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常欢,潘承凤,吕金阳
(1.广西北海市畜牧兽医局,广西 北海 536000;2.北海市畜牧站,广西 北海 536000;3.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南宁 5300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发展较快,畜禽养殖量增长迅速。查询农业部有关统计数据,至2016年,我国生猪饲养112 005.67万头,出栏68 501.96万头;牛饲养15 777.94万头,出栏5 110.04万头;家禽饲养182.72亿只,出栏123.73亿只,是名副其实的畜禽生产大国。但是,随着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及产品数量的增加,畜禽养殖业造成的面源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从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看,畜牧业污染源COD、TN、TP排放量分别占农业污染物排放量的96%、56%、38%。有数据表明,在我国水体污染严重的流域,农村畜禽养殖和城乡结合部的生活排污是造成水体N、P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其贡献率远超来自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的点源污染。水环境超载成为我国及各地区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首要环境约束,土壤环境超载次之[1]。
2015年4月,我国发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下称“水十条”),表明我国铁腕治理水环境污染的决心,正式向水污染宣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重拳出击、重典治污,确保各项措施稳、准、狠,取得实效。“水十条”明确提出了畜牧业控制污染物排放的具体要求和措施,加上新《环境保护法》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要求,畜牧业原有发展模式已受到极大约束,在水环境治理背景下实现畜牧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循环畜牧业,势在必行。
广西省北海市地处北部湾畔,地势平坦,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辖合浦县、海城区、银海区和铁山港区(一县三区),南流江流经北海进入北部湾,市内有牛尾岭水库、洪潮江水库等重要饮用水水源。其中,合浦县是广西省的传统农业大县,农作物副产品丰富,牧草种植产量高,十分适宜畜牧业发展。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全面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国家惠农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北海市畜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保持着良好的生产势头。主要畜禽产品稳定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海市力抓“菜篮子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畜禽养殖。至2016年,北海市饲养生猪183.88万头、牛16.75万头、家禽4 111.49万羽,肉类总产量达12.66万t,畜牧业总产值36.3亿元。与1996年相比,生猪、家禽饲养量分别增长114.01%、41.57%,肉类产量增长78.31%,畜牧业总产值增长282.11%见表1。规模养殖比重不断提升。1996年,北海市畜禽饲养专业户仅产出肉牛1 200头、肉猪1.95万头、家禽524.78万羽。到2017年,北海市规模养殖比重已达到70%,规模养殖场数量发展到300多家。畜产品质量持续向好。北海市畜禽养殖在稳定增长的同时,尤其注重畜产品质量监管,2016—2017年,北海市畜产品抽检全部合格,未发生有一起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提高。
表1 北海市主要畜禽饲养和出栏数量情况
近年来,畜牧业生产模式由低生产率的农户散养模式向高生产率的集约化养殖模式转变,众多规模化养殖场出于排污、成本等方面的考虑,都建在干流、支流等排水条件相对较好的“禁养区”,畜禽养殖与周边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2-3]。
北海市以生猪、牛及家禽饲养量为例,测算2016年畜禽养殖粪便产生量。数据为2016年统计部门统计报表的生猪、肉牛、羊及家禽等主要畜禽养殖数值,见表2。
畜禽的年度粪便产生量估算公式为:Q=N·P(Q为年度粪便产生量;N为某种畜禽饲养量;P为排泄系数),见表3。
经估算可知:北海市2016年饲养生猪产生粪便193.94万t,肉牛(水牛、黄牛)产生粪便129.15万t,羊2.94万t,家禽22.61万t,合计产生粪便量为348.64万t。其中,总氮TN含量11 731.46 t,总磷TP含量3 491.48 t,化学需氧量COD含量185 154.82 t,氨氮(NH3-N)含量18 550.49 t。
畜禽产生的粪便一部分进入农田,另一部分进入水体。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全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情况调查结果,一般畜禽粪便污染物的流失率在30%~40%[4]。按相对保守的流失率30%计算,北海市畜禽粪便污染物COD和NH3-N年流失量为185 154.82和18 550.49 t,见表4。
表2 北海市2016年畜禽存栏、出栏情况
表3 畜禽粪便排泄系数及其中养分含量
表4 2016年北海市畜禽污染物产生量及其养分
流经北海市的河流主要有南流江,是广西独流入海第一大河,发源于玉林市,经钦州市浦北县、于北海市合浦县注入北部湾的廉州湾,江总长287 km,流域面积8 635 km2,在合浦县境干流长约100 km,流域面积1 381.2 km2。广西科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2014年广西北部湾主要河流的污染状况及污染物入海量研究》中,分别于2014年的丰、枯水期,监测北部湾近岸海域主要河流防城江、茅岭江、钦江、大风江和南流江的污染状况及污染物入海通量,指出南流江污染物的入海量为55 397.18 t。其中,无机氮9 379.87 t,总氮31 052.03 t,无机磷700.00 t,总磷1 493.89 t,化学需氧量22 227.65 t。
2012年以来,北海市水利部门联合环保等主管部门多次组织对牛尾岭水库、洪潮江水库水源地周边污染源进行调查,分析了水源地周边污染源情况。一是牛尾岭水库水源地。主要的污染物是氮和磷,估算每年入库量分别有112.5和9.86 t。污染源主要来自禽畜水产养殖、农村生活、农林生活面源以及工业污染。其中保护区内有规模畜禽养殖场32个(合浦县18个、银海区14个),养殖禽畜达2万头(只),养殖产生的污水污物部分直接排入水源保护区。二是洪潮江水库水源地。主要污染源有周边生活污水、水产禽畜养殖污水、采矿和洗矿污水、速生桉种植产生的污水和船舶产生的污水等。据估算,洪潮江水库总磷的年入库量为40.05 t,总氮的年入库量为334.27 t,其中商业养殖和速生桉种植是污染物主要的来源。
面对日趋严重的水环境污染问题,畜牧行业及管理部门都要坚持以“绿色发展新理念”为引领,对河流流域及水源保护地周边,坚决落实以处理存量的“治旧”与控制增量的“控新”相结合的措施,在北海市范围内大力推进畜禽生态养殖模式,并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商业模式努力推进北海市畜牧业转型升级。
3.1.1 严格落实禁养区规定
加快推进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关闭搬迁,引导畜禽养殖向非禁养区养殖密度较低区域转移。当前的重点是合浦县和银海区在前一阶段关闭搬迁牛尾岭水库周边32家规模养殖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洪潮江水库的养殖场的治理,并彻底清理畜禽养殖粪便、污水,防止存量粪污继续污染环境。
3.1.2 开展畜禽养殖场扩面整治工作
在坚定不移抓好生猪养殖,特别是水源保护地周边养猪场整治工作的同时,采用关停、治理、转养、转产等多种方式,全面启动畜禽养殖污染扩面整治行动。摸清散养猪场、水禽场以及其他畜禽养殖场底数,按照不污染环境的要求,因地制宜、分区分类、一场一策,确保北海市禁养区内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全面到位。
3.1.3 落实政府关于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
本着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资源化、生态化、无害化、减量化”原则,力求从源头减少污染,最大限度地实现养殖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和综合利用,以循环经济理念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推动新型养殖模式健康发展[5]。要坚持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绿色发展的要求,以肥料化利用为基础,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就地就近利用。合浦县作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要以整县推进的模式,科学制定种养循环发展规划,围绕完成县域粪污资源化利用总体目标,落实每个畜禽规模养殖场建设内容和粪污养分管理计划。对于散养密集的区域,大力推广养殖粪污综合利用PPP模式,采取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和部分购买服务、养殖场户承担部分治理费用、企业或社会化服务组织运作的模式,对养殖粪污的治理、收集、资源化利用进行市场化运营。通过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防治与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模式,使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并且在此过程中,创造出较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5]。
3.2.1 积极宣传生态养殖理念
广泛宣传现代生态养殖理念、技术和模式,引导全社会树立和增强生态立市的理念,大力倡导消费生态养殖产品。农业、畜牧部门要通过生态养殖现场推进会、生态养殖技术培训班等载体,不断提高养殖监管人员和从业者的生态养殖意识和专业技术水平,大力推行标准化生态养殖。
3.2.2 加快养殖设施改造
持续强化畜禽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力度,重点实施清洁、高效、减排式高架网床栏舍建设或改造,提高投料、控温控湿、雨污分流等自动化水平;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畜禽养殖废弃物基本达到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效果。
3.2.3 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模式
鼓励养殖场主积极探索和总结经济、实用、高效的生态养殖新模式,因地制宜选取适合模式推广应用。采用“雨污分离—高床网架养殖—固液分离”或“雨污分离—平地养殖—固液分离”等工艺进行粪污分离[6]。全面推广应用大力推广“微生物+高架网床”“微生物+饲草料”“微生物+养殖粪污”和“微生物+养殖水体”等现代生产养殖模式。
3.2.4 加强种养对接,促进农牧融合
按照农牧有机结合、资源循环利用的原则,合理规划畜牧业布局,科学确定有机肥和沼液消纳的合适数量、合适农时、使用方式,将有机肥的推广使用作为“沃土工程”来抓,加大有机肥利用,减少化肥使用[6]。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开发利用,大力推广高效利用畜禽粪污的优质牧草品种,促进农牧业协调发展。
3.2.5 积极探索和创新工作机制
推行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农户参与、协会管理的“五位一体”运作模式,发展养殖业环保社会化服务组织,探索建立第三方治理机制,形成多路径、多形式、多层次推进养殖污染治理的新格局。同时,要将生态养殖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作为帮扶农户增加收入、实现短期脱贫致富的重要方法抓实抓牢。还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参与产业扶贫,并与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利益分配机制。
3.3.1 大力培育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和产业龙头
通过机制创新和产业融合,纵向延伸、横向联结,引导上下游主体对接,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安全共保、生态共护”的机制。大力培育带动力、竞争力强的新型畜牧业主体和产业龙头,提升畜牧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要重点支持生态规模养殖场抱团组建大型合作社,从种业、饲料到养殖、精深加工着力打造各环节紧密结合、安全可控的畜牧业全产业链。实现一个品种做成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做成一条完整产业链。
3.3.2 推动规模集聚养殖
坚持养殖总量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原则,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合理安排畜禽养殖生产规模。引导养殖主体在适养区内按照规模集聚的要求安排生产、布局产业,发展适度规模养殖,逐年提高全市规模养殖比重。
3.3.3 大力发展畜牧业社会化服务
坚持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积极培育多元化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探索搭建饲料、兽药、技术服务和畜禽销售一站式服务平台,建立以农业开发公司为龙头、有机肥生产企业为配套的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服务体系。
3.3.4 推行现代化管理模式
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要求,创新“互联网+”畜牧商业模式,推进畜牧业电子商务与实体结合、互联网与产业融合、屠宰企业与养殖主体直接对接等新业态,积极推动畜禽交易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扩大畜禽及产品电子交易规模。
3.3.5 构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完善生猪规模养殖场溯源管理,推行饲料兽药全过程采购和使用记录制度,建立集养殖场基本信息和投入品使用、养殖防疫、病死猪处理等于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全程可追溯和养殖动态化监管。全面提高从养殖到屠宰的全链条安全保障能力,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到位率常年保持在100%,畜产品“瘦肉精”抽检合格率>99%,进一步增强畜牧业投入品管控和畜禽屠宰流通监管能力,提升畜产品安全监管能力。
党的十九大对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乡村振兴战略也把“产业兴旺”放在第一重要位置。要充分认识畜禽养殖在规模不断加大和数量稳定增长的同时,畜禽养殖所产生的粪便等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尤其是对水环境的污染,直接威胁着饮用水源的安全和近岸海域的环境。畜牧业的发展务必坚持绿色发展与生态协调,持续推进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大力发展畜禽生态养殖,进一步夯实畜牧产业兴旺的基础,同时大力培育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创新畜牧业发展模式,不断增强畜牧业竞争力。
[1] 孟祥海,张俊飚,李鹏.中国畜牧业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时空特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5):556-560.
[2] 侯勇,高志岭,马文奇,等.京郊典型集约化“农田-畜牧”生产系统氮素流动特征[J].生态学报,2012,32(4):1 028-1 036.
[3]谭铁安.“水十条”后看畜禽养殖生产[J].农业知识,2015(8):18.
[4] 廖青,黄东亮,江泽普,等.广西畜禽粪便产生量估算及对环境影响评价[J].南方农业学报,2013,44(4):627-631.
[5] 郭珺,庞金梅.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防治与资源化循环利用[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2):149-151,161.
[6] 陈家贵,王国利.畜禽养殖业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J].养殖与饲料,2013(1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