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庆愈
【摘 要】本文论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将问题、问题表征和问题探讨相融合形成“三位一体”开展历史问题教学,提出利用中心问题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结构,利用深度问题促使学生强化价值判断,利用生成问题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利用研究型问题让学生展开创造性学习,从而让学生把握住历史学习的关键,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 问题表征 问题探讨 历史问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1B-0124-02
不少教育学家认为对话教学的运作核心是问题焦点,教师要将问题作为起点,将问题表征和问题探讨作为指向,促使学生展开知识建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这一点,将问题、问题表征和问题探讨相融合形成“三位一体”,积极地展开历史问题教学,促使学生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一、中心问题,注重知识建构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中心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展开知识建构。高中历史教学中常常出现学生知识结构混乱的问题,导致学生在看书后似乎明白相关知识点,但是在回答问题时却不知道该从何入手。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用纲举目张的方法,围绕中心知识点进行提问,然后逐步辐射开来,促使学生展开整体性的知识建构。这样的问题具有层次鲜明的特点,能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中逐步探究问题,进而发展历史思维。
例如“辛亥革命”一节的学习内容较多,學生不仅要了解辛亥革命的人物,还要了解相关的事件,同时还要尝试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意义。为了促使学生展开自主建构,教师抓住了文章中的若干点进行提问,用中心问题促使学生把握住关键。在课文中,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是教学的两个重点,教师可以围绕其提出问题,促使学生自主展开知识建构。以武昌起义为例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展开探讨,思考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并尝试了解武昌起义的过程。学生在阅读各种资料后对其有所了解,认识到武昌起义有革命组织文学会和共进会帮助,而且还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同时湖北新军也倾向于革命。学生还阐述了起义的过程,主要是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光复武汉三镇,最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探究武昌起义在辛亥革命中的意义,通过阅读《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来了解当时的形势。这样就把握住了课文的中心,有助于学生掌握整理内容。
总之,教师围绕中心问题展开教学,要体现问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用层层递进的问题促使学生一步步展开知识建构。教师要借助中心问题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从而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二、深度问题,强化价值判断
深度问题包括具有历史学科内涵和思想价值的问题,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思维方法、进行复杂思考的问题,学生需要运用知识进行创新思考,尝试获得新的意义。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让学生的见识更为广博,更能让学生逐步深入到核心处,强化价值判断。学生可以利用文化、思想等发展特征进行历史问题的内在思考,进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祖国统一大业”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具有深度的问题,促使学生强化价值判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港澳台的问题由何而来,思考为何现在我们促成了香港和澳门回归,但是台湾问题却还没有完全解决,这其中的阻碍究竟是什么。最后还可以让学生思考“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并探究其为何能成为解决我国统一问题的理论框架。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深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尝试搜索各种史实,以此为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如在分析香港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找到了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相关内容,还找到了撒切尔夫人在其回忆录中提到的内容。学生发现当时英国一开始并不打算将整个香港还给中国,但是最后发现不得不这么做,这说明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提高,因此英国不得不妥协。由于掌握了一定的史实资料,所以学生能更深入地探究历史问题,强化证据意识。
教师在提出深度问题的过程中要促使学生强化证据意识,鼓励学生利用各种史实进行分析,使用时教师还要注重历史性和文化性,让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思考历史的演变过程,这样才能体现“三位一体”的教学特点。
三、生成问题,发展思维能力
生成问题注重的是知识之间的联系,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而并非注重学生非线性思维。教师可以提出生成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围绕特定的教学情境下学生出现的错误或者发生的课堂意外进行提问,以此生发出生成问题,并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发展批判性思维。
例如在学习“开创外交新局面”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利用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提出的问题,以之为契机提出生成性问题,促使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有学生提出问题:“在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问题上,为何用的是‘恢复,而不是‘加入呢?还有,当时美国不是阻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吗,为何后来中国又顺利恢复了呢?”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以之作为生成问题,展开深入探究,思考中国如何在联合国恢复自己的合法席位。学生在了解了史料后认识到,中国其实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之一,因为美国一直都阻挠中国,所以这个合法地位一直都被我国台湾地区的国民党集团占据,所以中国要称“恢复”,而不是“加入”。学生针对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充分考虑到了非洲和其他中小国家在中国恢复联合国问题中起到的作用。最后发现,中国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提高,以及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这导致美国最终无法阻挠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在提出生成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教学环境中发生的真实事件,并组织学生围绕相关的问题展开不断的探究。这种生成问题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让学生和教师展开深入对话,活跃课堂的气氛。
四、研究问题,引导创造学习
研究性问题指的是能促使学生展开深入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引导学生展开悟性学习,进行有创造性的探究,从而让学生的整体素养得到全面提高。在提出研究性问题时,教师要将解决问题作为核心,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入手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学习“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这部分内容后,教师可以提出具有创造性的研究性问题,促使学生展开自主思考。教师采用了“看图说话”的形式,展示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的世界格局变化图,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探究两极格局发生变化后世界局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具体表现是什么。除此之外,教师还引导学生尝试展开探究,思考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现如今的世界格局又朝着怎样的局势发展,并尝试为中国出谋划策,思考中国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国际社会中站稳脚跟,要采用怎样的外交政策才能让自身更稳定地发展。这样的问题和课文紧密相关,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资料、上网搜索等方式了解更多资讯,探究世界格局的变化。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发现的矛盾点提出问题,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讨论中自主挖掘问题,自主提出研究性问题。同时也可以从社会实践生活中获得养料,产生新问题。这些问题都能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将问题、问题表征和问题探讨结合在一起,运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透过问题的表面探究到问题的核心,围绕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 辉,郭子其.研究性学习视域下高中历史问题教学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16(10)
[2]韩 飞,黄念章.关于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J].历史教学,2001(6)
[3]黄雪芳.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与“学生的自我发展”[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11)
(责编 江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