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艳华
(福建商学院传媒系,福建 福州 350012)
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依托电脑、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手机作为“第五媒体”促进了新媒体的发展,而新媒体的繁荣又促使了手机技术的进步。手机的摄影功能作为手机非常重要的功能之一,随着手机技术的精进而逐步完善。手机体积小巧,携带方便,可随时随地进行拍摄,且在新媒体的助推下,集拍摄与分享功能于一身,传播速度极快。手机摄影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摄影艺术本身,也丰富了媒体的传播形式,同时深刻地影响着大众的生活方式。
在将近两百年的摄影历史上,摄影技术经历了银版、湿板、干板、胶片到现今的数码,摄影器材也随着技术的进步进行着更迭,摄影的成本以及技术的门槛不断降低。2000年,日本夏普公司发布了世界上第一台具有拍照功能的手机,随后,索尼爱立信、诺基亚等公司相继推出了拍照手机,之后的十几年,手机摄影技术飞速发展,像素从最初的十万像素发展到如今的千万像素,成像质量大幅上升。手机摄影开始被大众接受并逐步普及,发展到今日,已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摄影形式。手机小巧轻便且功能强大,是当代人们随身携带的必不可少的电子设备,也就成为了最方便快捷的摄影工具,当人们遇到想要记录的时刻,可以随时拿出手机拍摄。手机摄影功能操作简单,且第三方应用程序不断涌现,许多应用不仅可以让手机用户对照片进行基础的构图、曝光与色调的调节,还可以通过滤镜创作各种具有个性化的特殊效果。手机摄影从灵感的产生到拍摄完成所需时间很短,非常便捷。
传统摄影对摄影器材和摄影技术的要求都比较高,摄影器材价格的高昂以及专业器材对摄影技术的高要求性阻碍了大批摄影爱好者的脚步,摄影一直是以一个高高在上的艺术形式存在于生活中,而手机摄影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个现象。手机摄影让人们摆脱了器材的禁锢,让摄影真正走入生活,成为大众艺术。首先,小巧的手机取代了沉重的相机,能让创作者的心态更加放松,更加投入到摄影创作中,对于瞬间的把握更加快捷精准。其次,手机的体积小巧,非常适合隐蔽拍摄,可以消除被摄主体的戒备,弱化和消解拍摄行为中的不对等,使得拍摄创作在相对融洽和谐的氛围中进行[1]。再次,因为可以随时随地的拍摄,手机摄影更加随性,当灵感出现的时候,可以即时拍摄创作,随时记录周遭的生活和对生活的感受,艺术与生活在此融为一体。手机摄影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于摄影的观念,对普通大众而言,摄影最初是对重要时刻的纪念性行为,如今已成为随时随地都会进行的拍摄行为,手机让人们用摄影的方式来记录生活的点滴,表达内心的所思所想。
随着手机功能的日益精进、网络的普及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手机在图片传播方面的优势是传统摄影器材无法比拟的。手机图片拍摄完成之后,可以即时上传到新媒体上,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想要分享的需求,也同时丰富了新媒体的内容。观者也可以第一时间看到作者上传的图片,并给出反馈,提升了新媒体的互动性。
虽然手机在摄影的专业性能上无法与专业相机抗衡,但其具有体积小巧、携带方便、拍摄便捷、随拍随发等特点,这些优势使得手机摄影在新闻事件中,尤其是突发新闻事件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2011年上海地铁十号线地铁追尾事故、2015年天津港爆炸事故等近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中,都有手机一族的身影,他们现场拍摄的图片在网络上进行了大量的传播,使公众第一时间了解到事件的过程。手机摄影除了在新媒体渠道中被广泛使用外,传统媒体近年来也经常发布手机拍摄的图片。2005年7月伦敦地铁七七爆炸案,《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在头版刊登的该新闻事件的照片就是在爆炸现场的乘客亚历山大用手机拍下的爆炸后紧急疏散的混乱场面,这是手机摄影图片首次登上权威媒体。2005年8月,《京华时报》在头版发布了用手机拍摄的“和平门地铁大火”的图片,是国内媒体首次在头版使用手机图片。对于手机摄影而言,能在传统媒体的头版发表,这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手机摄影开始成为推动公民新闻时代前进的直接助力[2]。时至今日,手机摄影已经成为新媒体以及传统媒体发布新闻图片的重要助力,其真正实现了新闻的即时性,新闻的发生、记录、传播均在一个时刻就可完成,这对新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拓展了信息传播的渠道,为大众提供了信息传播的平台,在事件信息传播后,还可以对事件进行评论,舆论监督不再是媒体独有,大众也拥有了发声的权利,手机摄影便是大众可以实现监督权利的重要手段。在几乎人人拥有手机的今日,每个人都可以随时拍摄照片,随时上传网络,人人都可以是自媒体。在面对公安、城管等公权力部门执法时,民众会用手机拍摄的方式进行监督,面对民众的拍摄,执法机关会自觉减少执法中的不文明和不合理之处,有图片与视频为证,也可以对不正当的执法进行追责。与此同时,大众的监督权不仅体现在对公权力机关的监督上,也可以针对身边的各种现象进行拍摄监督。近年来,厦门、珠海、金华、柳州等全国各地多个城市地区都有开展“文明随手拍”的活动,鼓励民众用手机随时拍摄曝光身边乱倒垃圾、乱搭乱建、乱停乱放、车窗抛物、加塞儿抢行等不文明行为,促进民众树立文明意识。
在新媒体环境下,手机摄影以其随手拍摄,及时分享的特性,成为了现代人表达情感,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其他人互动,彰显自我理解,寻求自我认同的最佳选择[3]。手机摄影拓展了摄影语言的领域,部分的手机摄影创作不再是对现实的客观呈现,而是更加注重自我表达,影像化的呈现创作者的内心世界。手机摄影的出现抛开了过去摄影中一切繁冗与沉重,让摄影以及摄影者真正实现心由所见的本源,回归到了一种极致的自然状态[4]。人们通过拍摄自己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上传到社交媒体上的行为来展现自我,并寻求他人的关注与认同。尤其是青少年群体,自我意识不断高涨,其关注自身个性的发展,追求自我实现。他们通过对自身的展示,在增强自身存在感的同时,可以让他人更多地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拓展交友的范围。
如前所述,手机摄影给摄影艺术带来了更多元的表达空间,让摄影真正走入生活,成为大众的艺术。但这种全新的摄影方式给摄影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与摄影艺术背道而驰的各色各样的视觉垃圾。使用手机拍照,只需一键操作,大多数的拍摄者并不具备专业构图及用光技术,且部分拍摄者也缺乏基本的审美能力,拍摄出来的照片质量良莠不齐。并且人们拍摄并上传到网络上的有关自身衣食住行的各种照片,更多的是为了增强存在感,甚至是为了炫耀或者发泄,这与摄影艺术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在专业摄影界,对手机摄影的批判之声从未断绝,存在很多质疑。此外,在利益或者其他不良目的的驱使下,一部分拍摄者使用手机拍摄时,会刻意拍摄暴力、血腥或含有性暗示意味的照片,并在网络上进行传播,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的稳定性。此类照片超出了摄影艺术审美范畴的讨论,已涉及到违法的问题,应被严厉打击禁绝。
因为手机摄影的自由随意性和新媒体的快速传播性,大众在享受手机摄影带来的便利性同时,也面临着个人隐私被侵犯的问题。网络上,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人们的各种生活照片随处可见。很多使用手机的拍摄者并不了解何种场景以及何种场地不能拍摄等规定,在拍摄前也很少会征得被拍摄者的同意。因此,近年来因为手机摄影导致的隐私权纠纷逐年增加。2016年,苏州市一家刚开业不久的洗浴场所内,一少女洗漱完毕对镜自拍,将自己连同身后三位正在洗澡的女士都拍摄进去,并将照片上传到网络,被发现后,引发了轩然大波。除此之外,还有些拍摄者为了非法的目的,利用手机隐蔽性强的特点刻意进行偷拍并上传网络,导致被拍摄者的隐私权被严重侵犯。
在新媒体日益繁荣的今天,拍摄与分享照片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在享受手机摄影便捷性的同时,对它的依赖性也日益加深。在我们面对美景美物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去看去感受真实的世界,而是首先拿出手机拍下来上传网络。当手机替代了眼睛成为观看和记录的功具,我们也就逐渐失去了用身体去面对真实、感受美好的能力
自1839年摄影术诞生起,摄影就作为一项高雅的艺术被小部分人独享,直至手机摄影的出现,摄影才真正走入大众。但无论摄影怎样发展,它都是一项艺术,而现今很多人们缺乏对摄影艺术的理解,也丝毫不具备摄影技术知识,在新媒体的推波助澜下,产生了大批的视觉垃圾。在这种情况下,提升大众的审美能力显然十分重要。首先要通过多种渠道,尤其是新媒体平台宣传摄影艺术审美知识,其次可在社区或者学校经常开展各种手机摄影讲座、手机摄影比赛等实践活动,理论和实践两手抓,来共同促成大众审美能力的提升。
我国近些年新媒体发展迅猛,但是有关新媒体管理的立法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导致新媒体乱象丛生,其中因手机摄影引发的公民隐私权、作者著作权被侵害,以及暴力、血腥或含有性暗示意味的照片在新媒体中传播而产生的问题层出不穷。立法机构应对各种新媒体问题进行仔细研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新媒体安全、有序、健康发展。只有新媒体健康发展,手机摄影自由、开放、分享性强的特性才能真正地实现。除此之外,还应利用各种渠道广泛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使大众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在拍照时自觉维护他人的隐私权,在使用他人摄影作品时,尊重作者的著作权。
网络上视觉垃圾的增多,有部分原因可归结为新媒体网站编辑审核不严。网站编辑的主要工作是通过网络对信息进行收集、分类、编辑、审核,然后进行发布,是新媒体行业中非常重要的岗位,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因此,网站编辑要加强自身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修养,恪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做好本职工作。此外,由于网络图片数量众多,更新的速度极快,网站编辑难免有顾此失彼的时候。因此,除了要增加网站编辑自身修养,同时,相关网络媒体也应增加网站编辑的数量,加强网站编辑队伍的建设。