究方法,虽然可以展示打扮对于女性求职与职业发展的影响,但是影响的大小与条件,以及是否随着不同因素(如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不同学校级别,不同教学科目,城乡不同区域)的变化而变化,还需要后续量化或质性研究的补充与深化。

[1]邓子鹃.近10年国内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研究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2013,(3).

[2]顾辉.城市职业女性职位晋升影响因素分析[J].调研世界,2013,(9).

[3]佟新.职业生涯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1,(1).

[4](美)M.米德.性别与气质[M].宋正纯,等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5]刘录护.西方女性打扮研究:中立化与女性化[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7,(1).

[6]Kelley,E.,Jones,S.,Hatch,D.A.&Nelson,R..How to Help Your Students be Successful at Job Hunting[J].Journal of Home Economics,1976,(5).

[7]Heilman M.E..Sex Bias in Work Settings:The Lack of Fit Model[J].Staw B.M.,Cummings L.L..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Vol.5)[C].Greenwich,CT:JAI Press,1983.

[8]Locksley A.,Hepburn C.,Ortiz V..Social Stereotypes and Judgment of Individuals:An Instance of the Base-rate Fallacy[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982,(1).

[9]Lucker,G.,Beane,W.E.&Helmreich,R.L..The Strength of the Halo Effect in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Research[J].Journal of Psychology,1981,(1).

[10]Molloy,J.T..The Women’s Dress for Success Book[M].Chicago:Follett Publishing Company,1977.

[11]Jackson,L.A..The Influence of Sex,Physical Attractiveness,Sex Role,and Occupational Sex-linkage on Perceptions of Occupational Suitability[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83,(1).

[12]Workman,J.E..Effects of Appropriate and Inappropriate Attire on Attributions of Personal Dispositions[J].Clothing and Textiles Research Journal,1984,(1).

[13]Entwistle,J..Fashioning the Self:Women,Dress,Power and Situated Bodily Practice in the Workplace[D].Ph.D.,Goldsmiths,College,University of London,1997.

[14]Lyness K.S.,Thompson D.E..Climbing the Corporate Ladder:Do Female and Male Executives Follow the Same Rout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0,(1).

[15]扈中平.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6]Goudge B.S.,Littrell M.A..Attributions for Job Acquisition:Job Skills,Dress,and Luck of Female Job Applicants[J].Clothing and Textiles Research Journal,1989,(4).

[17]宋蕊君.教师课堂着装对学生学习影响的访谈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8]杨幸慈.一小学要求女教师化淡妆上课 有家长质疑可能让学生分心[N].长江日报,2017-09-12.

[19]袁晓琳,王穗苹,朱彬彬,徐小红.中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3).

[20]周士君.教师该如何着装?[J].教育文汇,2003,(4).

[21]李新玲.天津中学生:老师,我们喜欢你化淡妆[N].中国青年报,2001-04-06.

[22]孙琳琳.中学中年女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猜你喜欢
师范生个性化岗位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12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4:06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新闻传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7:10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中华儿女(2016年14期)2016-12-20 18:22:28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现代企业(2015年4期)2015-02-28 18:48:18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01-22 17: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