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会
(葫芦岛市连山区白马石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 葫芦岛 125025)
微细隐孢球虫感染能导致新生犊牛腹泻,本病主要发生于5~28日龄犊牛,有时也可见于1月龄犊牛。隐孢球虫科为球虫原虫科,与住肉孢子虫科和艾美一起,同属艾美耳亚目。同其他球虫一样,隐孢球虫在其生活史中也存在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个阶段,不同的是宿主特异性较差,隐孢球虫比艾美耳球虫小,故很难使用粪便漂浮法检查,实验室中常使用齐-尼二氏染色法检查隐孢子虫,但只有训练良好的实验人员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最初有关隐孢球虫的资料发表后,隐孢球虫病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散发性传染病,很可能只侵害有免疫损伤的犊牛。但20世纪80年代,隐孢球虫病已在许多牧场流行,隐孢球虫已成为新生犊牛腹泻的原发病因或病因之一。
微细隐孢球虫能感染犊牛、羔羊、幼猪、人以及其他动物,如啮齿动物。隐孢子虫从动物向人群传播的危险性是存在的,因而需要进行良好的管理。基因分析人和牛的隐孢子虫发现2种截然不同的类型:1型隐孢子虫主要在人群中传播,2型隐孢子虫有较广的宿主传播范围,其中包括牛。这种区别在流行病学调查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从人身上分离到2型隐孢子虫,那么其来源可能是牛或其他动物,而如果是1型,则表明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最近在北美分离到一种新型的隐孢子虫,并命名为牛隐孢子虫,目前正进行基因分析对其进行分类,其在牛腹泻中的作用还未被证实。
新生牛对该病有较高的感染性,因为牛对此病的抵抗力与年龄有关,不过在人还没有这方面的证据。如果不执行严格的卫生程序,兽医、研究者、技术人员以及其他和感染牛有接触的人员均有可能感染隐孢子虫。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一般发展为自限性腹泻,不过该病原可在免疫妥协的宿主中产生破坏性作用,因而可能导致持续性感染。
病原体常经粪-口途径感染犊牛,但污染的饮用水和饲料也促使该病的发生。虽然对不同的动物和人群的感染数量不同,但是在易感动物中,100个卵囊即有可能发病。因感染的牛群的每g腹泻粪便中都可能有数以百万计的传染性卵囊,因此有很多牧场都有可能暴发大规模的病情。
隐孢球虫孢子化卵囊能感染新生犊牛,在体内释放出子孢子,子孢子通过损伤肠细胞微绒毛刷状缘主要感染小肠(有些结肠)肠细胞,在细胞表面形成带虫空泡,带虫空泡破裂释放出裂殖子,感染别的肠细胞,同时导致肠细胞大量破坏。进入有性生殖阶段形成对易感宿主具有感染力的卵囊;隐孢球虫感染导致肠细胞微绒毛萎缩、融合、肠隐窝炎,从而引起来消化、吸收不良以及体液损失,导致腹泻。另外,肠道微绒毛损伤导致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相病毒的混合感染。因此,在犊牛地方流行性腹泻的调查过程中,很少发现隐孢球虫单独感染。由于囊合子的排出是在临床症状显示之后,并且在腹泻消失后还要持续几天,因而和轮状病毒和冠状病毒相比,粪便检测更为有利,后两者主要在疾病的早期出现并且持续较短的时间。这也再次说明了对于腹泻犊牛进行早期调查的重要性。结合犊牛肠道其他病原的存在,使得治疗更为复杂,导致症状恶化和预后不良,使死亡率增高。隐孢子虫自身在免疫妥协的犊牛以及在严酷天气和/或营养不好的宿主中也能引起严重的腹泻。
食欲下降、腹泻、脱水是隐孢球虫感染的主要临床特征,很难与细菌、病毒感染相区别。3周龄以下牛发病率高于50%,但死亡率较低,除非发生继发感染或者治疗不及时,当隐孢球虫单独感染时,腹泻可持续7 d以上,在此期间多数患犊并未失去哺乳能力或食欲。若发生混合感染,则出现脱水、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丧失以及下痢。当出现慢性腹泻、补液疗法又失败,常可导致患犊机体消瘦。对于户外饲养的犊牛,特别是在北方冬季的气候条件下、隐孢球虫感染时极易引起犊牛营养不良,身体消瘦,因为这些犊牛正常时需要的能量物质就比饲养在适宜温度下的犊牛要多。消化、吸收不良以及体液损失更加重了营养消耗。
镜检检出微细隐孢球虫卵囊即可确诊。一般况下,急性感染的患犊粪便可检出卵囊,而新鲜回肠、结肠组织可用于制备染色检查。齐-尼氏染色法是实验室中经常用于诊断隐孢球虫感染的方法。但当怀疑或证实隐孢球虫感染时,即需考虑混合感染,对粪便进行细菌学和病毒学检查。
主要采取支持疗法。根据脱水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补液,同时应注意补充全奶或高质量代奶品,在急性腹泻阶段,只口服补充电解质和葡萄糖不能超过24 h,随后每天应补饲2次全奶或代奶品,在补奶之间还应口服补充电解质和能量物质以弥补腹泻所导致的体液损失。在寒冷的冬季,户外饲养患犊应每日3次补充全奶或高质量代乳品,以维持机体需要。
如果存在细菌性混合感染需要抗生素。常规的抗球虫药无效,只有高剂量且已具有毒性作用的拉沙里菌素例外。有研究表明,澳氯排喹酮乳酸盐能够有效降低囊合子的排出量以及推迟犊牛腹泻的时间,巴龙霉素、硝噻醋柳胺、阿齐红霉素和其他一些药物已经证明对隐孢子虫有一定用,这些药物可以在价值较高的犊牛身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